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
宁稼雨
世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形象和方式来到这个世界,又以自己的形象和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形象和方式不能由自己选择,但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的形象和生命辉煌程度,则完全是她个人的塑造雕琢结果。
叶嘉莹先生生于乱世,后来又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苦难遭遇:少年丧母,蒙冤下狱,丈夫家暴,晚年丧女。诸多坎坷的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固然给她带来了不幸阅历的艰辛和坎坷,但同时也为她理解古代诗词,化解人生苦难,提供了用诗词充实精神世界的催化媒介,并形成强大的精神寄托。对于一般人来说,诗词教学和研究可以是一种职业,但对于叶先生来说,诗词教学和研究就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还是其人生的全部内容和价值。叶嘉莹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而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正是因为中国诗词解救了苦难中的自己,所以叶嘉莹便把全部的生命回报给了古代诗词。从大学毕业在北京,到婚后随夫去台湾,再从加拿大皇家学院,回到大陆南开大学定居,其间从大陆到海外,从东方到西方,叶先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走到哪里,就把诗词的种子播撒到哪里。她自己在《浣溪沙》这首小令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年犹待发华滋。”她在这里所写那颗不死的莲心,就是她一生的挚爱——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她的女儿曾经说过:“妈妈与诗词谈了一辈子恋爱。”而她如痴如醉,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就是经过自己毕生的倾力所为,让这颗停止物质生命的莲子——远离现实的诗词文化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华。可以看到,叶嘉莹先生把诗词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视为自己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她的一生,堪称诗词人生。
叶先生从四个方面夯实和诠释了自己的诗词人生内涵。
一是以深厚的诗词学养和专业的学术研究作为诗词人生的牢固根基。叶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受业于顾随等老一代古代文学大师。读者们或许见过学生时代的叶嘉莹学习词学的课堂笔记,填词习作,以及顾随先生的亲笔批改和他们师生之间的诗词唱和。这一字一句,一批一改,一唱一和,好似一砖一瓦,集腋成裘,荟聚成她诗词人生大厦的牢固地基。在此大厦之上,叶先生又开荒种地,深耕细作,写出一部部诗词研究著作。从《诗经》《楚辞》,到汉魏诗歌;从唐诗宋词,到明清诗词,都留下叶先生的耕耘痕迹。这些耕耘既为叶先生立足学界,与专家同行对话交流提供条件,同时也为她向社会大众普及诗词文化奠定扎实雄厚基础。
二是在世界各地高校传道授业,讲授古代诗词。叶先生先后在台湾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正式执教,并在世界多所著名高校讲授古代诗词。很多学界重量级学者均受业于叶嘉莹先生。如毕业于台湾大学并在台大执教的吴宏一教授,齐益善教授,白先勇教授,还有毕业于南开大学,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部委员刘跃进研究员,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教授,以及大批毕业于海内外高校的古代诗词学者,爱好者等。这些受业弟子在不同地域,接受并继续承续传扬叶先生的诗词人生蕴含,形成薪火相传,莲心续发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是广泛向社会各界传播古代诗词文化,扩大诗词文化的影响。叶先生身为国际国学大师,但从不居高临下,以位傲人。从耄耋老人,到学前童子,从社会名流,到热心粉丝,均不乏受过叶先生诗词文化的春风化雨,甘露滋润。我亲眼所见,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乘坐轮椅,去聆听叶先生的诗词讲座;我也亲眼所见,著名诗人慕容女士与叶先生的同宗之情和诗词受益之交往,著名作家陈映真至今还保留着旁听叶先生诗词课程的课堂笔记;我也亲眼所见,当叶先生得知北京一群纳兰性德粉丝希望得到在纳兰词解读和吟诵方面的帮助指导后,竟然也慨然应允,不辞辛苦地帮助他们步入正轨;我也亲眼所见,叶先生以耄耋之年,还领衔主持了国家最高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关于古典诗词诵读的重点支持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主旨就是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作出经典古典诗词的诵读方法总结和诵读示范,从而为诗词文化正宗主流的永久传播,作出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四是身体力行,以创作实践来传承延续古典诗词文化,追步自己一生的经历命运。叶先生既是一位古代诗词的研究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级诗人。《迦陵存稿》《迦陵诗词稿》收有她一生诗词创作的精品。作为专业诗词学者和教师,她的诗词创作在格律体制方面自然中规中矩,无可挑剔。但作为一位阅历深广,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她的诗词创作却充分显示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关注热爱,以及对个人生活的陈述思考。1937年,日寇爆发侵华战争,面对北平的沦陷,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1948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失败,百业凋敝,物价腾贵,民不聊生,叶嘉莹以一曲《越调·斗鹌鹑》散曲套曲记录和反映了这段南京生活状况。每当她遇到人生的艰难痛苦,她也总是用诗歌排遣表达心情,宣泄情感。1941年北平沦陷,母亲病逝,她写下《哭母诗八首》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1976年,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她满怀悲痛写下《哭女诗十首》,表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当然,她诗中有相当多的内容记录表现她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她从回国观光开始,一步步进入落脚生根大陆,定居南开,并以诗词报国的美好时光。1974年,叶先生回到阔别30年的大陆,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她深深为国家30年来的巨大变化喜悦振奋,挥笔写下:“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但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叶先生也深深为当时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教育荒芜形势担忧:“雕虫文字真何用,聊赋长歌纪此行。”1976年国家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后,叶先生敏锐抓住这个时机,申请回国任教,开始计划把后半生的诗词人生放在大陆。为此她写下《向晚》二首: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其二)
而当她听说国内改革开放形势大好,亟需专家人才时,更是写诗表达自己回国任教的愿望: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
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经过几次回国观光和讲学交流,她逐渐确定了回到大陆以诗词报国的志向: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经过叶先生本人和南开大学方面的积极运作,南开任教终于成为她诗词人生的重要转折。她为自己找到诗词人生文化价值实现的最佳场地感到无比欣慰。为此她写过二十四首诗来记录这段生活,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南开任教岁月的累积,更加坚定和确认自己回国定居南开选择的正确和无悔: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叶先生本人曾这样解释诗中“永无乖”三字的含义:“其一自然是表示我将长久以此为家而不再远离;其次则也暗喻着我将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则我还有更深一层的意喻,那就是我在前引诗文中之所说的“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的对于继起青年学子们的祝愿。”这也可以视为她对自己诗词人生的概况和总结。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不仅完美实现了她本人的人生价值,而且还有一层重要的社会示范价值。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她那样珍视自己的生命过程,寻找和实践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目标和渠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正能量价值就能更加蓬勃和旺盛——这是值得期待的时光。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