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姿容俏丽、高贵典雅,素有“花中神仙”的美誉,深受人们喜爱。千百年来,名流雅士竞相吟咏。海棠花开之时,苏东坡为了能多欣赏一刻海棠的芳容,竟秉烛夜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花开之时,李清照一早起床,顾不得梳妆,第一件事便是惦记昨夜风雨中的海棠是否无恙,“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海棠花开之时,陆游担心海棠的娇美不堪风吹日晒,便“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连夜给玉帝上了份奏折,祈求多些阴天,好让海棠花常开不谢;海棠花开之时,大观园里结起了“海棠诗社”,你一首,我一首,抒发着对海棠无限的赞美;海棠花开之时,朱自清更是顶着大风的天气,跑到中山公园去观赏,并曰:“我最恋的便是西府海棠……” 然而,颇令人费解的是,在众多咏海棠的诗人中,却少了杜甫的身影。海棠花向来以蜀中为盛,而杜甫又曾久居四川,在成都草堂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川中风物、人情、轶事、花鸟等等皆有吟咏,却唯独不见咏海棠花的诗。唐郑谷云:“杜工部居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宋王安石也说,“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唐薛能、北宋苏轼等众多知名学者和诗人,也都认为杜诗无海棠也。这不能不令后人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杜诗中无海棠呢?这一问题吸引了诸多文人的眼球和广泛关注。从晚唐开始,历经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仍然是欲说还休,争论不止。 未见之说。 杜甫不曾见过海棠,故杜诗无海棠也。持这种观点的是南宋杨万里,他在《海棠四首》中云:“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杜甫是否未曾见过海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海棠的栽培历史和杜甫的生活经历中去推断。海棠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山海经》(先秦时期)和《三巴记》(三国时期)中都有关于川中海棠的记载,这说明川、陕等地很早就有海棠分布了;再从人工种植海棠的情况来看,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修上林苑时,苑中便栽有群臣敬献的海棠四株。唐大明宫、兴庆宫内也都栽有海棠。而杜甫年少时游历过齐、赵、吴、越等地,困居长安时,曾供职于大明宫任左拾遗,安史之乱后迁居成都,足迹又遍布川蜀,显然,不曾见过海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后人对此说大多持否定态度。 失传之说。 陆游就认为杜甫有过海棠诗,但已失传。他在《剑南诗稿》卷三《海棠》诗中自注云:“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曾几在《茶山集》卷四《海棠洞》中也说,“杜老岂无诗,应为六丁取。”不管是说被六丁神取去,还是说失传,皆猜测之言。古人手稿、作品流失本属平常之事,杜甫一生写了将近三千首诗,流传下来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另外一千多首诗哪去了,应当是失传了。 避讳之说。 王禹偁《送冯学士入蜀》云:“莫学当年杜工部,因循不赋海棠诗。”因循在诗中是避讳的意思。《古今诗话》里也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在古代,文人是很讲究避讳的,子女不能直接称呼父母名字,否则便视为不孝。杜甫因避母讳,所以才不作海棠诗。就像他避父名闲之讳一样,杜诗中全无“闲”字。这种说法合情又合理,因而多数人认同。但却遭到了清代李渔的反对。他说:“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 还有人认为,杜诗中无海棠,是因为在盛唐时期,海棠花还未受到关注,也就是说,海棠花在杜甫那个年代还没有真正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盛唐时,杜甫未写过海棠,李白、白居易、韩愈、元稹、柳宗元等大诗人也都没有写过。海棠在唐初称为“梨花”或“海棠梨”,到晚唐时才为“海棠”。也是在晚唐,海棠才逐渐进入到诗人们的艺术视野中,到宋代之后才形成了一种文学审美意象。因而,杜诗中无海棠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说法也颇有说服力。 近代有学者认为,杜甫写过海棠,并论证了其《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的“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即为咏西府海棠的诗(《光明日报》2003年5月28日赵红娟的《杜甫没有写过海棠诗吗》)。这一论断面世以来,备受历史、文学和植物界人士的热议,使得杜甫不写海棠诗的“历史悬案”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