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教学 > 详细内容
思想文化史·老庄道家思想
发布时间:2010/3/25  阅读次数:5076  字体大小: 【】 【】【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第一节: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一、老子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态度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一方面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阶级对抗和冲突,产生许多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和罪恶现象。
这个巨大的历史转折,在孔子和老子这些思想家的头脑中引起强烈反响,提出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问题:原始氏族社会同奴隶制社会,二者究竟孰优孰劣?哪一个更符合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孔子和老子对此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孔子肯定了奴隶制社会产生后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但孔子又极力主张保存氏族社会传统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民主和人道的精神,是为其“仁学”思想。
老子则不同,他无情地揭露了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罪恶现象,认为孔子所提倡的那一套仁义道德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极端有害的,文明社会所带来的全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老子对一切典章制度以及物质文明给予猛烈抨击,主张回到他心目中的无知无欲的原始社会,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倒退思想。但他对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弊病的认识非常清楚 。这就使得老子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意识到了随着阶级社会出现而出现人的异化现象。
二、以“无为无不为”的原则解决问题
老子认为,要消除灾难和罪恶,就要停止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一切追求,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干扰它。
在老子看来,这样做并不是无所作为,相反,它恰恰能够成就一切事物,使人们免除一切灾难,自由快乐地生活,同时也使国家的统治者能够永保天下。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三、“道”和“无为”就是世界的本源
由于老子认为纯任自然的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所以老子就把他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提升到支配整个宇宙的高度,即把他所对宇宙的本源的认识概括为“道”,而“道”的内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  
“道”经过老子对历史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的考察总结后,上升为他的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最根本概念。它具有客观规律、世界本源、虚无、无为、无名、相反相成等多方面的意义。除了“无为而无不为”和“道法自然”的意义外,“道”还有其他的含义。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一是世界的最高法则。中国古代已经有天道、地道、人道的概念。老子所说的“道”具有世界总规律的意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总称,是最高的规律。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25章)
作为世界的总规律,“道”是“无为”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
二是世界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万物都具有阴阳之性,是阴阳之气交合而成的。这样就形成了世界万物产生的过程:道——元气——阴阳——阴阳交合——万物。
“道”从而成为世界的本源。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道”的属性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四、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
和孔子不同,老子是在批判奴隶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包括艺术)所带来的罪恶和灾难的前提下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的。因此,孔子所热衷的诗与乐的作用问题,在老子美学中完全没有地位。
但老子美学并不是从根本上完全否定美和艺术,所不同的是,它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角度来观察美和艺术,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角度,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角度来观察的。这就使它在美学方面发挥出远远超过儒家思想的作用。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2.老子的美学思想体现出他的哲学特征。在老子看来,“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宇宙万物,同时也支配着美和艺术的现象,是美和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自然无为,就没有老子所说的美和艺术。
3.由于老子是立足于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来观察美和艺术问题的,所以他处处揭露文明社会中美和艺术所包含的种种内在矛盾,如美和真、美和善、美和丑的矛盾。在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中去观察美和艺术的问题,是老子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第二节:庄子的“逍遥”、“无待”思想
一、庄子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与老子同样,庄子也看到了文明社会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他同时也看到了孔子所鼓吹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庄子·天地》)
人们“大(太)息而言仁孝”,“皆自勉以役其德”(《庄子·天运》)
不仅如此,仁义和成了“禽贪者器”成为许多人牟取私利、祸国殃民的工具。也就是说,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于是,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他抗议“人为物役”,他要求“不物于物”,要求回到人的“本性”。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有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
这被认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
二、庄子思想的核心和实质
庄子在对文明进步的批判中重要的独特处,或者说与老子不同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存在。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他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这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
……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弛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庄子·齐物论》)
从理论上说,庄子意识到人作为个体血肉之躯的存在与作为某一群体(家、国……)的社会存在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这里生发出人如何才能不被外在环境、条件、制度、观念等等所决定所控制所支配所影响即人的“自由”问题。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正因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的问题,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地实现,于是最终庄子就把它落脚在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庄子的人格本体――“道”
“道”在庄子哲学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似乎是无所不在而又万古长存。它先于天地,早于万物,高于一切,包括高于鬼神、上帝、自然、文明,它是感官所不能感知,思辨所不能认识,语言所不能表达,而又能为人们所领会和通晓。它无意志,无愿欲,无人格,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无问,问无应。(《庄子·知北游》)
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无限实体,其特征是在于自自然然,毫无作为。即老子所谓“道法自然”。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所以值得人崇拜学习:
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庄子·大宗师》)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夫天籁者,吹万不同面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齐物论》)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道”是超越一切的。
这个充满了泛神论色彩的本体论在庄子哲学中并非真正的宇宙论。他讲的“道”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格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高道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是同一的。
在庄子看来,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而获得了绝对自由,因而是无限的。他“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能作逍遥游,它“无所待”,不受任何现实关系的规定、束缚、限制。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五、如何达到与“道”同体的理想人格
庄子是通过“心斋”、“坐忘”等来泯物我、同生死、超利害,而并不是通过主动选择和现实行动来取得个体独立的。著名的庄周梦蝶和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都在点明,所谓梦、醒和死、生,是可以从精神上予以超越的。
庄子以这种精神状态作为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目的在于强调要把一切为仁为义为善为美为名为利等等所奴役所支配所束缚的“假我”、“非我”统统舍弃掉。只有“吾丧我”,才能达到或取得真吾。
庄子哲学并不以宗教经验为依归,而是以某种审美态度为指向。就实质说,庄子的哲学即美学。他要求对整个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不计利害、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所以,无论是从宇宙观、认识论上去说明和理解庄子,都不如从美学上去理解庄子更能把握住他的实质。
六、庄子的美学特征
首先,庄子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而异化的消除,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也正是解决“美之迷”的关键所在。
在庄子看来,人如果象“道”那样去行动,他就能达到自由和无限,而自由和无限的达到也就是美。所以,庄子认为那永恒、绝对自由的宇宙本体――“道”是一切美所从出的根源。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庄子论“道”同时也是论美。他从不离开“道”去讲美。他的美学同他的本体论是不可分离的。  
其次,庄子哲学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对于生活采取一种超越于利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这样一种态度恰好带有审美的特点。庄子哲学所提倡的人生态度,就其本质来看,正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在先秦美学中,庄子美学包含着对主观审美感受的最为丰富和深刻的考察,这是其他各家的美学所不能及的。中国美学关于审美感受(美感)以及艺术创造中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规律的观察研究,其基本的理论主要是由庄子美学所奠定的。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最后,和庄子哲学所提倡的人生态度以及它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相联系,庄子哲学追求着一种所谓“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并且认为这种境界即是最高的美。这又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庄子美学的重要特征:
不仅从对象上去考察,而且从对象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某种境界上去考察美,并且追求着一种超出有限的狭隘现实范围的广阔的美。
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意境”说,就其最早的思想渊源来说,主要也发展于庄子美学。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第三节:老庄思想的评价
一、老庄人生哲学的积极意义
首先,庄子把人-主体的地位问题放在宇宙无限广阔而发展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突出人的追求与客观时势相吻合相一致的重要性。这对如何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把握人生及其价值等问题,提供重要启示;
其次,庄子人生哲学否弃现实关系束缚的追求,必然导致到对君权的批判和否定,对统治者的贪婪追求的鄙视和不合作。
第三,由于对人生采取超脱的审美态度,对恶劣环境和政治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由于重视直观、感受等等,它们又常常使艺术大放光彩,使艺术家创作出许多或奇拙或优美或气势磅礴或意蕴深永而名垂千古的作品来。
第三章:老庄道家思想
庄子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  
二、老庄人生哲学的消极方面
首先,每个个人都是相对的、有限的存在。庄子完全否定人的主观努力,否认社会的发展和吻合的进步,要人民完全顺从命运的安排,显然是荒唐甚至是有害的。
其次,人生在世,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并非完全不可解决。庄子主张通过“无己”,即取消自己一方的方法泯灭矛盾冲突,甚至以死为复归大道的最好途径。这种人生追求不是强者的姿态,不值得肯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