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教学 > 详细内容
思想文化史·绪论
发布时间:2010/3/1  阅读次数:4387  字体大小: 【】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思想、文化界说
一、文化及其层面
1.“文化”概念的含义及演变

第一章   绪论
在汉语口语系统和典籍中,“文”和“化”是常用字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第一章   绪论
“化”则有变、改、化生、造化、化育等意义。由此内涵可以引申为教行、迁善、告谕使人回心、化而成之等含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易·贲卦》中的《彖传》:
(以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从纹理义演化而来,“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具体指所以“人文”指人伦序列。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相连接,已逼近“以文教化”的表述方式。
第一章 绪论
而“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便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文化”正式作为专用名词使用,始自刘向《说苑·指武》: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第一章 绪论
“文化”的西方对应词,拉丁文Cultura, 其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重意义,包藏着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十六、七世纪,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德文对应词Kultur,俄文对应词为Kylbmypa)逐渐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可见它与中国古代“文化”概念一开始就有“文治教化”含义的情况相异其趣。欧洲的Culture一词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逐渐引申到精神生产活动的。
第 一 章 绪 论
2.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外形划分
(1)本质含义
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进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人。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有了人,也就开始有了文化。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自身。
所以,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简言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第 一 章 绪 论
(2)外形划分
广义文化包摄众多领域,诸如:
认识的:语言、思想、科学、教育;
规范的:道德、信仰、宗教、法律;
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的美学部分(如建筑、园林、工艺)
器用的: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制造哲学工具和器具的技术
社会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地域
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具有知识性特征。观念形态的文化知识,记载了人类累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容,成为人类文明成就得以传承的载体。而哲学思想是其中的灵魂。
第 一 章 绪 论
(3)文化的层次划分: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这里的“心态文化”,大体上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这类概念。而“社会意识又可区分为两个层次: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形态:
明确这两个层次的区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研究中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部分。
第 一 章 绪 论
二、思想与文化的关系
       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是文化的主导方面,是理解文化其他方面的肯綮和杠杆。
思想与哲学的关系
       “思想”这个词语比“哲学”更富有包孕性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哲学”只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过来说,思想史是可以包括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一个“大历史”。
我们应当形成以下认识:
1.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人不妨以某些哲学史为教科书和参考书;
2.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人不能被某些哲学史限制住视野;
3.哲学思想是掌握整个思想的捷径和钥匙。
第 一 章 绪 论
第二节:中国思想文化的生态状况
一、“中国”释义
贵中贱外
国都所在
礼义之区
天下之中,高贵无比
由此出发,中国人注重“中庸”的思想也与此有关。可见国人实欲以“中”为自诩。
“华”字亦与民族自信之意有关。
《说文》:“华,荣也。”段注:“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后以此指文化繁盛。
可见古代“中华”意谓居于中心的富有文化的民族,其中含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第 一 章 绪 论
二、中国文化的经济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发生,并不依赖黄河本身,而是依赖黄河的各条支流:
唐虞文化: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夏文化:河南省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周文化:陕西省东部,黄河大曲之西岸,渭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这一个黄河的大隈曲,两岸流着泾、渭、伊、洛、汾、涑等几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三角桠杈地带,都适合古代农业的发展。
第 一 章 绪 论
上游有高山叠岭为其天然屏障,西北的青藏高原和东南部的海洋,又形成了整个中国与外界的屏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立的农业国家。
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
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约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进化。希腊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典型。然而,中国的社会结构虽然发生过诸多变迁,但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却长期保留。这与中国人的主体从事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有关,使得中国跨入文明门槛以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很不充分。  
第 一 章 绪 论
宗法制度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它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
从政治关系上说,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上说,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但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产不致流入异姓他族。
第 一 章 绪 论
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不绝如缕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仰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
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与农业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成一种以“内圣-外王”为目标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延绵久远,直至近代方有解体之势,然其深层结构仍然承传不辍。
第 一 章 绪 论
第三节: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质
文化类型及其总体特征
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不同的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的源头不外三种:
一为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二为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三为商业文化,发源于沿海地带及周围岛屿。
这三种文化型,又可以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又为一类。二者由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文化形态的迥异:
游牧商业 :自由独立,强权侵略 。
农耕文化:自勉忍耐,安分守己 。
第一章 绪论
时空观念 :游牧商业民族向外争取 ,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联系,胶着不动。
财富观念 :游牧商业民族具有鲜明的财富观 ,农民不知积累惟生产,其生产常自感满足而实不富有。
合此两点,故游牧商业文化常为富强的,农业文化则为安足的。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文化冲突由此而起。
中国文化由此形成以下特质:
人文传统
伦理中心
尊君重民
中庸调和
第一章 绪论
中国思想史的分期和特点:
梁启超划法:
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
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
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
老学时代:魏晋是也;
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
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
-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论》)

第一章 绪论
吕思勉划法:
“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故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无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学,则又受诸欧美学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
(《先秦学术概论·第一章先秦学术之重要》)
第一章 绪论
本课所涉主要内容:
1.孔孟儒家思想
2.老庄道家思想
3.汉唐佛教思想
4.魏晋玄学思想
5.禅宗思想
6.宋明理学思想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