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漫笔 > 详细内容
古代文学作品赏读· 杜甫《蜀相》
发布时间:2020/4/16  阅读次数:1316  字体大小: 【】 【】【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10月,第736页)


【注释】

①蜀相,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       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唐时武侯祠前有老柏树,相传为诸葛亮亲手栽种。       ③两朝,指蜀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④出师,出兵。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二三四年,率兵占五丈原(今陕西省郿县西南),与司马懿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军中。英雄,这里指追怀诸葛亮的人们。


【教学提示】

一、本篇解题

诗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杜甫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立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杜甫有好几首吟咏诸葛亮的诗,大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君臣契合无间,如鱼得水;一是鞠躬尽瘁,开济两朝,却终未能改变偏安局面。此篇当属后者。

杜甫这首诗约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候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脑际浮现的,当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

二、融情于景与论的政治抒情诗

《蜀相》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的满腔激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自春色”与“空好音”的叹息,既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从而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寂寥,同时也抒发对于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的惋惜之情,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情绪。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是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的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练,升华了全篇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议论中的用事即用诸葛亮本人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诸葛亮一生的联想,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特别是尾联二句,化沉挚悲壮之情为痛心鼻酸的哀哭之语,有震感人心的巨大力量。

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曾愤然吟咏此诗,可见这首之作思想内容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时如何历久不衰了。



【思考与练习】

1、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有什么特点?

2、杜甫的《蜀相》在写作上有那些特色?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