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漫笔 > 详细内容
闲话水浒之八十九:《水浒传》故事结尾的“獭尾法”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2464  字体大小: 【】 【】【

  

优秀的小说家在处理故事结尾时,常常采用一种高潮之后拖上一条尾巴,使情节发展余波荡漾的方法。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獭尾法”,他说:“有‘獭尾法’。谓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如梁中书东郭演武归去后,知县时文彬升堂;武松打虎下冈来,遇着两个猎户;血溅鸳鸯楼后,写城壕边月色等是也。”这种结尾就好象是乐章高潮后的尾声,大浪后的涟漪。毛宗岗说:“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就是这个意思。《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后,又有刘琦三请孔明为余势;诸葛亮出师后,又有姜维伐魏为余势;《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又有宝黛等人探视,黛玉旧帕题诗,宝钗劝薛蟠等“余波演漾”。

《水浒传》中的这种“獭尾法”更是出色。金圣叹列举的三件事都是如此。第十三回梁中书东郭城校场比武后,作者笔锋一转,写了一小段郓城县知县时文彬升堂的场面。金圣叹认为这就是“獭尾法”,因为“虽是知县衙门,亦必要叙,然亦特地写此一番小小景象,与前教场中大铺排作映耀也。”在火暴热烈的高潮之后,如若戛然而止,突然进入平缓之境,读者心里会感到陡然跌落的不适,影响审美效果。第三十一回写武松血溅鸳鸯楼后,路过城壕边的月色描写,也是这种效果(参见《为〈水浒传〉“不善写花月”一辨》一篇)。当然,书中“獭尾法”处理较好的还是武松打虎后的一段。

在饱览了武松打虎的惊险场面和勇武搏斗后,读者已经在欣赏的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作者好比是一位服务周到的餐厅主人,在客人酒足饭饱之后,再给你递上一颗牙签,斟上一杯好茶,让你享受一下全方位服务的滋味。书中这样写道:“(武松)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一步步挨下冈子来。”故事到此本来就可以结束,但作者又以突兀之笔忽作余波,在武松下冈途中,“只见枯草中,又钻出两只大虫来”。这一转折不仅与前面第一次大虫出现形成呼应和对比,使小说中的武松“啊呀”大吃一惊,就是读者也会跟着吓出一身冷汗,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个巨大的悬念。只见武松手脚已经“苏软了”,又如何对付得这两只大虫?况且这两只大虫又与其他大虫不同,竟然“在黑影里直立起来”。这情景,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但作者好比一个娴熟的斗牛士,在使尽了全身解数之后,又从容不迫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平静的天地,“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作衣裳,紧紧绷在身上”。这才使读者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把紧张的心松弛下来。金圣叹称这段文字为“奇文”,奇就奇在高潮之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再振余波,如“曲终一划”,使人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