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师友 > 详细内容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4/6  阅读次数:19  字体大小: 【】 【】【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张丽

《人民政协报》2025年3月17日12版《学术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舞剧《只此青绿》、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批优秀文化产品出圈又出海,或从历史文化中提炼题材,或从艺术经典中探寻创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彰显活力与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


   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
   “历史文化典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浓缩和记录,它像是一棵千年古树,在阳光和春风里,依然可以绽放出万种新枝。”长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形象地说道,近年来中国古代典籍成为很多领域关注采撷的焦点,有些文化作品以古代典籍为核心,以多种文艺形式为媒介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引发观众对于典籍中所蕴含中华文化精髓与价值的关注,其中的文化规律及其启示值得深思。

   “它让我们在看清中国古代典籍中精彩亮点的同时,还启发人们去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寻找更多精彩亮点,去挖掘典籍中对当代和后人更多的精神启迪和文化熏陶之所在。这些优秀作品取得成绩的重要经验,就是准确抓住了古代典籍中优秀的文化因子,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良性衔接和沟通。”在宁稼雨看来,古代典籍中还有无数“同样”或“类似”可以挖掘,比如《山海经》等典籍中收录的诸多神话故事形象,既有战天斗地、战胜自然的女娲和精卫,也有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嫦娥、牛郎织女等。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告诉记者,中华文明不断裂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先民及其后人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特质的祖先认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认同传统。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他以故宫和四合院为例,认为两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家国同构理念的生动诠释。“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故宫与四合院的关系,家的构造与国家的构造遵循着相似的逻辑,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可见家国同构的理念已深深扎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一种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统。”刘庆柱表示。

   这种文化传统在悠长的历史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保留传承下来。刘庆柱娓娓道来:“在至今都广为流传的花木兰故事中,花木兰在父亲年迈、弟弟年幼均无法出征的情况下,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既展现了对国家的忠,又体现了对父亲的孝,将忠孝观念完美结合,彰显家国情怀。又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家书文化,以书信的方式,将崇德向善、诚信友爱、修齐治平等理念融于‘家长里短’中,孝和忠相连、家和国相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要传达一种思想,那就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多理念也为人类所共同认知。因此,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又具人类共同认知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在世界上产生共情共鸣,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刘庆柱表示。


   让传统文化“活”力全开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对于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力全开,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郭媛媛认为,首先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现代性重估,通过建立科学的重估体系,挖掘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且适合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选取的人物、故事原型要为中国人所熟知,并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人类的共同价值,比如哪吒和孙悟空这两个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其相关文化产品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进行再创造过程中紧贴当下民众的审美习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郭媛媛说。

   “在科学重估基础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系建设,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从元素、形态、结构、精神等多方面进行集成化、体系化的重构,打造‘传统文化基因库’。”郭媛媛进一步阐述道,将构建好的“传统文化基因库”融入当下产业生态和文化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郭媛媛表示,“创作者在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过程中,要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如此才能将文化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再造精品与经典。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历经5年打磨,创作者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投入大量心血,最终呈现出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这种对作品的执着与敬畏,正是当下文化创作所需要的品质。”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哪吒之魔童脑海》的强大数码动漫技术是激活并使其市场和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状态的关键所在。同样,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使用者角色参与、《只此青绿》用人体舞姿去渲染千年古画等都是令人眼前一亮,从而获得巨大视觉冲击和关注力。”宁稼雨认为,这些优秀作品对未来挖掘典籍中优秀文化因子具有启示价值的关注点就是最新科学技术和文艺媒介载体形式的采用。

   郭媛媛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开发手段,还拓展了文化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在数字文明时代,我们应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我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将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


   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支撑。宁稼雨坦言,“激活典籍中优秀文化因子的工作还有可以加强和补充的空间,比如这些依据典籍内容嫁接演绎工作的重要环节应该重视典籍方面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审核研讨。对于相关典籍中可以遴选的故事主题提炼和立意、主人公形象的主导倾向定位,以及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的一些细节处理,相关专家学者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少可能的瑕疵甚至硬伤。”

   “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怀。”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看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的学术范式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学术范式转型。这不是仅凭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整个学术界共同推动、共同落实、共同完成。他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所积累的案例、数据、经验已极为丰富,学术本土化发展,就是要出概念、出思想、出话语体系,以使中国学术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学术不仅关乎知识的生产和发现,更关乎信仰和价值的维系。“作为政协委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将勇于担负起这一重要使命,引领风尚、凝聚力量,真正将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智慧。”王学典表示。


(本文原载《人民政协报》2025年3月17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