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日志 > 详细内容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出版
发布时间:2021/7/26  阅读次数:3423  字体大小: 【】 【】【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出版




简介:
本文丛是根据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主持的《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整理而成,所收论文是栏目前五年的刊出文章,主题涉及神话、帝王、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等题材。内容以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为基础,以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为核心,以对资料作出文化阐释为归结。
本文丛是中国学者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将其移植应用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由朦胧零散向自觉完整体系迈进尝试的阶段性总结。


*******************************************


总结成绩,展望未来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第一辑)序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走路过程中不断回顾自己的行走路线,调整行进策略,择优劣汰,不断提升。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在走过三十年历程之后,需要回顾自身形成演变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理由。
这本论文集选取了《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前五年的刊出文章。目的在于从《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的角度总结成绩经验,这是力争把专栏建设工作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叙事文化学回顾总结成绩,反省不足和问题,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 栏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回顾
经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倡导者,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与《天中学刊》协商,《天中学刊》自2012年开办“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
专栏最初的设想初衷是,利用学报平台,为在学界初出茅庐,已经有比较成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成果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提供更大的成果展示平台,同时也为《天中学刊》创造更好的业界影响和声誉。
专栏的基本规模体量是,从2012年第六期起,每年四期,每期三篇文章左右。文章主题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个案分析和研究综述展望。文章作者包括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可谓老中青三代学人汇聚一堂。
经过八年打造培育,《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共出过五十期,108篇文章,先后有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全文转载。该专栏已经在国内高校学报界产生较大影响,也成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发表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2019年8月,由南开大学文学院与黄淮学院《天中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代叙事文献与文化高层论坛”。论坛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研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学术理念和专栏建设。论坛收到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论文主题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论坛除了进行论文学术交流之外,还专门安排时间,由中国叙事文化学倡导者宁稼雨做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专场学术报告。论坛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及国内诸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论坛信息和主题内容。


二、关于栏目建设创意的思考
《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意的构想和落实。这次栏目建设的创意也不是开始就十分清楚,而是在栏目建设过程中经过双方不断交流、合作、磨合才慢慢明确清晰起来。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在栏目性质和经营理念上有其特定的内涵特质,这个内涵特质应该是这个栏目得以产成的理由,也是它得以持久运作的动力所在。这个内涵特质的核心要义就是合作双方在需求和追求利益方面的最大实现,而这个实现的基础条件就是双方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研究主体方面来看,它们的投入资本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虽然这个理念和方法已经有了成形的套路和实践效果,但如果这个方法体系要想扩大影响,继续把研究成果不断推向学界,就必须突破成果规模推出和稳定园地需求的瓶颈。这个“瓶颈”之所以存在并且难以克服,关键的症结就在于成果作者与一般刊物对作者身份往往过分苛求直接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制度性原因掣肘作用,很多刊物对作者队伍作出明确限定,有的刊物甚至明确规定:非985/211院校作者不取,或非高级职称不取,等等。而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学界新生事物,以对它的接触了解和实践热情实际情况看,年轻学子和教师对该方法真谛内核的了解程度往往高于高级职称作者。因为一般高级职称作者往往有自己既定的研究领域,研究基础,研究偏好。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对他们来说,是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叠加。从人的一般惰性习惯上来理解,大量高级职称作者抛开自己既定研究基础和偏好,从头开始学习掌握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非现实。而另一方面,年轻学生和青年教师没有太多的学术研究框架包袱,有如一张白纸,完全可以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作为自己进入学术殿堂的起步入门库存,从而在掌握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理念方法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活力和热情。于是,以年轻学子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与该主体发表文章困难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研究主体对刊物的需求所在。
从刊物方面来看,由于C刊制度和“985”“211”“双一流”等高校暨学报等级划分的现实情况,这些圈子之外的高校暨学报在生存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也亟需寻找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能够在困难境遇下仍然泰然自若,立于不败之地的作者队伍、稿源和发稿方式渠道。此前,《天中学刊》已经开办过几个特色栏目,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良好反响。
所以,当刊物方面与我联系征稿时,我谈了关于创建这个栏目的想法,很快一拍即合。而且栏目一直坚持了八年。能够顺利合作八年的根本原因我想就在于双方依赖关系和相互信任所致。
三、栏目建设的几点体会
1.磨合与沟通
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不同的人,不同的单位合作做好一件事情更是不容易。“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走过八年历程,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除了共同的愿望需求外,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磨合和沟通。尽管合作双方具有共同的合作意愿和动力,但因为各自需求和利益诉求的核心点并不完全叠合,所以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作者身份的问题。
从刊物的角度看,考虑到刊物与同行的竞争,未来影响因子的实现,文章作者的影响力度等各方面因素,非常希望尽量多发高级职称作者的稿子,尽量少发年轻学子的稿子。而从研究团队的角度看,能够参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工作的高级职称作者资源比较有限。在目前叙事文化学尚未成为学界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背景情况下,高级职称作者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关注,基本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在了解一种新方法问世的信息,或就在相对有限的时间范围中对叙事文化学作出的有限了解,对叙事文化学作出印象式评论。真正深入到叙事文化学研究理论体系和个案研究深层,将其作为一种未来全力投入的研究领域来面对和操作的高级职称作者,还只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团队主力军的青年学子,他们或为硕士,或为博士,在受过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从理论体系到具体个案研究过程的严格训练的基础上所完成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受到过学界同行专家的肯定,也经过答辩委员会的审定评价,是一批批按照叙事文化学研究范式培养造就的专门生力军。就学力基础和研究能力而言,他们还存在很多提升加强的空间,但就对叙事文化学研究理论内涵和个案研究的操作程序的掌握和实践能力来说,他们应该比大部分高级职称作者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其中部分硕士作者,由于个人各种情况原因,尽管已经基本系统掌握了这种方法,但或因基础薄弱,或因未来志不在此,也的确存在文章质量达不到刊物发表标准的情况。
经过沟通协商之后,双方的愿望诉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和满足,我们达成的共识是:1,尽量开发高级职称作者队伍;2,严格把关硕士作者的论文质量,并适当压缩硕士作者的规模比例。从实践情况看,这样的共识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既会提升叙事文化学研究本身的研究质量,也会提升刊物和专栏的质量和影响力。这就是磨合和沟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2.动态调整把握栏目设定
一个栏目要想办得好,不能一成不变,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学界和社会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栏目的走向和效果。这方面也是我们合作办此刊物的一个重要心得收获。
比如,栏目最初设计的稿件类型为两种,分别为理论探索和个案研究。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后,我们发现,经过数年耕耘努力,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不但理论方法初具规模,而且研究成果也形成一定规模。而且,由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探索,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研究也具有多方面的关联。所以,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包括传统叙事文学研究成果在内的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研究的研究综述和前景展望,成为叙事文化学研究的一个必要项目和热点问题。为此,我们从2016年开始,新增添了个案故事类型研究回顾展望的稿件类型,并一直坚持下来,不仅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条较为新颖的同道,也为栏目建设增加了新的活力。
又比如,栏目最初设定的批次规模是,每年出四期,每期约3篇文章。才2020年开始,改为每年3期,每期约3篇文章。这个调整一方面考虑到减轻稿源的压力,保证稿源质量,同时,也是因为从2020年开始,我在《天中学刊》又新增一个主持栏目“汉魏六朝小说研究”。二者取得平衡和协调,以便能同时兼顾,均衡发展。
3.重视专栏经验总结工作
善于总结经验,积累已有成果,这是做好任何工作的重要秘诀之一。《天中学刊》的领导非常重视专栏经验总结工作,除平日经常进行栏目建设工作交流之外,还特别重视进行大规模的总结经验,汇总成果的工作。
2019年8月,由《天中学刊》主动发起倡议,与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古代叙事文献与文化高层论坛”。其核心主题就是总结回顾“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建设的成就,交流栏目建设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学术信息。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和嘉宾高度评价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方法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天中学刊》开设“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对于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功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国星研究员强调各国各地地方特色所形成的文学形态差异既是客观事实,也是文学研究实现创新的重要突破关口。它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剥离西方学术范式樊笼,回归“中体西用”主体格局的学理所在。王齐洲教授则从以往小说概念理解的纠缠困扰现象出发,指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和叙事文献研究回避这些纠缠烦恼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提升和加强的建议。前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教授则特别强调指出,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团队与《天中学刊》之间的栏目建设工作,实际上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实力与地方普通院校学报之间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探索了一条新路。
嗣后,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天中学刊》又积极策划,准备把自栏目开始以来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从而把本栏目建设中经验总结和成果积累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本册文丛出版的设想方案和基本情况
考虑到《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已有成果规模和未来发展可能规模,计划从今年开始陆续把栏目发表文章陆续结集出版。初步计划每五年结集出版一次,书名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本册为该文丛第一辑,共收2012年起至2016年至期间栏目发表论文61篇,共分“理论视野”和“个案研究”两个部分(因2016年“研究综述展望”主题刚刚开始,尚未形成规模,所以这个主题从第二辑文丛开始设立)。
本册所收论文是本栏目早期五年的论文,除了我本人的八篇论文之外,国内高校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如郭英德、陈文新、张国风、齐裕焜等参加了撰稿工作。个案研究部分作者基本是年轻学子,稿件选题和内容基本是他们学习“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的专题作业,或是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进行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的节选或改写。这些论文的主题涉及到神话题材、帝王题材、历史名人题材和文学形象题材等,基本上反映了叙事文化学研究题材所涉题材领域。他们的研究表现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基本实力的一个缩影。
总体来说,“文丛”第一辑既全面反映了2012-2016五年期间栏目建设发展的全面情况,又为“文丛”的未来发展预留了一定空间。
五、本册文丛的价值和展望
如果说我们“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么我想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目标加实干”。
“目标”是指做事业的宏远志向目标。对于我们栏目来说,就是充分认清栏目建设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把栏目建设视为整个学术和文化发展事业的组成部分;“实干”就是把宏远目标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栏目建设的一砖一瓦。“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能够坚持八年,而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底气和动力就是“目标加实干”这句大实话。
如果“目标加实干”这句话真的能够被八年历史的栏目所印证,那么这本汇集八年栏目历史中五年内容的文丛,就有足够的理由给予足够价值认定和更大的目标展望。
首先,这本文丛是迄今为止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主题论文集。它的问世,将是中国学者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将其移植应用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成功尝试成果,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已经由朦胧零散提升到自觉和完整体系的阶段;
其次,本册文丛的出版,将会为广大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学习和爱好者提供比较系统和有规模的研究参考范例,将会极大推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第三,本册文丛的出版,也将证明,《天中学刊》的特色栏目建设取得了可喜和重大的成就,将为《天中学刊》本身和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提供极为积极的良性参照。


我们的栏目已经取得了如此可喜的成绩,所以,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栏目的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将会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提供更好更多的积极能量,为中国学术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加有效和实绩性的贡献。








                                                         宁稼雨
                                          2020年7月6日


**************************************************************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一)


目录


第一册
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宁稼雨
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理依据/郭英德
叙事文化学有助于拓展中西会通之路/陈文新
目连故事在中国的演变及其文化分析/刘杰
燕子意象与燕子楼故事的文化意蕴/李春燕
韩湘子故事的演变与道教修炼思想/任正君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何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一/宁稼雨
中国小说、戏曲研究新视角
——简评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张国风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孙国江
武则天故事中唐太宗形象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韩林
李师师故事的演变与古代青楼文化/詹凌菲
中国叙事文化学与西方主题学异同关系何在?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二/宁稼雨
谈叙事文化学研究的推进/董国炎
从将军到男王后
——“韩子高”形象演变分析/曾晓娟
济公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阐释/吕堃
植根传统锐意创新
——“中国叙事文化学”评介/杜贵晨
东方朔偷桃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阐释/杜文平
女仙杜兰香故事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时晨
红线女故事演变与封建集权观念/李冬梅
开辟叙事文学研究的新领域/齐裕焜
木兰易装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张雪
萧后形象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刘莉
《林兰香》中任香儿形象的文化解读/任正君牛景丽
中国叙事文化学与中国学术体系重建/宁稼雨
步非烟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姜乃菡
凤箫故事性别主题流变及其文化内涵/董定一
韩寿偷香故事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柏桢
文本研究类型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关联作用/宁稼雨
唐明皇游月宫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李春燕
马周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意蕴/齐凤楠
拓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视野的成功实践
——评宁稼雨教授倡导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程国赋
张良故事侠主题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李悠罗
温太真玉镜台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董艳玲
“扬州梦”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欧阳春勇
叙事·叙事文学·叙事文化
——中国叙事文化学与叙事学的关联与特质/宁稼雨
宣华夫人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刘莉
黄崇嘏故事的主题演变与古代科举文化/蒙丹阳
新知归学转深沉/伊永文
红线女故事演变与道教文化意蕴/李冬梅
苏小妹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王晓南
羊角哀、左伯桃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王君逸
木兰故事的孝文化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张雪
韩湘子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仙话意蕴/任正君


第二册
从“AT分类法”到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型分类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五/宁稼雨
《朱蛇记》故事文本流变与文化分析/汪泽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王林飞
尝试与创获
——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建构/胡胜
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与忠奸斗争/柏桢
郁轮袍故事的演变及文化内涵/李帅
关于个案故事类型研究的入选标准与把握原则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六/宁稼雨
严子陵钓台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蓝勇辉
韩湘子故事的神化历程及其文化意蕴/任正君石彦霞
建立民族本位的中国叙事文化学/苗怀明
汉武帝求仙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分析/刘杰
钱镠故事的文本演变与割据称雄主题/齐凤楠
建构中国叙事文化学,培植新的学术生长点/纪德君
司马相如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汪泽
明武宗游幸猎艳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李万营
目录学与故事类型的文献搜集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七/宁稼雨
大禹传说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孙国江
苏秦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许中荣
庄子“蝴蝶梦”故事类型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杨晓丽
唐明皇故事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李春燕
史弘肇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分析/李芸
关于叙事文化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以“高祖还乡”叙事演化为例/张培锋
汉武帝故事研究现状与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观照背景/刘杰
对《关于叙事文化学研究的若干思考》的回应意见/宁稼雨
项羽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董艳玲
佛印东坡交往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曹廿
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王平
蚩尤神话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颜建真
钟馗赶考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姜乃菡
宁稼雨教授的学术追求
——以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视角/冯仲平
隋炀帝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刘莉
柳永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陈玉平
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宁稼雨教授的叙事文化学研究述评/万晴川
李白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郑祥琥
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中的包公故事研究述论/王林飞


第三册
曹操故事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李万营
燕青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杨程远
范式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刘畅
范张鸡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分析/李莹
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下的东坡故事研究/郭茜
热眼旁观“中国叙事文化学”/李桂奎
木兰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张雪
唐明皇君臣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李春燕
索引与故事类型研究文献搜集/宁稼雨
貂蝉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李彦敏
武则天故事的研究回顾及其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韩林
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与忠义文化/柏桢
西王母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杜文平
建构以故事主题类型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化学
——评宁稼雨教授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魏崇新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学习与应用/陈思瑾
“德艺双馨”与唐明皇梨园弟子故事的文学演变/李春燕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洪树华
伍子胥故事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陈玉平
从“富贵异心”到“才拥双艳”
——相如聘妾与长门买赋故事关联演变的叙事文化学分析/汪泽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
——骊姬故事的古今流变/梁晓萍
朱子故事的流传及文化内涵研究/闵永军
特色栏目与学术新范式平台的建立
——《天中学刊》“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评议/陈宏
谢小娥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内涵/陈柳
中山狼故事的流传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石麟陈红艳
《无双传》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分析/孟玉洁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最初十年回顾与总结/宁稼雨
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早期理论探索/李万营
倡导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背景和缘起/赵红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朱占青,刘小兵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