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资讯 > 详细内容
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4/10/16  阅读次数:198  字体大小: 【】 【】【


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宁稼雨   赵红  


【摘要】本文概括总结概括2024年6月7-9日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情况,包括本次会议召开的起因,参加开幕式的重要领导和嘉宾,开幕式主持人和程序情况,新书发布会情况,大会主题报告情况,大会主题恳谈情况,大会分组发言情况,以及闭幕式情况等。
关键词:中国叙事文化学   国际   学术研讨会   综述


      100多年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一直沿用来自西方的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方法。这种研究范式虽然结束了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相关领域的空白历史,实现了与国际学术的接轨,但是却止步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更大形态范围——故事类型的系统研究。有感于此,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受到西方民间故事主题学和原型批评研究启发,将其移植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创立以故事类型研究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范式。
为纪念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问世三十周年,进一步推动中国叙事文化学这一中国话语体系的叙事文学研究范式向纵深发展,庆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报告》(4册)和宁稼雨教授《说部新说:中国叙事文化学探微》由天津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2024年6月7-9日,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范孙楼报告厅举行。
会议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社会科学部、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共同主办。国际著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者,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张隆溪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陆大伟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李国庆教授、韩国崇实大学吴淳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汤晓青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香港大学吴存存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天津人民出版社沈海涛副社长,中华书局副总编傅可也出席会议。
6月8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南开大学范孙楼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主持,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牛文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沈海涛、来宾代表张隆溪教授依次致辞。
接下来举行了“中国叙事文化学丛书”首发揭牌仪式,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牛文利、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沈海涛为首发式揭牌。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大会主题报告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冉启斌主持,宁稼雨教授做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的产生与发展》报告。报告首先从学理角度分析提出以故事类型研究为中心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眼中只有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就会割裂故事类型自身涵盖多种文体和作家作品的完整系统性,失去对于故事类型这一重要叙事文学形态的关注和研究。因而需要有的放矢,采用适合故事类型的新的研究方法范式。
报告全面回顾中国叙事文化学三十年来从无到有,从简单操作到体系健全的历史过程。他将中国叙事文化学定义为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小说戏曲)故事类型为研究对象,以反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为学理参照,以历史文化批评为主要研究视角,以寻找中国学术话语主权为目标的学术研究方法。报告从产生背景、主题学的发现与使用、中国叙事文化学问世、叙事文化学研究基本范围与研究程序、专业布局、价值意义、期待展望等方面展开,期待学界关注、研究者参与,共同努力将中国叙事文化学打造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范式之一,为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主权贡献力量。
嗣后,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江沛教授介绍《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年度跟踪报告系列》立项出版情况。
大会主题恳谈环节由宁稼雨主持,陈益源评议。
宁稼雨教授的主题报告在大会主题恳谈环节得到各位嘉宾的热烈呼应和反响。大会主题恳谈环节,张隆溪、王国良、陆大伟、李国庆、吴淳邦、汤晓青、朱万曙、吴存存、陈益源从各个不同专业视角,就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价值和方法意义,进行了热烈和深入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恳谈嘉宾来自世界各地的恳谈嘉宾立足各自研究领域,从几个与中国叙事文化学自身价值和发展方向相关的重要角度发表深入恳谈意见。交流中激发了许多学术火花,将大会推向高潮。
一是关于提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意义价值。国际著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者、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湖南师范大学张隆溪教授,把中国叙事文化学置放到中国本土叙事文学传统的复归高度来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已经被充分强调和重视了,对中国叙事传统的研究,也应更加引起重视。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延续性,在中国想要发展一种叙事理论,既有系统性,又符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要付出艰难探索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提出意义重大。他期待中国叙事文化坚守中体西用的立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中外文学理论中有益的元素,持续对中国叙事文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台湾台北大学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王国良先生指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价值与贡献,主要体现在它扩展了故事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将学术眼光从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文学,转向包括史传、叙事诗、小说、戏曲、说唱等更为广阔的各体叙事文学文体文献。让我们更充分地把握叙事文学相关题材,得以超越时空界限,考察同一主题(情节单元、原型、类型、套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文学中的流传与变异,以之追溯源流,辨异求同。其意义与作用非同小可,值得长期耕耘经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李国庆教授则认为:“宁教授倡导的中国叙事文化学是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学术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借鉴了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研究范式上是故事类型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散文、戏曲,主要是小说、戏曲、说唱等叙事文学形态”,完全突破了百年以来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的固有视野和传统窠臼。 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则是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中国叙事文化研究的当下意义以及深远的学术意义,肯定了故事类型研究在转换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对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深切的期望。
二是提出很多关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文献资源发掘渠道和考证方法。对故事类型相关文献资源做“竭泽而渔”“一网打尽”式的挖掘搜集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对于以往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的重要突破。几位恳谈嘉宾从这个角度肯定了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的价值意义。王国良教授以文言小说领域以鲜活的例子,从“故事类型研究”的文献收集,作品题名、出处等的考订,以及对海内外研究成果的适度关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另外还有两位恳谈嘉宾强调并建议中国叙事文化学加强对于海外相关文献的挖掘搜集。李国庆教授从海外中文文献的角度为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指出一个重要的文献发掘渠道。他介绍正在从事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研究,做《北美东亚图书馆叙事文化学文献资源经眼录》报告,涉及耶鲁大学东亚馆所藏《三国演义》9个版本,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收藏《肉蒲团》日本宝永二年青心阁刻本,克莱蒙特大学联盟收藏的《吉祥花》《俗话倾谈》《玉娇梨》《拍案惊奇》,多伦多大学的《东周列国志》《花阵绮言》,以及马鉴的老学斋藏书。这些文献资源中都有与故事类型相关的很多重要文献资源。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则指出,中国周边一些国家有很多把中国故事类型用其本国语言加以演绎变化的各种文献材料,它们是中国叙事文学故事类型演变的重要方面,应该将其视为故事类型文献挖掘搜集的重要工作内容。他以附录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中小说《北史佳话》的研究为例,指出故事类型文献流布除了中国地区,还有日本、朝鲜、越南等,还应该扩大文献搜索范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汤晓青研究员在发言中特别建议中国叙事文化学在故事类型文献发掘方面加强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献的关注与强调。并且从少数民族叙事文学的多样性,与民间信仰、宗教文化的关系密切,以及田野调查方式等方面,启发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在文献收集上,注意少数民族以口头文献为主的资料。
三是对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的文化分析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文化批评是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的重要亮点和学术特色。它把故事类型的文本演变形态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历史文化的深入解读分析。一些恳谈嘉宾在这个方面为叙事文化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美国密歇根大学陆大伟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含有许多评点家对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一些真知灼见。这些评价应该可以成为相关故事类型文化解读分析的最初启示,为故事类型的文化批评做基础性准备。香港大学吴存存教授认为对故事类型做历史文化批评研究非常有必要,她认为西厢记故事在清代唱本中的演变,就明显表现出叙事口吻的变化,因而要特别关注作者的社会阶层以及性别叙事。她以晚清时期两个关于缝穷妇的叙事唱本《京妇缝穷》和《窈妇缝穷》为例,提出不同人物身份的不同叙事口吻,能够体现出故事类型文本不同的文化属性。因而借此建议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的文化批评应该充分关注这一现象。
四是关于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的具体案例操作。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主体实践就是故事类型的个案分析。它要采用跨越时代、跨越文体和作家作品的方式梳理总结一个故事类型的演变线索和发展规律。韩国崇实大学吴淳邦教授强调揭示指出,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他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经历关系,是他在《新石头记》中对女娲补天神话做出与以往女娲神话演变描写不同的叙事构想的历史文化原因。从而体现出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对故事形态异同做出文化解读的根本要义。
恳谈专家的对谈、分享与评议,态度务实、切近主题、言之有物、精彩纷呈,既有认知的共识,也有观点的交锋,不虚浮、不客套,有温度、很真诚,显示着人文学者严谨的学风,儒雅的态度,交流的热忱和求实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深化、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月8日下午,大会分三个分会场,分别从叙事文化学的个案故事、理论探讨、综合研究等不同视角进行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发言讨论中新见迭出,思想活跃,展现出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勃勃生机和繁荣状态。  

  
本次大会的分组发言,根据与会学者提交的近70余篇学术论文,结合大会主题共分为三个讨论小组,研讨主题分别围绕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型主题个案研究、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探讨、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类型学术研究综述三个内容展开。

关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型主题个案研究,主要关注就某一个案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进行材料钩稽爬梳、主题演变中文化意蕴与文学手法的异同分析和原因总结。任卫洁的发言《苏武故事的文本流变及文化意蕴》将苏武故事归纳为出使匈奴、贞义不降、北海牧羊、苏李赠别、荣归故里五个核心情节,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审视苏武故事的文本变化,结合流传过程中经历的官方颂赞、文人敷演、民间改编多个环节,挖掘其守节不屈为核心的忠义主题、苏李交游为线索的酬情赠别主题、还乡受封为归宿的漂泊还乡主题等不同文化意蕴。徐竹雅筠的发言《吕洞宾戏度白牡丹故事流变与道教度脱文化》通过考察吕洞宾戏度白牡丹故事主题经历的由世俗而宗教化,继而再次回归世俗的演变,探讨其情节源自文人狎妓习俗与观音显化故事、后为道教人士吸收用以宣扬内丹修炼之法、又被小说戏曲改编使之宗教性逐渐削弱而戏谑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强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度脱思想的盛衰与道俗文化的互动关系。韩林的发言《武则天催花故事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把握了故事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三个系列、四个主题最终整合为主题性质从政治斗争转向情感生活、对武则天的评价从正面转向负面的明清时期长篇叙事作品这一变化趋向,说明转变中天命观、宗法血缘观及性别观念相互作用的实际,指出催花故事的流变反映了实录精神与理性判断的矛盾,而武则天女皇形象的消解是男权制度下话语权的掌握者把女性赶出政治领域的结果。刘莉的发言《隋炀帝故事中后妃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把后妃形象视作隋炀帝故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五代时期后妃形象基本是依史演绎,到宋元时期后妃形象颇具市民趣味,再到明清时期随着炀帝后宫故事进入繁荣期,出现了生动复杂的后妃群像,这种故事流变轨迹反映了时代风气、婚姻制度、世俗生活、情感表达、政治诉求等文化内涵。
第一组讨论发言中还涉及黄粱梦故事、东坡故事、董永遇仙故事、司马相如故事、哪吒闹海故事、桃园结义故事、紫荆故事、梁祝故事、钟无艳(盐)故事、桃园结义故事等故事类型主题的个案研究,不仅注重将诗文、史传、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形式的叙事文献作为考察对象,去关注多个作品中同一情节和人物的异同轨迹;而且明确以叙事文学故事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尤其将情节和人物及其相关意象作为故事主题类型的核心构成要素,把文化意象或纯粹母题剥离出来,避免了研究中的“泛化”倾向,彰显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关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探讨,主要是围绕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如主题学与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关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方法探讨等。宁稼雨的发言《文化批评与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总结探讨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文化批评的研究价值与学理依据,其中包括关于文化批评与故事类型关联的认识,对于故事类型文化批评特殊性的思考,对于文化批评所据文献材料的划分与内在关联梳理,对于故事类型文化批评的蓝图构想等,为故事类型文化批评向纵深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王炜的发言《夺胎换骨”与叙事文化学》将黄庭坚“脱胎换骨”之法引入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的文化批评,以丰富叙事文化学的研究路径,强调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文体中有不同演变,以“破体”和“櫽括”之法,跨越文体和门类阈限,点染牵合,契会相参,将小说、佛典、绘画中的故事迁移到诗歌之中,体现了诗学理论对叙事文化学理论的借镜,也是集部理论对说部理论的渗透。张袁月的发言《中国古代小说故事类型的“微流变”及其叙事文化意义》提出中国叙事文化学以故事类型为核心视角,主要从时间维度梳理人物情节的流变,而环境、场景等空间信息的变化即“微流变”同样包含丰富的叙事文化意蕴,也应作为故事文本对比分析的对象。“微流变”的叙事文化意义,在于强化故事类型解读分析的空间维度,构建故事类型情节单元的内在逻辑,呈现故事类型思想主题的转变轨迹,将主体流变与微流变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叙事文化学走向纵深。孙国江的发言《研究中探索,实践中创新——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全面回顾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经过不断尝试、探索和完善,全面跨过了对于主题学的学习和借鉴环节,业已形成了极具自身理论特色的研究框架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的发展过程;同时展望作为打破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西体中用”传统范式的中国叙事文化学,其理论建构率先跨过了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理论重建阶段的“冰河时期”,必然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引下的可贵尝试。
第二组讨论发言中还包括对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建设的总结,对中国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学位论文的分析,对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体系创立和发展三十年的综述,对学术期刊设立“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建设的前瞻等,这些聚焦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探索的研究观点,一方面观照了中国叙事文化学注重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的纵向演变过程,尽力描绘出其传承的轨迹与演变的状貌,力求从中寻绎到内在的发展逻辑;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中国叙事文化学关注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的横向展开背景,竭力揭示其流变、展演背后的文学、文化动因,力图从整体上归纳其文化特色、提炼其文化价值。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全面必将有助于推进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积极开展。
关于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类型的学术研究综述,主要是就某一个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包括该故事类型的基本范围、研究价值和意义、学界研究情况综述以及可能的研究分析思路框架等。张慧的发言《姜子牙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认为姜子牙故事在历代流变中经由不同叙述主体的书写,形成了历史记载、文人吟咏、民间流传三种典型叙事形态,具有文本丰富性、内容复杂性、影响深远性等特征。二十世纪以来,姜子牙相关文献整理与姜子牙故事相关研究——以姜子牙生平履历等考证为中心的历史研究、以姜子牙形象分析为中心的文学研究两个焦点,都是丰富且深入的。但姜子牙故事通俗文学文本尚未充分系统发掘整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姜子牙跨文本文献的整体观照。陈吴冕的发言《陈靖姑故事的文学演变考:基于闽方志、<闽都别记>及临水夫人戏的跨文本研究》揭示陈靖姑故事主题首先在闽地方志中的交替演进,形成分散叙事单元,接着这些叙事单元在闽小说《闽都别记》中被罗织成为完整故事,最后以经典化的故事登上舞台表演,突出神性法力的传奇性、战斗性,弱化神性身份的尊贵性、权力性,使陈靖姑故事向民间本位立场回归,完成“巫”“仙”“神”“人”的四元演化。
第三组讨论发言扣合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即调动一切文献考据手段,务求无限充分的获取与故事个案相关的所有材料,实现“竭泽而渔”;进而在对已经掌握的尽可能多的材料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个案进行要素解析,既包括对外在结构要素的细致比对,也包括对内在文化要素的深入挖掘,前者侧重于流变情态的描述,后者侧重于变异动因的探索,为后续对故事个案的特色和价值做出归纳和提炼打下坚实基础。
三个讨论小组66位参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先后发言,突破学术壁垒,拓展学术视野,分享学术成果,也带来了深入的学术思考和更新的学术认识。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宝贵的思想交流和有益的观点沟通,呈现了一场智慧与启迪的学术盛宴,必将有力的促进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持续研究和蓬勃发展。
大会闭幕式由陈益源教授主持,在三个分会场汇报讨论结果之后,宁稼雨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辞,把大会推向了尾声。
会后,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政协报》、《中华读书报》及南开大学新闻中心、南开大学文学院等多家媒体单位报道评价介绍本次会议盛况。

(本文原载《天中学刊》2024年第五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