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师友 > 详细内容
张家鸿 | 感恩是一条生命线
发布时间:2024/4/29  阅读次数:656  字体大小: 【】 【】【

感恩是一条生命线
——读宁稼雨《知哺集》


张家鸿
宁稼雨在《知哺集》的自序中写道:“如果把以上诸位恩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简直好比是一幅我曾经走过的人生路线图卷:图上的我每走一段人生路程,都会有恩人相助。他们帮助我走过了迄今为止的生命路程。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这些话道出宁稼雨写作此书的缘由,更归纳此番写作的意义。对作者来讲,这是追记生命的来路与去向,是一条既普通又独特的成长之路。
不管是直接的教诲,还是间接的启迪,都是照进宁稼雨心中的一道道光,都是他之所以为他的原因之一。若没有超乎常人的勤奋与毅力,刘叶秋先生怎能在“二密栖”中撰写出一部部影响学界的著作?“无论怎样的艰险与困境,都不能动摇他心中那份对真理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执着。”这是作者心目中的孙昌武先生。徐世政先生给予他的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魂宝藏与精神源泉,这其中有在别人身陷困境的时候,要尽己所能地帮助、温暖对方。这是善举更是义举,所有人可为。卞孝萱先生曾表示,会尽一切力量帮助宁稼雨。他言出必行,对作者有信必回,对其著作以及博士论文答辩等事宜给予周到、细致的帮助。这些光于特定的场合或有缘的机会,照进宁稼雨的心中,帮他驱散迷惘、惆怅、忧虑、悲伤,推动他于汲取点点滴滴的养分之后成长至今。
对宁稼雨来讲,与恩师的相遇,多有先闻其名、知其学、读其书直至见其人的过程。对后生读者来讲,这是不寻常的境遇,因之而由浅入深的探索与提升之道贯穿他的一生。几十年来,宁稼雨从他们身上收获的不仅是精深学问带来的启发,更有人格风范之引领。
读其书与品其人,在这里高度结合,这实在是作者的幸运,也是时代的风气。故而,宁稼雨写的是自我,是众多恩师关心、提携、照拂下的自我,亦无意中刻画出一组知识分子群像。如杜甫诗中所言,“风流儒雅亦吾师。”这些人身上最显著的共同点,莫过于为学的坚韧不拔、硬气到底与为人的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此之谓刚柔并济。宁稼雨是受过他们帮助的许多年轻人中的一个,不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想见的是,先生们给予的帮助,引领过许多人的成长;先生们带来的温暖,抚慰过许多人的内心。对他们来讲,提携后进,是幸福快乐之事。望见后进成长,更可收获加倍的幸福与快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文正公此言不差。
如果要非找出整本书中,情意最浓烈、绵长、深厚的文章,非《冰心玉洁,旷世罕比——怀念我的师母汪元澂先生》不可。如此论断,非别的文章情意不真,而是它给笔者带来的的震撼最为长久。寓深情于寻常烟火气的描写中,最可见师母的坚韧与伟岸,而这一点多少三尺男儿不具备?撰写此文时距师母去世已有二十四年之久,然曾经印象与如今情感皆如是之深,实在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你们知道这些年我有多想你们吗?我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等我到了离开人世那一天,我要过去找你们团聚,再给你们包饺子吃,好吗?”恩师刘叶秋与师母汪元澂不是宁稼雨的家人,胜似家人。从天津到北京住在老师师母家里,是一家人的团聚,时间虽短却幸福满满;从北京返回天津,是暂别家人的独自奋斗,牵挂始终萦绕于心。老师去世后,直至师母去世的七八年里,宁稼雨到北京照旧住进这个既特殊又普通的家里。特殊源于师生情,普通源于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烟火气在哪里?在师母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里。饺子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永在唇齿间留存。不可忘的还有人格的引领,“做人要手心朝下,不要手心朝上”这句话让他记得最深刻、最清楚。朝上是求人,朝下是帮人。人的尊严与气度尽在其中。
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在人生关键处,得到的帮助之详细叙述。这是他用力最重也是用情最深的文字。母亲自杀与父亲被关押,姐姐出嫁哥哥插队,1970年的宁稼雨处在人生最困难的境地中,他四顾彷徨、举目无亲、满心凄冷。此时此刻,若无徐世政先生的一番叮嘱,宁稼雨必将不知走向哪里。先生说:“至于我本人和学校的态度,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你一如既往在学校学习,学校和我本人都不会对你有任何歧视和另眼相待的做法!”在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这句话分量之重可想而知,说出这句话的人承受的压力亦可想而知。除了一番叮嘱,还有许多关爱。它们送来如春日般的温暖,让少年伤痕累累乃至千疮百孔的心得到润泽,让他在人群中挺直腰杆为人并渐渐收获丰厚的真善美。没有它们,定无后来的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周围的人对他不仅没有冷淡或歧视,反而好像比以前更加热情。宁稼雨深知,正因为有徐老师在背后做的大量工作,才让他这个“狗崽子”没有被身边人孤立、抛弃。
《知哺集》可以被视为作者的自传,写出一条以重要时间与关键事件为线索的成长线。它不是拉开架势的写作,而是几十年来写于不同时期的感恩文字之结集。从零敲碎打直至结集成册的形成阵势,是无意的促成,更是有情的皈依。无意的促成,源于有些写作需要偶然的机缘,无法强求;有情的皈依,指向感恩这种情感的不断叠加、交融、升华,最终沉淀为以好学、奋进为前提的谦卑。越是努力,收获越大,越能意识到自己所知有限,前辈岂能不扎根于心?若无宁稼雨的努力向学,先生们何以给他帮助?著作或论文以及蕴含其中的学术创见是成长的鲜明标志,这取决于焚膏继晷、孜孜不倦的阅读、思考、写作、请教。宁稼雨的勤勉、执着、坚韧,可作为当下年轻人成长的示范。
品读此书,仿佛走进宁稼雨的生活中,成为他人生之路的观察者与见证者。看着他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变化后的成熟、不断收获后的知足、不断成熟后的淡然、沉稳、从容。不管如何,他把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铭刻心中,写进一个个方块字中。写下即永恒,我笃信于此。


(宁稼雨《知哺集》,凤凰出版社2023年6月版。)



(本文原载2024年4月23日《今晚报》副刊)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