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游迹 > 详细内容
武汉行纪· 代表武汉大学风骨的资深建筑“十八栋”
发布时间:2020/3/5  阅读次数:906  字体大小: 【】 【】【
2019年9月22日下午,游览武汉大学校园,在武大任教的门生章剑强烈建议并陪我爬上珞珈山,寻访代表老武大风骨的老教授别墅区——“十八栋”。






所谓“十八栋”,最早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珞珈山东南麓落成的18栋教师住宅,后又增建了4栋,总共达到了22栋,抗战期间又因战火拆毁了1栋,还剩下21栋,但习惯上仍用“十八栋”来泛指珞珈山上的这一片别墅群。80年前的珞珈山还属于荒山野岭,远没有今日的规模。毕业于耶鲁大学森林学院的叶雅各,负责十八栋的园林设计,他依山种树,借树生景,树楼相倚,楼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岭之中,依山望湖,彼此青石相连。虽然十八栋的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却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学观。郭沫若曾在此居住了一些时日,他将十八栋誉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并在其抗战回忆录《洪波曲》中回忆说,“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的。”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在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看来,所谓筑巢引凤,有了大楼方才引来大师。事实也是如此,十八栋号称是“教授中的教授”的居住地,也就是说,只有校长、教务长、文法理工农医各院的院长及部分系主任,方才有资格入住。曾入住十八栋皆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老十八栋中的第4栋住过范寿康、陶因、刘乃诚、钟心煊等人,第5栋住过郭霖和蒋思道,第六栋住过缪恩钊、高翰,第7栋住过陶延桥、李儒勉,第8栋住过王星拱、皮宗石、刘正经,第9栋住过查谦、余炽昌、吴维清和席鲁思,第10栋人气最旺,先后住过汤佩松、方重、陈鼎铭、吴于廑以及刘炳麟和查谦,第11栋住过周鲠生、刘秉麟,第12栋住过徐天闵、张有桐、方壮猷,第12栋住过叶雅各,第14栋住过邵逸周,后改为招待所,第16栋住过皮宗石、葛杨焕,第17栋住过杨端六、陈华葵夫妇和外籍老师,第18栋则分别住过三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和周鲠生,第19栋和第20栋有汤藻真、黄叔寅、刘永济、高尚荫等人。后面增建的4栋中,第一栋住过杨端六夫妇,第二栋住过陈西滢和刘乃诚等人。
相传历史学家吴宓受文学院长刘永济之邀,曾于1946年到达武汉大学,但最终因未能入住十八栋,最终辞别而去了北大,在他的日记里还有相关的记载,“宓在武大,既不能与一区仙山楼阁之贵家世臣,同处共乐”。周恩来也曾入住十八栋,如今的周恩来旧居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通往山下的是几条石阶小径。武汉会战时期,因国共合作,国民政府安置周恩来夫妇下榻此处,两人时常到东湖边散步。现在从周恩来故居向下张望,因林木森森,已看不清山下的东湖。解放之后,十八栋改由讲师和助教合住,文革之后,老教授们再次迁回,只是多人挤住一屋,不少人即冤死其中。文革时期,老教授们再次搬离十八栋。藏匿在重重山林中的十八栋逐渐残破,渐渐不为人知。只是在最近几年,十八栋才重新装修,挂上了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牌子,成为了教学所在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