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贴子)朱熹的的学术选择及其学术地位——刘靓(研一)
发起人:liujing  回复数:13  浏览数:14466  最后更新:2010/9/11 14:09:28 by liuj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5/26 21:40:39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旧贴子)朱熹的的学术选择及其学术地位——刘靓(研一)


                                          刘靓 2120091213


    有关朱熹的评价很多,对于朱熹地位评价很泛,每说起其理学地位就是集大成等泛泛之语,很少有人从其学术思想本身来探究朱熹在学术史中地位和意义,对于学术思想史上集大成内在的原因亦未有深究者,冯友兰,只有判词,牟宗三,以并不客观的批判立场无法让人信服,李泽厚最深刻,但是理论体系架构过强,不中肯深入,有很多直指本质的论断,但是很可惜,却架构在独断的分论点上,因此其结论很多不是理学或朱子特质,无法使人信服,陈荣捷有篇论文倒是专写集大成地位,但是一方面分析简单不深入精微,另一方面所写内容并没有内在关联一致性。对以上大家只有钦佩,非敢非议,亦无力自建体系,下面只是写下自己感受,即以性命为核心,在学术史的纵横比较中,看朱熹如何在学术选择中最终构建出了自己的完备体系,成为中国第三个圣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术第一人。并试图由朱熹这一成功案例顺便探究下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特性,从现当学人对朱熹的研究和朱熹本身的学术特点对比中考量现代学术,从而试图窥得一点学术特质。

    要由朱熹学术特点来探究中国学术特点,首先我们还要先弄清什么是中国学术。因此,我们首先来看,
    中国学者,这是怎样一个群体。
    ——知识分子“士”之阶层。无论王官说还是政治诱因说,都表明了“士”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性。这是士的本质。处于中间地带的文人士大夫这一游离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社会群体,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迫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自先秦战国出现开始,文人便有着很强的自我身份定位与历史承担意识。他们并非统治阶层却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没有统治权却占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权,于是通过这一特有话语权参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便成为他们达到参与政治这一目的之独特手段:即以一种言说者的身份来影响政治。中国学术由此诞生。
    中国学术何为?
    中国学术,是一种人生、社会哲学,潜在指向全可归结为是一种政治哲学,因此,中国学术本质是一种建构、解释的哲学,而不是探究真理的哲学。
    中国学术本质,“修身——平天下”。
    道家的宇宙论,提出者自己相信吗。佛教的建立者相信极乐世界吗?谁造的。
    因此,要从“士”本身的身份性质来看各个学术思想产生的目的(均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人格,从而以此达成对政权的制约,即“自律”以达成“他律”)
    孔子、孟子对士均有定位,“以道抗势”可谓学术真正目的。因此,士,都是要“修身——平天下”,只是不同学说建构不同方法、手段。

    探究中国古代哲学,这一点必须明确。于此基础上讨论,就不会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古人的所谓局限性。
    牟宗三所以误解朱熹,是实不知或说故意曲解古人,中国古人几乎所有学说,都是一种精心架构,刻意而为。不要以为古人傻而未见真相,以此立场来研究古人,才是可笑。陈来,陈荣捷诸多观点,均是以此心度古人,而未见得中国学术真相。
    李泽厚明确看到了古代学说的建构性,但是在涉及朱熹等理学家为什么这样处心积虑追求内圣的最终目的,反而忽视了。李泽厚批判理学不务实,空谈性情,正是建立认为理学是独对内圣追求而忽略了事功这一立论这上,却忘了平天下这一目标才是中国学者的最终努力方向。学术本身只是手段,治世才是目标,所以,中国学术是一种建构自己学说的学术,而不是一种探究真理的学术。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为学者的朱熹,在这种学术建构中选择了怎样的道路与方向,取成了什么样的地位和成就。
    中国学术两大流派,儒、道。下面我们就首先主要从此两大派比较选择中,来看朱熹的学术方向。
    这是学术第一步,站对队。各学说,朱熹选择了儒家,儒家八派,朱熹选择了孟子。这种选择是一种异常清醒自觉的学术选择,而且是其一直固守的理论核心,之后多少的论争为这一中心展开。可以说所有论争,全是为它而战。

    一,朱子对孔孟儒学的选择——守住了“善”的大本,成圣可能性

    1 、在众多学术思想中,朱熹选择了儒家学说

    孔孟所代表的儒家,从正面来建构“修身,平天下”(肯定社会契约)
老庄所代表的道家,从反面来建构“修身,平天下”(佛、道等在这一点上相似,否认现实人世间,另建构自己的“极乐世界”,这里就以“道”为主要对比对象来看朱熹的学术选择。)
   

  (1)、士的使命与价值(治国理想途径)

    儒家:正己——正君——正国——正天下(孟子集注明确)

    道家:身为——家为——国为——天下为(淮南子明确之)

    这一点儒、道两家逻辑相同,因为是“士”阶层共同追求。


  (2)、如何正己/为身(修身方法,儒、道异同及朱子的选择)

    儒家:孟子,养气(集义)  率性——循天理——天下治

    道家:庄子,养生(任自然) 返性情——循道——为天下

        都要去“欲”返“性”而得“道”

    儒家:得理——敬格物致之——循天理无为

    道家:得道—— “忘”、“虚”(去智绝圣)——循道无为

    区别:
    A.虽然都是要循天事天道。但是这个“理”“道”不同,因此,所返之至高之“道”不同,理学理的内涵是“仁义”为内核的至大至公之天下之公理,道家道的内核是以“自然”自由为核心的反对任何努力成分在内的自然无为之道。因此,虽然理学与道家都讲究“无为而无不为”(理学亦强调自然而为从而无不为),“要各当其位”。但是儒学的无为,是无人刻意为,而是要以正确途径(理的方式,遵循至理)“为”,虽然是要各当其位,但是强调的是当得起,即提高自身而担当得起,但是道家是根本就不要有任何努力地无为,“安”于其位。
——“至理”虽然从理论上在天,但是仍在人世,要人类规则符合至善至公之理,是一种社会契约,公共道德,“圣”是人极,人天不背;“至道”却是真正跑到天上,与人相隔绝了(得道者的至人要“畸于人侔于天”),否定道德仁义这些公共契约规范。

    B..理学家亦讲究“忘”、“虚”,但是道家是要去智绝圣,儒家虽同道家一样要排除人一己之智、之私,达到扩然大公状态,但是根本上并不排除认识,反而是要“由明而诚”,真正认识世界,认识并得道。)

    因此
  (从理论上来说),“仁义”属于伦理概念,社会属性,高于道家“自然”这一自然属性。
  (从实践上来说),在面对世界安身的方式上,儒家采取担当、入世态度,道家采取无为的方式。儒家的态度更符合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主体担当意识的要求,并且更符合人类社会现实,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道家更多的是一种理想。     

    2、在孔门众多派系中,朱熹选择了思孟学派。

    儒家与其他家学派相比,理论上均是以仁义为核心,实践中提倡入世有为。
    但是有关仁义的动力、来源解说却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
    荀子认为声色欲望这些自然属性是人的本性,天生的,而仁义礼智这些社会属性是后天习得的。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社会属性是人的天生本性,而人之私欲是后天影响的。
    二者根本分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哪个是先天生成的,哪个是后天影响的。
    从逻辑上来说,荀子无论如何似乎是更站得住脚。
    这些现今我们看作的社会属性的人性当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否则狼孩为何无社会属性。而且即使单纯逻辑上来讲,亦是荀子更有理,礼是为节制人欲纷争而产生的,如果像孟子所说的先验性善,每个人都是先天性善,第一个恶人从哪里来。
    但是,这样来看,荀子是不是要自以为很有道理?
    这正是荀子自致败处,没有弄清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使命。
    哲学特别中国古代哲学目的在于解释,建构,不是探求真理,这正是荀子没有弄清楚的地方,自以为探得真理、逻辑思维严密,但是在立论起点上已输给孟子,作为哲学,“性善”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更容易被人们认可和为统治者包装。
    哲学只是学者一种理论建构手段,其真正目的是去教化影响他人社会。因此,立论要高,引导人向真善美前进,而不是告诉人真理。哲学不是科学,所以,荀子只能是一家之言,终不入圣人行列。
    在中国古代,哲学本质应该是一种向上的哲学,而非纠结所谓真理真相的哲学。
    关于这一点,程朱看得最透彻明白,“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夫”,何谈得道。

    而朱子自己,在学术选择上,首先选择了儒家仁义,然后守住了“性善”大本。


    二、朱子对孔孟儒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完善——理学这一独立学术体系地完整建立,成圣的必要条件

    选择了仁义,守住了大本,是朱熹学术第一步,确定了大方向。下面我们再来看在具体发展建构自己理学体系时,朱熹是怎样在同时代学术思潮中,一步步抉择而突围,持守着这一方向的。

    1、 理学之外的声音——朱熹的坚决驳斥——对孔孟的坚守
    当义理之学在宋代不断壮大发展同时,反对之声也随之而起,最著名的就是永康(陈亮)永嘉(叶适)学派,他们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转而强调“事功之学”的重要性。
    陈亮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道”离不开具体事物,“天道非生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不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其道,认为道常行于事间者,须在具体事物中认识。强调“行”对“道”的作用,批评理学家只讲主观动机而空谈“道德性命”。主张“古今并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反对朱熹的三代以下天地人心日益退化的观点。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道”存在于事物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存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是气的表现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两不同”等关于事物统一的命题。认为“道”不能离开物,认识“道”就必须对各种事物进行详尽的考察。反对性理空谈。对理学家“无极”、“太极”等学说进行了批判。
    ——从学术思想角度来看,陈亮、永嘉学派对理学以及朱熹的批判可谓一厢情愿,没有像朱熹一样渗透古代学术本质和作用,不知朱熹强调内修只是一种手段,终究为外治这一目的,否则,他们以为朱熹费这么大劲在干嘛呢?他们所犯的错误和荀子一样,不知中国哲学本质。一,中国古代哲学为解释建构之学,而不是探究、揭示甚至是暴露真相之学。二,中国古代哲学所要建构的正是“修身——正天下”这一逻辑的合理性。批朱子及理学空谈心性可谓不知其背后用心深意,不知内修外治是一致的。
对于这一点,中国近现代很多研究者犯了同样的错误,包括一向有着强烈学术建构意识的李泽厚对理学“内圣”亦颇有微辞,认为这正是宋儒空疏之病原因。
    ——的确,理学末流有空谈心性、不务事务的问题,但是这不是理学本身的错,更不是朱熹的错,而是末流宋儒之错和政治的错,其背后更根本的原因是宋代政治导向问题,不给政治权力,只给富贵生活。
朱熹与陈、叶等人不断的论争其实是对学术一种自觉维护,对孔孟之学维护,反功利而尚仁义,这还是对儒家根本方向维护的问题。

    2、 理学之内的纷争——朱熹的学术突围
    在看理学内部派别纷争时,我们先来看理学内部共同特征是什么,从而再断定纷争所在。关于理学内部共同特征,李泽厚概括的非常精准,即从宇宙论到伦理学,把“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理学的学术建构目标就是要将儒家伦理学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以形而上的理论来发展完善传统儒家。给传统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以对抗佛老,坚固儒学权威地位。对于这一点,学界已为共识。
  (1)性命之学的寻根
    正由于对宇宙本体论的建构,对天、命、性等的追究,理学又被称为性命之学。
    有不少人认为理学对宇宙论建构的“性命之学”源于佛老思想,以此作为对理学的批判。
    的确,为了对抗佛老,理学是在宇宙观的方法论建构上借鉴了佛老,但是由此说性命之学认为性命之学属于外来,恐非真相。
    ——夫子未言“性与命(天道)”,其实,孔子虽未与弟子深言,却是孔门精义所在,正如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所说,“《易》与《春秋》,则言性与天道,非凡及门所得闻,尤孔门精义所在也”。
    性与命,夫子所未对当时弟子深道者,却为思孟所直接继承。《性自命出》到《中庸》,再到孟子对人性善的最终规定,所做的这所有工作,本质上和宋明理学一样,要把道德伦理属于社会契约的这些人的社会属性上升到人本体、自觉需要的高度。李泽厚所指出的“朱熹庞大体系的根本核心在于建立这样一个观念‘应当’(人世伦常)=必然(宇宙规律)”,其实“应当=必然”这一观念在孟子这里已然明确,而朱熹的工作是将孟子已提出的“人性论”武装以“宇宙论”的外衣,并对人性论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这个加工发展而完善的过程才是朱熹最大贡献所在。因此,“宇宙论”、“认识论”只是外衣,人性论才是核心——直承孔孟精义所在的核心。关于这一点,李泽厚在宋明理学这里也看到了,“不是宇宙论、认识论而是人性论才是宋明理学的体系核心”,但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其实是宋明理学的对孔孟性命之学的继承却被他忽略掉了。因此,在很多地方,李泽厚总是要把孔孟本身已确定的方向性的东西儒家总体特征作为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特征来说,以致使其学说出现了许多矛盾之处和自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此,朱熹等所发明完善之的性命之学虽然方法上与道家有相似,甚至整体宇宙论建构模式同道家如出一辙,但是真正的根脉所在却是儒家精义所在,源头可上溯到儒家经典《易》经。
    对于这一点,有些理学家并不明晰,有些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但朱熹却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其在注周敦颐《太极图说》时,全是以易经概念释之,将周书中所存有的道家痕几乎迹涤荡殆尽。

  (2)孔孟性命之学的正宗
    性命之学为孔孟精义,是建立孔孟儒家哲学体系的基础,而性命之学所装的真正内核又为儒家仁义,即精义所在是要从性命的高度来为儒家仁义体系寻找合理性。所以,之前所说的“仁义”与“性善”为儒家的方向、大本。
  欲将儒家仁义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又是宋明理学各派共识和努力方向。那么这一目标,最终是由谁完成的?最终,让我们再回归到这个主题,看儒家“仁义”与“性善”的大本最终由谁坚守而完备?下面我们就在理学内部的横向对比中看朱熹的学术选择。
  〈1〉在宇宙论模式的建构中,选择吸收了周敦颐、张载。
    A、周敦颐,《太极图说》,气一元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一方面指出“诚”是人的本性,纯粹至善,一方面又以“刚柔善恶”规定“性”的性质——性、情并明确区分开来并各以规定。
    B、张载,以“气”为本体,首次提出“天理之性、气质之性”分别——对“性善”这一大本作了重要发展完善,但是因为“气”作为认识论上虽有其唯物性,但是作为哲学,向“理”之“仁义”方向转化尚有困难。
    C、邵雍,数
——三人均对宇宙本体论建构贡献很大,但是要么明确性情,要么伦理转化不足,是理学发展初步阶段。
  〈2〉在气、理何为本体选择中,去周、张,选择了二程。
至二程,内核为仁义的“理”终于被提升到本体伦高度,但是二程各自对性、情偏重又不尽相同,展开了后来理学、心学不同走向。

  〈3〉在理、心何为“性”的选择中,去周敦颐、程颢,选择了程颐,表现在学术思想发展中,则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根本分歧,心学与理学的根本分歧表现在是“心”的地位问题,而这种分歧从程颢、程颐已开始。
   
    程颢:“以一体说仁”、“以觉训仁”(程颢提出)
    ——程颐、朱子均作反对,牟宗三说这是朱子不懂程颢,并以心学为孔孟正宗
    ——其实,是牟宗三不懂朱子或是为发展心学而故意排挤曲解朱子,朱子正是因为深知程颢“以一体说仁”、“以觉训仁”的危险性而力避之的,正是为了维护孟子对性情的区分,从而维护“性善”这一大本而批判之的。
其实,从周敦颐开始,对性、情未明确区分,到程颢性情理气的进一步模糊,从而得出“天下善恶皆天理”、“性即气,气即性”“心是理,理是心”(心之动可善可恶)判断,偏重气、情(强调气质之性),走向性、气,心、理合一,而模糊了性(其实自孟子始即看作社会属性,后程朱所谓“义理之性”)、情(偏重自然属性,后所谓“气质之性”),至王、陆心学更是什么都含糊不分,心、情、理、性为一,由此而来,性已无分善恶了,心是一切,心即理,为本体,这其实越来越偏离孟子“性善”之大本了,还自以为得之孟子(陆象山自以为从“善之四端”的四个情感因子作为性善、仁本身,把“善情”等同于“性善”,得出心即是理的结论,实是偷换概念,哪里是正宗。)
    ——如果说朱熹所作的工作是把性、情区分以完善孟子性善论,那么心学就是把孟子未明言而实已明确区分的性、情混一而偏离了孟子。牟三宗称朱熹“别子为宗”,真是大缪!有关牟三宗心学弊病,李泽厚批判得非常到位,暂略。
     
    大、小程对于情、性的不同偏向,各有危险,朱熹清醒地在方向上选择了小程后作了调和、改造。
大、小程区别是理、情的偏向问题,而关于性与情关系,自孔孟始,是既要严格区别而又不能隔断联系的,中国传统儒家中,至善之性本身是建立在情感心理之上的,“善之四端”,虽然性善为先验的规定,但是在中国哲学中仍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
因此,
    ——小程强调理,抑气扬理,而使理本身有脱离人情的危险,牟宗三借以将程朱一起批判为以理讲仁,干枯无情感,实为小程倾向。
    ——大程偏向情,性、情相混,而使情、心上升为本体,仁义至理至性的地位受到威胁。
    ——在这个时候,头脑清楚的朱熹便把张载“气”重新拿过来,重释“义理之性”“气质之性”,心统性情而理为本体,既使“理”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又使理与气、性与情达到一种平衡,。

    小结
    在讨论朱熹的学术史地位时,首先我们应明确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建构、解释的学问,本质是要建构起“修身——平天下”这样一种理论体系,而非探寻真理、追究真相的学问,弄清这一点才会避免以我心度古人,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孔孟儒家所要建构是将仁义这一伦理原则上升为人性本体高度。朱子于是坚守仁义方向,“性善”大本,应时代需求,在一步步极为自觉的学术选择中将孔孟所提出的“应当=必然”的性命之学完美继承发展而至完善。这一切要归功于朱子异常清醒自觉的学术意识,朱子理学实是在其一步步苦心经营下走向了完备。朱子在中国历史上被推举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个圣人,实非偶然。而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不只是集理学之大成,亦是集整个学术之大成,中国学术至此达至顶峰。
    关于朱子学术影响,除了学术思想本身所达到的至高成就,我认为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选择“义理之学”——思想上的学问的社会影响力更大,二是选择了以注释经典的方式完美阐释了自己的学说——更易传播学习。
而朱子之所以能将孔孟学术如此完美继承,和其本身圣人品格圣人气象亦分不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荀子.《荀子译注》[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北京:中洲古籍出版社,2010.
[6]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牟宗三.《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9]陈荣捷.《朱学论集》[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10]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2010/5/26 23:06:12
Vincent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9
注册时间:2010/3/28
写的很快。文中说:“中国学术是一种建构自己学说的学术,而不是一种探究真理的学术。”以及“理学的学术建构目标就是要将儒家伦理学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以形而上的理论来发展完善传统儒家,给传统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以对抗佛老,坚固儒学权威地位。”好像是说宋代的新儒家们专门为了对付佛老的势力而拼凑出了一个理学出来,是为了争夺学术上的话语霸权。我不知道用这样的心来度宋儒的腹,是不是委屈和冤枉了宋人。宋儒是不是就真的没有追求真理的用心了?当他们做哲学的时候就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在追求真理吗?的确,宋儒的学说在客观上是借鉴了佛老的东西,也最终起到了提高儒学理论水平已抗衡佛老的效果,但是这种抗衡只是一种客观上的结果,未必是宋儒起初立说时候主观上的用心罢了。现代有些人总喜欢把古代的学术和政治权力和话语权力的争夺联系在一起,好像古人就一点儿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没有似的。此种争夺诚然有,如汉代经学各家之间为了立学官之间的遵守家法和互相排斥,但未必适用于整个中国思想学术史。文中说这种观点“学术界早有共识”,那么学术界到底有什么实在的证据呢?还是只是心理上的“想当然尔”?呵呵 ,只是有点儿疑问,大家怎么看。

2010/5/27 0:28:20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这里首先解释下,仓促为文,没有时间展开观点,只是把思路写了
下。因为文中写下的几乎全是自己的论断,至于每个论断背后其实全都
是有原典原文依据的,但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来得及填充材料,也许
很多地方让大家看起来证据不足,这一点是自己问题,以后要再补进去


  下面关于李明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做下简要回答。其实,文
中关于古代学术实质特点问题,这是我的看法——和李明同学几次申明
引用王国维的话,说学术是为探求宇宙人生真相这一看法是完全相反的
——其实在未写前我脑子中首先已映现出了李明的之前的看法——只是
没想到,在自己论证写出后,仍旧毫不能得到李明同学的认可呵。
    不过,我目前还是持这个看法,在我写完朱熹这个学术案例后,我
自觉更加印证了这个看法。同时,我觉得这正是古代学术与现代学术以
及西方学术的不同所在,现代学术以及西方学术的确有更多的科学精神
,是在试图追究真相。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却不是,把人性规定为先验的
性善其实一个孟子的一个自我假定的逻辑起点,因为人性究竟是善是恶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几乎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是永远无法得到真正验证
的。但是,古代哲学却偏要去追究这些无法验证无法知道真相的东西,
把本无法验证的东西非要说成是一定的,这其实是一种假定,而这种假
定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要用这种假定去论证、建构自己的
学术观点。所以,建立者自己也不一定相信,却要人去相信。很多学术
正是这样建立出来的。当初看到吕思勉一句话,说“哲学之职,在能解
释一切现象,若或可能,或不可通,则其说无以自立矣。”觉得很认同
,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于解释,但是解释而能成为体系进而为一个学说,
必然是在自我建构,里面已填进自己太多主观的东西,或许自己都不相
信的东西,但是这正是其哲学基础。
    而这一点,我仍旧觉得是中国学术最大的特点,只是儒家建构的最
好,最符合中国传统人与政治的需要。而且儒家的崇高也正是建构中,
他不是告诉你真相,而是告诉真善美是什么,不是说人本身是什么,而
是告诉你作为一个崇高的人应该去做什么,所以,我认为儒学的伟大之
处正在于此,它一种引人向上的哲学。我认为这是其最大魅力所在,最
光辉的地方。
  对于理学使人们追求人格的崇高这一点,觉得李泽厚在《宋明理学
片论》“遗产两重性”中有很精彩的论述,深合我心,当时看了就很心
动,现在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人的主体意志和道德行为并不建筑在
自然欲求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主宰、支配感性的能力和力量之上。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和宋明理学无疑比法国唯物主义和自然人性论要深刻。”“宋明理学……把道德自律、意志结构,把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庄严伟大。在世界思想史上,大概只有康德的伦理学能与之匹敌或相仿。”
    因此,我想说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并非追究真相的哲学,而是追求真善美的哲学,教人向上的哲学,是一种比追究真相更美的哲学。我始终坚持,之前或许没有展开,这里再陈述下,如是李明同学或大家是反对,我们可以再探讨呵。


2010/5/27 1:00:31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再来回答李明同学的质疑,“好像是说宋代的新儒家们专门为了对付佛老的势力而拼凑出了一个理学出来,是为了争夺学术上的话语霸权。我不知道用这样的心来度宋儒的腹,是不是委屈和冤枉了宋人。宋儒是不是就真的没有追求真理的用心了?当他们做哲学的时候就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在追求真理吗?的确,宋儒的学说在客观上是借鉴了佛老的东西,也最终起到了提高儒学理论水平已抗衡佛老的效果,但是这种抗衡只是一种客观上的结果,未必是宋儒起初立说时候主观上的用心罢了。”
    首先,不知道李明同学为什么觉得我“委屈、冤枉”了宋儒,这两个词实在是我不敢当而承受不起的,因为其实是完全背离了我的本意,我实在是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论述宋儒的,或许还是前一个问题看法的不同导致李明会这样理解我的论述,在我的文稿中,“建构”实在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我觉得古代学人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不是真实却比真实更美更理想的世界,宋儒正是这样。
    然后,回到问题,我绝没有说“宋代的新儒家们专门为了对付佛老的势力而拼凑出了一个理学出来,是为了争夺学术上的话语霸权”这样的意思,相反,我在文稿中已一再表明,宇宙论只是一种包装(即以完善的宇宙论来对付佛老,实在只是以形式上的东西来抗击,这根本不是儒家精义所在),而儒家真正要做是什么呢,是建立一套伦理学体系,建立一套教人为善的学说。而且我一再强调,古人为学根本目的是要“平天下”,所谓的“争夺话语权”只是一种手段,即使承认要与其他学派争夺话语权,也是为打击异说需要,本质也是怀着为天下生民立命的崇高的使命来做的,这是士的本质和使命。而且与其他学派即使争论话语权也最多只是一个方面,士真正要制约的是统治阶层。因此,话语权只一种手段,目的是为建立自己的学说,而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学说?我想可以用张载的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士人,我是怀着怎样崇敬的心情啊,读了四书等,朱熹就是我心中的第三位圣人,朱子理学非有圣人之心不可为之。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宋儒之意。或许还是因为没有展开说而造成的误解,这里我必须要为自己雪冤下。

2010/5/27 1:03:46
Vincent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9
注册时间:2010/3/28
呵呵,回了这么多啊。古代的学术的确以追求善美、“教人向上”为目标和特色,求真为次,换句话说,以人的伦理修养为主,以宇宙论本体论为辅助,宇宙论本体论是为了给伦理学以理论支持。但我们首先要注意,所谓的真善美的区分本身就是西方的一个东西,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兼真善美三者。而在中国古人那里,似乎没有这样的区分,孔子说过尽善尽美的话,但好象没有真善美这种说法。那么这也就是说真善美三者在古人那里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古人觉得“善”也是“真”,如宋代的道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行为规则当然首先是伦理学,是“善”的行为,但同时也是一种“天理”,也就是说是真理,也是“真”了。中国的伦理学理想往往是顺随天理,让人去顺随天,放弃个人的意志,让渡给天的意志,让“善”和“真”联系起来,又“善”又“真”。而西方的伦理学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的,不是追求人和天的合一,天和人分开,这样伦理学的“善”就和本体论的“真”分开了,善是善而真是真。

另外,话说回来,中国的古代学术又何尝没有求真的意志呢。比如清代的朴学。

其实,你的回答和我的也没有矛盾。因为不管是真还是善还是美,都是广义上的“真理”啊。所以你的回答同样没有否认追求真理。其实我的上个帖子的意思主要是反对将古代学人的学术都归结到政治权力和话语霸权的纷争上去,而按你这个帖子的意思也似乎没有强调古人的政治热情了,所以和我的并不矛盾了。呵呵,希望不要误会。。。。

2010/5/27 1:11:01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理学的学术建构目标就是要将儒家伦理学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以形而上的理论来发展完善传统儒家,给传统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以对抗佛老,坚固儒学权威地位。对于这一点,学界已为共识。”
  首先,这一点,我要更正一个标点,“理学的学术建构目标就是要将儒家伦理学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以形而上的理论来发展完善传统儒家”这里应是“句号”,也就是我所说的学界共识。而且,说学界共识,其实是我自己有此看法,后来发现很多学者说到了,为了节约时间,我就直接写了“学界已为共识”六个字。这两句话标点有误,连着说的确不妥,给人以误解,均是自己仓促为文的后果,自我检讨呵。

2010/5/27 1:21:20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哈哈,一下子冒出来一个真人,吓我一跳!
  自己实在是仓促为文,材料未填充,很多地方不严谨,还望大家批评指正。我回了这么不多不要吓到啊,也是情感所至,因为文稿虽然不长,但其实每句话背后都有很多想说而未及说之话,所以,碰到哪一句,都会引发我对古代学术的“深情”和自己的许多废话。
  今天就到这里了呵,快休息了大家!

2010/5/27 9:02:44
Vincent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9
注册时间:2010/3/28
好吧,算我没有完全读懂你的意思。。。但是你的用的词什么“解释建构”,其实不大容易让人明白,这个似乎是牟宗三的用词吧,那些新儒家们好多普通话不好,总是说得半通不通的。。。另外可能是我对于那种混淆政治和学术的做法太反感了,所以一触即发,其实也不是针对你,说你委屈了宋儒,而是主要针对那些混淆政治和学术的人。。。

呵呵,老师说了大家讨论要热烈嘛,顺便也帮你顶了下。。。。真人是说我吗,我怎么是真人了呢。。。

2010/5/27 9:30:08
Vincent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9
注册时间:2010/3/28
哦 ,呵呵 我明白了,是说我突然冒了出来是吧,恩 ,昨天睡得比较晚。。。看的出来你写的比较匆忙,所以有点儿散,论点有点不太明显,不过写的挺好的。。。恩,给我自己找个理由。。。。呵呵

2010/5/27 12:00:19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2010/5/27 22:30:36
guoqiuju92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3
注册时间:2010/4/4
刘靓今天上课的发言给我很多启发,你总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学习中。

2010/5/29 22:39:16
wangy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3/26
感觉你的发言很充实,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向你学习,也向李明同学学习

2010/9/11 14:06:43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实在不好意思啊,“建构”“解释”之用词实是我自我“建构”出来的用词,实在和牟老等无涉,我尚不习惯用别人的专属学术用语,即使要用,我也自是要解释说明一下的,但是这两个词实在是我随便取其表面字义来概括我阅读感受的用词,没有更多的哲学深意的,原以为只是一平常用语,如果让李明同学误解了,这大概只能怪我普通话不好的缘故,呵呵。

2010/9/11 14:09:28
liuj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7
注册时间:2010/4/7
实在不应该回复这个老年陈贴,居然把它顶到大家的作业上面了,呵呵,我现在大概只好再去把大家的贴子顶回到前面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