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
2007年8月20日早晨到达武夷山市。几位学友自由组合,前往距离武夷山50公里之外的五夫镇,参观朱熹故居和求学遗址。
天公不作美,小路坑洼泥泞。这些都足以说明五夫镇尚未广为人知。50公里,汽车在颠簸中竟然行驶了两个小时。终于来到这带有神秘色彩的古镇。
五夫镇原名五夫里,早在晋代即有一蒋姓官五大夫,宋、元两代五夫镇分内五夫里、外五夫里,一直沿袭到清末。 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可谓“群英荟萃”。
朱熹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随母到这里定居,直至晚年迁居建阳,在这里生活了40余年,留下许多活动遗迹,如紫阳楼、屏山书院、兴贤书院、朱子巷、朱子社仓等。
朱子故居
紫阳楼
朱熹塑像
紫阳楼记
朱子故居紫阳楼 修复开放于1999年。朱熹14岁时奉亡父朱松遗命到五夫里投靠刘子羽,刘为其修建紫阳楼,供朱熹奉母而居,朱熹在此宅苦学成才。宅第布置了展览室和紫阳书堂以及轩、室、居等。正门的对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为朱熹治家格言的名句,也是介绍该宅居的主题。
理学正宗
紫阳书堂
学达性天
正厅紫阳书堂,是朱熹会客和讲学之处。两侧书斋,分别是韦斋(纪念其父朱松)、敬斋(研读《易》之处)和义斋(研读《大学》之处)。后厅为"晦堂",取名于刘子翚赠给朱熹的三字格言"不远复"和勉励楹联:"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朱熹牢记师长取名"仲晦"的由来,所以用为堂名。
朱熹手书“灵泉”(即所谓“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
半亩方塘
据说当年朱熹在紫阳楼苦读时,无意间瞥见方塘中的云彩映衬着消瘦的人影,再回首看看屋后的灵泉,顿生感悟,于是吟出了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后厅过道设朱氏先祖神位龛,向参观者展示朱氏来闽始祖和他的族系。漫步紫阳楼外草地,人们可以观赏朱熹手植古樟和"半亩一鉴开"的方池。
朱熹手植樟树
兴贤古街
朱熹少年接受理学熏陶的乡镇街道,为展示朱子理学的著名胜迹之地,古迹辐辏,有"紫阳遗风"、"三峰鼎峙"、"过化处"等跨街牌坊和古井、朱子巷、刘氏宋儒家祠、朱熹兴学处兴贤书院、朱子恤民善举五夫社仓等饱含理学内涵的古迹十多处,这些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刘氏家祠
刘氏家祠为朱熹义父刘子羽、恩师刘子翚的家祠,刘氏家族为培养朱熹生长立下殊勋,故乡民着意保护这所胜迹。以上朱子理学摇篮时代和成长时期的胜迹如今得到充分的保护。
五夫井
朱子巷
朱子巷
朱子巷留影
刘氏节孝坊
五夫兴贤古街即景
过化处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恽、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返回途中,天降暴雨。汽车在狭窄的盘山山路中行驶了近两个小时。这种险情小路大概是有生以来旅游活动中绝无仅有的。虽然路上一阵阵为险情担忧,但想到能一睹先哲故居,尤其是外界很少有人问津的文化遗址,还是一阵阵悠然自得……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