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游迹 > 详细内容
故游忆 · 与南开文学院同事考察追寻万历皇帝地下宫殿奥秘
发布时间:2020/5/18  阅读次数:868  字体大小: 【】 【】【
蹭一下博物馆日热点,回忆2005年国庆节,随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考察团诸位同事,参观考察北京十三陵唯一打开的地下宫殿,追寻明神宗朱翊钧的地下定陵玄宫诸多悬疑奥秘。




定陵的玄宫是惟一被打开的明皇帝地下宫殿。1956年,考古学家经过努力进入定陵地下宫殿.揭开了明陵地下玄宫之谜。令人惊奇的是,神宗最情深意笃的郑贵妃并没有和他一块儿长相厮守,而被他冷落的两位皇后却静静地躺在他的左右。





定陵的规制基本上仿照了长陵,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

帝王墓室在古代也叫玄宫。十三陵的地面建筑雄伟壮观,但它仅仅是陵墓上的装饰,真正的陵墓建筑,则是埋在地下的宫殿。封建皇帝为了长久保存他们的陵墓,生怕被人挖掘,不仅编造了许多神话,还把坟墓封藏得极为严密,因此,地下宫殿始终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打开十三陵地宫之谜,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课题,但因陵园规模之大,久久未能入手。
1956年5月,考古人员开始对定陵地宫进行试掘。刚开始时,他们找不到打开地宫门的入口。经反复观察,发现宝城东南侧外墙皮的砌砖有几层塌陷下来,露出了里面砖砌的券门,于是在这里进行试掘。后来,又在宝城内侧发现了“隧道门”、“石道”、“宝城中”、“左道”等字迹,这些发现为发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根据这一线索,发掘工作就选定从宝城内侧开始,先在正对着券门的位置上开了第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探沟。
挖掘不到两个月,即发现下面有一条用城砖砌的隧道,它很可能是通往地宫的隧道,但探沟太短,不能把它全部暴露出来。经跟踪探索,见它弯弯曲曲通向明楼后方,于是又在明楼后边开了第二条探沟,宽10米,长30米。当挖到7.5米深处时,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16个字。这一意外的收获,有人把它比作是打开地宫的“钥匙”,也有人说它是指路碑。也有人提出疑问,刻了此石,不是为盗墓者指明方向了吗?考古人员反复研究石碑的来历,认为定陵于1590年建成,而神宗及皇后是1620年10月才埋葬的,陵墓建好后,皇帝皇后都没有死,自然先要用土封起来。负责陵墓修建的工部,为了将来用陵时能迅速找到地宫而不误吉时,在地下留个标记就不足为奇了,这个小石碑可能就是标记。
顺着小石碑所指方向,向西开了第三条探沟,又发现了一条由东向西斜坡往下的石隧道。隧道尽头,有一堵大墙挡住去路,用营造尺丈量距离,同小石碑上记的一样,那么这堵墙无疑就是金刚墙了。
金刚墙通高8.8米,顶部有黄色琉璃瓦檐。仔细看去,瓦檐下露出人字形痕迹,好似一座门,这就是用23层城砖砌起的金刚门封门砖。取掉封门砖,便进入一间方形券室。它东连隧道,顶部用砖起券,四壁用石条砌成,所以称它为隧道券。西墙中央,有一座洁白、神秘的汉白玉石门。门关闭着,从外边用力推也推不动它。
考古人员推测,从这门就可以进入地下宫殿了。在即将进入门前,大家有各种猜疑。有人认为帝王陵里遍布机关,暗箭很多,而且箭头是用毒汁浸泡过的,人如果进入这门就会丧命箭下。有人说,这门上搁有千斤石,下有滑动石板,稍有不慎,就会被石头砸得粉身碎骨。有人认为陵墓长期封闭,尸体腐烂形成的有毒气体,足以使人憋死。在郭沫若、邓拓、吴晗等专家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考古人员作了详细的准备工作。他们从地宫石门的缝隙中观察,原来里边有一根条石正顶着门,要想打开石门,首先得拿掉里边的顶门石。在石门关闭时,自来石上端顶住门,下端嵌入券门地面的凹槽内,这样石门就推不开了。为了不使条石摔坏,考古人员先用铅丝顺门缝套住它,然后将木板伸入门缝将它顶开,沉重的石门被慢慢地推开了。门开后,发现顶门的条石上有墨笔楷书“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11个字,这才知道它叫“自来石”,而且玄宫(地宫)内共有七座石门。
石门高3.3米,每扇门宽1.8米,重约4吨,上面刻着纵横九排门钉和铺首衔环。进了这座石门,才算进入了神秘的地宫。门上方,横挂一块长方形青铜,两头凿有圆筒,使粗重的门轴上部巧妙地穿进筒中。青铜长3.6米,宽0.84米。这块青铜就是史料记载的铜管扇。
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宽敞的殿堂连接组成的,全部为石结构,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前、中二殿,有石门相隔。石门上纵横九9排81枚乳头状门钉,在朦胧的光亮里闪闪烁烁。门内又是一条自来石顶住了大门。后殿横在中殿的尽头,中殿两侧有甬道及石门,可通向左、右配殿。配殿的西墙又各有一座石门,是后殿入口处。地宫内无梁架,均为石拱券。
当年灵车进入地宫时,为了使地面不受损坏,在前殿至后殿的地面上,临时铺设了一层厚木板。前殿和中殿高7.2米,宽6米,长58米,中间由一个长方形甬道相连接。
中殿有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宝座成品字形面东放置。中间的一个较大,显然是皇帝的灵座,两边较小,是为皇后灵位准备的。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五供。五供前还设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各一口,缸内装着香油,是为长明灯。根据痕迹判断,当时长明灯真的点燃过,因地宫封闭后里边缺乏氧气,它才熜灭了。
左、右配殿形制相同,都是空的,用汉白玉镶边的棺床上,没有放置任何物件。这里应该是放皇后或妃子的棺椁,但什么也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考古人员最初怀疑定陵遭到了盗挖,但没有盗墓人入墓的痕迹。有人提出玄宫可能是假的,帝后葬到别处去了。历史上帝后的假墓伪冢为数不少,当地百姓也传说万历入葬时,有18口棺材分别葬在陵区的山中。幸亏当时有人按自来石上“玄宫七座门”的提示,认为还有一座门没有打开,遂寻找最后一道石门。
石门找到后,移开自来石,出现了后殿。后殿又称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空间最大,高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为磨光的花斑石。汉白玉垒成的棺床上停放着三口朱漆棺椁。中间的特别大,是神宗朱翊钧的灵柩,左、右两边是孝端和孝靖两个皇后。周围有26只陪葬箱子、玉石和青花瓷瓶等。
开棺前,考古人员曾做过用蜡将尸体封住的准备,但揭开棺盖一看,死者早已是一架骷髅了,只有头发还保存得较好。朱翊钧头上打着发结,插着五枚金簪,嘴上残留着几根黄胡须。他头旁放着一顶皇冠,上面有金丝编织成的两条金龙。神宗身穿绣龙袍,腰束玉带,足蹬长统靴,两腿长短有些差异,像是生前有些毛病。从骨骼上看,他身材并不高大,还稍稍有些驼背。葬式是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
孝端皇后是朱翊钧原配,姓王,1620年4月死,年57岁,比朱翊钧早死三个月。定陵原来的设计,后殿是神宗的,左殿是神宗并不喜欢但又无可奈何的王皇后的,右殿神宗原本并不想给孝靖皇后,是留着给自己最爱的郑贵妃的。孝靖是光宗的生母,刚进宫时为慈宁宫宫女,侍候朱翊钧母亲。她17岁时,被朱翊钧看中怀孕,后来被封为恭妃。因为她的儿子册立为皇太子,引起宠妃郑氏妒恨,乘隙加害。由于她出生低贱,神宗对她十分冷淡,47岁时凄凉死去,死后才给谥号皇贵妃。
郑贵妃深得神宗宠爱,为使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她想尽了一切办法。要不是神宗迫于种种压力,最后立朱常洛为太子,如果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登上太子之位,那么左殿必然是她的。神宗费尽心机想立郑贵妃,活着的时候受到众臣的反对,这时他想死后一定要遂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遗命封郑氏为皇后,死后葬于定陵玄宫。可300年后,当人们打开玄宫时,发现所有的棺床上没有郑贵妃的影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神宗在生前就受制于大臣,对臣僚失去了威力,在他死后,对大臣的威力就更不存在了。大臣们认为他的遗诏有悖典礼,皇帝已死了,再来根据遗诏册立皇后,那么谁来主持这个结婚仪式?郑贵妃在神宗死后10年才去世,许多大臣认定她是祸国殃民的妖孽,朝中没有几个人同情她。她与自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天各一方,在凄苦郁闷中,带着无比的绝望与怨恨走进了玉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
太子的母亲虽然死时只能按贵妃身份葬在东井,但到1620年埋葬朱翊钧和孝端皇后时,她的孙子熹宗朱由校将她追尊为孝靖太后,并将她由东井迁来,与神宗及孝端太后一起葬入地宫。
定陵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3000多件。其中有绚丽多彩的织品、服装,小巧玲珑的镶金首饰,还有许多世间罕见的金器、玉器、瓷器等,这些都是研究明代工艺的珍品。
定陵是国家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历400年沧桑而依然富丽堂皇。它使我们看到了神秘的帝王幽冥世界,谜一样的深宫墓穴吸引着全世界人民好奇的目光。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