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新版《三国》基本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09:52 新浪娱乐
日前,电视剧新《三国》出品方中国传媒大学在京举行专题研讨会,邀请各路专家、学者纵论《三国》。包括广电总局重大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中国文联前副主席仲呈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书记许柏林、《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沈伯俊、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涌及资深教授曾庆瑞、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在内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评论,对新版《三国》的成就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本文为沈伯俊的发言。(发言者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新版《三国》电视剧作为一次引人关注的艺术创作,它与94版相比,创作方式和生存空间有很大不同。94版是由中央电视台牵头的,成立了以广电部副部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官方色彩比较重,各种后勤支援比较强大。也正是因为这样,它的创作第一原则是忠于原著。而新版是以民间的方式、商业化的模式来进行的,这样也决定了它的构思方式、操作方式。
另外从生存空间上来讲,它还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前横亘着一个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老版电视剧。当时的条件和现在大不一样。从接受条件来讲,94版播放的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媒体的发展程度远不如今天,观众选择的余地比较小,播放期间几乎是万人空巷。这在今天是很难做到的。评论门槛也大不一样了,今天大量的评论来自网友,网友的观点具有即时性、戏谑性,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一切都牵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心态。
所以,对这些背景有所认识后,再来看新版《三国》,也许我们会思考得更好一些。
从正面来看,新版《三国》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相当成功。我给它做一个总体的概括:“艰巨的任务,聪明的选择”。艰巨是因为,所有的创作参与者随时要或明或暗地面对94版,总要考虑、要证明创作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考虑怎么去超越它,相隔十六年,能有什么新的元素打动观众,而且经得起后人评说。这个任务我认为非常艰巨。说实在的,94版在当时的条件下,我认为做得是相当好的。当然,按照精品的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当时写了篇文章叫做《〈三国〉电视剧面对的五大矛盾》。
那么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新版《三国》做了一个聪明的选择,就是既不是宣称“再来一次《三国演义》的改编”,也不是像吴宇森先生讲的“根据《三国志》来改编”。实际上,真要根据史书《三国志》,是改编不出一部完整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的。所以创作者用了一个“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非常好。它既不是小说《三国演义》的附庸,也不是史书《三国志》的图解,而是以那段历史为题材,来认识、来消化、来作艺术表现。我认为从根本上,是这点,做了比较聪明的选择。这是我的一个总体评价。
具体而言,我觉得新版《三国》有五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第一,全剧的核心思想是要写那个时代最根本的时代追求,它最终理想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天下大乱以后,国家陷入动乱分裂以后,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想做什么?怎么做?我认为就是以曹刘孙三方为突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民众的愿望,力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三国的思想精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我认为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共同文化心理,共同民族心理。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没有分裂、文明没有中断的一个国家?很大程度是从周朝起,我们就逐步形成、而且越来越强化的,向往国家统一,追求安定太平的这么一个共同心理。所以每当我们这个民族遭到战乱和分裂的时候,广大的人民总是以极大的勇气和巨大的牺牲来消除战争的创伤,实现重新统一。而走在历史前排的英雄们,他们的英雄才智无非是在不同程度上顺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种民心。我觉得新版《三国》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要来提炼的话,就是这一点,就是我们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不懈的努力,这是最重要的。1985年我写过一篇谈《三国》主题的文章,当时我用两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这是我对《三国》的理解。今天我很高兴,新版《三国》电视剧在对历史和人物的理解上,和我当年提出的那两句话是吻合的。
第二,新《三国》站在相当的历史高度,把曹刘孙三方都视为了英雄,是品格、气度、作风不同的英雄,这一点不错。他们都是英雄,既不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一方,也不片面地做翻案文章。这个剧刚开播的时候给人强烈印象,以为是把曹操作为第一主角,或者说把曹操的成长、斗争史作为叙事的第一主线。当时我有点担心:主创们会不会像有的人猜测的那样,“《三国演义》贬曹,我就偏要尊曹”?如果是那样,我只能说是肤浅的也是片面的。欣喜的是主创们并没有这么想,三方都是英雄,只不过是品格气度作风不同的英雄;三方争天下争的是什么?我认为争的就是重新统一的主导权,就是刚才讲的第一点,这就联系起来了。不是单纯的斗智、斗心眼。就像有一次我做讲座,他们说,是不是该来个“谋略三国”?我说不好。最好叫“智慧三国”。这种智慧讲的什么?我们颂扬诸葛亮,那是因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同时他的目标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这样的一种大智慧。这对于以后历朝历代的民众和知识分子,在分裂战乱的时候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的这种心理,我觉得是暗合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故事在唐朝都没那么热,宋朝以后就大热,一直热到今天来,那是因为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特别尖锐复杂,北宋王朝先后面对辽、金、西夏,以后再来个蒙古,所以当他们面对现实矛盾的时候,必然会唤起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追忆,产生共鸣,呼唤统一。
所以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对曹操多方刻画他的雄才大略,同时又丰满地展示其复杂性格,这是过去未曾达到过的。对刘备,着重表现其真仁义、真赤诚,以及敬爱天下民心的这种品格。可以这么讲,既往的三国作品当中,这版的刘备形象,得到了最充足的正面表现。这实际上也是当初罗贯中要做的,但是罗贯中受制于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手法不成熟,也受制于艺术上的局限性,以至于表现正面人物时往往失于片面,甚至“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损害了人物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以上这些,都表现出新版《三国》开阔的眼光和较高的历史意识。这是第二点。
第三,我认为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或者颂扬,就是以“忠义”为核心的理想道德,这一点新《三国》还是契合的。我们当代人包括许多学者、文化人,我认为对忠义的理解多有不确之处。忠是什么?忠的基本含义是对自己忠于所事,对他人忠于所托。你本职工作是什么,你就干好什么;与他人相处就要忠于所托,这就是《论语》里面讲到的“吾日三省”中的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所以有这两个忠:忠于所事,忠于所托。而经过积淀、提炼和逐渐的抽象化之后,我们又把它上升为:对事业的忠,对理想的忠,从而再晋升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那绝非是小忠。第二个,义是什么?从古汉语的基本含义来讲,义者宜也,适宜的事,正确的事,你做了,那就符合义。因此我们常常说“道义、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说做符合道的事情才是义。从宏观方面来说,有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用在人际关系上,它追求的是平等、互助、患难相扶,甚至是生死与共的这种人际关系。所以我认为,古人追求的那些东西,尽管我们今天的技术条件比他们先进多了,但我们的精神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比他们高多少。三国那些人物,之所以我们觉得大气,就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欣喜的是,从94版到新版《三国》,我认为我们的艺术家都在共同追求这个。在这方面,新版《三国》我认为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一些重要人物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达到了自己应有的高度,就是说对曹刘孙三方虽不是完全等量齐观,但是总体上都被视为了大英雄。这就站在了很高的高度,这就从过去简单的“褒谁、贬谁”中解脱出来了。
第四,我认为是在情节设计上,新《三国》以很大功夫刻意求新,其中一部分做得比较成功。比如像第36集,孙权经过诸葛亮出使江东,经过鲁肃和周瑜的先后谏言,决定抗曹之后,新版《三国》既按史书和小说所写,任命周瑜为大都督,又创新地表现由张昭负责整个后勤保障。这一笔就相当好。这样就不仅表现了孙权的政治智慧(认识到“主战还是主和不是问题,团结还是分裂才是问题”),又表现了他的政治能力(决定应战之后,通过同时任命周瑜与张昭,使主战主和双方都同心同德),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上张昭在孙吴集团的重要作用。这点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史实不足,他的知识也不足,须知江东事业的开创,孙坚并没起啥作用,他在外面当官,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是长沙太守,跟江东没啥关系,带军讨伐董卓以后也滞留在豫州地区,包括他后来打刘表是从北方往南打的,罗贯中写错了,写成从江东往北打了。所以江东事业的真正开创者是孙策。而孙策开创江东,第一号功臣就是张昭,周瑜得排第二号,张昭在当时已经是很有影响的名士了,孙策自始至终都对张昭执师友之礼。后来孙策伤重而死,史书记载他临终前传位给孙权时,对张昭说了一句类似于刘备白帝托孤的话:如仲谋可任,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取。——这跟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差不多,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今天还在讨论刘备托孤的动机,我认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境界不够。从这些地方都可看到,张昭在辅佐孙权继位的过程中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小说在这里的处理相对简单化了,而新《三国》做得很好,而且比较聪明。
最后一点,是新《三国》对于战争情节的编制、以及战争场面的表现,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是主创们精心设计,并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完成得比较精彩,观赏性强。这一点跟94版相比,明显地有所超越。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当然,新《三国》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之处。首位的我认为是“大气不足,小见略多”。我刚才已经肯定了它的大气,肯定了它已经站在了一个相当的历史观高度上,但是如果按“史诗剧”的标准,还可以更加大气。包括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表现人心的复杂性上,有时过于关注人物不那么大气、不那么闪光、甚至有些阴暗的地方。此外,对一些人物关系的理解有误,一些演员的身高、年龄不太符合史实,部分情节的编织随意性较大,这些都有所欠缺。
但总而言之,瑕不掩瑜,新《三国》的改编可以说是总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