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经部 作业 | |
![]() |
发起人:yukizhang 回复数:2 浏览数:5914 最后更新:2010/10/10 17:02:52 by rainning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yukizhang 发表于 2010/10/9 21:17:04
|
|||||||||||||||||||||||||||||||||||||||||||||||||||||||||||||||||||||||||||||||||||||||||||||||||||||||||||||||||||||||||||||||||||||||||||||||||||||||||||||||||||||||||||||||||||||||||||||||||||||||||||||||||||||||||||||||||||||||||||||||||||||||||||||||||||||||||||||||||||||||||||||||||||||||||||||||||||||||||||||||||||||||||||||||||||||||||||||||||||||||||||||||||||||||||||||||||||||||||||||||||||||||||||||||||||||||||||||||||||
张雪 经部 作业 [align=center]《经部》讨论稿 由于《汉书艺文志》之前的目录书大多已经亡佚,汉志就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从班固《汉书艺文志》总序中可以得知,汉志基本继承了刘向刘歆《七略》的学术理念和分类方法。《汉书·艺文志》序中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 遗书 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不仅是对当代学人,对魏晋六朝隋唐时人来说,汉志也是唯一最早的目录书,是研究了解汉及前代学术源流的重要著作。目录书中记载的典籍基本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背景,而排在最前的一类显然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类学问。《汉书》、《七略》都是政府官员奉统治者的政令而编修的官修目录,排在目录首位的那一类学问显然就是当时政府最重视的。 《汉书艺文志》承袭七略分类分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六类,六艺略排第一。“六艺”指统治阶级应当掌握的六种技艺、知识: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代》提到“六艺”:“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对此有详细介绍,大致分为文化知识、礼仪规则和打仗的技艺三个部分。此时的六艺与《七略》、《汉志》中的六艺并不完全相同。《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近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庄子·天运》中也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孔子把古时的六艺变为六经来学习研究并教授弟子,当孔子学说被统治者接受推广后,其六经也被官方承认为正统的学问。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将“经学”作为官方推行的正统学说,并“劝以官禄”,直接将治学与仕途联系起来,激发人们学习儒家五经的兴趣。由于独裁帝王的的政令,经学遂逐渐由孔子一家奉行的经典学问变为整个王朝奉行的经典。《汉书艺文志》中六艺略分: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诗六家,四百一十六篇、礼十三家,二百二十九篇、乐六家,百六十五篇、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六篇、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其中前六类是孔子之六艺,后附的论语、孝经是有关于孔子的学问,小学类则是“国子”也就是贵族子弟的基础课程,是修习六经必备的学问和工具。 中国历史上三部重要的官修目录书《汉书》、《隋志》和《四库》都是在王朝统一安定、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之下完成的。汉末至六朝的战火和动荡的政局虽然带给思想上发展的空间,但却给文献典籍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中间的三百多年中的众多王朝,并未像汉代一样留下艺文志以记录当时的学术文化状况,王俭《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也在动荡中佚失。直到唐初修《隋史》时才从新整理了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文献典籍。《隋书·艺文志》的体例不同于汉志,而是采用了四分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所著录的文献作者以卒于隋义宁二年( 618 )为断,大地反映了我国隋朝以前的学术文化发展状况。分法虽不同于汉志,但经部的内容仍大致与汉志相同,说明从汉至唐,人们对经典的认识并没有翻天覆地的改变。汉志中仍以古“六艺”名之,而隋志则直接以“经部”命名,后世目录多沿用此体例,“经部”中所包含的学问也一直保持着中国古代最重要学问的崇高地位。 二、“敬天法祖”思想在目录中的体现 目录书的排列顺序往往能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信息,排在第一类的学问是官方正统学说,而在这类中排第一的大概就是最为重要的学问。虽然以前关于六经的顺序有多种说法,但作为官方修订的汉志将“易”排于六艺类的第一,这也许说明了在汉代,“易”是最为重要的学问。汉志言易为之原,(汉志后序),是通天之学,这是对一种学问相当高的评价。易是对于“天”的模拟和象征,汉人重易,也就是汉人及前代古人相当重视对宇宙的崇敬、探索和模仿。葛兆光认为宇宙是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核心,易的暗示和象征是对宇宙天地秩序的一种模拟,是人间秩序存在的依据,人们通过研究易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尽管关于易的典籍并不是最多,但仍然不妨碍它位居所有典籍文献之首。汉志中各类小序多在前引“易”的原文,从另一方面强调了易的重要性。《隋书·经籍志》中关于“礼”的著作最多,多为南朝时人所作,可见南朝学术以礼学最盛,成就也比较突出,在内容上比汉志中增加了“丧服”类的著作。“礼”代表了一种仪式和规则,古代中国从宇宙中体验人间秩序,并将其以仪式的形式用于人间社会。“礼”因为源于“天”而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儒家重礼,是因为通过强调这种规则来确定人间的秩序,保证各阶层各安其职,社会有序运行。南朝人格外强调礼,也可能与士族社会重视门第有关。 隋志中较汉书多出“纬”类,此类学问曾在东汉盛行一时,既有自先秦以来对天和宇宙崇敬模拟的大背景,又有统治者借此说明政权合理性的需要,至魏晋六朝时,这类学问仍然受到重视,尽管不能忽视当权者利用其巩固政权的意图,但仍然可以看出此时人“敬天”思想仍未消退。 隋志有总序一篇,每部前序四篇,类序四十篇,记录了书名、卷数、作者还有注释对著录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其总序对前代学术发展、源流、变化和文献典籍情况的简要说明,并论述了编修指导思想,说明自己是如何继承前代的:“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汉志强调自己继承于七略,而隋书则强调自己继承了汉书、七录等。强调自己所师法的经典,也就是强调自己学说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统性,中国人“法祖”的思想可见一斑。隋书中易仍为第一,对易的研究以注疏为主,通过阐发经义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对易的研究以六朝人最多,六朝玄学最盛,众多学人就玄学单独著书立说者几乎没有,而是依附于对易学等经典的研究来阐发自己的玄学观点。在讲究“正统”和“礼教”的六朝时期,新的学说想要在主流社会立足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最好是依附于原有的经典,为自己找一个合理的证明。自孔子立六经以来,各类目录的“经部”再没有添加其他的学问,如四书类,语孟类,经解类也只是对原有经典的发挥解读。历代学人谁也没有胆量推翻祖宗立的“经典”再创当代的“经典”,能够做到的就只是对先贤著作的一再解读。 三、科举考试与经部的发展 自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起,学术就与仕途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至隋朝设立科举考试后,学术与考试再也不可分割。考试规定了知识的界限,考试所需的知识将成为所有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知识,统治者通过统一的考试将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和知识迅速贯彻于整个知识阶级,而受到考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部的学问。 《新唐书·艺文志》经部中有《五经正义》一书,和唐代的科举考试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科举有“明经”一科,主要考察士人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有了统一的考试就必然要有统一的教材,由政府出面主持修订经部文献就势在必行。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提到:“永辉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自唐至宋,明经考试,皆遵此本。夫汉帝称制临决,尚未制定全书;博士分门收徒,亦非止一家数。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者,此经学之又一变也。”《五经正义》统一了对经的注解,提倡“注宜从经,疏不破注”。这是政府颁定的统一教材,知识分子必须先接受这种对经典的解读才能通过考试取得职位,就这样,统一的考试和统一的教材进一步统一了人们的思想。 在唐以前,学人论经多以孔子为宗,但至南宋以后到明清,朱熹的权威和影响力大增,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越了儒学的开山祖师爷孔子。在目录中,有关于朱子的著作在宋代目录中迅速增加。《直斋书录解题》中录有朱熹编撰的书 28 种,并有《朱子语类》、《晦庵语类》之类有关于朱熹的著作。朱熹通过经典诠释、历史重构以及对思想世俗化的努力,再度确定了所谓的“道统”,他通过重新确定了思想依据的“经典”:《四书》并通过《四书集注》来提供给大众一个新的经典解读方式。当然,在一个信息并不发达快捷的年代,作为上层知识分子,朱熹的著作和他从新制定的“道统”本应只在一定时期和有限范围内起作用,但当统治者认可接受这套学说并将其作为考试内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新的“道统”中,孟子作为承接孔子思想另一位“圣人”,其地位被日益提高。《遂初堂书目》经部《论语》类附《孟子》类,《直斋书录解题》经部有《语孟》类,《文献通考》经部既设《论语》类,又设《孟子》类。这与宋代开始将《孟子》列入了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北宋熙宁四年 (1071 年 ) ,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令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 , 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自此,《孟子》开始成为科举必考之书。而自元代开始,科举考试答题《四书》、《诗经》采朱熹注,《周易》主程颐、朱熹之说,《尚书》用朱熹门人蔡沈之说,《春秋》用程颐弘淑胡安国作的传。这样,除《礼记》尚用古注疏,《春秋》许用左传、公羊、谷梁三传外,其它儒家经典一律以程朱理学的阐发附会为本。 到了明代《千顷堂书目》于《论语》类、《孟子》类外,又专门设立《四书》,使《四书》的地位大大提升。《千顷堂书目》中有《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这样的大型关于经学理论的书籍,这是朱元璋下令官员编修并“颁于六部及两京国子监、天下郡县学”这些书将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参考用书。就像《五经正义》重新统一了对经典的注释,使天下考生都不能自由发挥对经的新理解,“大全”类的书重新规范了思想,用考试的魔力迫使朱熹的学术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主流。明代科举第一场的出题与答题依据,皆为“《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后又规定统一以《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宗。成化后,《经》、《书》义考试的答卷文体也空前统—,考生一律要用“八股”文体答题。考场上需要什么学问,这种学问就会成为当代学人最普遍的知识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程朱理学家重新制定的道统被顺利贯彻于整个王朝。 清代的经学发展更快于前代,从统治者开始的大力倡导有关研究总结经学发展的书籍数量大增,据统计,康雍乾三朝间,清内务府所刊定的钦定图书经部就有二十七种,九百五十三卷。而四库全书中的典籍尽管经过了既严格的筛选,但仍然在总数上大大多于前代。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比以往的王朝更热衷于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也更强调学术的正统性。《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中说:“圣朝编录遗文,以阐圣、明王道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也。”“今所采录,为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抨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而其《经部》序则认为“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将经部的学问提高到无以附加的地位。当然,四库中所录的经部文献是经过统治者严格筛选的,绝对符合往常意识形态需求的“正统”经学。清初科举 (1646 一 1756 年 ) 第一场考试内容: 1. 四书 2. 《易经》 3. 《书经》 4. 《诗经》 5. 《春秋》 6. 《礼记》。第二场: 1 、论 2. 诏浩表 3. 判语 第三场:经史事务策。仍将宋代道学派对四书、五经之注释选为正统教材。和前代一样,对经典本身和前贤对此的注释的熟记是保证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从隋代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已在中国文人的基因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历代王朝统治者也明白要控制整个王朝的思想和知识的范围没有什么比控制科举考试更为有效迅速。对正统学说的强调通过考试制度达到了顶点。 附表:
部分目录的数据是通过电子版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之用,错误缺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四库部分是邓婷同学整理的数据 |
dongdingyi 发表于 2010/10/9 22:21:03
|
论述翔实,有广度和深度,在下佩服!自愧不如
|
rainning 发表于 2010/10/10 17:02:53
|
这个论坛不能使用word格式文件,请大家上贴时把文件在记事本中变成文本文件,然后再贴过来,就不会出现那种字大无比的情况了。如果有表格的话,可以把表格文档用附件贴上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