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师友 > 详细内容
《六朝小说学术档案》连载之十六: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
发布时间:2024/10/30  阅读次数:211  字体大小: 【】 【】【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

【引文】(略)

【评介】
宁稼雨先生,男,1954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就读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于刘叶秋、宁宗一二位先生,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被聘为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外籍教授。2000年师从孙昌武先生,获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言小说和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关系研究,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文献》、《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有《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国志人小说史》、《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传神阿堵,游心太玄——六朝小说的文体与文化研究》、《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刘义庆与世说新语》、《漫话水浒传》、《阮籍》、《水浒别裁》、《魏晋名士风流》、《水浒闲谭》等,主编过《名著漫话丛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世纪文库》、《华夏文化大观》、《名著闲谭丛书》等。论著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六朝,无论志怪小说或轶事小说,都在不断成熟和进步。总结其经验,了解其过程,对认识我国小说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对认识魏晋南北朝小说与通俗小说,古代戏曲等的关系和影响也是极其必要的。历年来有关小说史的研究大多以对通俗小说的研究为主,而对文言小说的研究却极为薄弱。中国的学术界沿袭古代正史对“小说”的忽视,历来是不大注重文言小说研究的,所谓的研究大多限于少数的资料整理和非主流的零星论述。宁稼雨教授应该说得上是较早开展对古代文言小说研究的小说史家之一,宁稼雨先生的《中国志人小说史》对比较分散的志人小说进行梳理,第一次对中国志人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讨,理清了志人小说发展的脉络,填补学术空白,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专著。开题材流派史之先河,在学术界曾引起较大的反应。


一、这部书中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敏锐和理论上的创新。
既然要写《中国志人小说史》,首先就必须解决什么是志人小说这一问题。对志人小说的界定,前人尽管使用了“志人小说”这个概念,但模糊且不深入,并没有形成客观公允的观点。作者参考了唐代刘知几、清代纪昀等四库馆臣和鲁迅先生等前人的见解,在大量接触作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志人小说界限的看法,自成一家之言。认为志人小说“应当包括逸事和琐言这两部分文言笔记小说。也就是用志人小说之名,含《四库》所收杂事小说之实”。“琐言小说多摹仿《世说新语》以类相从的体例,以记载文人事迹为主,是《世说新语》的附庸和余波;逸事小说在形式上则追随《西京杂记》,不分门类,只分卷次。”明确提出:“《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并具体地给出了判定志人小说的标准:“志人小说与杂家著作相比,多具故事性;与杂史相比,多具传说性;而与志怪、传奇相比,则多具真实、平实性。”“《世说新语》中以单篇丛残小语的故事为基础,按内容分类的体例,就是志人小说观念外在形态的集中表现。它不仅是志人小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记录知识分子事迹为主的志人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显著标志。”按照这一原则取舍爬梳,著者便为读者勾勒了从魏晋至晚清志人小说发展的轨迹。


二、作者善于从文化史的高度治小说史,挖掘小说文化蕴涵。
无论何种题材的小说,都是文化的受孕者和体现者,更何况志人小说以人的生活行为和言谈举止为主要描写对象,与文化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宁先生将古代小说视作一种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学载体,把古代小说置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对历代志人小说与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的关系,对志人小说的文化蕴含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一步对小说史研究模式具有创新和开拓的意义。由单纯的古代小说研究,走向了小说与文化之关系的研究,由小说内在因素的研究,走向了小说外在环境的研究。这种研究较之先前的社会历史学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更加贴近古代小说发展演进的实际,展示了古代小说与社会文化各要素间关系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这类研究包括对小说发展演进过程中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互动关系的探讨、对作品物质、精神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方面。  
一方面,宁先生把历代社会思潮、文化心理作为理解历代志人小说内容的依据和钥匙。如用魏晋玄学和人物品藻来诠释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思想倾向,用理学思想来理解宋代志人小说的故事内容,从启蒙主义思潮来观照明代中后期志人小说中所反映的尊重个性的新的价值取向等等,从而把这些头绪纷乱、内容宠杂的众多故事,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上来认识,简洁明了,切中肯綮。
另一方面,著者还努力探索志人小说的形式中所蕴含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说新语》一章中,著者专门探讨了“世说体”的网状结构这一志人小说的特殊体例中所表现的中国人的空灵意识,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中国志人小说史》注重材料的搜集、辨析、分类、整理,力图使系统的类型研究有一个扎实牢固的基础。著者在材料的整理上主要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钩沉辑佚。如《魏晋世语》一书,至宋代已经亡佚。著者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水经注》、《初学记》、《北堂书钞》、《文选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三国志》裴松之注等典籍中辑出了数十条,由此论述了该书的两点重要价值:“第一,《魏晋世语》是第一次直接记录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生活的志人小说”,“第二,按内容分类的体例方法,为《世说新语》的出现做了准备”。这样的结论令人信服。
我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真伪并存、瑕瑜互见的情况比比皆是。宁稼雨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不厌其烦地求证每一条材料的可靠性。如关于《西京杂记》的作者问题,新、旧唐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题葛洪撰,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刘歆说与吴均说。著者没有盲从前人,更没有含糊其辞或避而不谈,著者经过认真地对比查证,认为“最早与此书有关的是刘欲,书中有关汉代掌故,多是刘歆原作。但对此书贡献最大的是葛洪,他从刘歆杂乱的记载中,选择、排列,又加进了自己所闻的一些故事,编成了两卷本的《西京杂记》,但他的两卷本《西京杂记》流行不广……本书第三个参与者,也就是现在流传六卷本《西京杂记》的作者,是齐代萧贲”。由于作者几经更迭,每人好恶不同,“书中的倾向,就比较纷杂了”。解开了作者之谜,就掌握了解读该书的门径。
宁先生娴熟地运用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证学等旧学功夫在浩如烟海的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古代典籍中勾稽爬梳,辨伪存真,不仅为许多沉睡多年的孤本、善本和亡佚笔记找到了在志人小说史中的位置,而且不囿于前人之说,以扎实的考证,推翻前人的谬误,澄清了不少学术疑点。如李垕《南北史续世说》,旧题唐宗室,但相当权威的《四库提要》认为它系明代俞安期的伪作。作者根据王应麟《困学纪闻》提过此书,断定此书必出在南宋以前,又在《南宋馆阁录》和若干方志中找到李垕的事迹,肯定李垕为南宋人,从而纠正了《四库提要》之谬,彻底解决了本书的年代问题。又如清人钱熙祚将陶珽重编《说郛》所收王谠《唐语林》文字误为陶宗仪原本《说郛》,今人周勋初先生《唐语林校正》又误将钱熙祚的话作为《唐语林》在宋代以后传本不多的根据。作者从事实出发,校对了原本《说郛》,指出钱、周二人的失误。再如,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认为《辍耕录》一书多抄旧书,并将《广客谈》一书通本录为己作,而《四库提要》却将“通本录”三字理解为书名,并以找不到《通本录》一书为由,否定郎瑛之说。更有甚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也照搬《四库提要》的说法。这个延续了一二百多年的谬误终于在宁先生的著作中得到了纠正。


宁稼雨六朝小说研究主要论著
《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魏晋风度》,东方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6月版;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12月版;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传神阿堵   游心太玄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魏晋士人人格精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7年版。
(夏习英)


(节选自宁稼雨主编《六朝小说学术档案》第一部分,武汉大学2011年版)

上一篇:张家鸿 | 感恩是一条生命线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