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闲情 > 详细内容
饮食篇之三:爱国肉的滋味
发布时间:2009/12/30  阅读次数:2753  字体大小: 【】 【】【
  

说到吃肉,食客难免垂涎欲滴。可把吃肉和爱国联系在一起,可能很多年轻人一定会觉得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四十多年前,中国的确有过一场以吃肉为爱国行为的运动。

大约是在六三、六四年的样子。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粮食多起来了,副食的供应自然也就逐渐好转了。肉店里案板上的肉越来越多,开始,人们还欣喜若狂。经过三年灾害的饥饿,人们对阔别已久的猪肉那种亲切感简直近乎疯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些梦寐以求的欲望,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买肉,想买多少买多少。记得我们家里就结结实实炖上一大锅肉,管够地吃了几天。而且还绝对用得上这样一句俗语——“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可是人们往往对自己胃口的战斗力缺乏足够的估计。没过几天,人们对猪肉的热情好像骤然锐减。可是就在此时,人们的胃口的战斗力又受到更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复苏,各地生猪存栏数骤然猛增,加上中苏关系的恶化,本来出口苏联的的部分猪肉被退回,于是全国各地的猪肉保存机构纷纷告急。这时,党中央果断向全国发出了大吃“爱国肉”的号召。要大家从爱国的高度,多买肉,多吃肉,给国家减轻负担。为此还给了不少优惠政策:降价、赊帐,等等等等。

按说吃肉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坏事,何况又经过三年没有油水的时代呢?可凡事都要有个限度。一来,人们的胃口有限,怎么着也不能光吃肉不吃粮食蔬菜啊(咱汉族人比不了食肉民族)。二来呢,人们的钱包有限,猪肉再降价也是要拿钱来买的。这对于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元钱的中国大多数百姓来说,购买能力也是问题。这三来,当时根本没有(连想都不敢想)家庭冰箱。即便是多买了,存放也是个问题。记得我们五口之家也就买了二十多斤,一部分炖成红烧肉,一部分腌成咸肉,其他则现做现吃了(炒菜、包包子等)。

刚从饥饿中走来,对肉质的辨别能力似乎比较迟钝。等吃过几天饱饭大肉,逐渐才开始注意到“爱国肉”的肉质原来并非尽善尽美。原来,这些“爱国肉”都是库存几年的存货。国家把这些肉拿出来,是为了让那些大量刚宰杀的新猪肉存入冷库。而这些存货多半冷冻几年,有的甚至已经过了保质期。化冻之后,不但肉质松散,只有纤维感,缺乏肉质弹性,而且有的已经变色了。瘦肉的颜色变绿,肥肉的颜色有的已经变黑。

但,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惯性性格就是政治觉悟的“成熟”。别的事情好说,当一件事情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时候,大家都会明白这是非作不可的了。让你吃这肉,是给你提供一个“爱国”的机会。你不吃,这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又能吃肉,又能当一把“爱国者”,这又何乐不为呢?对我个人而言,除了这些零零碎碎的印象之外,最深刻的就是从这次运动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不大好的习惯:不能吃一丁点儿肥肉了……(这习惯后来倒也改了,且听以后分解)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