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游迹 > 详细内容
湖北行·中国最完整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襄阳古城
发布时间:2019/1/12  阅读次数:1157  字体大小: 【】 【】【

2018年7月3日下午,从“三顾茅庐”的隆中赶到2000年历史的襄阳古城。



“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这是襄阳入围“十大魅力城市”,由金庸、冯骥才等学者赋予襄阳“魅力城市颁奖词”,盛誉的颁奖词更为古老的襄阳古城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

襄阳古城始建于西汉,源于春秋楚国北津戍。自刘表莅襄做荆州牧治以来,历为州、郡、府、县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5-15米,上设垛堞4000多个,共有六座城门,城墙内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城北以汉水为池,东、西、南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 -250米,深2-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深且宽,加之汉岘天设,自古以来就有“铁打的襄阳”之美誉。古城初建始作为军垒,经过历朝历代修筑完善,成为中国著名的古城军事防御体系典范之一。随着军事防御功能退化,仅作防洪抗灾之用,迄今,已俨然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襄阳古城是中国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古老城池之一,这得益于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咽喉要地,是南北、东西贯通的命脉,历朝历代都对它颇为重视、修筑有加。由于年代久远,襄阳又多战事,所以有确切文字记载古城墙史料文字并不是很多。

襄阳古城在西汉筑城时为土城,宋时始以青砖包裹城垣。据史料记载,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朝廷曾“诏荆南襄阳修城以备巡幸”;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后,鉴于“襄阳焚毁尤甚,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屋荡尽”的惨状,主持了修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朝廷再次拨款对襄阳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宋史》本纪·卷三十四记载:“辛丑,诏福建路贫民生子,官给钱米。庚戌,修襄阳府城。”《宋会要辑稿》录有乾道五年(1169年)4月24日知襄阳府司马倬言事称:申获敕旨,再贴筑府城,用砖内外包裹,及增置楼橹、守城器具,合用工物浩瀚。于是孝宗诏命“给钱五万贯,礼部给度牒百道,仍就襄阳府桩管米支给万硕。”由于历时6年之久的宋元襄阳之战对城墙毁损严重,现已无处可寻宋时有关城墙的物证,我们只能从这些零星的史料知晓宋时维修襄阳古城的状况。

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明取襄阳,以平章邓愈镇其地,于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修之(襄阳城)。邓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今新城湾),形成六座城门,每个城门上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西北角存夫人城一座内城,东南角存仲宣楼一座角楼。后明知府万振孙分别为这六座城门题名:东门阳春、西门西成、南门文昌、大北门拱宸、小北门临汉、东长门震华。

清代对襄阳城有过多次不同程度的修缮,史载共有9次。清代的多次兴修,主要是修补墙角,重修、改建城楼垛堞,加修防御设施,基本保持了明城墙的原貌和格局。今西城墙北段的“原版清代砖墙”,及散落在北面城墙上的道光六年(1826)、道光十三年(1833)、咸丰二年(1852)、光绪二年(1876)、光绪六年(1880)、光绪十八年(1892)文字砖,就是最好的佐证。

民国时期,襄阳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时它的防洪功能也较为突显,兼具防御和防洪功能的襄阳古城加固维修成为民国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襄阳古城先后在民国二年(1913)、民国三年(1914)、民国七年(1918)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进行了修缮,有窑工留下文字砖为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