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文库 > 详细内容
宁稼雨 | 《阮籍》连载之四《思想转折》
发布时间:2025/7/19  阅读次数:64  字体大小: 【】 【】【

(图片由豆包生成)


思想转折
很多人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并不完全能由他个人选择,而是常常受到环境的左右。阮籍也是这样,他本想按儒家所设计的人格规范,辉煌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但环境的变化却使 他作了相反的选择。
阮籍16岁那年,跟随叔叔到了东郡,当时的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相见。见面时阮籍整日一言未发,王昶感觉阮籍深不可测,四处宣传,阮籍的名声就更大了。32岁那年,当时的太尉蒋济听说阮籍的才能,便向手下的官员王默了解阮籍的情况。王默对阮籍有高度的评价,蒋济听了很高兴,便决定请阮籍出来作官。阮籍听到这个消息, 便到都亭(城外的亭舍)写了一篇奏记,其中对蒋济的举动表示赞扬,也表示自己愿意干好。蒋济本来担心阮籍不来就任,见到这篇奏记很高兴,就派人去迎接阮籍。没想到阮籍已经不知去向,让迎接的人扑了个空。蒋济十分恼火,就责备王默。王默十分害怕,就给阮籍写信,劝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出来作官。周围的乡亲也都纷纷劝说,阮籍便勉强担任了尚书郎(主持文书起草事)。可是时间 过了不久,他便推辞自己有病,离职回家。
在阮籍38岁的时候。当时担任大将军职务并总揽朝政、辅佐年轻的齐王曹芳的曹爽,任命阮籍为参军。阮籍再次推说自己有病,隐居在家乡的田园里。
从阮籍的诗作所表示的壮志豪情中,人们可能认为,这两次授官正是他大展宏图,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好机会。然而他为什么这么轻易地给放弃了呢?
原来,阮籍这时已敏感地发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并不像父亲阮瑀那个时代了。虽然当时有些混乱,但那时却有建功立业的可能。那时,大家都在共同协助曹操完成统一的大业,所以一些个人的恩怨都能服从这个总的目标。而如今国家统一,政权巩固后,人们所关心的,是个人在政权中的地位和既得利益这些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无休止的勾心斗角的争夺。这些矛盾,在曹丕执政时,还没有形成。在魏明帝曹叡时,由于他大权独揽,政由己出,所以虽然开始出现苗头,但还没有发展到表面化。而当曹叡死后,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时,这些矛盾便急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主要问题了。
矛盾的焦点便是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之间的权力之争。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收留的养子,与曹操共创天下,有生死之谊。曹爽和曹真一样,是曹魏的嫡系。
我们知道曹氏这一派人的出身都比较低微, 曹操的养父是汉末宫中的宦官,妻子卞后出身娼妓之家。曹丕的妻子郭后原先是铜辑侯家女奴,曹叡的妻子毛后的父亲原是车工。所以他们是汉末以来宫中宦官势力的代表。而司马懿却出身世家大族,他的家族姻戚也是如此。司马懿的妻母河内山氏,是山涛的姑祖母,他的长子司马师所娶泰山羊氏,是羊祜的姐姐,次子司马昭娶东海王氏,其祖父王朗、父亲王肃,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世家。司马懿的女婿京兆杜预等,也都是著名达官贵人的后代。司马懿根本没有把曹魏一派看在眼里,可是在曹操时代,他的地位还很普通。
曹丕当上太子,十分重用司马懿。曹丕废掉汉帝自立后,司马懿的地位愈来愈高,官至抚军将军,录尚书事。曹丕临终时,又留下遗诏,让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共同辅佐曹叡。不过当时曹叡一切能自己作主,曹真、曹休的声望又高于司马懿,所以那时司马懿还不可能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曹真死后,曹魏的军事指挥权开始由司马懿负责。他指挥的对蜀汉的战争和平定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奠定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政治威信,成为举足轻重数一数二的重要人物了。
曹芳继位后,大权主要掌握在大将军曹爽手中,司马懿转任的太傅,只是一个闲职。曹爽一方面让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率领禁兵(皇家卫队),一面又让自己的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担任要职,力图排挤司马懿的势力。可是曹爽毕竟年轻,不如司马懿老谋深算。司马懿假装生病,表示谦让,暗中却加紧经营自己的势力。他让司马师取代夏侯玄为中护军,让蒋济担任太尉。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矛盾已经趋向表面化了。
阮籍这两次被聘做官,就是在两派矛盾不断加深的过程中。让阮籍感到为难的是,请他作官的双方,恰恰是当时国家权力中心中对立的双方。太尉蒋济是司马懿的心腹,曹爽则是曹魏一派的首席人物。
从家世渊源方面来说,阮籍还是倾向于曹魏一派的。因为他的家庭与曹家关系密切。父亲阮瑀深受曹操的器重,并且与曹丕也有很深的感情。曹丕不仅十分赞赏阮瑀的文章,而且在阮瑀死后还作过一篇《寡妇赋》,序中说:“陈留阮元瑜(阮瑀的字)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神,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还命令王粲等人来作同样的题目。这样的关系,当然决定了阮籍的感情倾向。当阮籍在都亭写奏记时,还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勾勒着文治武功的蓝图。可是当他意识到蒋济的背景和自己的倾向时, 便立即厌恶地取消了自己的应允。处在那样的政治漩涡中,他当然洞晓各派的政治企图和力量消长情况。他当然会看出司马懿的政治野心,不愿意成为他们的一伙;同时他也不能完全预料形势的发展,所以也还勉强地做了几天官,然后离去。然而形势的发展,使他越来越感觉到司马懿一伙成功的可能,感觉到形势对曹魏一派的不利,于是他谢绝了曹爽的邀请,回到家乡。
可是阮籍并非那种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他拒绝作官,并不是仅仅为了避开政治灾祸,而是现实让他感到困惑。他发现统治集团内部的追求和自己的愿望并不相同。他自己是为了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而他们两派之间似乎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应该成为他们政治斗 的牺牲品。他在《咏怀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困惑。在诗其50中,他说:“谁说君子是贤明聪慧的,明智和通达难道是可能做到的吗?”诗其8说:“黄鹄准备漫游四海,可当半路迷失方向时,它又能飞到哪里呢?”
显然,阮籍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无法实现。可是,自己又应该去追求什么呢?又应该怎样去生活呢?他对儒家的入世思想,好比拿了一件珍贵而又不合体的衣服,穿又穿不上,扔又舍不得。他就是这样在矛盾中困惑,在困惑中矛盾。直到事实的刺激,使它完全清醒。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日,司马懿趁曹芳和曹爽离开洛阳去祭扫高平陵(魏明帝曹叡墓,在洛阳南90里)的时候,采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迅速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他逼迫曹叡的妻子,永宁宫太后郭氏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位,并关闭洛阳各城门。司马懿还夺取了武库(军器库),派他的长子司马师屯兵列阵相待,自己又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切断了洛阳和高平陵的联系。然后派人给少主曹芳送去奏章,历数曹爽兄弟的罪恶,要求黜免曹爽兄弟的职位。曹爽完全失去依靠,彷徨无计,最后只好同意放弃权力。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正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 (曹爽封武安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曹爽兄弟伴随曹芳回到洛阳后,立刻就被软禁起来;4天以后,正月初十,曹爽和弟弟曹羲、曹训,以及尚书丁谧、邓飓、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以“阴谋反逆”的罪名被同时斩首,并诛及三族(父母、妻子、兄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事件”。
经过这次政变,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在司马懿手中。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 儿子司马师继续执政,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死,司马昭又继续擅政。掌握大权后的司马氏父子,继续屠杀异己,用屠刀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杀扬州刺史(镇寿春)王凌及楚王曹彪(曹操子)。嘉平六年(公元 254年),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 大夫张缉,废魏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曹丕孙)。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杀镇东大将军(镇寿春)毋(guan)丘俭。甘露三年(公元25S年),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杀魏主曹髦,立曹奂(曹操孙)。
这一系列的血腥屠杀,固然使司马氏的家族控制政权的局面完全实现,但同时也让世人看清了他们的残暴本质。阮籍便是其中最清醒的一个。 从他的作品来看,在高平陵事件的前后,阮籍一直在关注事态的发展。前面列举的诗句,说明他在事件前的担忧。而担忧的主要原因是他虽然支持曹爽,然而对其失败却有预感。诗其42的前四句说: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这是在肯定曹爽网罗名士,结成党羽的作法。然而他接着又为曹爽担心:”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
当这种担心成为事实以后,他又一面表示对弱者的同情,一面从中汲取教训。在《鸠赋》中,他借两个鸠鸟的被杀,表示对曹爽兄弟遭到杀害的同情,并隐含着对司马氏滥施淫威的不满。
他在诗其6中说: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 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祸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这首诗是借用秦汉时召(邵)平的故事来阐发富贵致祸的道理。召平是秦代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为平民,到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他的瓜味甜美,人称“东陵瓜”。萧何泄谋导致韩信被杀后,萧何被刘邦封为相国,满朝的人都来祝贺,唯有召平前去吊丧。在他看来,相国府里摆上东陵瓜,闪光耀眼,四面嘉宾相会,看起来似乎威武风光,但实际上有很多事情要身不由己;他自己内心的煎熬 外人很难知道。因此,像召平自己这样做个平民百姓是最能淡泊平安的。而那些高官厚禄是祸害之源,难以依赖。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在写召平的志趣,实际上是阮籍自己思想的反映。有人说阮籍是用这首诗来说明曹爽贪图富贵而招来祸害,不如.召平那样屈身自保,很有道理。又如诗其11: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春天的大好时光不但没引起作者的欢快和愉悦,反而却使他远望千里春色而感心忧。因为春光时短,人生非久,故而心悲。接下来,作者便以历史故事来说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
据《战国策•楚策》的记载,楚襄王看不出秦国对自己的威胁,庄辛便对他说您没有见到那林中的黄雀,它只顾低头寻找米粒,自以为与世无争,无忧无虑,却没有想到那些公子王孙手持弹弓,正在瞄准呢!黄雀白天还在林中飞来飞去,晚上就成了人家盘中的美味,黄雀的目光可说是短浅。大王您也是如此,您整天跟身边亲信一起,忙些吃喝金银的事情,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却没有想到秦国的穰侯已经接受秦王的命令,对我们楚国下手了!”襄王听了,胆战心惊,于是封庄辛为阳陵君。
阮籍在诗中把曹爽比作黄雀,把司马氏比作捕雀的王孙。说曹爽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料到别人对自己的算计,正是无远虑而有近忧的例证。
这些,都是阮籍在现实的课堂中得出的重要心得,也是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原因的清醒认识。高平陵事件以后,人们纷纷称赞阮籍拒绝为曹爽作官具有先见之明,道理也就在这里。


(《阮籍》,新蕾出版社1993年版

上一篇:宁稼雨 | 《阮籍》连载之三《少年壮志》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