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教学 > 详细内容
古代文学作品赏读· 苏轼《前赤壁赋》
发布时间:2021/2/1  阅读次数:3604  字体大小: 【】 【】【

4.苏轼《前赤壁赋》○1


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5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6,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8。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9,击空明兮溯流光○10。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11。”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2。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9),乌鹊南飞’○1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14,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1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16,顺流而东也,舳舻○17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19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20。”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3。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24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25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据1986年中华书局孔凡礼点校《苏轼全集》第一册)
【注释】

○1赤壁,有两处。一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三国时周瑜、刘备大破曹兵处;一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是当地名胜,也叫赤鼻矶。苏轼所浏览的是黄州的赤壁。他曾两次至此,写了两篇赋。这选的是前一篇,是为《前赤壁赋》。 ○2壬戌之秋:指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 ○3七月既望:农历七月十六,农历的每月十五叫作望,既望就是每月十六日。 ○4“诵明月”二句: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指《月出》诗的首章。 ○5斗年:两个星宿名,南斗和牵牛。 ○6纵:任凭。 一苇,比喻所乘小船。语出《诗经•卫风•河广》“淮渭河广,一苇杭(航)之。” ○7冯虚御风:冯同“凭”。意谓船行如凌空驾风一样。 ○8“飘飘乎”二句:遗世,遗弃人世。羽化,变化飞升的意思。道家谓人飞升成仙叫羽化。 ○9桂棹、兰桨:以桂树和木兰制成的划船工具。 ○10“击空明”句:意谓船桨拍着清澈江波,在月光下的水面逆流上驶。空月、流空互文。 ○11“渺渺兮”二句:运化《楚辞•九歌》“目渺渺兮愁予”句及《九章•思美人》题意,抒发贬谪黄州思君而不见的情怀。 ○12“舞幽壑“二句:幽壑,即深洞。嫠妇,寡妇。舞,泣,都是使动用法。 ○13“月明星稀”二句: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传说是曹操攻吴,屯兵赤壁,夜间乘月观望江景时所作。 ○14缪:同“缭”,缭绕。 ○1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的这件事。 ○16“方其”二句:荆州,曹操破刘表时的荆州州治在湖北襄阳。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曹操曾打破荆州,刘表子刘琮降服。而后又攻克江陵,沿江东下,进驻赤壁。 ○17舳舻:指战船。舳,是船后掌舵处,舻是船前划桨处。 ○18“酾酒”二句:酾酒,即滤酒,这里是饮酒的意思。槊,长矛。 ○19匏樽:用匏(葫芦的一处)做的酒器。 ○20“挟飞仙”四句:意思登仙、与明月这样永在是办不到的,所以只能将悲思通过萧声诉之于秋风。 ○21“逝者如斯”二句:《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未尝往也,意思是川水逝去而河流仍在。 ○22“盈虚者”二句:上文用“如斯”,是以舟边的长江为比,是近处,故用“斯”;此句用月为比,在远处,故用“彼”。盈虚,指月的盈亏,意思是月亮忽圆忽缺,但终究没有消损或增大。 ○23“盖将”四句:意思是如从变动这方面看,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在变化。从不变这面看,宇宙与人类都是长存的。 ○24造物者:古时以万物都是天所造成的,故称天为造物者,即现在所说之自然。无尽藏,佛家语,即无穷无尽的宝藏。 ○25相与枕藉:彼此紧靠着睡觉。




【教学提示】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他在诗、文、词、画以至在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上都有极深的造诣。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乌台诗案”以后,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中受到的一次沉重打击。眼看岁月虚度,功业难就,作者感到沉重的苦闷。但是苏轼生性达观潇洒,逆境中善于用佛老思想自譬自解,以求忘怀得失,精神解脱。
二、达观的人生境界
本篇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自然可以感觉到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不是“及时行乐”,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汇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三、 诗化的艺术意境
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答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读者可以看到,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文章接着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当然,这中间,苏轼是借景物、地点的关合。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起始写来又极似闲笔,在《前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因为,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这样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四、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
本篇虽然采用传统辞赋的主客问答形式,但却能推陈出新。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总之,《前赤壁赋》以文为赋,藏韵于不觉;借客设问,叹人生之如寄。用辞赋之语言形式,却又弃寻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尔乃”“是以”等等也抛而不用。这是大家的苏轼兼取散文和辞赋的优点、手法作赋,是苏轼此赋出新处,亦是绝妙处。 
五、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思考与练习】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境界?
2.本文情景交融的境界是怎样形成的?
3本文在结构上对传统辞赋有何继承和发展?

4背诵全文。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