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 关于《汉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作业 | |
![]() |
发起人:smileJanet 回复数:1 浏览数:4392 最后更新:2010/10/10 17:03:27 by rainning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smileJanet 发表于 2010/10/9 23:21:48
|
||||||||||||||||||||||||||||||||||||||||||||
邓婷 关于《汉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作业 《汉志》、《隋书》、《四库总目》读后
作为我国历史上三部标志性的目录学文献著作,《汉志》、《隋书》、《四库总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文献收藏、流传的大致情况,还为我们考察文献存佚、学术思想发展演变提供了线索、搭建了桥梁。而随着时间推移,在这三部书中,在后者的身上毫无疑问存在着对前一辈书籍在修纂手法等角度的继承和发展情况,也就是三部书应该存在着一些同而不同的方面。所以现将近期简单阅读以后的不成熟想法分列如下: 一、 体例层面。 最明显的一点是分类法由六部变为四部。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目录,《汉志》沿袭了刘歆《七略》的六部分类法。但又于沿袭中稍作改动。他将《七略》中具有全书总述作用的《辑略》部名称取消,而在全书开篇叙以总要的内容。以“艺文志”的名称代表了原来《七略》中《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述数略》、《方技略》的内容,因“艺”即六艺,六经以代表儒家经典,“文”为“文学”泛称,包括文史哲各个学术领域,班固仅以此二字便几近囊括当时书籍个方面,而又用“志”作为一种体例,沿袭《史记》中的“书”的内容。并在其中体现了先秦到西汉各家学说的流别原委以及经典著录。 《隋书·经籍志》是唐代据隋存留的国家藏书,在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参考汉代目录学的成果思想编修的官方目录。它将所录之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将佛道经书附于四部后。可以说这种分部变化结束了魏晋以来由于学术变化引起的不同分类法的竞争、并立局面,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确定。至此,后代目录学著作多沿袭《隋志》分类法而为四部,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集大成者,又自出机杼者,便是清代官修的《四库总目》。 乾隆时修成的《四库总目》对封建时代的图书分类作了系统总结,并将四部分类法推向高峰。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也是最庞大得官修目录。它将电极内容增列或合并字母。比如分小学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子目,术数为七个子目等。并参照其他书目,立谱录一门,收入前志因无类可贵而勉强归入农家的《香谱》等书,又根据一些类目的具体情况再分子目。如分经部为经籍、金石二子目。此外,《四库总目》为著录个数包括存目都攥写提要。存目是《汉志》等所没有的,而为《四库》新创,是指对典籍的一种处理方式,即将不抄入其中的书保留名目与《总目》。某种程度说,它的是清廷统治者在文化专制上的反映,但也有为避免重复者,或因学术价值不高而被筛选淘汰列入存目的。 二、 著述内容的改变。 首先,从《汉志》到《隋书》再到《四库总目》,体现出一种越来越细致的科学分类。如由于史学不发达、文史尚未文科,《七略》并未将史类书籍单独列出,而是列于“春秋类”,这一做法为班固继承。至《隋书·艺文志》由于史料增多,史家的发展,史书被单独列入一部而为史部,并分十三类。《四库总目》共分四大类,四十四孝类六十五属。经部从根本上说没有新立类目,子部十四类,与《隋书》目录学有两点不同。或可推论如下,首先是送人私修目录分类的影响,如尤褒曾在《遂初堂书目》设立谱录类将以往目录或附于谱系,或列于农家《竹谱》等,全部搜路与谱录类。《四库》效之。而集部又分出诗文和词曲类,与前不尽相同。 其次,收录书籍数量越来越多。仅以经部为例即产生如下表所示的差别 表1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列表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三、典籍资料是学术发展变化的反映,而社会思潮也影响着目录文献的编纂。 [size=10.5pt] [size=10.5pt]对比中发现,宋代的私修文献很多,对《四库全书总目》编纂或许也有影响。 |
rainning 发表于 2010/10/10 17:03:28
|
这个论坛不能使用word格式文件,请大家上贴时把文件在记事本中变成文本文件,然后再贴过来,就不会出现那种字大无比的情况了。如果有表格的话,可以把表格文档用附件贴上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