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资讯 > 详细内容
2005年中国文学研究书目(以古代文学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0/1/25  阅读次数:8419  字体大小: 【】 【】【
陈才智编

文学史及总论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3.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学林出版社,20057月。

4.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著《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5. 游国恩《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月。本书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全书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两汉、三国和宋文学。

6. 李中华《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包括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含、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文学体式与考证等五部分。

7. 李定广《古典文学新视角》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4月。本书是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系列成果结集。作者特别注意采用中西结合的理论观照,其文章大都有新颖的观点,或推翻前人成说,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解决旧问题,或提出新主张。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

8.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3月。科举文体,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章体裁、体式。作者从这一角度研究科举制的内涵、科举取士的观念及科举制下文学的发展。

9. 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10. 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共分三编,主要介绍了两汉散文艺术嬗变论、略论魏晋文风嬗变的文化动因、韩愈古文艺术精神论、论曾巩古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等。

11. 胥洪泉《中国古代散文简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月。(《中国古代散文简史》郭预衡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月。本书是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年版陈玉刚等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修订。将原书时间的下限从原来的1949年,扩展到2001年,并且特别增添了目前资料较少的港台文学翻译的情况。

13. 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岳麓书社,20055月。本书作者从事道家研究20多年,1992年出版过《无为论》,1998年出版这本《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道家演义》。岳麓书社再版《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时,作者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14. 孙昌武《诗苑仙踪:诗歌与神仙信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

15.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

16. 赵敏俐、吴相洲、刘怀荣、钟涛、方铭、沈松勤、陶允翼《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8BZW006);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11工程项目资助;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歌诗是指可以演唱的诗歌,同时包括入乐、入舞的诗,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从照顾各时代特点出发,从艺术生产的总原则出发,每个时代分别选取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更好地反映各时代艺术生产特点,反映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全书共12章,导论和结语各一,以时代划分,从《诗经》至元曲,分别探讨了各时代歌诗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17.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18. 高人雄《山水诗词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月,林家英序言

19. 彭漪涟《古诗词中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月(再版书)

20. 方有国《古代诗文今注辨正》巴蜀书社,20052月。本书对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大学古代汉语、大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权威教材中的注释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有误之处一一举证,颇有说服力。

21. 汪涌豪、陈广宏《侠的人格与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月。本书在扼要介绍游侠的缘起、发展与衰亡基础上,着重从地域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清理。由此,对其人格构成的方方面面,以及这种特殊人格的形成原因、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首度作了深入详明的论述。相较于著者所作的《中国游侠史》,本书更多的是择取一种横向的、逻辑的叙述方式,旨在通过游侠人格的梳理,进一步充实后人对其人群特征的认识;揭示出侠作为主潮文化的对立与补充,其人格构成对于中国人集体人格健全的意义与价值。

22. 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月。献给复旦大学一百周年校庆(1905-2005)。本书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11月初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月初版。纵则溯原始、析名义、辨分歧、述流变,描绘游侠共时代风习相为迁化之情形;横则由游侠之服饰佩戴、谋生方式,进而综论其人格精神,更比较以西洋骑士、东瀛武士,显示其种种生存样态。

23. 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阐明了上海各期文学发展的动因、特征、地位和作用,揭示上海文学的生成、发展的历史根源和运行机制。

24. 吴海、曾子鲁主编《江西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3月。本书为迄今为止第一部阐释江西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古代文学从晋唐开始,近现代文学截至20世纪末。所选作者作品,以江西本土为主,兼顾仕官游历于江西,但对江西文学的发展确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现代文学则收录了较能体现江西地域特色及时代特征的苏区文学,从而较完整地勾勒了江西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及整体轮廓。

25. 河南文学院编著《图说河南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3月。本书以图文形式解读河南文学发展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6. 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北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月,赵昌平、陈伯海序。本书是以文化诗学整体性研究方法撰写的文学史。作者用他独特的文学史观清理了魏晋至北宋这一段文学演变的线索,又通过文学史轨迹的综合考察,生动地显示了他的文学史观。

27. 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是一部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文学专题史著作。作者尝试运用形象学、母题学等研究方法,在一个悠久广阔的时空范围内,阐述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商人形象的演变史,并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学关于商人的理念,以回应现代世界和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冲击。(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月)

28. 许金榜《山东分体文学史丛书》(戏曲卷),齐鲁书社,20051

29. 王琳《山东分体文学史丛书》(散文卷),齐鲁书社,20051

30. 王恒展《山东分体文学史丛书》(小说卷),齐鲁书社,20051

31. 李伯齐《山东分体文学史丛书》(诗歌卷),齐鲁书社,20051

32. (日)兴膳宏《中国古典文化景致》李寅生译,中华书局,20057月,王晓平主编“日本中国学文萃”。随笔集。

33. (日)小川环树《风与云:中国诗文论集》中华书局,20057月,王晓平主编“日本中国学文萃”。本书由小川环树先生的弟子山本和义先生从《小川环树著作集》中精选篇目,由周先民译成中文。书中选译小川先生论述中国古典文学之论文数篇,对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等作了深入的论考。

34. (日)增野弘幸等著《日本学者论中国古典文学:村山吉广教授古稀纪念集》李寅生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6月。本书收集日本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性文章十余篇,展示了日本汉学研究的成果。

35. 莫砺锋《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9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学的学术专著。共分三辑。第一辑从唐诗人薛能、《红楼梦》诗词、苏轼词入手,著重探讨古典诗学的内部结构,并对于诗学史上夺胎换骨说首创者的问题做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二辑通过对唐宋诗人杜甫、苏轼代表人物,对古典诗人做了文化学上的考察,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第三辑从古典诗词的注释、校勘、选本入手,探讨了古人对古典诗歌的阐释。

36. 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

37. 萧驰《佛法与诗境》中华书局,20059

38. 丁启阵《诗歌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58月,东方文化“葳蕤丛书”。本书作者首先从纵向勾勒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概况;其次又从诗歌的“言志”、“传情”、“写景”三方面阐释了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39. 丁启阵《诗意人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8

40. 戴燕选编《历代诗典》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7月。本书选编了先秦诗词四十七首,汉魏六朝时期一百六十四首,唐五代时期一百八十八首,宋辽金元时期二百二十九首,明清时期二百首。

41. 孙明君《昨夜星辰:中国古典诗歌品鉴》(插图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月(20025月第一版),“清华人文讲堂”。本书以情感为视角,把中国古典诗歌分为三大部分(人与人之情感、人对社会之情感、人对自然之情感)、九大类型(爱情、友情、亲情、咏怀、时事、咏史、山水、田园、咏物),每个类型精选20首左右,逐首予以注释、品鉴。

42. 冯振《诗词作法举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月(齐鲁书社,19863月)

43. 唐先田、孙峻山编著《千古小品》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8月。这个选本里的小品文选自秦至明清各个时代,其意在于说明,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中,小品文这种独特的文体,虽然时有盛衰,但却源远流长。

44. 陈淼《禅诗大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月。358页,“日用大智慧丛书”。本书精选历代禅诗三百首并加以翻译,分析,提供智慧。

45. 裴溥言《诗经快读:先民的歌唱》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51月。新1

46. 吕正惠《楚辞快读:泽畔的悲歌》三环出版社,20051月。新1

47. 傅锡壬《乐府快读:大地之歌》三环出版社,20051月。新1

48. 王梦鸥《文心雕龙快读:古典文学的奥秘》三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51月。第2

49. 赖芳伶《唐诗快读:大唐文化的奇葩》三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51月。第2

50. 林明德《唐宋词选快读:跨出诗的边疆》三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51月。第2

51. 曾永义《元人散曲快读:蒙元的新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51月。新1

52. 宫方《金刚经快读:慈悲为怀的心声》三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51月。新1

论文专集

53. 周祖譔《百求一是斋丛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4月。本书是对隋唐时代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11篇论文、隋唐五代文学史及诗文杂俎。

54. 李壮鹰《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9

55. 刘跃进《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知识出版社,200510月。这是一部以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为探讨对象的学术论文集。正编收录15篇,附编收录7篇,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成就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也涉及与古典文学研究相关联的一些学术领域的进展情况,视野开阔,资料详明,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56. 陈飞《顷筐集》商务印书馆,20052

57. 钱中文《钱中文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月。本书是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研治文学理论的力作。全书围绕文艺理论研究、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多元对话时代的文艺学建设与创新等议题展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创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作用。

58. 张炯《张炯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月。本书是著名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张炯的自选集。全书分文学评论、文学史论、文艺理论三编,展示了作者治学的多个领域及发展历程,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些独到见解及对当下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对文学研究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9. 浦江清著,浦汉明、彭书麟编《无涯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月。本书收入著名学者浦江清的学术名篇、悼念朋友的文章、笔记摘抄、研究计划、日记、书信,较全面的反映了大学者的各方面生活和学术研究,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发表的文字。

60. 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月。本书收录饶宗颐教授近年来撰写的有关简帛与古史的考证论文24篇,涉及5个方面:殷周史地丛考、楚简与诗乐、上博竹书《诗序》综说、里耶秦简以及其它。其中一部分曾散见于各类刊物陆续刊布,可以说集中系统地对新出土文献资料于先秦文学、史学的补正作了论述,考证细密,多有人所不能发者,从中可见一代学术大师的治学路向与风范。

61. 吴小如《吴小如戏曲随笔集》、《吴小如戏曲随笔集续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月。本书收录吴小如先生上个世纪撰写的戏曲评论随笔数十篇,涉及京剧剧本、流派、名角、史料等多方面,信而有证,文笔生动,对现在的京剧表演有益良多。

62. 余英时《余英时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月。本书收录了余英时先生多年来在汉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从中可以了解海外及港台地区汉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论文合集

63. 北京大学中文系、诗歌中心编《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

64. 北京大学中文系、诗歌中心编《立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65. 曹旭、吴承学编《王运熙教授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王运熙教授笔耕近六十年,著述丰硕,垂范学林。值此八十华诞来临之际,王门弟子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敬重之心,编集了这部纪念文集。全集分五部分:王先生学术自述;部分学生代表性论文;王门弟子回忆王先生;评述王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特点,著述要义;王先生自撰年谱、小传、著述目录。此集的出版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含义丰富的个案。

66. 清华大学中文系编《清华大学古代汉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053月,责编:舒琴

67. 西北大学文学院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4

68. 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55

69. 赵敏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壹辑2004年卷)学苑出版社,20051月。本书主要介绍了纪念著名诗人兼翻译家沈宝基先生逝世两周年、中国最后一位象征派诗人沈宝基的诗艺旅程等内容。

70.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编《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8

71. 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第10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

72. 程郁缀、龙协涛主编《学术的风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月。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学术论文集!奉献在读者面前的,是北大学者们用心血写成的学术代表作,每一篇都堪称是精金美玉;它真实地反映了北京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五十年的学术沧桑,集学术精粹之大成;篇章句读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术的尊严和学术的风采。

73.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74. 周延良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6

75. 陈飞、张宁主编《新文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20052

76. 陈飞、张宁主编《新文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6月。本书共分六个栏目。“大家述学”栏目集中展现了词学大师叶嘉莹的治学理论与学术成就,“专题推介”栏目中推出了著名学者杨义先生关于文化还原理论的最新长篇力作。在“新文学观”、“阐述空间”、“学术史观”、“古典新义”栏目中,汇集了来自大陆、澳门、台湾等地的著作。

77. 金惠敏主编《差异》2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78. 王杰主编《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月。《东方丛刊》收录的是最新的有关东方美学、东方文化、文论、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本辑收录了孔建平、苏东晓等人的文章,设置了美学探索、比较文学等栏目。

79. 《励耘学刊》2005年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

80. 王宁主编《文学理论前沿》(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月。本书包括:前沿理论探讨;德里达与解构主义再探;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性;二十世纪文论大师研究等内容。

81. 周发祥,杜瑞清等《理解与阐释》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7月,“人文新视野”第三辑。本书包括关于东方文化与比较研究的断想,跨学科研究的潜能,互文性与交相引发等内容。

82. 项楚主编《新国学》(第五卷)巴蜀书社,20053月。本书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专刊。本辑收入论文24篇,内容涉及文学史、宗教学、哲学、俗文化诸多方面。

83. 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51月。《中国学术》是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外学者共同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文辑,设“论文”、“评论”、“书评”和“通讯”四个栏目,每季度出版一辑。

84. 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85. 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月。本卷收国学研究论文15篇,论文大多资料翔实,分析深入有新意。

8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编委会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文学卷》(上中下)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月。本书主要选取1994-2000年间毕业于中国高等学院和科研机构之博士、硕士的优秀学位论文。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生教育的辉煌成果,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87. 张玉春《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

先秦两汉文学

88.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9. 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52月。全书由概说和正文两部分构成,概说包括《史料与史学》、《先秦两汉的社会状况和文学史料》、《先秦两汉文学史料的缮写与流传》、《先秦两汉文学史料的特点》、《先秦两汉文学史料的分类》;正文分为三编,上编主要论述先秦文学史料及研究状况,中编为两汉文学史料学,下编主要介绍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相关的重要资料。针对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讹误较多、真伪难辨的问题,把先秦两汉典籍、前人整理的先秦两汉文学选本、总集以及石刻简帛文献等均列入考察范围,从史料的作者、时代、篇名、篇数等方面入手,对史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能够帮助研究者更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相关文献,从而为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读书目录,对于基本文献资料建设工作还很欠缺的先秦两汉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90. 常森《先秦文学专题讲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月。本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大专题,以考辨问题为立足点,对事关学术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严格考证,对一些常见的学术偏见进行了慎重澄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先秦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进行了梳理和辩证,对一些不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手段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91. 周卫东《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

92. 周延良《诗经学案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2月。该书抽取诗经学史上与相应文化关系密切的十个具体问题,如“四始”、“五际”、“六诗”、“二南”、“六笙诗”等,将之纳入文化的大系统中,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切入,较为深入的讨论了这些观念的来源及其在儒家伦理文化建构中发挥的作用。

93. 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月。以先秦儒家文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言语思想与诗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上编从培养君子儒的目标、要求以及相关关键命题如“雅言”等问题入手,分析了孔门的言语思想;中编以春秋时代的用诗资料为依据,以“歌诗必类”为突破口,试图恢复春秋用诗之学的本相,以进一步揭开春秋诗学经典命题的意义。下编则以校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及其在诗学史上的地位。

94.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的语境下,对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进行了历时性的解读,围绕《诗经》解释传统呈现出的三种基本形态,依照时间顺序展开了论述。

95. 高明干、佟玉华、刘坤《诗经动物释诂》(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9

96. 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学苑出版社,20051月。本书主要介绍了司马迁与《诗经》、《诗经》中的政治诠释与创意英译、“女祸”论的演绎等内容。

97. 唐文《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8

98. 刘棣民《诗经的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9月。《诗经》是中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西周初至春伙中叶五百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积淀了古代先民的智慧经验,是中国诗歌里程上的第一座丰碑,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99.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月。本书作者将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看作诗歌发生初期瞬间凝固的一个标本和活化石,并且站在文化源头上稽考中西文化特质的异同,梳理“诗言志”的原始真相,破译“风”、“颂”等远古性密码。作者还统计分析了《诗经》中“寺人作诗”的内证和世界性“净身祭司制”的外证材料,提出了容易引发争议的“诗言寺”说。这一研究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都那么“正确”或恰到好处,而在于它对传统考据学的改头换面和全面刷新,使它从一种纯“客观”的研究转变为颇富人文色彩的现代阐释学。在西学化入国学并使之更新的同时,国学也就超出了原来的地理范围而融入世界学术总体之中。

100.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人民出版社,20053

序 绪论第一章 《诗经》作品的原生形态与文学特质 第一节 《诗经》作品的来源与民间采诗说一、《诗》的三大来源 二、民间采诗说:《诗经》文学阐释的理论意义 三、采诗及风诗出于民间说辨疑 第二节 《诗》入乐的文本功能与意义 一、情绪化的艺术文本及其功能二、入乐之《诗》的本义 第三节 《诗经》作品的文学特质 一、抒情与言志 二、情感的形象化第二章 先秦《诗经》文学阐释的寻绎 第一节 《诗经》早期的文学阐释 第二节孔子与其本体性的《诗》论 一、“民性”、“情”、“志”:《诗》的艺术本质 二、“兴”、“观”、“群”、“怨”:《诗》的审美功能三、文本与情感:孔子具体说《诗》的基本层面 四、从诗到经:孔子与孟、荀对《诗》的不同定位 第三节 宋玉对《诗经》作品的化用与阐释 一、对《诗经》中情景、形象和诗句的化用二、以郑卫风诗为背景原型 三、对《国风》郑卫之诗的艺术评判 第四节 秦汉之际《国风》与《小雅》的并列标举第三章 汉代经学背景下的《诗经》文学阐释 第一节 汉代《诗经》学发展概况第二节 《诗经》经学系统中的文学阐释 一、《诗大序》对《诗经》作品缘情生成的描述 二、《毛传》《郑笺》中的情感体悟与评点 三、独标“兴”体:《诗经》艺术精髓的揭示 第三节 《焦氏易林》与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一、《焦氏易林》为齐诗说质疑 二、《焦氏易林》对《诗经》作品的审美重写 三、汉代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 第四节 “本义”问题与风俗观《诗》 一、“本义”问题:《诗经》文学阐释的重要基点二、风俗观《诗》:《诗经》文学还原的独特视角第四章 魏晋六朝《诗经》文学阐释的空前活跃 第一节 魏晋六朝的思想学术与《诗经》研究 第二节 《诗经》的经学解构与文学定位第三节 魏晋风流与谢氏家族的品《诗》 第四节 刘勰对《诗经》艺术的系统评论 一、对《诗经》文学性质的认识 二、对《诗经》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结 三、对《诗经》与后世文体关系的揭示第五节 钟嵘、萧纲:《国风》范型地位的凸现 一、《诗品》中的《诗经》阐释 二、萧纲的《诗》评与《国风》专著 第六节 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 一、补《诗》仿《诗》所呈现的文学观念二、深情的感悟与缘情的解读 三、对《诗》中兴象情境的审美开拓第五章 隋唐《诗经》经学与文学的融通 第一节 隋唐科举制度与《诗经》的接受研究 第二节 《毛诗正义》与《诗经》的文学阐释一、《诗经》句法章法的集中总结 二、重视《诗经》文本的阐释义例 三、《诗经》作品的鉴赏 四、《毛诗指说》论“文体”与孔疏的关系 第三节 隋唐文学活动中的《诗经》阐释 一、隋唐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诗经》观 二、李白、杜甫创作中的《诗经》接受与阐释结语:“从经学到文学”说的反思主要参考文献后 记

汪祚民,男,一九六四年生,安徽省太湖县人。一九八九年七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二00四年六月,陕西师范大学憧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副主任、副主编,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参编辞书五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101. 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102. 赵雨《上古歌诗的文化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何谓文化视野?文化视野就是本书作者曾呼唤过的“厚重有据的文化疏解”背后的“整体的文化通观”。这恰恰是一些《诗经》学研究著作中缺少的。本书站在上古民族文化的立场融通诗、史,试图透过具体历史环境的再现,尽可能圆融通透地化解一些历来聚讼纷纭的疑难之点,进而达到对先民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智慧的揭示,梳理出夏商周精神文化演进的脉络线索。另外,作者尝试着把《诗经》中的歌诗还原到三代活生生的村社生活中去,这种努力也使得本书的论说获得了《清明上河图》般的生动质感和鲜活意趣。

103. 梁锡锋《郑玄以礼笺〈诗〉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月。郑玄是汉代著名学者。礼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观念。用礼解释《诗经》是郑玄在《诗经》阐释史上的重要贡献。

104. 龚留柱《春秋弦歌〈左传〉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月。本书共分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正文从《左传》的来历与传统,《左传》的思想内容,《左传》与中国史学、文学、政治文化,《左传》与中国兵学等方面讲述了《左传》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左传》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全方位影响。

105. (日)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以〈楚辞〉为中心》重庆出版社,20053月。作者藤野岩友博士系世界著名汉学家。他从民俗学和文化学角度,系统考证先秦巫祝文化对《楚辞》的影响。

106. 文怀沙编《屈骚流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月。本书为楚辞专家文怀沙对屈原作品的译注。内容包括:《屈原离骚今绎》、《屈原招魂今绎》、《屈原九歌今绎》、《屈原九章今绎》均曾发表于半个世纪前,面世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得各界权威人士之首肯。

107. 张登勤《屈原赋论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1月。本书分上下分两编。上编为屈原作品精审笺注,下编为屈原作品中有争论的问题或重大学术问题的辩论。以“论辩”为主体,以“精笺”为辅助,相互证明而又各有侧重。既是研究屈原作品的通俗读本,又是具有一定学术深度的学术专著。

108. 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月。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迄今为止,读懂屈原,理解屈原,却依然是一项令人神往而又举步维艰的工作。楚辞文献学也耐人寻味:《汉志》为何不著录《楚辞》,刘向为何把《楚辞》编成“屈原一家之书”,《楚辞》在集部为何“以一书而成类”。凡斯种种,非寻绎何以骋其情,非求索何以窥其义!本书内容,一是关于楚辞与《楚辞》的若干问题,二是关于屈原生平事迹和思想的若干问题,三是关于屈原《离骚》等主要作品的若干问题。借鉴前贤时修之说,以为起点或参照,阐释发挥,断以已意。命曰“再考辨”,盖因屈原与楚辞研究必将生生不已,光景长新。

109. 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51月。本册收录了《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论屈原人格悲剧的历史语境》、《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屈原政治理想的意象追求》、《屈原与端午》、《屈原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等文章。

110. 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57月。本册收录了《楚辞与七言诗》、《论李贺对楚辞的接受》、《论李纲的贬谪诗赋及其对屈原思想的补正》、《走向楚辞的诗史进程》、《楚辞校勘文献概论》、《〈楚辞集注〉的撰述动机论》、《王观国〈学林〉楚辞释义举隅》、《2000年楚辞学国际议论文综述》、《2001年楚辞研究综述》、《2002年楚辞学研究综述》、《2003年楚辞学研究综述》等文章。

111. 韩兆琦主编《史记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5月。本书对《史记》原文重新标点、考证、校勘,对历代笺注成果进行整理,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印证史实、订正错讹,并收集了古今中外名家对《史记》及其所涉人事的点评。本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对当前通行本《史记》原文的文字讹误和标点失当做了校正。二是在依据、尊重传统解释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近百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对传统解释中的不当之处做出辨证,对过去解释模糊不清之处提出了有见地的新说。三是注重运用近一百余年在中国新发现、新出土的文献和文物为《史记》做注释,以考订、验证《史记》原文所叙述的史实。四是收集、引证了古今人物对《史记》及其所涉人、事的评论,使注释更坚实、更鲜活。该书在资料、观点、研究、注释、集评规模等方面均超出了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112. 张大可、梁建邦《史记研究集成》全14册,华文出版社,20051

113. 徐正英《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月。本书收论文18篇,反映了作者20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分“文论编”、“文学编”、“评论编”,时间则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内容涵盖面广,有考论甲骨、金文中所表现的文学思想,释谈上博馆藏战果楚简《诗论》,研探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也有论述先秦至唐代“比兴”说,顾炎武研究《昭明文选》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对蔡琰作品研究的总结与回顾等。

114. 徐兴无《刘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月。本书对传主刘向(附刘歆评传)的生平业绩作了全面的检索考辨。经过严谨、缜密的科学考索而真实地再现了传主的生平家世和著述,并史、论结合,对传主的思想历程及发展轨迹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115. 程勇《汉代经学文论叙述研究》齐鲁书社,20054月。本书作者从本源论、动能论、创造论三个方面,对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和论证,跨越了先秦两汉史学、经学哲学、政治伦理、文化机制、文人心态以及文学创造、文论叙述诸多学科领域,把远大的目光投向了整个中国古文论研究领域,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文学

116. 葛晓音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香港浸会大学“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之论文集。所收论文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这一时期佛道、谶纬以及民间宗教与文学之间互相渗透等多方面的关系,视野开阔,考辨精审,颇具学术参考价值。

117.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人民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将美学与文学结合起来阐述,并成功地在研究和撰写方法上进行了全面革新的文学史著作。作者革新文学史研究的原则有四项:史的研究就是理论的创造,整体性,建立一个科学的逻辑结构,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上把握文学史的进程。

118. 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月,詹福瑞序

119. 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集中阐述了魏晋南北朝各时期诗歌的渊源流变,以及各时期诗歌与当时思想文化的关系,并将这一段诗史放在整个上古至近代的诗歌史中加以考察,从而使论述具有了开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书中对魏晋南北朝各时期的重点诗人和诗作进行了精彩的评述。

120.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121. 杜景华《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

122. 高建鑫《自然之子: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123. 董志广校注《潘岳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3

124. 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月。修订内容为请每位撰稿者校审原文和注文,改正错字,修改部分注文。修订较多的是对建安七子的生平思想和著作加深研究,将研究结果置于七子作品之前,分别作为各子的“前言”出现。

125.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

126.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月。1984年5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剑国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说史》。对于作者来说,这是当时作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生”之一的剑国先生奠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之作;对于学术来说,这是中国文言小说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标志。多年来,此著在海内外学界颇得好评,广见征引。仅在台湾,就有著名学者王国良、康咏梅先后著文评介。二十年时光过去,《唐前志怪小说史》早已坊间无觅,中国文言小说的研究也已向前迈进了很多,而作者在文言小说研究中更有不少新的开拓和建树。多年以来,剑国先生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和《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已完成了对从唐至元历代志怪传奇作品全面系统的清理工作,唯唐前志怪作品却相对复杂,作品时代久远,真伪掺杂,佐证材料有限,有很多问题难以一时究明。因此初版《唐前志怪小说史》自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偏偏作者是个勤奋扎实、精益求精的学者,他既要填补空白,也要填得实、补得牢。所以随着作者研究的深入,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了新的材料、新的眼光特别是新的视野和学识做基础,2004年,他花了数月时间对旧著进行了全面修订,于2005年1月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127. 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2

128.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引进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充分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经过爬梳整理,潜心研究,全面论述了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作者分别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等不同的角度,对建安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作了系统的研究,清晰勾勒出建安文学自形成以来至宋元的传播与接受状况,既有宏观上的鸟瞰,亦有个案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29. 王澧华《两晋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分上下两编,对两晋诗歌采取合而论之的视角,分别从人物群体与史实细节、审美追求与创作机制、文学规律与特殊现实等方面,阐释两晋诗风的生成机制和诗学意义,突破了以往对两晋诗歌的单一论述、分析优劣的局限。其对两晋诗风二元对立关系的分析、对“中原平淡问题”奠定东晋诗坛百年玄风等问题的论证,都有较多新的见解。

130. 郝润华《六朝史籍与史学》中华书局,20053月,“中华文史新刊”。本书是一部有关六朝时期史学发展状况的学术史专著。全书共分3个部分,系统论述了六朝时期历史典籍的发展和散失状况,对史书编纂体裁的新探索、史学思想的新发展,以及文学、玄学对史学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全面恰当地总结了这一时期的史学成就及存在的不足。

131. 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华书局,20057月。本书按文德、文术、文体、文变的秩序设立了四章,每章均择取其所属“最为重要、影响深远”的概念、范畴,“给以考辨和分析论述”。外加一篇综述性质的《引言》和一篇附录《传神理论实质的历史演变》。全书重在从“史”的角度对中古时期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正本清源。

132. 锺仕翰《〈金楼子〉研究》中华书局,20053月,“中华文史新刊”。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金楼子》的学术专著。作者以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金楼子》为主,辅以《太平御览》引文、《永乐大典》引文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不同版本的《金楼子》,并对《金楼子》的成书时间、体例、版本和著录情况以及文献价值进行了爬疏、整理和考证。

133. 清黄叔琳《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51月,全2

134.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历来为《文心雕龙》注解评点和做专题研究者甚众。明清两代,此风尤为盛行,时至今日,不少已成孤本秘籍,一般人难以见到。本书通过各种途径,将散见于各种版本内的批语搜集起来,排列于所评原文之后,汇成一书,以供《文心雕龙》研究者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爱好者参考。末附章太炎讲授《文心雕龙》记录稿两种、叶瀚《文心雕龙私记》,颇具参考价值。

135.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著名的汉魏六朝唐代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王运熙教授,致力于《文心雕龙》研究多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本书是在该社1986年出版的《文心雕龙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作者近十年来写作的所有相关论文以及他对《文心》各篇所作的题解,分上下两编。全书分析精辟、持论通达,许多结论在当代《文心雕龙》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136. 汪洪章《〈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试图在《文心雕龙》与西方二十世纪主要文论流派间建立一种“互证互释”的比较研究框架。第一部分就文学史观、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文学形式批评法,对比研究了刘勰和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有关批评思想;第二部分就作品的意义阐释,比较研究了刘勰的儒、道、释批评观与英加顿、布莱、赫施、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等人的现象学解释学理论。

137.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和高校古委会联合编辑《文心雕龙资料丛书》学苑出版社,20051月(精装二册)

138. 《文心雕龙研究》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57

139. 戚良德《文论巨典:〈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月。本书阐述了《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和历史贡献。

140. 辛刚国《六朝文采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月。本书主要介绍了六朝人对文采的自觉追求、六朝文采理论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六朝文采理论的审美构成等内容。

141. 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月。这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学术著作。从王粲到应玚,从孔融到刘桢,无论是哪一位作家,其生平都受到仔细的审视,其作品都得到认真的诠解。

142. 孙明君选注《三曹诗选》中华书局,20058

143. 邬国平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月。本书精选汉魏六朝至隋代诗人150家共各类诗歌530余篇,详加注释评析。尤其注重其在文学史上的创新开拓及对后世诗歌创作的重大影响,因源及流,辨析有据,不仅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上佳读本,且于教学及专业研究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44. 赵西陆《世说新语校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1

唐宋文学

145. (日)浅见洋二《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146. (日)副岛一郎《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本书共收论文十篇,是日本学者副岛一郎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唐宋古文的成果。今人研究唐宋古文复兴运动,多着眼于其与韩愈的关系。副岛一郎先生另辟新径,深入研究宋代古文复兴与柳宗元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

147. 罗立刚《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东方出版中心,20055月。本书是一部探讨唐宋时期文学观念转变的著作。唐宋时期文学观念转变,先后在史统观、道统观、文统观三个层面展开。

148. 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共八章,包括:唐宋词抒情因缘、唐宋词抒情结构、唐宋词抒情体式、唐宋词抒情形象、唐宋词抒情类型等。

149. 张再林《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以白居易、苏轼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月,“博雅文丛”

150. 李世英《唐宋诗歌导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7

151.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152.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153. 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建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包括词人新话、群体观照、定量分析、传播研究、词籍考订、学术诗回顾六部分,分别介绍了走进南唐二主、宋词作品量的统计分析等内容。

154. 王冠辑《唐宋八大家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月,共5

155.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五言七言律诗,共选诗人385家,诗3014首,以大家为主,兼顾各种流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七百年间诗歌创作和律诗流变的轮廓,又对所选之诗及唐宋诗歌各种流派作了精要细致的分析评点。此书对后世影响甚大。李庆甲先生潜心耕耘,将清代以来品评《瀛奎律髓》的论述汇成一书,撰成《瀛奎律髓汇评》,是为研究诗史、诗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此书出版于20年前,早已绝版,现应广大读者要求,再度印行。

156. 陈祖美编著《万里归心对月明:唐代合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57. 王国钦编著《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58. 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59. 宋红编著《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60. 黄世中编著《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61. 胡可先编著《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62. 陶文鹏编著《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63. 高利华编著《但悲不见九州岛同:陆游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64.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165. 谭新红、王兆鹏《唐宋词名篇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7月,“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

166. 熊礼汇、闵泽平主编《唐宋散文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7月,“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春夜宴桃李园序、右溪记、送穷文、捕蛇者说、华山赋、李贺小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167.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月。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共选录唐宋词二百五十一首,分三卷,详加注释,将词中真义尽数挖掘,兼及作者情况与时代的背景,使读者对词的了解更深一层,对词的品评更进一步。此书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实为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本。

168. 李道英编著《唐宋八大家文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4月。本书精选唐宋八大家各方面的代表作品90余篇,其中既有历来脍炙人口之作,也有一些别具特色之文。由于八大家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有别,故选篇之多寡亦有悬殊,但每位作家均有简介一篇。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别有概要的说明和提示,同时还尽量兼顾作品的历史地位。

169. 唐自东、沈占春、王炘译文《唐宋名家名诗100首:汉英对照插图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月。 249页。这是一本汉英对照版的唐宋名家名诗精选集,共收诗百首,所选唐诗居多,也有几首宋代的句诗。

代综论

170. 邓中龙《唐代诗歌演变》岳麓书社,200511

171. 王耕《唐代美学范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王耕在其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重大修改和丰富的一个文本。

172. 查屏球《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主要研究了从汉到唐士风与文风的关系,从士风演变的历史背景中揭示各阶段文学风尚与文学观念变化的原因。全书共五个部分,序论通过分析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场争论,反思了文学史研究中古今融合及古代文学史研究现代化的问题。

173. (美)宇文所安 著,陈引驰,陈磊 译《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74.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中华书局,20059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从唐诗入手研究唐代妇女生活的学术专著。《全唐诗》收唐诗五万首,涉及妇女题材的将近五分之一,本书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运用丰富的诗歌资料,对包括后妃、公主、仕女、妓女、劳动妇女等七个阶层在内的唐代妇女进行了深入的、具体入微的综合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的生活状况,了解唐代社会,以至于加深对唐诗本身的认识,都有极大的帮助。本书是研究、学习唐代诗歌及唐代社会生活史不可不读的参考书。

175.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月。陈尚君序,“博雅文丛”

176. 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177. 杨明《汉唐文学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是杨明先生二十多年从事古代文学研究部分成果的一次结集。所收论文无论是对文学思想的宏观论述,还是对涉及文学史的抒写与定位的关键词句的解读与论证,均以翔实的资料引证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为根基,不袭陈言,不发空论,篇篇有新意,于平实中颇见作者之深厚功力,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178. 项楚、张子开、谭伟、何剑平《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6月。“俗文化研究丛书”。本书详细论述了唐代白话诗人及众多诗僧们的白话诗文学作品。

179. 刘洁《唐诗题材类论》民族出版社,200511月。

180. 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20051月。《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9

181. 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以隋唐《文选》学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史实和文本考证为基础,对隋唐《文选》学的发展过程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作者站在汉唐学术文化发展大势的宏阔背景下,勾稽史料,比勘文本,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有力总结,又充分辨析考索晚近所出资料如敦煌写卷、日本所存古抄本《文选集注》等,提出了较多独特的见解。尤其对《文选》李善注的成书与变迁等问题作出了较为可信的描述,给研究《文选》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82. 胡遂《佛教与晚唐诗》东方出版社,20052

183. 尚永亮《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包括唐代诗论编、唐诗文化编、诗人诗艺编、传播接受编、定量分析编等五部分内容。

184. 房锐主编《晚唐五代巴蜀文学论稿》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5月。本书收录有敦煌曲子词与《花间集》、论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前后蜀作家考略、雍陶应举、落第诗试探、贯游交游考略等。

185. 余福智《唐诗底蕴》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6. 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月。重版书

187. 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月。诗歌作为中国人一种神奇的精神载体,在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为智者所喜爱,除了其“言志”、“抒情”等因素外,还常常为我们提供一幅幅生动绝伦的生活、风俗画卷。唐朝离我们太远了,但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这个朝代因唐诗又使我们觉得很近。

一位趣味之人撰写的趣味品说回到诗意的大唐,现代智者与唐朝诗人打堆同坐,这时,中学语文课本,包括常规文学史里讲解的唐诗像值得人重新思量一番。

诗歌作为中国人一种神奇的精神载体,在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为智者所喜爱,除了其“言志”、“抒情”等因素外,还常常为我们提供一幅幅生动绝伦的生活、风俗画卷。唐朝离我们太远了,但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这个朝代因唐诗又使我们觉得很近。

著名作家冉云飞用非常风光、非常出众的语调乱弹文化,大大地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而文人关于名作的妙论,自身成为杰作的不少,如张竹坡之于《金瓶梅》、脂砚斋之于《红楼梦》、金圣叹之于《水浒传》。冉云飞聊唐诗当属此列,我们不必厚古薄今。此书不仅会被唐诗爱好者收藏,文学史也会接纳它,成为古往今来学习唐诗的一个新范本。

188. 郭彦全《全唐诗名句赏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4月。本书从《全唐诗》中精选出2000条名句加以分析鉴赏,对每一句都做了提纲挈领的说明,对难读难懂的字词做了注音注释。书中既介绍了名句的出处、背景和艺术价值,又参考了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诗句的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名诗佳句,领略唐诗精髓。

189.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4月。本书精选中晚唐时期28位有代表性诗人的200篇作品,从“抒情”二字入手。诗作的美和情感的美,造就了这些诗篇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典型的莫过于李商隐的名篇佳作。

190. 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3

191. (明)黄凤池等编绘《唐诗画谱说解》吴启明、阎昭典评解,齐鲁书社,20053月。明人黄凤池选编五、六、七言唐诗一百六十首,并请名家书写绘图。本书对原编诗画加以校注整理评解。

192. (明)黄凤池著、李知之注析《图画唐诗》岳麓书社,20055月。本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月影印本《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唐诗画谱》编辑而成。全书共收集唐诗110首,书中不仅有精美的图画,还有书法家的手迹。

193.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历代古人像赞》(每函二册) 缩微中心,20059月。明弘治十一年刊刻的《历代古人像贊》,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木刻本图书。本书中所刻历代圣贤、王公后妃、名流佳人每图一文总计九十一幅。其笔功刀法粗犷不失细腻,刚劲内含柔和,使每幅人像均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是后来万历年间胡文焕所刻《历代圣贤像赞》和王圻在《三才图绘》中所刻绘的历代名人图像不可比拟之佳作。

194. 冯刚明《唐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195. 程国斌《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为隋唐五代的小说资料集,是作者十几年来研究唐五代小说的一份总结性成果。全书分总论、作家作品论,并附录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小说研究专著、论文索引。所收录的小说,自隋唐至五代,所收集的资料皆从历代正史笔记、书目文献等典籍中爬梳整理而成,堪称丰富完备。同时分类编排恰当,校勘文字精审,很有学术价值。

196. (韩)宋伦美《唐人小说〈玄怪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月,程毅中、侯忠义序言。本书侧重于从文学角度对《玄怪录》进行系统研究,书中对《玄怪录》所原有的情节、主题、人物和叙事结构进行了多样化的分析和评价,颇有新的创见。该书分析论证与作品紧密结合,逻辑严密,推论合理。作为外国人用汉语所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著。

197. 王汝涛《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岳麓书社,20053月。

198. 陈珏《初唐传奇文钩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为作者近年来从历史、宗教、艺术和考古多方面研究初唐传奇文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现代研究方法论述初唐传奇文,具有“互文指红”、“年表错乱”、“细节真实”等创作特点。

199.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

200.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8辑)三秦出版社,20056月。本书汇编近年来新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墓志等资料,繁体字竖排标点并加以简单校记。这些资料均是《全唐文》等书中所未收的,所以可以为唐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201. 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上中下)中华书局,20058

202.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全2册)中华书局,20051月,本书是总集唐五代韵书并考释其源流的一部大书,是作者30余年来搜集、整理、考订的总结性成果,是敦煌吐鲁番古籍整理工作中前所未有的专题著作,为研究汉语音韵、词汇、训诂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203.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204. 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205.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唐代作家

206. 入谷仙介《王维研究》(节译本),中华书局,20057月,卢燕译,王晓平主编“日本中国学文萃”。入谷仙介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颇丰。入谷先生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关注王维的诗和文,而是把诗人置于历史大背景和人际交往小环境去研究,从而得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文笔细腻。

207. 顾建国《张九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208. 蹇长春《白居易论稿》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8

209. 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书局,20059月,“中华文史新刊”。本书是对白居易传世名作《长恨歌》的综合性研究。作者在广泛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密的分析,提出了《长恨歌》主题的“婉转劝讽”说,并围绕这一论点的确立,解决了与之相关的“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长恨歌》主题与白居易诗歌的归类、《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结构之关系、《长恨歌》文本笺证等问题,从而获得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结论,在《长恨歌》的研究上形成新说。

210. 刘隆凯《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月。本书为19579月至19586月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新开选修课“元白诗证史”的完整讲课记录,为《元白诗笺证稿》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材料。

211. 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月,收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212. 孙亦平《杜光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月,收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本书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研究资料,对杜光庭的生平、著作、思想学说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其既是唐代道教思想集大成者,也是宋代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其思想在唐宋道教的转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去年孙亦平有《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南京大学博士文丛”第六辑

213. 张清华主编、韩存仁副主编《韩愈大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214. 张清华《韩愈与中原文化》学苑出版社,20054

215. 冯建林《李德裕评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16. 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巴蜀书社,20054月。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唐风集》校注,下编为杜荀鹤研究。校本精当,注释准确。各诗之后附录历代的评笺资料。作者对杜荀鹤诗的辑佚、辨伪等亦做了细致的工作。书后附有杜荀鹤年谱系诗及杜荀鹤研究资料汇编,读者查阅非常方便。

217. 刘志清主编《杜甫与偃师》三秦出版社,2005年。本书是诗圣杜甫及其葬地河南偃师研究集子。内容包括对杜甫的研究、有关杜甫文献的整理、杜甫墓冢的研究。

218. 陶瑞芝《杜甫杜牧诗论丛》学林出版社,20055月。本书是作者近三十年来撰写的有关杜甫杜牧研究的论文合集,是一本研究大小杜生平、人格、诗格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作者对两位大诗人存佚的诗作作了详细的学理论证,其中包括论杜甫的爱国主义、杜诗二首系年考辨、杜甫和高适、李白同游宋中在何时、杜甫的春愁等内容。

219.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韩成武、贺严、孙微、綦维校点,齐鲁书社,20056月。本书为清代人边连宝所著《杜律启蒙》的点校本,主要对杜甫五言、七律诗进行注释阐述。

220.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本书对刘氏诗文(本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作了全面的校、注、笺证。由于笺证者博通经史,尤对历代官职和典章制度深有研究,故在笺证中能针对每一作品的具体情况,从写作时代、当代史实、本事、题意,加以阐述,广征博引,颇多发明。对诗文中的人名、地名、典故也有较详尽笺释。全书以结一庐本刘宾客集为底本,用十多种本子作了校勘,是迄今校勘最精的一种本子。书末附有《刘禹锡集传》、《刘禹锡交游录》、《永贞至升成时政记》、《余录》。为进一步研究刘禹锡和中唐诗史、社会政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书末还有刘禹锡诗文的篇名索引。

221.廖明君《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3月,刘士林主编“诗性智慧丛书”。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借鉴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宗教学及神话学等理论,来全面而系统地展开对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和梳理,不仅以敏锐的学术体悟和饱满的诗意激情,抓住唐代著名“鬼才”诗人李贺对人类生命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战争、历史、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乃在于生命哲学的诗化,而且指出李贺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文,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蜮、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从而破译出李贺诗歌的生命奥秘与文化内蕴之所在。

222. 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

223. 赵望秦《宋本周昙咏史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月。本书分上下两篇,对宋刻三卷本周昙《咏史诗》进行考论和校证。内容包括:周昙生活时代稽考,周昙《咏史诗》的板本叙录、宋本发覆、宋本源流,以及宋本周昙《咏史诗》的文献价值等。作者根据宋刻本周昙《咏史诗》,对唐代咏史组诗进行了相关研究。

224. 卢盛江《空海与〈文镜秘府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25. 珍尔 解评《杜甫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226. 阮堂明、李新 解评《高适集·岑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227. 孙安邦、蓓蕾 解评《元稹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228. 陈霞村、胥巧生 解评《韩愈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229. 赵娟、姜剑云 解评《刘禹锡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230. 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231. 邓魁英、聂石樵编注《杜甫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聂石樵、韩兆琦总主编“中国文学经典”。杜甫号称“诗圣”,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杜甫的诗集前代之大成,成一代诗史,艺术上沉郁顿挫,波澜老成,深受后世推崇。本书依据学术界最新研究,精选杜诗代表作,依创作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详加题解、注释,对了解、研究杜诗甚有裨益。

232.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233.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234. 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华书局,20058月,“古典诗词名家”

235.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236. 陶敏、王友胜《韦应物诗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237.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8月,“古典诗词名家”。本书精心选取其诗185首,按创作时间先后编排,以注者多年的研究为基,认真参酌古今注家成果,详加题解、注释,颇有益于对李商隐其人其作的理解。

238. 熊礼汇《李白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月,“唐诗名家诵读”

239. 谢思炜《杜甫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月,“唐诗名家诵读”

240. 孙明君《白居易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月,“唐诗名家诵读”

241. 董乃斌《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月,“唐诗名家诵读”

242. 黄世中《李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月,“唐诗名家诵读”

243. 杨义、郭晓鸿《诗经选》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当代著名学者诠释古代经典名作

244. 杨义、郭晓鸿《楚辞选》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45. 杨义、郭晓鸿《陶渊明》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46. 杨义、郭晓鸿《李白》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47. 杨义、郭晓鸿《王维》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48. 杨义、郭晓鸿《杜甫》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49. 杨义、郭晓鸿《李煜 李清照》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50. 杨义、郭晓鸿《苏轼》岳麓书社 20058月,“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

251. 乔万民、吴永哲译注《韩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2. 吴永哲、乔万民译注《柳宗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柳宗元的散文,进行注释、翻译,并附作者生平介绍及创作简介。

253. 乔万民、吴永哲译注《欧阳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之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4. 吴永哲、乔万民译注《苏轼》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之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5. 乔万民、吴永哲译注《苏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的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6. 吴永哲、乔万民译注《苏辙》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的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7. 乔万民、吴永哲译注《王安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的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8. 乔万民、吴永哲译注《曾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散文,进行翻译、注释,并附以其生平及创作简介。

259. 陈殊原 编著《王维: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0. 汪艳菊 编著《李白: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1. 陈才智 编著《杜甫: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2. 陈才智 编著《白居易: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3. 武略 编著《李商隐: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4. 董森,杨哲 编著 《苏轼: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5. 赵晓辉 编著《李清照: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66. 刘中眛 编著《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代综论

267. 张廷杰主编《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7

268. 钱锺书补订《宋诗纪事补订:手稿影印本》三联书店,20059月(全五册)。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钱锺书先生对清代《宋诗纪事》一书不断补订。此次将先生补订手稿以影印方式出版,再现其对《宋诗纪事》进行的补订和订正,为学术界提供一种可靠的版本。

269. 史仲文《两宋词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7

270.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2003)》武汉出版社,20051

271. 祝尚书《宋代巴蜀文学通论》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6

272. 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10月。王水照序言

273. 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54

274. 凌朝栋(渭南师专)《〈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是对《文苑精华》这部文学总集所作的第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对于该书的编纂过程、刊刻过程、版本源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

275. (日)高津孝《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本书共收论文十二篇,是日本学者高津孝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宋元文学的成果。这些论文集中论述了科举制度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其视角是独特而多方位的,如从行卷角度论述宋代作家的创作,从文学典型化的过程看唐宋八大家的成立,从科举制度下的评点看苏轼作品的接受史。另有几篇文章探讨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创作,清代琉球国的古典文学创作。

276. 伍晓曼《江西宗派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6月,“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派,也是历来宋诗研究的热点。本书意在溯源,从吕本中《江西宗派图》入手,把研究重点放在《宗派图》中的二十五位诗人,加上吕本中,共二十六人。作者对吕氏《宗派图》成书时间、“宗派”之“宗”黄庭坚及《宗派图》所列诗人都一一作了考察。清晰的思路,加上深厚的文献考证功夫,既深刻揭示了江西派”由盛到衰的深层原因,也勾画出南宋诗歌的发展路径。

277. 韦海英《江西诗派诸家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月,“文学论丛”。本书作者在梳理了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上,选择潘大临、谢逸等11家,对其生平交游、诗歌创作进行编年式考察,同时对徐俯、王直方等人的诗歌理论观点也作了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深化了学术界对于江西诗派的研究。

278. 施懿超《宋四六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279. 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月。该书从文化视角研究文学现象,研究人的观念形态和价值取向及其表述方式,研究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之心路历程,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会有更多启迪。宋词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体,反映了宋代的文化个性和特质,将宋词定位在宋代文化的坐标系进行研究,是本书立意的目的和宗旨。作者从“时代新声的文化意义”切入,辨认并辨析“大文化传统”与“小文化传统”等差异与转化,以至词人藉以为心灵之运载等问题,作出自己崭新的理解。本书首章为绪论。在分析传统词学成果和当代词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全文的研究构想;指出宋词研究的盲点,在于长期以来儒教思维定势左右了价值评判标准。而要对宋词作出全面中肯评价,必须将其定位在宋型文化的庶族文化构型及平民文化维度进行研究。第二章从主上(皇帝)所好分析宋代上层精英文化趋向世俗化的社会新潮流如何影响了广大官僚和平民的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朝廷的宽民政策与自上而下的享乐之风及宋代宫廷音乐的改革,直接造成宋词发展与繁盛的新局面。文化价值观念的平民化与世俗化倾向,则确定了作为新声的词对俗、私、野、邪的审美价值认同。第三章指出以道制欲以欲破道,是历来对立的两种文艺价值观。宋代由于上层精英文化与下层世俗文化交流互动,出现这两种文艺价值观的交流与融合,使宋词具有与传统诗文全然不同的文化角色功能。第四章对宋词所表现的宋代妇女景观进行全方位的人文观照。认为宋代艳词的繁盛,是宋代平民文化崛起造成全社会妇女观念改变和妇女地位提高的一种文化表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男性世界对女性存在的人性价值之肯定。如寄内悼亡词对女性伙伴关系的承认,妓情词对女性的人性之同情及人道的理解。二是女性世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女性词人的群体性崛起。第五章由宋词几种常见题材分析个体与对象之关系,并对此关系进行新的文化阐释。第六章从苏轼词的诗化及宋人对东坡词的评价为契机,分析南宋词所表现的主流文化渐居主导地位,世俗民间文化比重渐次减弱的现象,并指出它给宋词个性带来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宋词对中国文学历史文化走向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体演变的意义,建构起一套词学系统;二是走向人文深度,将人性需要关怀的旗帜传给了元代戏剧和明清小说。

280. 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12月。“浙江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丛书”。本书在梳理大量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对宋词与民俗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作者认为,宋词中涉及民俗的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展现在其中的民俗也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往往是词创作的动因和目的,有时词本身便是民俗活动的一个质素或组成事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往往推动形成词创作的重要题材及其审美追求的共性。作者详细论述了宋词与节序民俗、礼仪民俗、花卉民俗、宴饮民俗等方面的关系,发掘了不少在宋词中鲜为人注意的民俗资料,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一个空白。

281. 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商务印书馆,200512

282. 邓乔彬《词学廿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

283. 蒋哲伦《词别是一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月。词作是古代一种诗歌的样式,自有其特殊的体性。北宋末年,女词人李清照撰《词论》,曾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作者将《词论》中关于词的理论归纳起来分成两部分:一是关于词的体裁,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与诗有区别。二是关于词的创作的,她要求词协音律、文雅、浑成、铺叙、典重、情致、故实。“别是一家”论点是否保守,已有论家反复阐述。

284. 吴藕汀、吴小汀编著《词调名辞典》上海书店,20059月。本书收录了自唐代以来的词调名。每首词调名均由出处、始词或例词、释义和按语等几个部分构成。出处重点说明词调名的始创者或初见者及其来源,注有卷第以备检阅。例词即每首词调名下所引之词作为例子来说明词调,并且注有版本。释义重在引用词调名的本证及旁证参考资料。按语是作者对词调名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285. 王易《词曲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

286. 艾治平《词人心史》学林出版社,20055月。本书从词作艺术、社会背景分别研究古代词人的心理轨迹。

287. 修海林、孙克强、赵为民主编《宋元音乐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月。本书分宋词音乐文学研究,宋元戏曲、说唱音乐文学研究,宋代音乐研究三部分,试图将这种综合性、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

288. (明)汪氏著、李知之注析《图画宋词》岳麓书社,20055月。本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月影印本《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诗余画谱》编辑而成。全书共收集宋词92首,书中不仅有精美的图画,还有书法家的手迹,是一本我们学习、了解宋词的好书。

289. 綦维整理《宋词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6月。本书为已出《唐诗画谱》的姐妹篇,是在明代刻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精选宋词80余首,配有当时精美版画,宋词经由今人的点校、评析,给阅读欣赏带来方便。

290. 五洲传播出版社 编,许渊冲 译词《精选宋词与宋画》(英汉对照)(注音版),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

291. 闵泽平《宋词二十讲》新世界出版社,20051月,“彩色图文本名师讲座”

292. 冯刚明《宋词》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293. 叶嘉莹《南宋名家词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2月。本书主要讲解了我国南宋时期的诗词及影响。

294. 沈祖棻《宋词赏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月。沈祖棻的讲词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呈现出了她个人的风格。她既是著名作家,又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本书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作中选录出来的,早已成为宋词赏析类选本中的权威版本。

295.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月。中国的民族戏剧称之为戏曲,从观念到形态,都经历了缓慢而长久的发展过程。自公元十一世纪,北宋及其后两个对峙的封建王朝南宋与金国是中国戏剧的形成时期。本书对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及宋金戏剧形成、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了着重探讨。

296. 李占鹏《宋前戏剧形成史》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8

297. 傅增湘辑《宋代蜀文辑存》(全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9月。宋代蜀中人文极盛,然存世之别集总集遗漏颇多。傅增湘先生花费十三年时间,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收集,博及群书,得450余人,2600余篇文,均为宋代蜀人遗集不存者及别集外的遗稿。并以时代排次,文字两见者加以校定取舍。最后,先生“纠其伪失,核其异差,补其遗缺,汰其残复”,编成100卷。又“编著者考”,参阅数百部方志和传记,普及文史各书,详略得当。

298. 黄瑞云选编《词苑英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月。本书选录自盛唐至清末词821首。选篇多为人所熟习的名作,书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历程,对主要词派词人作了简要的评论。

代作家

299.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

300. 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月。“苏门六君子”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人集团。本书主要采用还原历史、追索过程、解读原因的基本方法,把“苏门六君子”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中,从解读这一称谓的道德评价因素入手,考述称谓的来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这一文人集团的形成原因。

301. 李景新《天涯孤鸿:苏东坡》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02. (日)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朱刚、益西拉姆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本书所收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过去一些学者涉及颇多的论题,作者通过新的视角,通过对资料的重新爬梳,得出了新的论断,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 研究所达到的深度。

303. (日)保苅佳昭《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304. (日)东英寿《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本书作者东美寿为日本文学博士。他长期从事中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研究,其从我们研究界未曾有过的角度,详尽地阐述了欧阳修时期的科举背景,欧阳修的文体特色,《欧阳修文忠公集》多种刻本源流和编纂情况等。考证细微,可供宋学研究者参考。

305.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

306. 师雅惠《苏东坡说禅》(彩色图文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5月。本书以大家之言解说不立文字之禅悟,以躬行之道体验教外别传之禅说,以苏东坡参禅三境层递:“参禅前”讲述未臻禅境时的种种困惑;“参禅时”演绎谈佛论道的禅理机锋;“参禅后”揭出禅时烦恼净除的人生高境。该书令读者学会用平和清静去看待世界,处理生活。随书附录苏东坡年表、养生之道、美食食谱,以飨读者。

307. 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308. 张剑《晁说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

309. 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齐鲁书社,20051月,收入“文史哲博士文丛”。主要从清代填词和词论对稼轩的接受来看稼轩的经典化过程,对词学史和清词史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

310. 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10

311. 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本书作者在宋代文化和社会风尚的大背景下,对姜夔的词作了结构性研究,特别分析了姜词小序的艺术功能和他的新型咏物词的开拓意义,充分肯定了姜夔引领南宋词风转变的积极作用。

312. 钱鸿瑛《梦窗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吴文英(梦窗)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词人,婉约派词的殿军人物。本书对吴文英的生平和词作及词学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探讨,还对历来梦窗词研究作了综述,既是一本研究梦窗词的学术专著,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梦窗词研究史著作。

313. 陈自力《释惠洪研究》中华书局,20058月,“中华文史新刊”。本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惠洪的专著,著者将惠洪置于广阔的宋代文化背景下,采取文献考索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纵向考察……

314.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3月,全二册。本书二十二卷,收录有金一代文学家共242人的年谱,除元遗山已有缪钺、狄宝心先生详谱未收外,几乎囊括金代《中州集》、《中州乐府》、《河汾诸老诗集》三书全部作家。

315. 《元遗山诗集笺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本书收集了元好问的诗集,包括诗文40卷,年谱3种,词和小说各4卷。

316. 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1月(19901月第1版)

317. 吴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诗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花非花名媛诗词系列”。本书精选李清照诗词代表作品,汲取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结合当代人文意识加以阐释,探究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引领读者更深入、更准确地读懂李清照的作品。

318. 邓红梅《李清照新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宋代词人李清照生平事迹的新著。作者充分利用最近若干年来与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李清照的出生地、身世及家庭社会活动等,均有详尽独到的叙述,充分地展示出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和卓越不凡的艺术才华。

319. 洪永铿校点《朱敦儒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月。本书收录了朱敦儒的八首七言,也作了简要的评注。另外,也辑录了朱敦儒一些传世的诗句。

320. 李之亮《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54月。王安石文集卷帙浩大,传世的有七十余卷,且涉及文、史、哲诸多方面,“经济改用”之文甚多,其文风雄肆,典实繁博,编年笺注难度很大。本书笺注者李之亮先生乃宋代文史学家,十多年来研究除“四库本”正集外,还搜集了散见于他本及有关志乘、史传中散佚文五卷,这是王荆公文集首次出版完整的笺注本。

321. 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322. 王兆鹏、姚蓉《秦观词选》中华书局,20058月,“古典诗词名家”。秦观为北宋著名诗人,婉约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笔法婉约,情思缅邈,意境优美,语言流丽,特别擅长表现青年男女的幽微心理。本书精选秦观词77篇,按创作时间先后编排,详加题解、注释,对了解秦词很有帮助。

323. 孙虹、任翌《周邦彦词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324. 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325. 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51月,“古典诗词名家”

326. 王兆鹏、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月,“宋词名家诵读”

327. 刘石评注《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月,“宋词名家诵读”

328. 陈祖美评注《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月,“宋词名家诵读”

329. 刘扬忠评注《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月,“宋词名家诵读”

330. 韩经太、王维若评注《姜夔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月,“宋词名家诵读”

331. 魏晓虹 解评《王安石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332. 王醒 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333. 王增斌、王丽 解评《辛弃疾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334. 李正民 等解评《元好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335. 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1

336. 俞樟华《稼轩词注》岳麓书社,20051

337.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1月。本书收录全部柳永词,并进行了全面的注释、讲解,辑录了宋元以来至清代的古人评论以及现当代学者的重要见解,并附上有关的论文、论著目录。

元代文学

338. 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一部以编年为基础的元代文学史著。以年代为经,文学家的活动(文学现象)为纬,力图关照到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与文学家,力图将传统的纪事本末体、《纲鉴易知录》体,与当代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但作为一部文学史著,它不是单纯的编年记事,而是以年代为经,文学现象为纬,作相应的研究探讨,使元代文学的不同体裁、不同流派、不同时期,处在一个总体的观照之中。

339. 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华书局,20058月。本书从学术思想、文学主张、创作实绩三个方面对刘因等九位颇具代表性的诗文作家做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做了较全面的总结,对元代学术与文学绍宋启明的独特作用给予了揭示。

340. 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月。“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丛书”

341. 杨光辉《萨都剌生平及著作实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月。本书以元末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生平与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方法,对萨都剌的生平及著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考辨。

342. 吴国富《全真教与元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4月。本书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入手,系统阐述了全真教与元曲之间的深层关系。在追溯全真教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后,论述了全真的思想对散曲家、散曲思想、散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元代道化剧的种种影响,并对一些元代曲家的事迹进行了考证。

343.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月。本书主要介绍了文化精神与元杂剧的文化视角、冲突与融合、元曲对传统文学精神背离的文化特质等内容。

344. 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3月。本书作者借鉴了西方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对《西厢记》这部不朽的文学经典,作了新的别开生面的研究。

345. 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

34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41-60册)凤凰出版社,20056月。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编纂出版《全元文》,对元代文化的研究,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元文》汇集有元一代之汉文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曲以外的韵文。所收作家的时限上承金和南宋,下至明代;由金、宋入元,由元入明作家,其主要活动在元代者,则作为元人收录。按照“以文从人”原则,凡已收录的作家,其文无论是否写于元代,均一体收入。约3000万字,共60册,其中第60册为索引。

347. 王云绮、吴秀评注《元杂剧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精选元剧《窦娥冤》等7种加以注释、短评。

代文学

348. 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349. 黄仁生《杨维桢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9

350. 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出版社,20051月。本书介绍了明代山人群体的产生、构成及特征,山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品格,并对山人的诗歌、小品等进行了研究。

351.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凤凰出版社,20058月。作者在对明代民歌有关文献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既探讨了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描述了其嬗变递进的历史轨迹,更就其思想艺术特色,以及晚明文坛雅俗互动的创作状貌,做出了具体深细的研究分析,文字生动流畅。

352.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54月。公安派为明代后期影响最大的诗歌派别。本书第一次全面考证公安派的结社和文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归纳它的文学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以此个案显示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特别是文学流派的密切关系。

353. 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7月,“三联文博论丛”。本书全面论述了晚明绍兴戏的整体创作和理论的成就。

354. 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7月(2版)。本书是一部研究李贽并逐年记载谱主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发展而带有考证特点的学术性著作。该书按年代编写,勾勒出李贽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355. 周维德编校《全明诗话》六册,齐鲁书社,20055月(按,此前有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及台湾连文萍《明代诗话考述》)本书是一部明代诗话汇编总集,收录明代诗话103种(?91种),底本多为孤本、善本、足本,从数量上说虽有不足,但使一大批传本甚尠的明代诗话通行于世,沾溉学界不浅。文字校勘也颇精审,唯未出校记。

356. 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本书通过全面考察和深入把握八股文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它对明清文学的深刻影响。全书分十五章,前九章侧重从社会政治功能的层面研究八股文,指出八股取士制度应是宋元以经义取士制度的合乎自然的发展,因此八股文体制根本不是明初朱元璋、刘基等人所定的,而是兼容了各类文章因素的综合体。后六章则是对八股文和明清文学不同样式之间交叉影响的研究。作者努力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深入造就八股文而又接受八股文影响的文化氛围中,旨在还原作为科举考试特殊文体的八股文真面目。

357. 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2

358.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359. 《抄本明实录》凤凰出版社,20058

360. (明)杨基著《眉庵集》巴蜀书社,20056月。本书收录了明代著名诗人杨基的一千余首诗词,详加校点,并附校勘记,对研究明代文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代文学

361. 吴志达、陈文新等主编、30余位学者参撰《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凤凰出版社,2005年。含明文学部两卷、清文学部三卷,1200万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汇辑明清文学研究资料的大型类书,体例完善,采集资料广泛,对相关研究领域作了全面拓展。全卷编纂始于1994年。

362.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1月。在昔年所编《清代诗学著作简目》的基础上撰成,将清代诗学文献作了大规模的清理。上编“见存书目”著录传世清诗话九百余种,“待访书目”著录亡佚待访清诗话五百余种,搜罗颇为详备;下编“清诗话经眼录”为所寓目的四百六十多种清诗话撰写了提要,对作者生平、全书内容、理论源流、版本、流传诸项详事考释,不仅资料丰富,也融入作者的一些独到见解和考证成果。

363. 张寅彭、张迪艺《梧门诗话合校》凤凰出版社,200510

364. 陈水云《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学苑出版社,20057

365. 于翠玲《朱彝尊〈词综〉研究》中华书局,20057月。“中华文史新刊”,本书以清初学者朱彝尊所编纂的《词综》为切入点,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论述了《词综》的文献学价值。

366. 胡传淮《张问陶年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1月。张问陶为清代性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作者历数年遍查资料,编成此书。概述张之世系及其家族诗人,记录其生平和创作成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67.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3月。本书收录有清一代自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3年(1911268年间,1364名游幕士人的生平资料,按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家境、功名、游幕前活动、游幕经历、幕中活动、出幕后活动等11项内容编制成表格。资料来源广泛,除年谱、诗文、碑传等,还大量吸收地方志中的相关资料。

368. 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6月。本书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创建与演进、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等内容。

369. 俞为民《曲体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6月。本书主要介绍了宫调考述、南曲曲体的沿革与流变、北曲曲体的沿革与流变、南戏曲调组合形式考述等内容。

370. 王政尧《清代戏剧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清代戏剧文化的研究成果。内容大致分三类:一为清朝不同时期戏剧文化发展的状况,清政府的戏剧政策和影响;二是清代戏剧界的一些著名演员和艺术大师的生平事迹、从艺历程;三是当时的一些外国人在中国看戏的文字记录,今天看来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371. 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

372. 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月,“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373. 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在古代戏曲研究中,近来已对家乐(家庭音乐、戏剧、舞蹈)艺术的研究引发兴趣,但专著极少,或仅在戏曲历史研究中有所涉及。本书在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家乐的历史延年和明清时期家乐艺术的现状,包括家乐主人、家乐演员、家乐演出、声腔与场所,以及家乐的表演艺术和对明清戏曲的影响。作者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明清家乐作了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完备,资料翔实,论述精当,是目前家乐研究的优秀成果。

374.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北京出版社,20055

375. 《中国戏曲经典》(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月。本书主要将古代戏曲发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经过历史长期考验的优秀剧目汇编成五卷,其中有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昆京越和少数民族戏曲。(第一卷:傅晓航著)(第二卷:张宏渊著)(第三卷:苏国荣著)(第四卷:周传家著)(第五卷:谭志湘著)

376. (美)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月。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念、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感情和智力世界。

377. (美)曼素思著《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月。本书是一本研究18世纪及其前后(1683-1839)清朝长江下游地区社会性别关系的著作。采用的是将妇女放置在这一时期的中心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妇女的人生历程、诗词写作、劳动、宗教活动以及娱乐等各方面的分析描述,阐释了社会性别关系对于这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强调了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关系在史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价值。

378. 崔蕴华《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是一部系统而全面的学术著作。该作以清代说唱艺术子弟书为研究课题,确定了子弟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书中从演出场地、曲调、演出过程、票房诸方面进行考辩,将文本与艺术活动统一起来。

379. 卢兴基《顾太清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1月。本书收录了经前人整理的全部太清词,逐首进行详尽注释和引导性的讲解,并将相关资料、前人评论以及唱和之作附录于每首词作之后。

380. 林葆恒辑、张璋整理《词综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月。本书为著名词学家林葆恒辑集,它网罗光绪、宣统以来词家,共得作者4800余人,词作8000余首,大部分作者均附有小传,是一部大型的词作选集,极具资料文献价值。该书与叶恭绰《全清词钞》相较,重者仅十之一二,众多词人词作赖是书以存,可供整理晚清及现代词集征引之用,为近现代词史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此书编成后,尘封邺架越半个多世纪,今首次由著名词学家张璋先生据手稿整理,以飨读者。

381. 王友胜、童向飞《纳兰词注》(清)纳兰性德著,岳麓书社,20051

辞赋

382. 程章灿《赋学论丛》中华书局,20059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程章灿教授近二十年间十四篇赋学论文的结集:《赋学文献综论》、《枚乘作〈笙赋〉说质疑》、《关于〈文选〉注引赋的一些问题》、《〈事类赋注〉引六朝赋考》、《唐宋元石刻中的赋》、《〈赋珍〉考论》、《〈闽峤赋约〉考论》、《赋学文献拾零》、《地理发现与政治定义──论郭璞〈江赋〉》、《说〈七观〉──七体的革新及其文体环境》、《古典文体的现代命运──以现代赋体文学观念及创作为中心的思考》、《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论赋绝句五十首》、《后论赋绝句五十首》。这些论文大体可以分为两辑:第一辑关注赋学文献及其赋史意义,第二辑则是关于赋史专门问题的研究。最后两篇以绝句的形式专论先秦两汉赋(《论赋绝句五十首》)和唐宋两代赋(《后论赋绝句五十首》),是作者对论诗绝句、论词绝句、论书绝句乃至论画绝句这一传统批评形式的继承和创新。

383. 许结《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中华书局,20059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的赋学研究,近年来更多的是关于赋体文学自身的探讨,本书作者别出机杼,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全面阐释赋的产生、发展与衍变。自2002年到2004年近三年间,作者陆续撰写了相关论文十八篇,汇成此集,约有四类:一是有关汉赋与文化的研究;二是有关赋与诗的交叉研究;三是有关赋体文学与诸学科关系的研究;四是有关律赋与科举的研究。汇总其意,正是作者对厘清赋体文学与政治、学术、宗教、制度、外交、科技、礼俗及艺术文化等关系的可贵尝试。

384. 曹虹《中国辞赋源流总论》中华书局,20059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本书著者十多年前的博士论文“赋论:汉魏六朝篇”,以散点透视的写法和较为舒放的结构方式,结撰成六篇系列性专题论文,对汉魏六朝赋从创作源流与理论建树两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本书延续了这一写法和形式,呈现了她历年来对整个中国辞赋史的思考,就辞赋史上赋作与赋论中若干重要问题,做出了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考辩,考察了中国辞赋的创作源流(包括在域外的流衍),阐明了各阶段赋学重要理论的意义。全书十九篇论文(含博士论文中的六篇),分别纳入源流篇、思想篇、理论篇、域外篇四部分。

385. 汤炳正《渊研楼屈学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386. 李大明《汉楚辞学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年。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87. 李天道《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388. 万光治《汉赋通论》(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389. 詹杭伦《唐宋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年。本书的研究重点在唐宋律赋,相信可以为唐宋赋学,尤其是唐宋律赋研究,拓展开一片广阔的前景。书中所展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式,可以为选择有关唐宋律赋作研究题目者提供帮助,也可以为爱好律赋者提供欣赏乃至写作的门径。

390. 赵俊波《中晚唐赋分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391. 余江《汉唐艺术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月。本书包括:音乐赋的觞与成型、音乐赋的丰富、音乐赋的外扩和内收、音乐赋的别枝:舞蹈赋、汉唐乐舞赋辑目等。

392.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主编《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9月。《全汉赋校注》是迄今为止汉赋收录最完备、校注最精当的一套典籍。本书的出版,与《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堪称诗、词、曲、赋四种断代文体总集之完璧。

小说

393.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

394. 齐裕焜、王子宽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395. 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6月。本书主要介绍了小说传播者、戏曲传播者、“谁”是传播者、传播的控制、声音的魅力、不朽的文本等内容。

396. 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月。该书本着将文学视为一个流动的过程来把握和描述的文学史观,通过对17世纪苏州地区的文化思潮、诗词文曲等领域的全面追溯,力图重建当时的特定语境,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白话小说的写作、传播、接受及产生影响的过程。(许振东《十七世纪白话小说编年叙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8月。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步入颠峰:以十七世纪苏州地区白话小说的创作传播为中心》中的部分内容。)

397. 潘承玉《求真与问美:古典小说名著新探》人民出版社,20059

398.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99. 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初版于1981年,其中谈《三国》,评《水浒》,论《红楼》,说《聊斋》,所言皆妇孺皆知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但其见解却常有不凡之处,其文字也灵活自如少有学究气,是研读中国古典小说难得的辅助读物。

400. 俞晓红《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月

401. 王昊《敦煌小说及其叙事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0

402. 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5月,“红烛学术丛书”。本书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古典小说,其研究重心则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辨体研究,从辨体的角度考察问题是作者的学术信念之一,故本书是在对“传统小说”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小说传统”的整理和发掘。作者文笔典雅亲切,论证详尽,论据充分,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

403.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

404.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20054月。本书记述先秦至明清各类题材文言笔记小说发展史。

405. 艾梅兰著,罗琳译《竞争的对话: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406. 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56月。本书研究明清艳情文学与各体各类文学之间的关联,重点分析艳情文学的文化内涵。

407. 曾良《明清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

408. 张兵主编《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全两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月。该书为体现明清小说之原貌,从数量众多的明清小说中精心编选出500种,遍及公私庋藏,囊括各种流派。所编小说上启明洪武元年(1368),下迄清末1911年阴历辛亥年底。某些成书于明代的话本小说集,而其所收的单篇小说属于宋元时期的作品,亦予以收入,如《六十家小说》之类;举凡作于清宣统三年(1911)以前,即使在民国时期最后完成、刊行的作品,亦予以收入,如《带印奇冤郭公传》之类。明清小说各类题材,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鬼怪、世情、侠义公案、讽谕、狭邪、谴责等;各种文体,如白话长篇、白话短篇、文言笔记等,均予以收入。其中有些艳情小说,在明清小说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世情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明清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反映明清小说的整体面貌,该书亦适量予以收入。

409. 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证》上海三联书店,20057月,“三联文博论丛”。专门对陆士谔的小说作了研究。

410. 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7月,“三联文博论丛”。本书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作了研究。

411. 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本书从方术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重点论述方术文化对小说作家创作思维、艺术手法的演变过程,并以几部具有开创和典型意义的名著作为切入点,分别研究命相术、占星术、占候术等。(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月)

412. 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北京出版社,20056月(大家小书·第4辑)

413. 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月。本书论述了《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的家世、特殊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重点探讨了《阅微草堂笔记》复杂的思想文化意蕴及独特的美学特征,还追溯了它与魏晋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渊源关系,并与《聊斋志异》作了比较研究。

414. 杨绪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本书以《百家公案》为基点,考察了宋代笔记、元杂剧、明清公案侠义小说、近代戏曲以及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包公故事,全面而多层次揭示了包公由政治家演变为“第一清官”,又变为黑脸的“折狱之神”,再变为“忠诚领袖和侠义首领”的轨迹。既有对《百家公案》的故事源流的精审考证,又有对包公形象和清官文学的宏观阐释,是这一领域内一部颇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专著。

415. 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16.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论述了明代小说集“三言”中“话本”和“拟话本”各自的特征。首先从源流上,探索话本与拟话本在文学意义上的差别;然后作者把目光转向作品本身,从人物论、情节论、主题论三个方面对话本和拟话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二者本质区别。

417. 杨国明《晚清小说与社会经济转型》东方出版中心,20051月。本书是学术著作。全书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晚清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作了分析,诸如商业转型、近代工业化进程、海关制度、买办绅商两大社会群体等。

418. 王德威、宋伟杰《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月,“学术史丛书”。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域与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

419.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明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学术史丛书”

420. 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唐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

421. 萧相恺《宋元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

422. 孙一珍《明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

423. 张俊《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

424. 欧阳健《晚清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

425. 牛贵琥(?林辰)《古代小说与诗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本书论述了古代小说与诗词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关系,他们的关系产生的作用,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关系等问题。

426. 许并生《古代小说与戏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本书论述古代小说与戏曲的渊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427. 赵兴勤《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本书以简明方式阐释古代小说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发展变化历程。

428. 萧兵《古代小说与神话宗教》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月。本书着重论述古代小说与神话宗教的暗示及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历程。

429. 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月。本书以历史在小说中的反映等方面阐述小说与历史的关系,论述精当,语言优美。

430. 李稚田《古代小说与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月。本书以简洁的方式论述了古代小说中的民俗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情况。

431. 颜景常《古代小说与方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月。本书阐释方言在古代小说中的应用及变化,例举了《西游记》、《水浒传》中的许多例词、例句说明小说的发展变化情况。

432. 欧阳健《古代小说版本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3. 欧阳健《古代小说作家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4. 程毅中《古代小说史料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5. 谭帆《古代小说评点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6. 段启明《历史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7. 萧相恺《世情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8. 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39. 张兵《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440. 苗壮《才子佳人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

三国演义

441. 张国风《漫说三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42. 王振泰《〈三国演义〉与诈》辽海出版社,20055

443. 谭志远主编《行走三国演义:史径寻踪》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月。本书按三国时地域将《三国演义》景点归入当时的魏、蜀、吴三国地界,并在景点介绍之后,对相关《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进行了摘录,让不了解三国的人对景点有一个文化上的加深了解,也让三国迷在领略景点风光的同时,使读者可按图索骥,指导旅游。

西游记

444. 张锦池《漫说西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45. 超然《探源:〈西游记〉探源》民族出版社,20051

446.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以《西游记》中的小故事为话题,援引历史实例和诸子思想进行解读,于虚幻的神话世界得出了切实而有趣的社会政治见解,令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拍案叫绝。

447. 周文志《破析〈西游记〉:创新思维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5

448. 刘刚、房贵新《〈西游记〉与智》辽海出版社,20055

水浒传

449.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5月,“大家小书”

450. (日)佐竹靖彦《梁山泊:〈水浒传〉一○八名豪杰》中华书局,20057月,王晓平主编“日本中国学文萃”。本书作者运用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考证了以梁山泊为主的《水浒传》的舞台,介绍和分析了宋江、公孙胜、鲁智深、李逵等人物虚实相揉的故事,同时探讨了明代嘉靖年间或万历年间,创作完成的现行本《水浒传》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文学世界,从而探索出一条现代日本人走进《水浒传》魅力世界的途径。

451. 傅光明《插图本品读水浒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

452. 陈洪、孙勇进《漫说水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53. 王鸿卿《〈水浒传〉与义》辽海出版社,20055

454. 高建军《民间水浒》文物出版社,20055月。本书将名著《水浒》成书时所“剪”掉的素材——民间传说收集、整理,这些传说使梁山好汉一个个更加血肉丰满、生动形象。书中结合梁山实地,一一讲述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又一部《水浒》。

金瓶梅

455. 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月第2

456. 智喜君《〈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5

457. 孙逊《金瓶梅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5

458. 叶桂桐《论金瓶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9

459. 黄霖《黄霖说金瓶梅》中华书局,20059

460. 李洪政《〈金瓶梅〉与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6月。《金瓶梅》写的是明代徐州,是在徐州写的,作者是曾在徐州任职的王寀。徐州是《金瓶梅》的发祥地。一座历史名城和一部世界名著结合得如此紧密,在世界各国中是不多见的。这本书的发行,势必会引起国内外人士对徐州的广泛关注,专家们会来徐州考察并论证《金瓶梅》与徐州的关系,寻找作者的蛛丝马迹;有兴趣的人们将会到徐州来看看《金瓶梅》笔下的景点、景观,来看看《金瓶梅》环境的历史变迁及现状,还将大大提高徐州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461. 褚半农《〈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本书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考证《金瓶梅》作者之迷,写出本书,见解独到。书中认为《金瓶梅》中使用了大量的上海方言,特别是上海西南地区农村的闲话,并对此作了详尽的、令人信服的论述,从而为进一步考证《金瓶梅》的作者提供了扎实的资料。

儒林外史

462. 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63. 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6月。这是一部透过《儒林外史》考察清朝文人士绅生存状态的专著。全书以《儒林外史》为考察主体,结合吴敬梓的生平和他的其它诗文创作,参考相关的史志记载,从分析个案入手,通过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相互渗透与沟通,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了吴敬梓所生活和所描写的那个时代江南士绅阶层真实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464. 胡益民《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聊斋志异

465. 韩田鹿《漫说聊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66. 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4

467.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齐鲁书社,200511

红楼梦

468. 王国维、蔡元培《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插图本),20057月。本书所收入的《红楼梦评论》和《石头记索隐》虽皆非鸿篇巨制,但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此次将二书合为一种出版,并配以精美插图约150幅,让广大读者领略大师们早期的红学研究成果。此外,书中附录还收入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

469.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月。19539月,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的《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不料竟然因此陷入政治风波。而此书也因此在红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此次出版,配以精美插图200幅,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略大师经典的风采。

470. 俞平伯等《名家眼中的大观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

471. 俞平伯《红楼心解:读〈红楼梦〉随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收集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之外最重要的红学作品,《读<红楼梦>随笔》写于大批判前夕,曾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但从未出过单行本,《乐知儿语说<红楼>》、《旧时月色》等文则是他历尽劫难之后晚年的总结性成果。

472. 周伦苓选编《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东方出版社,20056月。本书包括:红学考证是根本、宏观研究有突破、功夫本在《红楼》外、厚积薄发续《红楼》四部分。

473. 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漓江出版社,20051

474.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1

475. 周汝昌著、周丽苓编《和贾宝玉对话》作家出版社,20056月。关于本书,周先生说:“我是梦见贾公子宝玉,梦中讨论红楼一‘梦’,方才撰成此书的。梦是‘萦思结想’的结果,梦宝玉而相谈,论《红楼》以对话,不也是一桩新异事吗?下笔以后,却未有阻滞之感,倒是意趣盎然。乘势而进,不觉积至九九八十一篇。我想起了《诗经》上的两句:‘嘤其呜矣,求其友声’。我想与贾宝玉对话,就是为求友声。写了拿给诸位读者,也还是为了一个友声。”

476. 周汝昌《红楼真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月。按照对红学的研究,本书作者对《红楼梦》后40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所做的解说和推断。

477. 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团结出版社,20055

478. 刘心武《刘心武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5

479. 吴世昌《吴世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5年。“红楼大家丛书”

480.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5年。“红楼大家丛书”

481. 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6月。《红楼梦》是王蒙的一件常务,常活儿,一个永远不尽的话题。他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活书来读,当做活人来评,当做真实事件来分析,当做经验学问来思索。他把《红楼梦》当做一块丰产田,当做一个大海来耕作,来徜徉,来拾取。

482. 王蒙《红楼启示录》(第二版)上海三联书店,20057月。本书是读《红楼梦》的札记式读后感,也可以看做是发生在一位杰出当代作家与一位伟大作家之间的心灵碰撞和倾心交谈。作为学者型的作家,王蒙对理解《红楼梦》的写作境界和艺术匠心有独特的优势,他的解读独具只眼、别有会心,集中了学者的睿智、作家的敏锐和才子的妙悟,发人所未发,堪称是曹雪芹的异代知己、《红楼梦》的解味之人。

483. 李国文《李国文楼外说红楼》(插图本)作家出版社,20058月。谁都会碰到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面临迂回曲折的艰难关头,遭遇悲欢离合的感情波澜,承受意兴阑珊的怅惘一霎。这部“满纸荒唐言”,这“一把辛酸泪”,这些你再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命运,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进而让你豁然开朗、幡然彻悟……

484. 二月河《二月河妙解〈红楼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8

485. 周策纵《红楼梦案:周策纵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486. 李希凡《沉沙集:李希凡论红楼梦及中国古典小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487. 吕启祥《红楼梦寻:吕启祥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488. 白盾《悟红论稿:白盾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489. 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490.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20051

491. 冯其庸《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492. 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1月。本书共三卷,包括:论《红楼梦》的思想、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而作、曹雪芹对未来世纪的奉献——曹雪芹和《红楼梦》。

493. 周思源《周思源看红楼(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6

494.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6

495. 闫红《误读红楼》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4月。本书是一位红学爱好者对名著《红楼梦》中人物、事件、小说本身的情节等评论性感言的集萃。

496.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

497. 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月,“漫说丛书”

498. 隋邦森、隋海鹰《〈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月。本书共28章,包括:开头的几个问题、隐射双关系统、天命年间、天聪年间、崇德年间、多尔衮入主北京、女皇开国等。

499. 刘心武《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书海出版社,20054月。本书提示了《红楼梦》中“月喻太子”的秘密,还涉及另外许多方面,如贾元春究竟是太太平平的病死在宫中还是惨死于离京城很远的地方?为什么高鄂那样歪曲曹雪芹愿意?妙玉究竟是怎样的归宿?书中诸多人物的最后结局究竟是怎么样的?

500.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CCTV-10百家讲坛中的红学讲座的一个书面结集,也是作者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他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复原了《红楼梦》诞生时的时代风貌。

501. 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红楼解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0

502. 《艺术评论》杂志社 编《是谁误解了红楼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503. 梁归智《独上红楼:九面来风说红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本书为《红楼梦》选文,释义注解《红楼梦》书中的语言、器用、风习、制度等等。

504. 梁归智《红楼诗赏:〈石头记〉诗词韵语讲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月。本书对红楼梦的诗词及佚文中的诗词作了重要的考据及赏析,分析入情入理,考据观点新颖,是红楼梦诗词赏析的权威著作。

505. 梁归智《〈石头记〉探佚:〈红楼梦〉探佚学初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

506. 傅光明《插图本新解红楼梦:在文学馆听讲座》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

507. 陈建功《插图本新解红楼梦.续:在文学馆听讲座》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6月。本书的内容基本延续了2004年出版的《插图本新解红楼梦》,依然是红学名家在现代文学馆演讲解说《红楼梦》。附部分目录:《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断臂维纳斯之美《红楼梦》探佚;曹雪芹思想的超前性;妙玉与宝玉及原著与续书之比较等。

508. 聂鑫森《红楼梦性爱揭秘》漓江出版社,20051

509.陈维昭《红学通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59

510. 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8月。《红楼梦》作为古今第一奇书,已成为几乎每个中文读者的必读之书。然此书易读难解,于是研究《红楼梦》也成为古今学者前仆后继的使命。本书作者结合植物学专业人员与古典文学迷两种身份,尝试以多识草木之名来作为理解《红楼梦》的捷径。书中收录了所有在红楼梦中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800多帧精彩摄影具体体现丰富多变、赏心悦目的红楼世界。借由本书,读者可了解曹雪芹如何运用植物来写景抒情、刻画人物,只有认识书中的植物特性,才能一一体会曹雪芹的匠心,了解红楼梦奥妙的隐喻与深远的寓意。

511. 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月。本书以“价值——意义论”为视角,以《红楼梦》为依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基本结构及精神气质做了深入的解读,提供了一系列富有突破性的成果。

512. 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

513. 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萨孟武先生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风气的流转,见解精微,启人心智,是一部别开生面、言近旨远的大家小书。

514. 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5

515.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54

516.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品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

517. 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

518. 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5月(全三册)

519. 姜其煌《欧美红学》大象出版社,20056月。时至今日,《红楼梦》已有英、法、俄、意等十余种西译本面世,并催生出欧美红学这朵“红学”研究园地的奇葩。本书系统评述了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今欧美各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介绍、评述等情况。涉及一百五十余年欧美红学译介的各种观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520. (法)郑碧贤《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新星出版社,20054月。本书中的三个主人公——著名法国汉学家、诗人安德烈·铎尔孟先生(Andre d'Hormon 1881-1965)、文学翻译家李治华先生、法国语言学家雅歌女士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从1954年到1981年,历经27个春秋翻译《红楼梦》,终将这部3400页的全法译本《红楼梦》献给读者,这是《红楼梦》翻译史上最长的一部,也是最动人心魄的一部史诗。本书全面地描述了译者的“痴”和痴中的“味”,以及他们的传奇故事。

521. 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月。《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不朽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的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本书通过分析现有的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底本和译文,试图联系两种语言和文化来考察这种延伸与继续在全译本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全书以讨论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为主,也涉及由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的翻译效果。该书对《红楼梦》爱好者和翻译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22. 刘士聪主编《红楼梦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23. 《百家汇评本〈红楼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6月,上下册

524. 《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4月。本书与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从中窥见曹雪芹生前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甲戌原稿本上留下的1600余条珍贵批语。这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把钥匙!本书所据底本,是目前发现的11种《红楼梦》指评本中产生年代最早、保存原貌最真切、残缺也较多、但却是最珍贵的一种,由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今据1961年台湾首次面市的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悉数收录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关此本的各种资料。

近代文学

525.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5

526.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巴蜀书社,20056

527. 韩洪举《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月。本书是一部关于清末和民国初期中国小说翻译家林纾的研究专著。全书介绍了林纾的文学活动并对其翻译小说进行考述,介绍了林纾的翻译思想与艺术、林译代表作,对林译中外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还介绍了林纾的自传小说与传奇。

528. 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东方出版社,20053

529.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本书重现了十八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二百年间中国词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通过对这一时期词家、词派的研究分析、阐述了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巨大转折,列举了张惠言、董士锡、周济、谭献、陈廷焯、王国维、祝周颐、胡适等众多词学家的观点、评论,以及常州学派、常州词派等词学流派的传承、冲突、融合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近世词学的发展轨迹,为词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这一时期翔实的研究资料。

530.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三联书店,20058月。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京派的崛起与京派的分流、历史剧的奉行与时事剧的繁盛、近代戏剧观念的变迁。作者视野所及,包括近代政治思想变革,西方文化流布,新兴知识分子崛起,都市文化生产消费市场形成。

531. 《近代巴蜀诗钞》巴蜀书社,20054月。本书所选诗词,上起1840年鸦片战争,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入选作者202家,诗词5000首。作为近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蜀诗词除开鲜明的时代烙印外,还有其独具的地域特征。林秀山川的滋润、前辈乡贤的激励、传统文化的熏陶、敏感心灵的颖悟,从总体上铸就巴蜀诗歌博大昌明、清新自然、奇警峭拔、沉郁顿挫的风格。

532. 陈铮《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3

533. 高芾(杨早)《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月。分为“政事本纪”、“报人世家”、“大学列传”、“文坛行状”四辑。书名和辑名似乎都有意和“史家之绝唱”《史记》开开玩笑,用作者的话说,状人描物,如在眼前,其实也是延续了太史公的传统。只是这本书是“野”的,摭拾故事,漫无所之,写得轻松,读得放松,或许能让人在不意间惊觉,那个逝去的年代,依然与我们血肉相连。《野史记》中的许多文章,曾刊于《南方周末》“夕花朝拾”专栏,当时颇受好评,而今结集,更能看出作者的通盘用意。

古今文论

534.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8月。本书把文学批评史研究置于一种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这一基础便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学术文化史和中国诗话史。古代文学是其批评对象,学术文化是其哲学基础,中国诗话是其理论武器,三者的统一为这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打下了坚实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性体系与方法体系。

535. 蒋述卓、刘绍瑾、程国斌、魏中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主要梳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注重对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些重要著作的阐释与分析,剖析它们的局限与长处,从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成果作出客观深刻的观照,并展望未来。

536. 蒋述卓主编《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胡金望 等编《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月)

537. 胡建次《归趣雅求: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7

538. 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包括诗性传统、言说方式、人格精神、文化价值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诗性传统的断裂、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等内容。

539. 袁济喜《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4月。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创建意义的学术专著。作者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纵览中国古代文论的各种内容,并为之找到哲学的、宗教的、社会学的和文化学的根据,其中有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思考的观点和见解,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

540. 吴家荣《中国化文论的历史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3

541. 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月。本书叙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情况。全书以历史为线索,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时期分为八章。

542. 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华书局,20057

543. 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

544.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体基本结构各个层次的构成、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精到论析,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三个方面,清晰地勾勒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的基本面貌。

545. 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形成的深层意义结构。“上编”梳理了中国古代几种主要学术思想对诗学观念的影响作用;“下编”具体解读若干诗歌和小说文本,目的是揭示古代诗学观念以及与之伴随的文化意蕴是如何呈现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

546. 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通哉鲂鹗龌疃乖斓氖澜缤季暗奶逖椤⒔馕龊脱芯浚饰稣忌缁嵬持蔚匚坏纳罘绞胶图壑倒勰钊绾喂袒⑸附缁岬囊话憔裆睿涑闪诵鹗鲆馔急澈蟮募逦抟馐队胍话闳斯鄄臁⑷现推兰凼澜绲氖右埃嗉丛谛鹗轮邢韵值氖澜缤季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547. 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对华夏原始文化进行了梳理,对不同的文化文本进行了互文性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基本形态为象征文艺观、抒情文学观和历史文学观——中国古代“三元文学观”这一新见解,同时对这三种文学观的产生、流变、特征、影响、作用方式以及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548. 顾祖钊、郭淑云《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尝试:兼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

549. 姜文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

550.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月2版 。博雅大学堂·文学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什么是文学?第二章文学的思维方式。第三章文学与世界。第四章文学的语言、意义和解释、第五章文学的传统与创新。第六章文学与文化、道德及意识形态、第七章文学与身份认同。

551. 戴锦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52. 王乾坤《文学的承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月。本书旨在探讨文学本体论和文学的起源与本源,让读者了解文学究竟是什么。

553. 杜书瀛《说文解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

554. 钱中文《文学发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555. 刘朝谦《技术与诗:中国古人在世维度的天堂性与泥泞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556. 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557. 谭好哲《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558.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博雅大学堂·中国语言文学”。本书清晰而准确地描述和揭示了从古希腊罗马至今两千五六百年的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学说。其鲜明特点是:一、以严格的历史眼光看待西方诸种理论和学说;二、着力书写文学理论的历史,而不是美学、艺术学或批评理论的杂烩;三、认真清理西方文学理论的演化脉络和思想沿革,总结它们发展的内在规律。

559. 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主要介绍了社会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内容。

560. 胡和平《模糊诗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8月。模糊诗学属于原创性命题,国外尚无此学科。本书旨在新世纪多元文化对话语境中对传统诗学进行重新梳理,对20世纪80年代的模糊文艺学进行学理反思,对西方20世纪各种文学理论与流派合理地吸收,进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当代诗学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561. 王一川《兴辞诗学片语》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1

562. 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月。本书对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形态作了深入研究,提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回答文学本质问题时的四个主要立足点,并且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态势,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对人民美学、文艺美学、审美人类学、文化研究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

563.刘士林《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东方出版社,20053月,刘士林主编“诗性智慧丛书”

564. (法)德比亚齐著,汪秀华译《文本发生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

565. (英)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6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月。作者系当代美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共有8卷,论述从1750年以来的200年里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从而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比较文学

566.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二十世纪文化与文论丛书”。本书旨在通过对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古代传统诗学研究状况以及所产生的成果进行考察,并着重从其中选取若干基本概念进行研究,以求发现中国传统诗学的这引起基本概念在西方语境中所产生的变异及其根本原因,同时在中西诗学的差异中探求二者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进行沟通,以期在这一领域有新的发现或突破,以促进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567. 李家骧《中西文论源流纵横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6月。本书包括中西文艺起源论、中西文艺本质论、中西作者人品作品论、中西创作艺术法度论、中西艺术范畴镜论、中西文论文艺批评的主体论、中西文论文艺批评的方法论七部分。

568. 詹杭伦《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文津出版社,20058月,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569. 杨乃乔、伍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对20年来整个比较文学的总结,从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诗学的理论、个案研究等方面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学者的代表性文章,最好地呈现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今年也是乐黛云教授诞辰七十五周年,我们用这种非常严谨的方式来表达对乐黛云教授的无限敬意。

570.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多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71. 郁龙余《切磋集: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二十年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月。本书是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以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比较文化、文献回放为专题,收集了深圳大学一系列有关此类论题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校此方面的研究业绩。

572. 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从文化的角度看》三联书店,20059

573.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

574.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月。本书包括比较诗学的学科语境、中西比较学的历史与现状、基本概念的还原与展开、中西诗学对话转换与互译策略、中西诗学对话的深度模式等章节。

575. 方汉文《东西方比较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以欧美、阿拉伯——伊斯兰、中国与印度等世界文学的不同体系为线索,构建了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20世纪的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大系,以东西方文学比较为视域,对于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交流以极为丰富与翔实的材料和新锐的理论进行研究,收入所有重要作家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史与比较文学史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576. 李成钧《李万钧比较文学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月。李万钧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元老”之一,本书是他曾发表过的文章的结集,其中有他的最新思考和发展,也有他过去著作的重要补充。

577. 王福和《比较文学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用具体的个案解读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用跨越学科的知识培养非文科学生的创造思维。

578. 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579. 金宽雄、金东勋主编《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4月。这部学术专著吸收20世纪中国、朝鲜、韩国的学者在中朝比较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阐明了中朝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古代诗歌在历史上交流与影响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580. 王佐良《文学间的契合:王佐良比较文学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8

汪介之、唐建清主编《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译林出版社,2004.5

张艺声、王建华著《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中西文论之比较研究:文艺理论阐释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汪洪章著《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8

方汉文主编《比较文学基本原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

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刘献彪、刘介民主编《比较文学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4

历史、地理

581. 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月,“浙江大学人文学术丛书”。本书是作者积七、八年之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经数年努力修改、增补而成。书中从州郡的种类和等级出发,逐步深入地探讨州郡、方镇、中央三者的关系,动态地观察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多有自己的发现创见,填补了唐代州郡制度研究的空白。

582. 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中华书局,20052月。本书是一部研究隋唐农牧工商使职制度的专著。全书分八章,第一至三章探讨了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朝五十七种使职的由来、命名方式和基本特征。第四至八章重点考察研究了唐朝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内设置过的五十四种使职。

583. 罗永生《三省制新探:以隋和唐前期门下省职掌与地位为中心》中华书局,20058

584. 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月。本书分为三篇。上篇集中讨论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史实;中篇逐一考辨唐代状元的史料来源与状元的身份真伪;下篇就唐代状元的地域分布、文学成就、戏剧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585.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隋唐五代五史补编》(全三册)〈二十五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

586. 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587. 杨鸿年《隋唐两京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588. 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7

589.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8

590. 薛平拴(唐史学会副秘书长)《长安商业》西安出版社,20053月,《古都西安》丛书

591. 日本唐代史研究会《唐代史研究》第8号,2005

592. 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十三期,台北,200510

专论: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包弼德)

研究資訊:

1) 1999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目录 (吴采蓓)

2) 2000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目录 (杨子仪)

3) 2001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目录 (杨子仪)

4) 2002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目录 (杨子仪)

5) 2003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目录 (杨子仪)

6) 2004年台湾地区唐代文学研究概况 (王基伦、陈美伶)

7) 20022005年台湾地区唐代史学研究概况 (杨适菁)

8) 20032004年台湾地区唐代敦煌学研究概况 (郑阿财)

书评:后学之士,取法为师——读张清华先生的《韩学研究》 (谢敏玲)

593. 荣新江《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594. 气贺泽保规《中国历史》第六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日本:讲谈社,20056

前言:激烈动荡的东亚

第一章:新的统一国家——隋王朝

第二章:唐的再统一及其政治

第三章: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时代状况

第四章:律令制下人们的生活

第五章:则天武后与唐代的女人们

第六章:城市的发展与丝绸之路

第七章:隋唐国家的军事和兵制

第八章:圆仁的入唐求法之旅——唐后半期社会一瞥

第九章:东亚各国的动向

第十章:隋唐文化诸相

终章:对唐宋变革的理解

结语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年表

索引

595. 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月。在通讯和交通等信息手段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学术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士人来直接实现的。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自觉以传承为己任,这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变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书通过对中古江淮之间士人流动与文化交流的透视,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生动而又包含几多辛酸的图画。

596. 李金河《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齐鲁书社,20055月。本书是一部研究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的学术专著。

597.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月。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对传统研究领域中不为重视的一些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如婚姻方式、亲属结构、祭祀礼仪和丧服制度、继嗣制度等方面,揭示了汉晋社会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的特殊的社会阶段。该书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导入中国古史研究,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开辟了新的视野。

598. 刑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月。本书以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法制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宋代家庭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对“宋型家庭”的形成和内涵、宋代门户等制度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家庭继承与家庭门户的传承等问题阐发了新颖独到的见解。

599. 游彪《正说宋朝十八帝》(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

600. 朱瑞熙《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8月。本书主要对本世纪中国宋史的研究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601. 朱瑞熙《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月。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602.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对13-14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各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重点揭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相互交融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元代社会生活的历史专著。

603. 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月。本书是一部关于晚清社会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对晚清社会福祉和慈善、赈灾问题、晚清幕僚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晚清商会审理权问题、晚清家学与近代社会的变迁、晚清价值观的演变,以及在晚清产生特别影响的思想家等课题,从新的视角进行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不仅扩大了晚清史研究的范围,也深化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对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604.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7月。本书内容包括四章:第一章、世界的发现与近代文化的萌发;第二章、“力”、“富”、“学”的发现——近代文化的初兴;第三章、“民”、“智”的发现——近代文化的发展;第四章、建设民族新文化。

605. (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月。本书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擎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的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是美英等国大学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全书共11章,从远古一直写到毛主席去世。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公允。

60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20052月。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本书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象、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相印证,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演绎的经络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全书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多为珍品,是一部深受专家赞誉和读者欢迎的名著。

607. 汪荣祖《史学九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麦田出版社,200212月)

608.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全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月。本书收录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年谱计三十余种,其中有司马迁、司马光、魏征、章学诚等,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史料。

609. 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7

610. 葛兆光《思想史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月。本书为葛兆光教授在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开设多轮的专题课录音整理修订稿。以年鉴学派、后现代史学观、福柯的理论、文明史研究、考古新发现等热门学科为参照。进而探讨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方法,诸多反传统甚至离经叛道的内容,对思想史之外的文学、哲学等也极具冲击效果和启示意义。

611. 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在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明代文选制度展开全方位的深入探索,以规模性结合实证性,在明代政治的动态发展中揭示文选制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612. 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月。乾嘉学派是以考据为重要特征的最富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但迄今为止仍未出现对之有影响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本书探讨乾嘉学派的形成、鼎盛、分野、总结以及乾嘉学派的成就、历史地位、影响,并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该书属于前沿性综合性的探究项目,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将对乾嘉学派研究中的疑点、难点做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廓清,同时也会在许多方面取得开拓性的进展。

613. 顾颉刚等编辑《古史辨》(全7卷)海南出版社,20051月。19261941年出版的《古史辨》七册是古史辨运动标志性出版物,顾颉刚先生由此创立了古史辨学派。《古史辨》编著于兵荒马乱的民国时代,解放后仅据铅印本影印过两次,一直没有修订。海南出版社这次推出的16开横排繁体新版,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点课题整理成果。新版不仅经中国社科院专家根据顾颉刚手批本修订错讹上千处,而且将影印本删去的彩色、黑白插图补上,连初版的老广告也附录在新版书末,忠实地保存了老版本的原貌,包括旧版的字形,如眞、减、曾。难字均由专家造字,全书没有一个手写字。插图、表格大多重新制作。第七册新增顾颉刚1940年序和1969年批语,均为首次发表。这次修订《古史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恰恰也是《古史考》的编者。他们带着对老疑古派满腔热爱的感情色彩和对《古史辨》过人的娴熟,完成的这次修订本,实为文史哲研究者必备的常用经典。

614. 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4月。胡应麟是明代后期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和文献学家,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文字。本书介绍了胡应麟其人、其书及其治学特点,对其在图书编目、史学理论及文献辨伪方面的成就做了详尽介绍。

615. 伊永文《到古代中国去旅行:古代中国风情图记》中华书局,20051月。本书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伎艺、中外文化交流、商业、民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官场、器物、文学艺术等。该书笔调轻盈,插图精妙,带给读者丰富、新鲜的阅读感受。

616. 冯尔康《去古人的庭院散步:古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20051月。本书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将古人的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救济、丧葬、服饰、文化娱乐等内容娓娓道来,另外就人们的衣着与等级制度、人口与婚龄、婚姻与政治、文娱与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有趣的解说。

617. 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清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20051月。本书从世态剪影、官绅生活、帝王趣话三个大方面,《清代的粥厂》、《童养媳与早婚习俗》、《清代帝王的生育》等三十多个小方面来讲述清代人们的生活。阅览此书,如同漫游清代社会,既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又可得到知识的积累。

618.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记》中华书局,20051月。作者以新颖别致的手法,将稗史方志、笔记小说等各类史乘糅为一体,以浅白道艰辛,化玄奥为平常,举凡宋代城市生活中的婚育、娱乐、体育运动、伎艺、饮食、女伎等内容,趣味洋溢,令人不忍释卷。

619. (清)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月。阅读古籍,研究古史,往往不易掌握古代职官的名称、建置、品级、职掌等,从而存在学习、研究的困难。本书根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五年编辑出版的《历代职官表》,以清代黄本骥节编本为底本,加以整理,附以瞿蜕园编撰的《历代职官概述》和《历代职官简释》两种。

620. (唐)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20052月。本书是唐初期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收录了汉书地理志和与地志两书编纂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孙志、太平寰宇积开了先河。

62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全12册)中华书局,20053月。本书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尤其侧重于军事地理。该书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一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侧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点校本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校本。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经校勘整理,对原书的脱讹衍倒共出校勘记一千三百余条。书后附地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622.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月。本书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历史地名工具书,共收入词条七万余条,包括古国、都邑、各级地区、山川、交通道路、关隘、水利工程及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重要战役有关的地名。

623. 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书目、文献

624. 张大可、俞樟华《中国文献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8月。本书从文献、文献学实际出发,总结分支文献学的经验,吸收了传统文献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教训,重新建构文献学理论。

625. 赵晓岚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月。本书分为佛经与敦煌文献研究、古典文学文献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三部分内容。

626. 葛兆光、金开诚《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20058

627.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5月,全7册。《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一书有以下特点:

1) 集古籍善本全,共收录了善本书目6024种,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收目录增加了15%左右。

2) 更具权威性。该书增加了版本信息,对所选书目的著者、版本、刻书年代、行款及刻书者,均依据相关馆藏资料,做了详细的介绍。

3) 更具实用性。本书编制了四角号索引。同时考虑到多途径检索方便,还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码的笔画字头检索和汉语拼音字头检索。

4) 注明了藏书单位。凡收入该书的书目,均标明了藏书单位,这些古籍善本书,分藏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800余家。一书在手,中国古籍善本分布情况尽收眼底。

628.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广陵书社,20051月。本书分经、史、子3编,共计700余卷,辑佚书580余种,另有马氏读书札记《目耕帖》31卷。每卷之前有马氏序言,介绍该书的散佚情形及辑佚来源。是一部资料翔实的、有着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私人藏书辑佚书。

629. 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20057

630. 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月(?5月),“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本书作者从1980年代起即留意储藏于日本的汉文典籍,几十次走访日本各地,将藏于日本皇宫书陵部、国会图书馆、国家公文书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文库、静嘉堂文库等十几处日本重要藏书机构的汉籍珍本(明及明以前的写本或刊本)一一作了著录,对其中的文献流传情况进行辨析,揭橥了不少不为国人所知的文本藏存状况,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较诸前人《日本访书志》、《藏园群书经眼录》等均有较大推进。

631. 《图书寮藏汉籍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4月。本书收录日本宫内省图书寮(现为宫内省书陵部)所藏汉籍书目,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唐人写本、宋刊本、元刊本、明刊本等,虽非每种都是海内孤本,但大多数采原刊本,都具有文物及文献价值。

632. 《〈永乐大典〉研究资料辑刊》(全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4月。本书收录有关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撰写的《永乐大典》研究文献40余种。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郭伯恭《永乐大典考》为主,还收有清末民国时期《永乐大典》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第二部分为《永乐大典》存目;第三部分为《永乐大典》辑本书目及引书书目;第四部分为附录,包括《〈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及《〈永乐大典〉研究资料及论著索引》。

633. 《中国丛书经眼录》(全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4月。本书收录图书馆古籍编目专家施廷镛先生对所亲见的丛书著者、子目、版本、刊刻等内容的考论。可以补充、订正《中国丛书综录》的著录内容。

634. 施廷镛编著《中国丛书知见录》(全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8月。本书系根据施廷镛先生《丛书综合目录》手稿影印而成。书中对2000种丛书的编者、版本、刊刻及子目的著者、籍贯、字号等一一著明。与《中国丛书综录》相比,有700种未收者,有400种著录不同者。可以补充、订正其著录内容。为方便使用,出版时特别制作了《丛书分类细目》和《丛书书名索引》。

635. 杨宝玉《敦煌文献探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月。本书揭示的全方位的敦煌史是中华民族史的一个缩影,透过它,我们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认知我们伟大民族成长演进的点点滴滴和方方面面。

636. 蒋冀骋《敦煌文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月。敦煌文书是中国语言文字、艺术、历史、地理史各方面的瑰宝。本书内容包括:《敦煌变文集》校读记(上)、《敦煌变文集》校读记(下)、《敦煌变文集新书》笺识、老老实实的笨学问——评《敦煌变文集校议》等。

637. 陶新民主编《古籍研究》(2004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7月。本书包括有关古籍、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的内容。

638. 陶新民主编《古籍研究》(2004卷)(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月。本书为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639. 赵含坤编著《中国类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5月。本书汇编的1600余种类书,可概分为两大类,即摘录汇编各种文献典籍资料的一般综合性类书和只辑某类内容的专科性类书。这些类书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百科内容。

640. 张绍麒《辞书与数字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月。在信息时代,辞书编纂与现代化技术已密不可分,辞书编纂的现代化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本书所收论文反映了中国辞书编纂中的现代化技术运用,辞书编纂、发展环境的探讨,辞书印前工艺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641. 辛德勇《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11

642. 于润琦《唐弢藏书》北京出版社,20051

钱锺书

643. 钱锺书补订《宋诗纪事补订:手稿影印本》三联书店,20059月(全五册)。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钱锺书先生对清代《宋诗纪事》一书不断补订。此次将先生补订手稿以影印方式出版,再现其对《宋诗纪事》进行的补订和订正,为学术界提供一种可靠的版本。

644. 《钱锺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

645. 陈子谦《论钱锺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月。钱锺书其人其学,如奇峰瀚海,让人观览不尽,流连忘返。蜀中学者子谦先生,多年潜心于此,卓有创见,自成一家之言。该书即为其思想结晶,其中既有对钱锺书为人为文之品评鉴赏,又有对钱锺书治学方法、批评特色之深研力索。

646. 龚刚《钱锺书:爱智者的逍遥》文津出版社,20051月,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本书即在上述认知框架内,对钱锺书的文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思考,全面考察了钱锺书的知识修养、中西文化和文学观以及他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主要突出了钱锺书以“学贯中西、融会古今”为特征的人文素养、学术与文学造诣及其文化意义。

647. 吴其南《〈围城〉修辞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648. 吴泰昌《我认识的钱锺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4月。本书通过作者亲历亲闻的回顾,记录了中国当代文学大师钱锺书。

649. 汤晏《一代才子钱锺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月。20世纪的中国有几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钱锺书是其中的最后一位代表者。钱锺书是一个中外公认的天才,打开《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的博学,这些著作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包括数种语言,数以万计的作家、作品,也就是说其数量与中国主要古书总汇《四库全书总目》约略相近。本书按照钱氏的人生历程,客观地简述了他的一生。

650. 张文江《管锥编读解》(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月。本书致力于《管锥编》的阐发、研析,并时而加以补充、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功力。此次新版,作者修订近200处,使内容更臻完美。

651. 杨绛《我们的钱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月。钱瑗不是知名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杨绛,如果没有《我们仨》她绝对不可能像今日般引人关注。不过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钱瑗在不经意间竟然成为一种知识女性的代表,从她身上更折射出一种情怀。书中收入大量的钱瑗照片,每幅照片都有杨绛先生亲笔写下的说明文字,让我们能更近距离感受被杨绛先生称之为“平生唯一杰作”的钱瑗。

其它

652. 汝信主编《中国学术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653. 黄永林《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运用结构主义、历史地理学派、人类学派、比较研究、叙事学等方法,在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田野作业,以及荆楚地区民间文化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654. 马伯乐《唐代长安方言考》聂鸿音译,中华书局,20051月,“世界汉学译丛”

655. 启功《启功讲学录》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7

656. 陈美延编《陈寅恪先生遗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6月。本书主要介绍了晋至唐文化史、敦煌研究、蒙兀儿史料、借书附记、外族文字抄件散页、大唐创业起居注等内容。

657. 陈咏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学术史丛书”。本书侧重于学术史的视角,撷取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顾颉刚、郑振铎、闻一多、朱自清、钟敬文这八位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回顾其经历,介绍其成果,检讨其得失,疏浚其影响,着重于对学理的探究,力图尽量贴近历史与把握传统,对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整个历程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梳理和评述。

658. 西渡编《经典阅读书系·名家课堂》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6月。全8册:名家读古诗、名家读唐诗、名家读唐宋词、名家读宋元明清诗、名家读古文(上)、名家读古文(下)、名家读新诗、名家读外国诗。

659. 谷林著、止庵编《书简三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9月。这是一本书信集,选录了谷林老人写给三位朋友(扬之水、止庵、沈胜衣)的书信145通。谷林老人的知名度明显地远远低于他的文才和文采。虽然收在本书中的不是词典意义的“文章”,但完全可以说,它们比真正的好文章一点不差,甚至还要更好。书中不仅讲了为文之道,更有交友之道,做人之道。难怪扬之水感叹:这是中国最后的信。

660. 曹万生《茅盾艺术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5

661. 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

662.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52月。本书主要介绍了诗性智慧、深谷体验、诗情的物化形态、诗思的呈现方式、艺术的时间、诗之传说等内容。

663. 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1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6月。本书共分五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新诗的诞生和第一个十年述略;文学研究会诗人群——冰心等人的诗;创造社诗人群——郭沫若等人的诗等内容。

664. 周玉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7月。本书介绍了海子的诗情人生,其中包括活在珍贵的人间、我的琴声呜咽、扑向诗歌的太阳等。

665. 葛红兵主编《王朔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

666. 李零《花间一壶酒》同心出版社,20056月。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667. 孔庆东《四十不坏》华文出版社,20059月。孔庆东,传媒称之:继钱锺书以来的真正幽默;学界誉为:北大的马克·吐温。北大“醉侠”不惑之年推出力作。

668. 孔庆东、蒋泥主编《醉眼看金庸:北大醉侠点击金庸小说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月。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金庸的武侠世界和金庸的真实生活世界,对金庸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评析,文字活泼。

669. 孔庆东《笑书神侠》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百家讲坛神侃金庸武侠”

670. 余世存编《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月。本书内容涉及明清时期及辛亥革命前后有关著名人士对待人生多领域的态度及言论,进而论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先贤们在革命进程中的态度及言论,全书共三十多篇。

671. (美)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5月。本书考察的是17世纪(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和历史,旨在解决中国历史地位及现代格局中的地位等问题。

672. (日)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著《对中国文化的乡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月。本书集中了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日本一流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思想深刻,笔触细腻。书中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到表述,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深沉思考。其中有关与鲁迅、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交往的篇章,尤其有价值。

673. 夏中义、刘锋杰《从王瑶到王元化:新时期学术史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月。该书以王瑶、陈平原、李泽厚、王元化为研究个案,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学术界的思想语境及其演化给出宏观性综述,对新时期中国人文学术思想史(脉络)赖以构成的诸多史案作了微观还原。

674. 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8月。本书由论述近代以来古典文学研究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风格的文章组成,是别具一格的学术专著、别具一格的学术史。

675. 吴兴华著《吴兴华诗文集.诗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676. 林庚诗文集.第一卷. 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5, 261, [12] 页图版 本书收《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四本诗集。今将入选情况与作者的修订附录原诗之后, 以备参考。

677. 林庚诗文集.第二卷.问路集 空间的驰想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93 本书收录《问路集》和《空间的驰想》两本诗集。《问路集》收录作者19311981年创作的新诗109首和有关新诗的论文15, 《空间的驰想》收录作者晚年创作的哲理诗27首。

678. 林庚诗文集.第五卷.中国历代诗歌选 (上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7, 594 本卷收《中国历代诗歌选 (上编) 》。其中有: 诗经 屈原的《离骚》、《湘君》、《少司命》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梁鸿的《五噫歌》等。

679. 林庚诗文集.第六卷.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天问》论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93 本卷收《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天问>论笺》。其中《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作者针对屈原研究中的一向被认为的疑难, 写成的十四篇专论及四个注说。

680. 林庚诗文集.第七卷.唐诗综论 林庚推荐唐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2, 483 本卷收《唐诗综论》、《林庚推荐唐诗》。其中《唐诗综论》收录作者不同时期中有关唐诗研究的论文21篇及“谈诗稿”19篇。

681. 林庚诗文集.第八卷.中国文学简史 (上卷) 诗人李白 《西游记》漫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0, 498 本书内容包括: 史前的短歌与神话传说 周人的史诗 民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李白的思想与斗争性等。

682. 林庚诗文集.第九卷.集外集 附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68 本书《集外集》系作者辑录1931年到2003年散见于各种报刊上的诗文而成。编为诗词、文与访谈录三类。《附录》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林庚先生的诗歌创作与学术成就。

683. 夏中义、丁东主编《大学人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8/9/12 21:32:34] IP:[114.239.107.15*]
  • 天龙sf服务端-奇迹Musf服务端-魔兽sf服务端-魔域sf服务端-墨香sf服务端 天堂2sf服务端-传奇3sf服务端-英雄王座sf服务端-千年sf服务端-征途sf服务端 新魔界sf服务端-骑士sf服务端-烈焰sf服务端-破天sf服务端-决战sf服务端 美丽世界sf服务端-乱勇OLsf服务端-倚天2sf服务端-完美世界sf服务端-征服sf服务端 天堂sf服务端-传世sf服务端-真封神sf服务端-劲舞团sf服务端-天上碑sf服务端 永恒之塔sf服务端-仙境ROsf服务端-诛仙sf服务端-神泣sf服务端-石器sf服务端 冒险岛sf服务端-惊天动地sf服务端-热血江湖sf服务端-问道sf服务端-密传sf服务端 火线任务(Heat Project)sf服务端-飞飞OLsf服务端-洛汗sf服务端-天之炼狱sf服务端 丝路传说sf服务端-大话西游sf服务端-蜀门sf服务端-机战sf服务端-剑侠情缘sf服务端 绝对女神sf服务端-传说OLsf服务端-刀剑sf服务端-弹弹堂sf服务端-科洛斯sf服务端 魔力宝贝sf服务端-武林外传sf服务端-网页游戏sf服务端-页游sf服务端-希望OLsf服务端 成吉思汗sf服务端-剑侠世界sf服务端-全民奇迹sf服务端-挑战OLsf服务端 红月sf服务端-十二之天(江湖OL)sf服务端-倚天sf服务端-dnfsf服务端 GM除了可以在自己开的服里畅快的玩,还可以获取玩家充值而得大赚一笔! 同样的价格,我们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我们比服务;同样的服务,我们比信誉! 我们的服务,帮助您走向锦绣的前程,品质源于竭力提供放心,安心,称心! 想开个好F就来www.a3sf.com 想要服务器不卡就来www.a3sf.com! IDC服务器以及空间租用-私服一条龙服务端出售-主机租用-开区模版 版本介绍-开区广告-游戏套餐www.a3sf.com/taocao 官方网站www.a3sf.com 客服咨询QQ1285574370(企鹅扣扣) Email1285574370@qq.com www.a3sf.com免费服务端版本下载地址(已修复不能下载问题) www.a3sf.com/soft/index.html 天龙私服一条龙制作_a3sf.com 奇迹Musf一条龙开服_a3sf.com 烈焰开区一条龙服务端_a3sf.com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