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袁月-无盐女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主题学作业)
发起人:zhangyuanyue  回复数:4  浏览数:7500  最后更新:2010/9/19 9:42:51 by lily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zhangyuanyue 发表于 2010/9/15 20:09:45
张袁月-无盐女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主题学作业)
“丑女无敌”——无盐女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
古代文学09博    张袁月    1120090354


摘要:无盐女故事是关于大龄丑女钟离春被拜为齐国王后的故事,但它不只是一个丑女故事,而是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即以无盐女故事为个案研究,运用主题学方法,梳理无盐女故事在小说、戏曲、诗词等文本形态中的流变情况,并从情节流变轨迹透析儒家思想,从人物形象演变折射性别视角,从文本形态分布窥探士人心态,这三个方面阐释了无盐女故事具有的多重文化属性。
关键词:主题学  无盐  钟离春  《列女传》  香草美人  女祸论


    “无盐女”是指战国齐宣王后钟离春。她是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东)人,因相貌极丑而大龄未嫁,后自诣宣王,痛陈四殆,宣王大悟并拜钟离春为后,从此齐国大治。后来,人们就把“无盐女”或“无盐”作为丑女的代称而广泛使用。但关于无盐女故事的流变,至今还无人进行梳理和归纳。笔者认为,无盐女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丑女的故事,它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折射出中国某些文学传统及文化传统,应该对其独特价值加以挖掘。

一、 无盐女故事的文本流传
    “无盐女”首次出现在文献,是在刘向的《新序》中 ,写齐国有一妇人“极丑无双”,号为无盐女。“行年三十”还没嫁出去,就自诣齐宣王,痛陈国之“四殆”而被纳为正后 。后来刘向《列女传》再次写到这个故事,题名《齐钟离春》,基本故事情节无太大变化,但无盐女有了名姓——钟离春,年龄也变为“行年四十”,更突出了无盐女的大龄女青年形象。同时,无盐女故事“颜丑难嫁——自诣齐王——痛陈四殆——拜为王后”的情节框架就此基本定型。后世的小说、戏曲也就在《列女传》的基础上进行增饰附会,而钟离春因为“无盐”的称号,又有了钟无盐、钟无艳等名字。
    在小说方面,无盐女故事主要保留在几部以列国故事为主的小说中。明余邵鱼《列国志传》(万历三十四年余象斗重刊本)卷七《无艳女献策为皇后》记无盐事,后有明陈继儒重校的《陈眉公批评列国志传十二卷》(万历年间龚绍山刊本),卷十有《无盐女献策为皇后》,可见以籍贯取名的“无盐”和以容貌取名的“无艳”已经通用了。另有署“三台山人仰止子(即明余象斗)撰,李卓吾先生评阅”的《片璧列国志》(五雅堂刊本),卷八有《无盐女献策为皇后》一回,文字与陈本基本相同,可能为同一版本系统,而其目录则题为《无艳女献策为后》,也将“无盐”与“无艳”混用。三书在文字上无太大差异,都承袭了《列女传》中的情节框架,只是把无盐自诣放到马陵道孙膑射庞涓的背景下,使这个传奇故事更具史实色彩。
    冯梦龙《新列国志》(即《东周列国志》,叶敬池梓本),第八十九回《马陵道万弩射庞涓,咸阳市五牛分商鞅》中插叙了无盐故事。冯梦龙《新列国志》以《列国志传》为基础,但有较大改动,并且删除其中与史无证的叙述、荒诞不经的民间传说及绝大多数赞诗等 ,然而对于无盐女故事包括赞诗却几乎无任何改动,只将宣王宴乐的地点由渐台改为雪宫。这似乎说明尽管钟离春于正史无载,冯梦龙却将其看作一个实有的历史人物而非传说人物,对赞诗的完整保留又包含着冯梦龙对于无盐女的肯定和赞赏。
    在冯梦龙另一部小说《古今列女传演义》(古吴三多斋刻本)中,他再次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叙述了无盐女的故事。《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刘向《列女传》为基础,剔除《孽嬖传》一卷,选取一百一十人,将其“意深文简”者进行通俗演义,其中就有《齐钟离春》。但与《列女传》相比,情节更加丰富,添入乡人相戏、谒者相戏的内容,在增加故事趣味性的同时,也反复渲染了钟离春不为世人所重的境遇,与后文齐宣王的慧眼识英才形成鲜明对比。
    戏曲方面,演钟无盐事的现存戏曲有元杂剧《钟离春智勇定齐》、明传奇《湘江会》、明清传奇《平龄会》、明清传奇《中秋会》、清传奇《无盐拊膝》等。此外,还有元明杂剧《无艳女力扑胭脂马》(《宝文堂书目》),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考证,已佚。
    《钟离春智勇定齐》 ,简称《智勇定齐》,又名《无盐破环》,郑光祖撰。《录鬼簿》著录,曹本作《丑齐后无盐破连环》,天一本《丑无盐破环》,《太和正音谱》作《无盐破环》,《也是园书目》作《钟离春智勇定齐》。有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全元曲》本及《全元戏曲》本。主要写齐公子梦月而出猎访贤,因追白兔误入桑园,与钟离春相遇。钟离春责齐公子践踏禾苗,与晏婴对诗陈四殆。晏婴知钟离春是梦中贤人,因劝齐公子娶亲,三次信定,终迎娶为后。后来钟离春助齐公子解玉环、响蒲琴、败三军,使齐国称雄。此剧最大的亮点是“桑园遇贤”情节的设置,有力地增强了戏剧冲突,这也成为后来诸多地方戏曲搬演无盐女故事的渊薮。如越剧有《钟无盐采桑》,豫剧有《钟无盐招亲》,汉剧有《桑园收妃》,桂剧有《采桑封宫》等。
    《湘江会》,佚名作者,明《礼节传簿》载《十二湘江会》,《春台班戏目》及《庆昇平班戏目》著录。有清李世忠《梨园集成》光绪六年竹支斋刻本,《戏考大全》刊本。剧情起于吴起欲寻齐后钟无燕(即无盐)报仇,因她设计使吴起杀妻。后吴起奔魏,魏王用吴起计设湘江会,欲害齐景公。钟无燕保驾赴会,会上与吴起比射,乘机射死魏王,保齐王脱险归国。京剧、汉剧、徽剧等均有此剧目,但设湘江会的诸侯不同,比射后的结局也不相同。
    《平龄会》,佚名作者,演无盐娘娘事,为清代宫廷历史大戏,具体剧情不详。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平龄会》十卷一百六十出,《北平图书馆戏曲展览会目录》著录,有乾隆间钞本。
    《中秋会》,佚名作者,周氏《言言斋劫余戏曲目》著录,有旧写刊本。叙写五国伐齐,于泗水设伏,邀齐后钟无艳(即无盐)赴中秋会,欲在会上擒之。无艳之子田丹下山助母,大破五国联军,生擒元帅吴起。
    《无盐拊膝》,近代许善长作,为《灵娲石》中的一出,剧情基本上据《列女传》敷衍,写钟离春容貌丑陋,不容于乡里,闻齐王骄奢淫逸,自诣齐王,痛陈“四殆”。齐王感其贤德,迎娶为后。有《碧声吟馆六种》光绪刊本。
    诗词方面,也有涉及无盐故事的。如宋代李元应有“归来安守无盐女,不宠无惊共白头”之语(《观前古美人图》)。元代杨维桢收录了一首《钟离春》:“钟离春,臼头深目凹鼻唇,皮肤若烟面如尘。手有五色之彩线,为君补衮成天文。渐台之君荒且忮,明朝夷台作平地,太子择日正储位,钟离在宫齐国治。” (《铁崖古乐府》卷二)清人胡彦升曾咏道:“何处无盐迹可寻?宿瘤故邑柳深深。浣纱遗事空留恨,不及齐妃说到今。”(《东原怀古•无盐城》)这些都表达出对无盐事迹的赞扬。
    从史传、类书记载无盐女故事的情况来看,它们实际上是将《新序》与《列女传》混而为一的。如《初学记》标明出处为《列女传》,然无盐女年龄是《新序》中的“行年三十”;《太平御览》标明出处为《新序》,无盐女年龄又是《列女传》中的“行年四十”;《春秋战国异辞》载无盐女有名姓,当出自《列女传》,但其年龄又为《新序》中的“行年三十”,且对话文字与《新序》同;《类林杂说》载无盐女无名姓,当出自《新序》,然又与《列女传》四十不售同,且无盐女对宣王所陈为“三殆”而非“四殆”,与两书又都不同。这些异变似乎说明,古人并不是特别在乎无盐的大龄,而是在乎她的丑容。《类说》中专有“丑妇无盐”一条,在其它类书中无盐女故事也是因为有丑妇词条而被保存下来,如《太平御览》“丑妇人”条、《锦绣万花谷》“丑人”条、《渊鉴类函》“丑妇人”条。在记载无盐女故事时,为缩减文字,往往省略无盐与宣王的对话及“四殆”的具体内容,然而无盐“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的外貌描写,虽然多达二十余字,各书却都一字不漏地照录了。这些文献虽多为引述,但它们细微的文本异变,也为无盐女故事的流变与规模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讽谏到求贤:情节流变轨迹与儒家思想
    在人物设置上,钟离春与齐王作为主角一直没有变化,但角色的主导地位却有着内在的转移。在《新序》和《列女传》中,钟离春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讽谏者形象,是绝对的主角,齐宣王形象模糊。余邵鱼《列国志传》及冯梦龙《新列国志》将钟离春故事放入列国争雄的背景下,在她之前还有孙膑等人才助齐,故“齐国大治”已非无盐一人之力,她不再是绝对主角,而齐宣王的角色定位仍是“知错能改”的君王。
    到冯梦龙《古今列女传演义》,情节变化不大,但人物设置的改变却使这个故事的内荄悄然置换。首先是将“跑龙套”的乡人及谒者设置为配角,他们对钟离春的戏谑和嘲讽,促使她决定不再苦等发掘,而是自荐于齐王。更重要的是,作者层层皴染乡人、谒者对无盐价值的否定——“媒灼恐人嗔责,不敢通言。偶有见者,皆远远避去”、“谒者看见着惊,慌忙拦住”并说“吾不敢传” ,与后来齐王对她的赏识——“拜无盐为后” 形成了强烈反差,反衬出了齐王的慧眼识才。在这里,齐王的形象不再模糊,而是与无盐同辉,甚至更为光彩。首先当谒者传报无盐之言时,众皆大笑,惟宣王听了沉吟暗想:“他敢来自献于寡人,定然有甚奇异之处” ,一出场就表现出与众人不同的谋略眼光。在与无盐对话过程中,齐王不是像《新列国志》中那样大怒曰:“寡人焉有四失?村妇妄言,喝令斩之!” 而是一直谦逊有礼,在听闻无盐“四殆”之说后能够“骇然惊,惕然悟”并“急命拆渐台” ,一个“急”字就凸现出齐王从善如流的形象。这简直就是士人心中理想的明君了。
    人物设置的另一条流变轨迹,则是沿着郑光祖的《钟离春智勇定齐》发展的。在此剧中,人物设置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齐王角色由齐宣王换成了齐公子,从晏婴为相来看,齐公子当指齐景公,且改编本剧的地方戏曲皆作齐景公。其次,给无盐女故事增加了晏婴这个主要人物,使之成为无盐与晏婴两人的重头戏,题目正名的“晏平仲文才安国,钟离春智勇定齐”也揭示出二人的双雄地位。在三人基础上,又分别增加了其对立面角色,如争雄称霸的齐公子对秦公子,知贤爱国的晏平仲对含混糊涂的合眼虎,智勇双全的钟离春对骁勇善战的吴起、秦姬辇、孙操、孙倣等人。这就给“齐国大治”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铺垫,也使无盐与晏婴这两位贤才的形象更为鲜明。其后的《湘江会》,主要人物与《智勇定齐》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但晏婴下降为配角,而本为配角的吴起,却因“怀恨冤仇钟无燕,一心要滅齐景公” 的誓愿而上升为与无盐唱“对手戏”的主角。
    在地点设置上,小说文本多延续《新序》,将无盐与齐王的见面地点设为渐台,惟《新列国志》改为“雪宫”。盖因《孟子•梁惠王下》有“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一节,使雪宫成为了君王见贤、贤者讽谏的一个象征符号,无盐在雪宫谏“四殆”,也因此多出一层寓意。而戏曲文本从《智勇定齐》起,就完全脱离齐王行宫,而将会面地点设置为桑园。为什么要设置在桑园?笔者以为,行宫隐喻“朝”,桑园隐喻“野”,在野遇贤,是取《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之意 。此外,《列女传•齐钟离春》后有《齐宿瘤女》一篇,写齐东郭采桑之女长有宿瘤,而被闵王拜为王后的故事。同是齐国丑女,同被众人嘲笑,同被齐王知遇,故牵合两人事迹为一个故事。在宿瘤女故事中,当闵王命车载宿瘤女时,女以此为“奔女”而拒之,又曰“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闵王只好“使使者加金百镒,往聘迎之”  。可知《智勇定齐》中齐王议亲、无盐拒载、备礼迎娶的情节也是从《齐宿瘤女》中吸收而来。《智勇定齐》将地点设置改为桑园后,之后的戏曲大多沿用。如从《湘江会》“桑园收了钟无燕”可知,无盐与齐王会面地点在桑园。
    在情节单元设置上,“颜丑难嫁——自诣齐王——痛陈四殆——拜为王后”为众多文本所承袭而又有所异变。《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述列国故事,是将无盐女故事作为史料采用的,故基本遵循《列女传》。但在“痛陈四殆”情节单元有变化。一是《列女传》中钟离春先隐后陈四殆,从文中“言未卒,忽然不见矣”来看,此“隐”是指“隐形”,无盐俨然以一市井奇人的面貌出现。唐代刘知几还专门为此在《史通》中批评说“宿瘤隐形,干齐王而作后。此则不附于物理者矣。”  故两部列国志将“隐”改为“隐语”,这样更合于情理。二是《列女传》中“扬目衔齿,举手拊肘”的体态语与陈四殆毫无关联,两部列国志却将这种体态语作为一种隐语的方式,对四个动作的解释就是四殆的内容。而《智勇定齐》为代表的戏曲一脉,则将“自诣齐王”转换为“齐王求贤”,“痛陈四殆”也被简化。在《智勇定齐》中,钟离春在与晏婴谈论国事时,叹道“殆哉殆哉!”这正是“痛陈四殆”单元的标准台词,然接下来仅以一句“外不修君臣之礼,内不肃齐家之治” 就高度概括了“四殆”的内容,不像其它文本一样,虽然“四殆”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描写。这说明作者的关注重点已有转移。
    从上述分析来看,无盐女故事有一条清晰的情节轨迹,即从讽谏故事向求贤故事转变。我们知道,《新序》是上书给汉武帝的,接受者是君主,故刘向绝非只是记录一件奇闻轶事,而是要借无盐之事行讽谏之实。为什么无盐见齐王是在渐台?因为汉武帝曾作建章宫,太液池中就有渐台(《汉书•郊祀志下》),可见无盐女故事有明确的现实指向。为什么将无盐女讽谏的对象设为齐宣王?首先齐宣王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将齐国推向了盛世;其次,史载齐宣王“好士”,而且是“文学游说之士”,这为他听从无盐谏言提供了前提;更重要的是,齐宣王有“好勇”、“好货”、“好色” 三大毛病,这些不正与年少有为、好大喜功、好士而又好色的汉武帝高度相似吗?刘向安排“好色”的齐宣王娶一丑女为后,无疑是劝谏汉武帝不要沉迷女色,而要纳贤勤政。为什么将无盐女设置为齐国丑女?按史载,齐国是一个多出美女的地方。第一位被写入文学作品的美人庄姜就是齐女 ,另一位美女宣姜也出于齐 ,《陈风•衡门》有“岂其娶妻,必齐之姜”的说法。然而《列女传》中无盐女以及宿瘤女、孤逐女三名极丑之女都出自齐国,这绝非偶然。从宣姜涉于淫乱、庄姜“妇道不正” 来看,这些齐国美女会迷乱君王、荒殆国政,而丑女们却使国家安治,这无疑是给专宠赵飞燕的汉武帝敲警钟:美女是祸水,纳贤乃正道。这种讽谏行为背后的思想基础显然是儒家思想。
    如果说《新序》表现得还不够明显的话,到《列女传》中就比较清晰了。《列女传》比《新序》多出一段评论:“君子谓钟离春正而有辞。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此之谓也”。而宿瘤女、孤逐女故事后也有“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既见君子,并坐鼓瑟”的引述,可见这三个故事实为一组,表达了一致的思想主旨。可以看出,作者的评论重心已不是在讽谏,而是在纳贤上,是因为遇见了一位贤德的君子而感到喜悦。而将“任人唯亲”转变为“任人唯贤”的贤人政治不正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吗?《列女传》的这种重心倾斜为后来众文本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方向。《古今列女传演义》就在“自诣齐王”的情节单元中突出了齐王识贤,更在结尾的评论中将《列女传》“君子谓钟离春正而有辞”敷衍成一大段如何识贤纳贤的警言:“君子谓钟离春正而有辞。无盐丑女,市井无归,而敢自献于王,则其举动已具千秋之大美矣。及论四殆,字字珠玑,虽清扬之婉,美目之盼,不过此也。但患无宣王之明眼不能识耳。若识此美,而明眸皓齿冀上矣。因思为丑女者不可自弃,观丑女者不可不细为端详而错失国色也。” “但患”一句,明确表达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明君比贤才更可贵,纳贤比讽谏更重要。
    在戏曲中,情况稍有不同。元杂剧《智勇定齐》将渐台讽谏改为桑园访贤的情节设置,把主动权交给了齐王,如果没有齐王的访贤,无盐纵有才华,也只能“暗嗟吁豪气冲天上” 了。这与《古今列女传演义》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剧中弱化“四殆”之说,也表现出讽谏功能的退位。然而,剧中对合眼虎的人物设置暗示了朝中无贤的局面;桑园遇无盐时,齐王认为是一无礼的村妇,反而是晏婴明眼识贤,看出她是贤女;议亲信定时,齐王用执鞭、宝剑、玉带三次信物,无盐才认为合礼。其后又反复渲染无盐拒载、回奉等“知礼”行为,堂堂一国君反而不知礼节,这些在客观上构成了对君主的反讽,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儒家思想的背离。此外,《智勇定齐》中无盐破环、响琴之事,多少有些狡黠,而且她是有意要挑起战争;《湘江会》无盐与吴起比射时乘机射死魏王等都不符合儒家“以德服人”的思想,更多的是“兵不厌诈”的兵家思想。这大概与元代正统思想瓦解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后来对本剧改编的地方戏曲中,就干脆将无盐的“无赖”性格扩大化,将桑园主动纳贤的情节改为无盐追打齐王,齐王无奈,只能收其为后,彻底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背离。直到清传奇《无盐拊膝》,才又回复到正统儒家的讽谏、纳贤轨道上来。


三、 女性的失落:人物形象演变与性别视角
    钟离春作为无盐女故事的中心人物,在其形象演变中有变动的一面,也有稳定的一面。变动的有她的姓名,如钟离春、钟无盐、钟无艳、钟无燕等,但多数取钟离春,与《列女传》一致;有年龄,如三十、四十、二十等,但多数取《列女传》中的“行年四十”;有家庭状况,从最初的不涉父母到《智勇定齐》的有老父老母哥哥嫂嫂,再到最后《无盐拊膝》的父母双亡无兄无弟,整个趋势都是要将无盐的境遇进行恶化。而稳定不变的是对无盐的外貌描写,几乎都原封不动地照搬《新序》“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一段。这些变与不变的后面,有暗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笔者以为,无盐女故事可以被看作一个男性视角下女性性别失落的故事。曾有学者指出,《列女传》是男性视角的产物,因为它将女性划分成七种类型,将女性类型化。在《新序》中无盐女故事是作为“杂事”来记述的,到《列女传》中将其归入《辩通传》,也就将无盐作了类型的定型。无盐作为一位女性被抽象化、平面化。但无盐在男性视角下的改造还不止这些。试将无盐女故事与《卫风•硕人》中的外貌描写两相对照:


    臼头深目——螓首蛾眉;美目盼兮
    长壮大节——手如柔荑
    卬鼻结喉——齿如瓠犀;巧笑倩兮
    肥项少发——领如蝤蛴
    折腰出胸——(无对应)
    皮肤若漆——肤如凝脂


    我们知道《硕人》描写的是一位美女,为什么?因为她充满了女性特征。而无盐则完全相反,她的女性特征几乎都被剥离了。作者的用意也许是要让人们忽略无盐的容貌,去关注她的才德。然而从传播效果来看,无盐女性特征的剥落却使人更加注意到她的容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一直就是被当作一种客观对象来审视的。如果女性是作为一个立体鲜活的存在,那么她就会被更加多面完整地对待。然而,长期以来,男性看待女性都存在两种极端的观念,要么女性的美被无限放大,女性成为男性观赏、玩弄的对象,与之相关的是“艳遇”思想;要么女性被极端丑化,女性成为邪恶、不祥的化身,与之相关的是“女祸”论调。在无盐女故事中,“齐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的评价,与其说是对无盐的赞美,不如说是对女性的贬低。国安/丑女的显性配置,对应着国亡/美女的隐性配置,这是“女祸”论的产物,是男性视角下的主观判断。
    再看年龄,整个变化趋势是将无盐的年龄增大。因为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男性以治国平天下为终生大业,而女性则以婚姻为命运主导。女性大龄不嫁,就等于没有实现生命的意义,故是不幸的。此外,无盐的家庭状况到最后演变为“父母双亡无兄无弟”,使她看起来更为悲惨。而作者将无盐境遇作恶化处理,其用意自然是与后来拜为王后作对比。无盐之前的境遇越悲惨,就越是突出知遇齐王对她命运扭转的重要性。没有齐王的认同,无盐就不可能获得婚姻的成功(无所容入,衒嫁不售,流弃莫执),更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齐国大安)。这也隐含着男性性别意识,即女性必须通过依附男性,才能获得幸福和成就。
    如果将婚姻这层包装再剥落,把拜为王后改为拜为相,那么整个无盐女故事就立即转化为君子讽谏的故事,再也没有任何女性的属性了。这种女性的失落在《智勇定齐》中尤为明显。剧中弱化了无盐的外貌,仅有一句“则是有些儿颜陋”(显然这用于男性也通);减小了无盐的年龄——“年长二十岁”,也就避开了无盐女故事中最主要的婚姻问题;然而这样的青春女性却没有“少女怀春”的女性表现,身为农家女,却不爱务农与针线,而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暗自嗟叹——“争如我暗嗟吁豪气冲天上,我则待施逞韬略驱兵将”、“凭着我高才伎俩,威严形状,有一日保全宗社定齐邦”男性化色彩十分明显。尤其是与其嫂“你待着玩清凉一座牡丹亭,我则待坐中军九顶莲花帐” 的对话,将“牡丹亭”与“莲花帐”对立,隐喻着对女性性别的完全弃置。这些都使最初无盐女故事中“求婚姻”的核心转变为“求显达”的主旨,意味着女性性别属性的彻底失落。


四、 文人的缺席:文本形态分布与士人心态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无盐女故事有着时代流变的脉络,但在不同文本形态中,又有着分流。从时代流变来看,无盐女故事在各朝代几乎都有流传;但从文本形态分布来看,明代才出现相关小说,且两种为列国故事,一种为通俗演义,基本都是在《列女传》原有故事基础上敷衍而成,没有太多的文本异变;而文言小说中完全没有以钟离春为主角的创作。戏曲则不同,不仅相关剧目多,而且有不少属于再创作,兴盛的时间也很长。同治十二年(1872年)《菊部群英》上还记载着当时四名擅长演钟离春的演员张芷芳、卢长福、张天元、杜阿十,说明直到近代,无盐女故事仍是流行剧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文本形态分布的差异呢?
    笔者认为,这种“文人的缺席”当与士人心态有关。从屈原开始就建立起“香草美人”的传统。君臣关系往往被隐喻为君子与美人的关系,纳女与纳贤是同构的。美人不遇成为士人不遇的同命相怜,美人遭弃成为士人落魄的形象表征,美人弃世更是让士人集体感伤。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能被世代记颂,绿珠坠楼的故事能被反复咏叹。同时,从创作心理来看,文人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多是深层潜意识的心理外化,作品中得到的往往是现实中得不到的,如瞬时飞黄腾达、美人自荐枕席等,因此“文人艳遇”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而无盐女的故事这两方面的特征都不具备,无怪乎文人对此兴趣不大了。在无盐女故事中,无盐的丑被齐王忽略,而才德被重视。在文人创作中,情况却颠倒过来,无盐的才德少有人提及,而她的丑却被强调。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中有“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之语,对“无盐”显然是持否定态度。《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李恢曰“吾闻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 ,也是将西施与无盐对比,褒前者贬后者。《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作者借贾宝玉之口称赞“那姜后脱簪待罪和齐国的无盐安邦定国,是后妃里头的贤能的” ,然而《红楼梦》塑造了一个个才貌兼美的女性形象,却偏偏找不到无盐这样的人物原型。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其实就是“香草美人”传统下的士人心态。王充在《论衡•逢遇》中肯定了无盐之才德,然而“无盐纳于齐王,故贤不肖可豫,知遇难先图” 之语其实暗含着这样的逻辑:丑女是不该被知遇的,所以丑女知遇才使人感到“知遇难先图”。这种“逻辑”能够成立,还是因为“香草美人”传统下,自负文才的士人们都自比为有容有德的美人,而非有德无容的丑女,所以他们才对丑女的显达表示困惑。《说郛》中“取境”一条,虽然是谈论诗词创作,却一语道出了千万士人的心声:“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
    在戏曲类的通俗文艺中,约束就少很多了。杂剧中本来就有丑角这样插科打诨的脚色,故不会以演丑女为讳。且从剧情来看,无盐的“智”多少有些狡黠,“勇”又多少有些“无赖”,这些都给剧本增加了不少谐谑色彩,符合观众趣味。此外,最初无盐是以一市井奇人的形象出现的,本就具备很大程度的民间性。后代戏曲的再创作,多是从她的“奇”生发剧情,使她从一个大龄女青年形象变成了会施法有奇能的“无盐娘娘”,故能在民间被广泛接受。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无盐女故事文本形态分布的不均衡。


    总之,无盐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由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本变奏交织出多重音轨。它作为一个人物典型,无盐女在被不断重塑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取向和评价立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通过对无盐女故事流变脉络的梳理和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相关的文学规律和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汉)刘向撰,赵仲邑注. 新序详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7.
(汉)刘向. 古列女传. 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东汉)王充著,陈蒲清点校. 论衡. 长沙:岳麓书社, 1991.
(明)余邵鱼. 列国志传.古本小说集成第四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冯梦龙. 新列国志. 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冯梦龙. 古今列女传演义. 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陈继儒重校. 春秋列国志传. 古本小说集成第三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余象斗. 片璧列国志 .刘世德等主编. 古本小说丛刊(第38辑). 北京:中华书局,1991.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清)纪昀.史通削繁. 扫叶山房,1926.
(清)曹雪芹. 红楼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清)焦循撰. 孟子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87.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邵曾祺. 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第4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戏考大全(第5册).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李毓芙注. 世说新语新注.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黄霖著.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聂付生.《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的比勘. 明清小说研究,2000 (1).

























zhangyuanyue 发表于 2010/9/15 20:17:58
时代出处人物姓名籍贯年龄外貌与齐王会面起因地点与齐王会面情形结局评论
刘向《新序•杂事》无盐女、齐宣王无名,号曰无盐女行年三十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无所容入,炫嫁不售渐台自诣宣王,主动求婚;表演隐形;痛陈四殆择吉日,立太子,拜无盐为王后,齐国大安
 刘向《列女传•辩通传》钟离春、齐宣王
钟离春
齐无盐邑行年四十同上同上。渐台同上。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齐国大安。君子谓钟离春正而有辞。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此之谓也。
颂曰:无盐之女,干说齐宣,分别四殆,称国乱烦,宣王从之,四辟公门,遂立太子,拜无盐君。
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钟离春、齐公子、钟离信、邹氏、合眼虎、晏婴、田能、徐弘吉、徐弘义、秦公子、秦姬辇、虎白长、吴起、孙操、孙倣钟离春同上二十有些儿颜陋齐公子梦月,出猎访贤,因追兔进桑园桑园责齐公子践踏禾苗,与晏婴对诗陈四殆。晏婴劝齐公子娶亲,三次信定,钟离春拒载,回奉父母,迎娶为后。钟离春助齐公子解玉环、响蒲琴、败三军。各国尊齐纳贡。 
《湘江会》钟无燕、齐景公、晏婴、魏令公、吴起钟无燕同上   桑园“桑园收了钟无燕”一十一国共服降 
 余邵鱼《列国志传》钟离春、齐宣王钟离春同上行年四十白额深目,长指大脚,昂鼻结喉,驼背肥项,少发折腰,皮肤若漆孙膑离去,宣王耽于酒色渐台自诣宣王,主动求婚;以隐言陈四殆;解释隐言立子为太子,降邹忌、公孙闬之官,进邹衍、田骈、淳于髡、慎到为上卿。即以无盐之邑,封春之家,号春为无盐君。遣使入秦交聘,以安边城。汉刘向颂云:无盐之女,干说齐宣,分别四殆,称国乱烦。宣王从之,四辟公门,遂立太子,拜无盐君。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钟离春、齐宣王钟离春同上年四十余广额深目,高鼻结喉,驼背肥项,长指大足,发若秋草,皮肤如漆将庞涓之首悬示国门,三君朝见,宣王自恃其强,耽于酒色雪宫自诣宣王,主动求婚;以隐言陈四殆;解释隐言(具体文字不与上同)以车载春归宫,立为正后。招贤下士,疏远嬖佞,散遣稷下游说之徒,以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轲为上宾。齐国大治。六宫粉黛足如花,丑女无盐敢自夸。指点安危言凿凿,满朝文武不开牙。
 冯梦龙《古今列女传演义》钟离春、齐宣王、乡人、谒者
钟离春
同上行年四十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媒灼不敢通言,见者皆远远避去。乡人相戏乃思自为媒渐台乡人相戏,自诣宣王,谒者不传;以隐言陈四殆;解释隐言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齐国大治。君子谓钟离春正而有辞。无盐丑女,市井无归,而敢自献于王,则其举动已具千秋之大美矣。及论四殆,字字珠玑,虽清扬之婉,美目之盼,不过此也。但患无宣王之明眼不能识耳。若识此美,而明眸皓齿冀上矣。因思为丑女者不可自弃,观丑女者不可不细为端详而错失国色也。至嘱至嘱。
许善长《无盐拊膝》钟离春、齐宣王钟离春同上行年四十,父母双亡,无兄无弟 无所容入,炫嫁不售渐台自诣齐王,痛陈四殆:社稷轻颠仆,兴作妨农业,壅蔽塞言路,国本渐生蠹
拜无盐为后,齐国大治 


zhangyuanyue 发表于 2010/9/15 20:19:35
表格不知为什么没有传上去,重新发一个。不过貌似格式还是被弄的很奇怪,只能凑合着吧。
linhan1998 发表于 2010/9/17 22:38:31
lily 发表于 2010/9/19 9: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