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
雅雨说稗(6)
中国文言小说续仿现象漫议
宁稼雨
首先想特别强调一下的是,以往学界关注此事,基本都是从小说“续书”角度。我个人认为,中国小说除了续书现象之外,“仿书”也是特别重要和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续书”和“仿书”是一棵树上的两个果实,共同构成中国小说的赓续风景。
续仿现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相当普遍,全面梳理古代小说续仿现象脉络轨迹,总结挖掘其中文学艺术规律,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古代小说自身的发展历程,而且对于总结相关文学理论和文化意蕴,也有益焉。所幸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学界不少同行关注,但有两个方面似乎略有空缺:一是关注者基本集中在续书方面,对仿书罕见关注者。无论是综合续书研究,还是专书续书研究,都不乏其人,不乏其著。惟文言小说续仿现象,除“世说体”稍有人了解关注外,其他还是罕有人至。二是谈续书者也主要集中在白话小说方面,对文言小说的续仿现将也很少有人关注。这里不揣浅陋,将中国文言小说的续仿现象大致梳理一下,并略谈一点思考心得,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古代小说续仿现象及其异同关联
小说“续仿”是关于小说题材主题、体制形式和文学手法构成承袭关系的文学现象。它包括“续书”和“仿书”两种情况。“续书”一般是指对于单部作品情节内容或题材类型的续写,如《搜神后记》属于对于模仿对象《搜神记》题材类型续写,《水浒后传》《续金瓶梅》则是对于模仿对象《水浒传》《金瓶梅》内容情节的模仿等;“仿书”则是对某一单部小说体制形式或艺术手法的模仿和承袭,如模仿“世说体”模仿的是《世说新语》的体制形式,“剪灯体”模仿的是《剪灯新话》写作艺术方式,“聊斋体”模仿是《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的写作风格等。
以上梳理貌似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对等齐观,其实不然。仔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在续仿现象中存在明显差别。
如在“续书”现象中,对单部作品进行情节内容模仿的基本是白话小说。如《西游记》续书中,不能缺少唐僧师徒四人的影子;《水浒传》的续书中,也不能没有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但这种惯例在文言小说那里就难以同步实现。如《搜神后记》《续夷坚志》作为《搜神记》和《夷坚志》的续书,所能续的只能是《搜神记》和《夷坚志》的志怪小说题材书写;《后博物志》承袭的只是《博物志》从博览大千世界摭取奇物异件的取材路径。原因在于文言小说大部分采用笔记体,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情节主线和主人公形象。所以同样是续写,但方式方法泾渭分明。
又如在“仿写”现象中,白话小说基本是围绕宋元以来勾栏瓦肆说话艺术自身形成的题材类型传统来进行模仿递进,也就是在南宋以来说话艺术四大家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繁衍扩大。如世情小说中增衍出“才子佳人小说”“讽刺小说”“才学小说”等等,大致都是按照一种题材类型方式进行仿写。但相比之下,文言小说的仿写则基本不涉及题材类型仿写,而是围绕对一本书的体制、艺术手法和风格来进行,如上所述“世说体”“剪灯体”“聊斋体”的情况等。
如此看来,同样是续写和仿写,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鉴于白话小说续书现在已经有多位业内同行关注研究,这里主要在二者对比基础上梳理分析一下文言小说的续书和仿写现象。
二,文言小说续仿现象概观
从时间上看,中国文言小说的起步和成熟时间都早于白话小说。就续写仿写现象来看,文言小说也大大早于白话小说。尽管二者文化背景不甚相同,但仍然可以说,白话小说的续仿现象是在文言小说影响下,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和文化背景融汇化用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脱离文言小说续仿现象来研究白话小说的续书现象,貌似有些数典忘祖。
从纵向角度看,文言小说的续仿现象出现于文言小说刚刚形成不久,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初年。最早的文言小说续写作品大约是西晋著名诗人陆云续写曹魏时期邯郸淳《笑林》的《笑林》一书(参见拙著《中国志人小说史》第二章第一节)。虽然该书相关文献材料缺少,难以窥其全貌,但其揭幕续写首创之功,不可磨灭。文言小说续写潮流正式登台亮相,大约是从东晋开始。在佛教和道教神仙思想影响作用下,社会上志怪志异蔚然成风。干宝《搜神记》首当其冲,赫然出世之后,其续写现象便四处开花。其后不久,续写《搜神记》的陶潜《搜神后记》便应运而生。干宝与陶渊明同为东晋人,反应之快可见一斑。借此东风,南朝开始出现一大批志怪小说的续写作品。先后有《续观世音应验记》《续冥祥记》《续齐谐记》《续异记》《续洞冥记》《续异苑》《异苑拾遗》《后幽明录》。受到这股风气影响,南朝刘宋出现的刘义庆《世说新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说新语》其书本身也是一种续写现象。据相关材料,《世说新语》是在东晋时期裴启《语林》和郭澄之《郭子》的基础上,采摭二书中材料,创立按内容进行分类的体制编纂成书。刚刚问世不久,便在齐梁时期有了刘孝标的《续世说》。这标志着文言小说的续写工作不仅已经形成规模,而且也成为一种小说写作方式传统,进入赓续繁衍的态势。
进入唐代,文言小说的续仿现象形成三个发展演变方向:其一是延续前代对单部作品内容题材的续写工作。这类作品占较大比重,如改常《续仙记》,林登《续博物志》,李复言《续玄怪录》,温畲《续定命录》,沈玢《续仙传》,佚名《续野人闲话》,释庭藻《续北齐还冤志》,封演《续钱谱》,刘睿《续事始》,王方庆《续世说新书》,裴紫芝《续卓异记》,王仁裕《续玉堂闲话》等;其二是随着唐代单篇传奇作品的出现,对单篇传奇内容进行续写的形式开始出现。如续写白猿故事的佚名《续江氏传》,续写张叔言判冥故事的南巨川《续神异记》,续写刘轲《牛羊日历》诋毁李德裕故事的皇甫松《续牛羊日历》等等。这类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重要开端——在传统用续写某部书名的方式传承该书题材类型方式的基础上,又开创出对单篇作品故事内容进行续写的工作。这一创造性工作不仅开创了文言小说续仿工作的一个新路径,而且同时也应该让学界和世人知道,原来后代白话小说如火如荼的小说故事情节内容的续写工作(《后水浒传》《后西游记》之类),原来其源头是在这里;其三是在齐梁刘峻《续世说》续仿《世说新语》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将《世说新语》以类相从的笔记体小说编排体例拎出,形成一种笔记体文言小说编纂方式,创立“世说体”体制形式的杰出贡献。这就是刘肃《大唐新语》(又名《唐新语》《唐世说新语》)。尽管该书所分类目名称与《世说新语》原书完全不同,但有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跳出了以往对一部书故事内容和题材类型的吸收续写框架,将目光锁定在一种专门的书籍体例上,将这种体例定型为一种范式和模板。从而为后世“世说体”小说形成潮流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以一本书的写作特色形成一种小说写作体例的写作潮流开导了先路。
以上唐代文言小说续仿工作的三个方向,不仅扩大了唐代本身的文言小说续仿工作范围系统,而且也基本上完成了整个文言小说续仿工作的系统格局构建,为后代的文言小说续仿工作规定了方向和范式。
宋元时期文言小说续仿工作基本上沿袭唐代已经形成的三个方向,各自有些调整变化。
对前代单部作品进行题材续写仍然还是宋元时期文言小说续仿工作主流。其主要作品有:佚名《劝善录拾遗》,李石《续博物志》,元好问《续夷坚志》,王质《夷坚别志》,陈星《夷坚志续编》,吴元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佚名《续前定录》,刘焘《续树萱录》,乐史《续广卓异记》,乐史《广卓异记》,安凤仪《续同归小说》,文莹《续湘山野录》,晁载之《续谈助》,王铚《续清夜录》,王铚《补侍儿小名录》,董弅《侍儿小名录》,温豫《续补侍儿小名录》,彭乘《续墨客挥犀》,朱定国《归田后录》,佚名《启颜录》,路氏《笑林》等。其中少数作品是对前代作品的续写(《续博物志》《广卓异记》《续树萱录》);比较抢眼的是对宋代本身新出作品(《夷坚志》《侍儿小名录》)的爆发式续写。从而显示出此类续仿工作覆盖之广,后劲之足。
续写单篇作品主要还是在单篇传奇小说领域中,其写作方式也有些变化。有的系从前代相关主题内容的零散记录中搜集汇编,改写而成,如佚名《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乐史《杨太真外传》等。这类作品能够将之前零散故事整合为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单篇传奇,文学价值不菲,而且对同类作品有良好的影响启示作用;有的系自前代或本朝传奇集中摘录单篇传奇作品而成,如乐史《绿珠传》,佚名《王榭传》,柳师尹《王幼玉记》,张硕《流红记》,秦醇《潭意歌传》等。这类作品的价值在于将原先混编于传奇集中的作品拎出独立刊印,有利于扩大该篇作品的传播影响。
宋元时期文言小说续仿工作比较重要的成就是“世说体”小说的规模系列化。此期有三部重要“世说体”小说,分别是孔平仲《续世说》,王谠《唐语林》,李垕《南北史续世说》。从三部书的内容来看,《续世说》承接《世说新语》的时间下限,上起南北朝,下至唐代;而《唐语林》和《南北史续世说》则是明确的断代取材。值得一提的是三部作品对于《世说新语》体例的强烈复归。三部书体例上的共同点就是全部袭用了《世说新语》原书的三十六个门类,然后程度不同地加以增补。这样就把《大唐新语》虽然模仿《世说新语》体例,但类目名称全部另起炉灶的做法重新拉回到把《世说新语》类目名称作为“世说体”主流正宗的轨道上来。这对于“世说体”小说的定型和进一步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明清以降,文言小说续仿工作承续前代,又能发扬光大。
续补一部书题材的作品虽然不乏出现,但相比之下,有强弩之末的感觉。此类作品有游潜《博物志补》,郎瑛《续巳编》,周诗雅《续剑侠传》,王同轨《耳谈类增》,周玄暐《泾林续集》,王禹声《续震泽纪闻》,袁枚《续子不语》,沈起凤《续谐铎》,李调元《新搜神记》,宋永岳《志异续编》,徐寿基《续广博物志》,蹇蹇《今齐谐》,郑观应《续剑侠传》等。这些作品的续写对象或者为前代名著,或者为当代佳制。但前者往往因后劲不足而显得审美疲劳,后者除个别作品(如袁枚《子不语》及其续书)外,本身也难以跻身一流作品行列,因而也难成气候。
明清时期虽然优秀单篇作品本身少,续写者也较为罕见。但有限数量作品中还能偶见精彩者。如续补唐寅《张灵崔莹合传》的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将唐传奇名篇《莺莺传》中崔莺莺人物形象捏合到明代,与唐寅经过悲欢离合,较有文采和情致。另如仇元善《后会仙记》续写徐喈凤《会仙记》,写许生与胡女感情始末,其主旨在于以因果姻缘推崇礼教道学观念,未能为《会仙记》增彩。其他则难有可采之书。
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续仿工作成就最突出的是体制仿写的盛大演义。在前代“世说体”小说影响下,从明代开始,将某一名著立为标杆,诸家群起而仿制的风气此起彼伏,盛演不衰。
首先是将瞿祐所作《剪灯录》(已经亡佚)立为标杆的“剪灯系列”小说。据瞿祐《剪灯新话》序交代,他本人曾撰有《剪灯录》四十卷。洪武十一年(1378),瞿佑本人又编创了《剪灯新话》四卷二十篇。嗣后,李桢于永乐年间又写成《剪灯馀话》四卷二十篇(另附《贾云华还魂记》一篇),邵景詹于万历年间写成《觅灯因话》二卷八篇。三书内容多为胭粉灵怪故事,既有歌颂男女自由爱情的故事,也有宣扬封建道德的成分;形式上穿插许多诗词骈语,形成韵散相间、骈散相间的特点。其中很多故事成为明代以来许多拟话本和戏曲的本事来源。这三种小说的出现不仅使处于消歇状态的传奇小说重新振兴,而且也为《聊斋志异》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除此三书外,还有周礼《剪灯馀话》,自好子《剪灯丛话》,佚名《剪灯丛话》,陈钟盛《剪灯纪训》等附会该系列作品,虽然均已亡佚,但亦可见该仿写系列影响之所在。
其次就是以王世贞《艳异编》为龙头的“艳情系列”小说。受《剪灯新话》和话本小说的影响,明代后期出现了一批编选前代爱情故事的文言小说集。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当时的拟话本小说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大部分是男女爱情故事,文字上也比较通俗,中间又往往穿插诗词。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小说集是研究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之间关系的重要材料。这些小说影响较大者为文坛领袖王世贞所著《艳异编》,嗣后又有吴大震《广艳异编》等。此外,还有几种文言小说虽然没有冠以“艳异”的名称,但风格内容也都相当接近,这些作品有陶辅《花影集》、邱濬《钟情丽集》、卢文表《怀春雅集》、吴敬所《国色天香》等。
明清时期文言小说仿写工作成就最突出的还是“世说体”系列作品。以《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采摭文人逸事,按内容分类的世说体志人小说在明清两代得到较大发展。从书中内容看,大致沿袭前代惯例,或采摭旧事,编纂成书,如明代何良俊《何氏语林》、林茂桂《南北朝新语》、赵瑜《儿世说》,清代李清《女世说》等;或搜集记载近人及当朝遗事,如明代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焦竑《玉堂丛语》,清代梁维枢《玉剑尊闻》、吴肃公《明语林》、王晫《今世说》,易宗夔《新世说》等。从编纂体例上看,仍然坚持以《世说新语》原书三十六个门类为正宗,具体方式大约有三种:有的全袭《世说新语》旧目,如《明世说新语》《新世说》;有的在《世说》原书体例基础上略做增减微调,如《何氏语林》《明语林》《玉剑尊闻》《今世说》等;也有部分作品在类目上做较大变化调整,如《玉堂丛语》《南北朝新语》等。可见宋代以来维护《世说新语》体例为正宗的传统没有改变。虽然与当时蓬勃兴旺的白话小说和再度中兴的传奇体小说相比,此类小说未免相形见绌,但其中也不乏可资玩味的文人遗事;而且《世说新语》的古老样式,也借此得以延续。
清代以降比较有特色的仿书现象是一部书带动一群仿书的书林系列佳话,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聊斋系列”
从《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模仿者蜂拥而起,形成了一个以《聊斋》的题材笔法为楷模的小说系列。尽管这些仿制品不能与《聊斋志异》同日而语,但其中优秀者也不乏特色。这个系列在《聊斋》问世后不久的乾隆年间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出现了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等;嘉庆、道光时期有梓华生《昔柳摭谈》、管世灏《影谈》等;同治、光绪年间再次掀起高潮,出现了宣鼎《夜雨秋灯录》、吴芗厈《客窗闲话》、王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沈起凤《谐铎》、浩歌子《萤窗异草》和宣鼎《夜雨秋灯录》。这类小说的成批涌现代表了文言小说的主导潮流和正确方向。
“阅微系列”
尽管《聊斋志异》问世后在社会影响很大,但有些人还是心怀不满。乾隆年间袁枚的《新齐谐》便是采用六朝志怪的笔法撰写鬼怪故事,其小说观念已经与蒲松龄有所不同。与其同时,以纪昀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从传统的小说观念出发,认为《聊斋》那种使用传奇小说虚构的手法来描写志怪题材是违反生活真实的,所以他写了《阅微草堂笔记》,以六朝时期志怪小说那种质朴简淡的文笔有意与《聊斋志异》抗衡。由于纪昀《四库全书》总纂的特殊身份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实际成就,使该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并也引起了社会上许多人的模仿。这类作品主要有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许仲元《三异笔谈》、许奉恩《里乘》。也有些作品兼擅《聊斋》《阅微》二体,志怪、传奇手法并用,如王椷《秋灯丛话》、乐钧《耳食录》、许秋垞《闻见异辞》、汤用中《翼駉稗编》等。
“虞初系列”
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虞初周说》开始,“虞初”这位跟随汉武帝的方士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们称呼“小说”的代名词。张衡《西京赋》说:“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明代吴仲虚就曾经将唐代以后优秀传奇小说辑为《虞初志》。入清以后,先有张潮将当时著名文人的传记散文和传奇小说辑成《虞初新志》,嗣后又有很多人追随张潮,如黄承增《广虞初新志》、郑澍若《虞初续志》、胡怀琛《虞初近志》和王葆心《虞初支志》等。这些小说将传记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是清代求实文学观念的反映;但由此却造成小说文学界限的模糊,是小说观念倒退的表现。
三,结语
从以上文言小说续仿现象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文言小说续仿现象是中国小说续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覆盖的题材类型续写、单部作品的续写,以及形式体制的仿写三种基本续仿形式,对中国小说的创作和编纂方式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影响作用。从题材类型续写来看,历代文言小说大量对一部书的题材进行续写的现象相当普遍和持久。这个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题材类型的积累培育进步过程,除了文言小说领域之外,白话小说在从说话艺术转入书面文学之后,题材类型逐渐集中收拢,在“说话四家”基础上形成几个主要题材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来自文言小说方面的续写影响;部分传奇小说的内容传写续补,是中国小说史名著续书现象的开端。这个中国小说史的重要状况往往为治白话小说者所忽略;形式体制仿写应该是文言小说独有丰硕果实。与白话小说的体制形式基本限定在章回体和话本体的简单情况有所不同,文言小说在语体上基本采用笔记体和传奇体,但其体制却有较大腾挪空间和多样形态。除了比较常见的杂记体(《西京杂记》之类)和“世说体”之外,还有不少按照一本书量身定做的体制写作流派风格。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小说值得关注的和研究的现象。
(本文发表于《古典文学知识》2024年第十期,发表时略有删改,这里是原文全文)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