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徐世政老师永不停止的追求精神
宁稼雨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徐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两年了。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带走我们对徐老师的思念与缅怀,相反,我们对徐老师的敬仰和追思之情反倒与日俱增,难以遏止。三年之间(1968-1971)与徐老师朝夕相处日日夜夜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像一部永不停止的电影放映机,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回荡。
徐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影响也最大的一点是他永不停止的追求精神。
文化革命爆发后,形势变化对美术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新的机遇。其中一个重要例子就是绘制巨幅伟人像。随着文革启动后日益高涨的“红海洋”高潮的到来,城市里每个单位建筑物外墙必须悬挂一幅巨幅伟人像已经成为不成文的定律。和全国各地一样,大连市伟人像的需求量剧增与绘制人才的缺口形成巨大的反差。徐老师此前受过正规素描和色彩训练,在水彩画方面有过深厚积累,但在油画人像绘制方面基本还是空白。可徐老师知难而上,刻苦攻关,经过一年左右的转型实践练习,便脱颖而出,能够熟练掌握伟人像的绘制方法,并很快成为大连市绘制伟人像的佼佼者。当时大连市绘制伟人像的出色画家有号称“四大金刚”的说法,徐老师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大连市人民体育场看台席中央的巨幅伟人像即出自徐老师之手)。全市很多单位争相邀请这四大金刚为本单位绘制伟人像。我从1968年9月入学大连十五中,但直到当年11月,徐老师才结束被大连市内各单位借调绘制伟人像的工作,回到学校,开始我们的师生之缘。回到学校,徐老师又把这一新的优势特长带回15中,他向学校领导建议,除了学校几个重要位置悬挂伟人像之外,还为学校每个连(当时班级的建制称为排,每三个排组成一个连)配制一幅伟人像,供每天全校间操检阅队伍时使用。他又把为各连绘制伟人像的任务交给我们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完成。这实际上又是把伟人像的绘制与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教学培养结合在一起了。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基本能够拿出手的时候,他又感到无比欣慰并充分鼓励和激发我们的每一点进步。一次大连煤气公司请徐老师为该公司在火车站前和青泥洼桥两个办公场所分别绘制一幅伟人像,没有想到他竟然安排我与他同行,并把其中一幅较小尺寸的伟人像交给我来绘制完成,由他最后做检验修改,得到该公司的认可。在当时无法进行正常正规绘画基础训练的环境下,我和其他同学就是通过伟人像的绘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掌握了造型和色彩表达能力。这完全要归功于徐老师对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事物的观念敏感和实践能力。

1971年12月,徐世政老师与毕业弟子在大连劳动公园合影留念。左二为作者,中间为徐世政老师
徐老师原本不会摄影,他大约是从1969年才开始学习摄影的。起因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当时各种红色宣传和美术创作都需要大干快上,紧跟形势,所以很难按常规按部就班走传统的速写方式搜集素材,再来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当时学校和全社会一样,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频多。这就需要一种高效及时报道现实社会活动信息的手段媒介。徐老师无意中发现摄影方式相对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于是便认真从头学起,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当时15中工宣队有一位张鹤亭师傅,实际上是一位文化素质不低的摄影发烧友,已经精通摄影基本技术。徐老师不耻下问,虚心向他求教。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摄影还是相当远离大众的高端事物。当时没有现在的数码技术,还是胶片曝光摄影。摄影技术大致包括拍摄和暗房技术两部分。对徐老师来说,拍摄部分的取景不是问题(与绘画同理),主要难点是曝光问题,就是在不同光源环境下,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如何采用合理的光圈与速度配比。暗房技术包括胶卷冲洗和照片放大,这些都是徐老师从零学起并熟练掌握的。为了尽快用摄影技术为学校各种活动和美术宣传创作提供方便,在徐老师强烈建议和奔走操办下,为15中建立了第一个摄影暗房,购入了全部基本设备。徐老师充分利用这个暗室,不仅为学校各种社会活动跟踪拍摄(如运动会、大型集会等),并及时冲洗出来向全校师生展示,同时也经常利用摄影形式来为绘画创作做模特儿拍摄。大约1970年前后,徐老师曾经创作过一幅水粉宣传画,题目好像是《送别》。画面上一位中年女教师手握一位背起行李准备出发上山下乡插队的中学毕业生,两人目视前方,展示老师为学生送行的场面。那位中年女教师的形象原型就是当时15中一位化学女教师张秋君老师,那位学生的形象原型就是我本人。徐老师各自为我们拍摄了画面需要的形象照片,然后在描绘塑造形象时用照片作为参考。完成后在当时大连市美术界和教育界得到好评。特别值得骄傲和感谢徐老师的是,他在自己学习摄影的同时,还把我也拉入了学摄影的行列。他学摄影的全部过程,我既是见证者,也是陪伴参与者。永远难以忘怀的是,15中新楼中厅楼梯下那间暗房暗淡光线下,有过无数我们师生二人一边冲洗照片,一边交流工作事业和师生情感的宝贵时光。这个特殊优待使我能够在中学时代就全部掌握了胶片摄影的全部技术,为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重要的能量范围。

2008年春节,作者回大连探亲,看望徐世政老师。
1970年,毛泽东主席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着重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个人崇拜”风气和全国“红海洋”现象的强烈不满。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的这个讲话精神,全国各地开始撤下各单位外墙上的伟人像和各种红色大标语。徐老师从这个形势变化中敏锐意识到中学美术宣传工作和教学即将应该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很快着手做好各种准备,将“红画室”的教学培养工作重心,从绘制伟人像和书写张贴各种宣传品,转移到美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上来。于是,木刻版画和以水彩、水粉为主的色彩训练逐渐成为“红画室”美术专业培训的主要科目。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清醒的形势认识和工作重心变化,才使徐老师始终能够站在中学美术教育的最前沿,具有引领全国中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身份角色作用。当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各大美术院校专业恢复招生时,徐老师的英明预见和充分准备终于得到验证并有了用武之地。徐老师在中学美术教育领域的领军作用,他之所以能够把大连15中打造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学美术特长专业学校,从思想根源和精神实质上来说,来自于他那种永不停止的追求精神。

2024年,徐世政老师逝世一周年之际,大连十五中为徐老师树立塑像。
2025年11月3日於津门雅雨书屋
最新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