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文库 > 详细内容
宁稼雨:名著的经典魅力与全民解读――《名著漫话丛书》总序
发布时间:2017/6/12  阅读次数:1112  字体大小: 【】 【】【

名著的经典魅力与全民解读

                         ――《名著漫话丛书》总序

  

如果说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的骄傲,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的话,那么中国人在文学方面值得骄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要说唐诗宋词可以列出数以万计的篇什,就是明清小说中,也足可以举出数十部具有世界影响和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著。显然,这些名著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名著的魅力就在于她能够经得起时间浪花的冲刷而愈显出其赤金的本色:她不会因时过境迁而黯然失色;也不会因人为的禁毁限制而销声匿迹;更不会像拙劣厨师手下的菜肴那样让人吃食而生厌。她像是陈年老酒,愈久愈香;她像是寒冬季节的梅花,严寒冰雪也不能吞噬她美丽的生命;她像是名厨师手中的杰作,令人食过不忘,荡然销魂。尤为神奇的是,她像是一件变化莫测的百变衣,穿在不同人的身上,便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读她,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她也像是美丽的朝霞,瞬息万变,气象万千――一个人读一百次,就会有一百次不同的感受。

因此,名著永远需要被解读;名著永远可以被解读。

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民族的骄傲,并常盛不衰,原因在于它的经典性。经典是世界各民族智慧的凝聚和浓缩,所以用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载体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文化策略。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经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条中这样写道:“对古代有威望的著作家,或者对他们著述所使用的语言(或诸语言)的研究。在欧洲和欧洲人定居的国家内,对拉丁语作家以及对希腊语作家的研究,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学校基础课程。印度的经典教育集中学习《吠陀经》和梵语,中国则以学习孔子著作及其他古代著作为基础。”出于对经典教育的重视,文学领域的经典性原则正在被世界各国奉为普遍的文化价值取向。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序》中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朱自清还在《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中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可见经典在国内外都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据我个人理解,文学领域的经典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研究的领域。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希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研究来总结文学的各种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理性的参考;二是普通读者的阅读领域。越来越多的普通读者将自己有限的文学阅读对象定位于经典作品,以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精神营养;三是创作领域。作家创作时尽管主观上要摆脱传统窠臼的束缚,别出心裁,但任何作家都必须以传统的经典作品作为自己打算超越或另出机杼的参照坐标。人们对于当代作家作品的评价主要标准,也必然是围绕他的作品与经典作品及由经典作品确定的经典性原则相比,有何继承和革新。否则的话,很难想象文学的创作和评价如何取得标准上的认同。

当然,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典的确定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换句话说,经典的确定需要时间的选择和淘汰。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甚至被一度误认为是经典的东西,很可能最终被历史抛弃;反之,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甚至被鄙视为旁门左道的东西,未必不见得被后人鉴定为经典。而一旦这些东西被鉴定为经典,它就应当得到经典的礼遇。过去中国人只是把儒家的著作奉为经典,现在看来就远远不够了。不仅经史的著作可以当作经典,其他如唐诗、宋词乃至元曲、明清小说都不乏经典之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套《名著漫话丛书》就是本着宣扬经典的精神,将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已经确定的若干文学名著的经典意义,转告给社会上的普通读者,以期使我们民族文学名著的经典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这些名著的经典化过程,助一臂之力。

       近几年来,我国图书出版市场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不断出版发行。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那些买到文学名著的读者当中,有多少人能把自己所买的文学名著真正读过一遍;在读过的读者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把原著的内容基本吃透?人们买到名著以后,是把它作为不断汲取的精神食粮,还是把它作为房间里,书架上的装饰物?据我们了解,这些买书的读者并非不想好好读一读自己买的名著,困难是那些名著(尤其是古典名著)的内容与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距离。可那些专门研究这些古典名著的各种学术专著更是令这些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于是,他们只好把那些名著不求甚解地浏览一下,也算作自己读过了这部名著,有了向朋友吹牛的资本。

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学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之塔中。在他们看来,社会上普通读者读没读过,能不能读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样的自己研究的对象好象与自己毫无关系。更有甚者,谁要是写了一点文学作品普及性的介绍和评价类的文章或著作,就会受到一些号称是专家权威的贬低或白眼,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不能算是做学问。这就致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名著的普及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叶圣陶先生认为:“我又想,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重印〈经典常谈〉序》)看来经典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全社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放下经院的学究气,从普及民族文化经典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这两方面思考的结合,就是我们这项选题形成的根据。

       我们的基本设想是,利用文学研究工作者专业知识上的优势,来弥补和满足社会上普通读者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克服各种困难障碍的需求。具体设想如下:

       1、编辑出版《名著漫话丛书》。长期目标是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全部收入,短期的目标是先搞中国古代名著的漫话丛书,近期首先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五部古典小说名著为试点,待取得经验,获得社会认同后,再全面铺开。

2、以作品为单位,每一部小说写一部漫话著作。每部书稿字数控制在25万字左右。每部书中根据内容区别分成大约150篇小文章,每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既要有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3、根据社会上普通读者对这些名著阅读时带有普遍性的关注点和知识点,初步考虑在每部书中分成“人物篇”、“意蕴篇”、“艺术篇”、“篇外篇”等四个部分。“人物篇”主要漫谈书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其中包括小说人物与历史同名人物的联系与区别,小说人物的形成过程,小说人物的形象含义及其意义,以及有关小说人物的其他趣闻和传说等;“意蕴篇”主要谈谈书中一些故事情节的思想蕴含及意义所在;“艺术篇”则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作品艺术构思和艺术描绘的魅力所在;“篇外篇”包括作品以外但与作品紧密相连的其他内容,其中包括故事发生时间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真伪情况和生平事迹,作品的版本流传及在海内外的地位影响等方面。

       4、文字既要庄重大方,又要轻松活泼;力戒艰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式的写法,又要杜绝庸俗圆滑的市侩文风。要以趣味性为吸引读者的起点,而以知识性为读者阅读的目的。

担任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大学和科研出版单位从事古代小说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应当说他们对于这些古代名著的内容上是下过一些功夫的。希望能够将他们对这些名著的理解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为社会上普通读者对名著的阅读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在名著解读的历史中,起到一点微薄然而是有益的作用。

  

                                                                                                     宁稼雨

                                                                                 19993月于南开大学      


(《名著漫话丛书》,宁稼雨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共五册:《漫话三国演义》《漫话水浒传》《漫话西游记》《漫话金瓶梅》《漫话红楼梦》)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