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小小故事的发展演变(作业)——陈少敏 | |
发起人:yilvguyanxi 回复数:4 浏览数:18559 最后更新:2010/10/8 21:56:31 by wlim88com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yilvguyanxi 发表于 2010/9/11 19:01:12
|
浅析苏小小故事的发展演变(作业)——陈少敏 解析苏小小故事的发展演变
摘要:苏小小的故事从最初的一首诗歌开始,千载而下,逐渐地演变成了一个美丽丰盈的故事。可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苏小小,史书上却并无记载。一切的故事似乎都只是文人们合力编织的美丽传说,然而,西湖畔那一抔小小的坟墓却分明而又真切地证明着她确实曾经存在。 关键字:苏小小;故事;文人们;演变 清代陈树基曾有过这么一段议论:古来美人不奇,美人有才则奇;美人有才尚不奇,美人有才兼有识则更奇,而且出于青楼,则奇绝矣。如南齐时钱塘苏小小是已。[1] 苏小小,一个似有若无,徘徊在真实与飘渺之间的如花美眷,烟花的身份、短暂的生命、坚贞的爱情以及灵动的诗才,让她成为才子们作诗为文的好题目,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可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苏小小,史书上却并无记载。一切的故事似乎都只是文人们合力编织的美丽传说,然而,西湖畔那一抔小小的坟墓却分明而又真切地证明着她确实曾经存在。不管历史上的苏小小真的存在与否,我们能肯定的是,文人赋咏,并非如史家记述,因此有意无意之间,便加入了许多附会和夸饰。,所以,千载而下,苏小小故事的内容逐渐丰盈起来了。今天,我们就从这故事的开始说起。 南朝·《玉台新咏》 苏小小其名,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卷十之近代杂诗《钱唐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2]就这么一首简单的乐府古辞,因其大胆的情思、对爱情的坚贞,让后人引申出一串串梦一般美妙的故事。《玉台新咏》的作者是南朝·徐陵(507~583),徐陵曾经分仕于梁、陈两个朝代,刘跃进先生在《<玉台新咏>研究》一书中提出《玉台新咏》成书于陈代初年的看法[3],尽管学术界对此仍有异议,但我们能断定的是苏小小果有其人的话,当不晚于南朝·梁陈之际,甚至更早。而在此书中,徐陵并没有多做说明,仅仅是辑录了一首诗。甚至也没有说明这首诗是不是苏小小本人写的,还是别人来借其名抒情的。但反过来想,此诗如果真是苏小小本人写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历史上确有其人;即使不是苏小小写的,我们也可以判断历史上的她是真实存在过,因为诗人吟咏的多是有感而发,即便是虚构,也总会有那么最初的一个模板。所以,《玉台新咏》之后,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苏小小存在的真实性。 尽管如此,徐陵也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苏小小在西陵这个地方有过一段美丽的爱情。 唐代诗人们 南朝的历史轻烟般散去,短暂的隋朝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供文人们来发挥才情,所有的情感似乎都聚结在了唐代,所以,唐代吟咏苏小小几成一种风气。而这种风气大概从韩翃开始。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有诗句: 归舟一路转青蘋,更欲随潮向富春。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3] 诗歌中诗人将吴郡的陆机和钱塘的苏小小并举,明确地指出“钱塘苏小是乡亲“,可见苏小小大概是钱塘人。 之后的白居易对苏小小也是情有独钟,有诗为证: 如《杨柳枝词》八首之其二: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4]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有《和春深》:“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杭州春望》:“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唐野史《吴地记》又据《余杭形胜》诗,引白居易自注曰:“苏小小,本钱塘妓人也。”[5]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有感而发,不免深情。他将这些得意之作寄给同为诗人的好友刘禹锡, 但是四川夔州刺史刘禹锡戏题《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兼寄浙东元相公》回赠: 钱塘山水有奇声,暂谪仙官领百城。女妓还闻名小小,使君谁许唤卿卿。[6] 后来苏州刺史李谅也写诗回应好友白居易,你杭州的苏小小能比我们苏州的西施馆娃出名吗?不管诗人们的主旨何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白居易还是刘禹锡、李谅,他们都是把苏小小当做妓女,钱塘(杭州旧称)人,并且十分多情。那到此,对于苏小小的了解又进了一步,我们知道了她的身份、家乡。这不能不说是此故事的一个重大发展。 唐代歌咏苏小小最有名的,当推李贺那首饱含“酸心刺骨之字”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同心街,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7] 诗人对景怀人,以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赞美苏小小的品行高洁,爱情真率,为她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深表惋惜和同情,在诗意中融入了悲戚的自我身世之伤感。让我们知道,苏小小生时得不到永结同心的爱情,死后也在苦苦等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至死不渝。 李贺还有吟咏苏小小的诗歌《秋夕》,“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8]同样表达了对苏小小爱情缺席同情。 此外,唐代诗人吟咏苏小小以中晚唐为最盛,此类诗歌有张祜的《苏小小歌三首》: 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剪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 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9] 诗中有苏小小对情郎离去的埋怨、伤心以及想要剖开心肝让其见真心决绝。然而,女是痴情女,郎却是负心汉,同样是张祜的《题苏小小墓》“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就表明了这种真心得不到回应,真爱永久被沉埋的遗憾。 同一主题的诗歌还有权德舆的《苏小小墓》,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悲吴王城》,李商隐《汴上送李郢之苏州》,罗隐《苏小小墓》、《江南行》,段成式、郑符、张希复等诗人,还创作了《苏小小写真连句体》诗歌。晚唐时词这一新兴的题材也同样少不了咏叹苏小小的作品,如温庭筠的《苏小小歌》、《杨柳枝词》等等。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同样写出了苏小小不幸的爱情遭遇,为其扼腕叹息、鞠一捧同情之泪。 而此时,更值得着重一提的是李绅的《真娘墓诗并序》: 嘉兴县前,亦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10]。 李绅指出,苏小小,吴妓人,并且有墓,墓在嘉兴县前,这和上述诗人们所说的钱塘人不大一致;另外“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则又给苏小小蒙上了一层鬼魅般的色彩,让之后的宋代人据此发挥,引出更多的故事来。 那么到此,我们已经可以梳理出一个大概:苏小小,钱塘妓女,生死不能与心爱的人永结同心,死后有葬在在钱塘或嘉兴。 宋·金 宋代是苏小小故事演变发展跨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苏小小故事不仅有诗词,还有笔记小说、野史杂记等等。 宋代诗词文集里记载苏小小最为世所认同和引用的当是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卷八五杂歌谣辞有《苏小小歌》:“一曰《钱塘苏小小歌》。“[11]其后郭茂倩还引用了北宋初人沈建所著《乐府广题》的说法。《乐府广题》曰: “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歌云‘西陵松柏下’是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乐府广题》第一次提出苏小小,盖南齐时人。距离苏小小最近的徐陵都没有说苏小小何时人,为何五六百年之后的沈建却言之凿凿地认定苏小小就是“南齐人“呢?或许是这样的,因为此诗标题作《钱塘苏小小歌》,所以沈建猜测她是“钱塘”人氏;此歌收在梁陈人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里,所以沈建推断其“盖南齐时人”;歌中有“西陵松柏下”之语,所以沈建又演绎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钱塘江之西”是西湖,于是“西陵”便变成了“西泠”。只是苏小小是“名倡”的结论不知道沈建是如何推演出来的。想来在从前那个社会,有才华的女子是不会唱出这种颇为开放的情歌的,一旦敢于同情郎哥“结同心”而幽会于“松柏下”的,当然不会是“正经”人家的女儿,于是,沈建便凿凿有据似的向世人介绍说苏小小是一个“名倡”。而稍后的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云:“刘次庄《乐府解题》曰:‘钱塘苏小小歌。苏小小,非唐人。世见乐天、梦得诗多称咏,遂谓与之同时耳。次庄虽知苏小小非唐人,而无所据。’”[12]在此,吴曾指出刘次庄虽然知道苏小小并非唐人,但也没有说明她是哪朝人。我觉得沈建说苏小小是“南齐人“也只是他的一种揣测而已。但是,之后的大多数文人也都传承了他这一说法。 此一时期的吟咏苏小小的诗词有徐铉《柳枝词》:“凭郎暂住青骢马,此是钱塘小小家。“晏殊的《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北宋沈括,南北宋之际的康与之,南宋张炎以及金代的元好问、贺新辉等人也都有此类的诗词。但这些唐宋人的诗词,无非是古代青年才子一种普遍心态的反映:他们渴慕这位才貌双全的佳人,也为“萧条异代不同时”、无缘一亲芳泽而感到深深地遗憾。但是这些都没有超出《同心歌》、《乐府广题》的范围。 然而,此一时期笔记小说杂记中苏小小故事却大放异彩。大概从北宋中、后期开始,一些文人笔记,将苏小小想象、演绎成南齐时钱塘一位才貌出众而又多情多义的青楼女子。比如,李献民有传奇小说《奇异新说·钱塘异梦》[13](出自《云斋广录》——北宋文言小说集),这是苏小小故事的一个大变化。一直以来,苏小小只是在诗词里面被人们传诵着,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故事流传下来,她也似乎只活在诗人们的歌咏里。而这篇《钱塘异梦》却讲述了才子司马槱梦遇苏小小的故事:“好学博艺“且有”飘逸之才“的司马槱中举之后再家中赐书阁下昼寝之时,一位”翠冠珠珥,玉佩罗裾“的美人翩然入梦,为歌小词一阕,留下异日还会相遇的预言飘然而去。这位不知来历的女子给司马槱留下了无数的眷恋。此后,他念念不忘,为之续词、写词,愁思忧愤。之后,司马槱任职于钱塘,两人梦里再次相逢并有鱼水之欢,专意早一画舸同在湖西上游玩。后来,僚属们猜测——她可能就是苏小小。最后,有一天画舸火气,人见一少年携一美女”同升画舸“,随后司马槱诡异暴卒。这个故事在宋代流传很广,之后的诗人或许就是受了“司马槱遇苏小“故事的影响,在词中让苏小小实现了和情人在松下结同心的愿望。如康与之的《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聪,相逢九里松。 目前,从宋代各种记载来看,“司马槱遇苏小“故事基本可分两个版本,其源头都来自同时代人的记载。一为张耒《张右史文集》卷四七所载《书司马槱事》,虽然寥寥百余字,但主体情节与《云斋广录》相同。同时,南宋的曾慥在《类说》中摘录《云斋广录》的时候,在后面又多了一节司马槱之弟哭兄“画舸南游遂不归“之事[14]。一为何遽《春渚纪闻》[15]卷七所载《司马才仲遇苏小》,与张耒所记不同的是,司马槱首梦在“洛中“,续词为秦观所作;而苏小也被称为是唐代苏小。 另南宋《罗烨》《醉翁谈录》[16]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著录有《钱塘佳梦》话本(现存),并将之归入“烟粉”类。 此外,需提及的是,北宋初的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南宋的祝穆在《方舆胜览》中,分别沿用了唐李绅的部分说法: 苏小小墓在嘉兴县前,晋朝歌姬钱塘苏小小。(《太平寰宇记》)[17] 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方舆胜览》)[18] 到此,我们再来看一下苏小小故事的大概情况。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苏小小出生之时代有异:一是南齐人,意一是晋人;死后埋葬之地有异:一于嘉兴县,一没说具体墓址,但应不出钱塘的范围。此外,苏小小容颜绝世、有诗才、对爱情坚贞不渝,生时不能和相爱的人相守,死后也苦苦追求美好的爱情,最终相遇才情飘逸的司马槱,演绎出一段梦幻的浪漫爱情。 元 元朝的历史虽然不如唐宋漫长,但元曲(杂剧和散曲)却在短暂的时间内争盛一时。此一时期关于苏小小故事也多用曲子表达出来。如白朴的杂剧《苏小小月夜钱塘梦》,钟嗣成的《录鬼簿》[19]有存目,天一阁本《录鬼簿》题目为《司马槱诗酒蝶恋花》,正名《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简名《钱塘梦》;《说集》本、孟称舜本、《太和正音谱》都只有简名《钱塘梦》;而曹本、《今乐考证》、《曲录》、《元杂剧全目》都只有正名《苏小小月夜钱塘梦》。但遗憾的是此剧现已亡佚,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名目中看出,白朴的这一杂剧应据宋代的“司马槱遇苏小”敷演而来。 元代也出现了咏苏小事的南戏《苏小卿西湖柳记》(已佚),但苏小卿事未有谈到西湖,如果“卿”是“小”的误字,则应演相同故事。 此时的咏苏小小的散曲也有不少,如卢挚的《双调•蟾宫曲•钱塘怀古》,赵明道套曲《越调•斗鹌鹑•名姬•紫花儿曲》,曾瑞《中吕•红绣鞋》,张可久《中吕•迎仙客•春日湖上》,以及朱庭玉、于立、辛文房、张光弼、杨维桢等众多名家也都有同类词曲。但是,苏小小的故事在此并无大的变化。 明清 明清时期的苏小小仍然是文人们心中的美丽女神。诗词中有袁宏道的《西陵桥》、《徐渭》的《苏小小墓》,汤显祖的《招庆寺》,朱彝尊的《苏小小墓》,谈迁的《苏小小墓》等等,这些诗词虽然仍就着苏小小爱情的主题来写,但更多的突出了西湖的作为故事背景的重要作用。 所以,明清时期关于苏小小和西湖故事的异常繁盛。值得一说的是,明代人的记载中突然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宋代的苏小小。明·郎瑛《七类修稿》: 苏小小有二人,皆钱塘名娼也。一南齐时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解题下已注明矣。故古辞有苏小小歌及白乐天刘梦得诗称之者。《春渚纪闻》所载司马才仲事,并是南齐之苏小小也。[20] 而另一苏小小则是宋人,同样是钱塘名妓。清代梁章钜的《浪游续谈》详细地记载了这个故事。因本文主要在说南朝苏小小,所以此一宋苏小暂不提。 明代人笔下的苏小小,仍沿袭了宋代司马才仲遇苏小的套路,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六、王世贞《艳异编》卷二二、《绿窗女史》卷一二、冯梦龙《情史》卷九都有司马才仲事,大都根据《春渚纪闻》而又参入李献民书。《绿窗女史》卷六和《剪灯丛话》卷四又载托名宋王宇的《司马才仲传》,其实即《西湖游览志余》之文。[21] 稍有不同的当数明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卷九外编一·记藻一有《苏小小南齐》一章,梅肯定地指出: 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22] 文章中间,他又引用了《春渚纪闻》中的故事。之后,又引了明姜南撰的《蓉塘诗话》,故事不同于司马才仲遇苏小,而是弘治初年的马浩澜与王天璧游西湖,王善箕仙术,马请其招苏小小,两人一段神秘的对话之后,王箕运如飞,复成一律云: 此地曾经歌舞来,风流回首即尘埃。 王孙芳草为谁绿?寒食梨花无主开。 郎去排云叫阊阖,妾今行雨在阳台。 衷情诉与辽东鹤,松柏西陵正可哀。 钱塘苏小小和马先生昨日湖桥首倡。二公相顾,莫测所以。 这似乎又是一个艳遇的故事,遗憾的是没有铺展开来。 晚明张岱也有苏小小故事的记载,《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苏小小墓》: 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称艳。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23] 之后记述了司马槱梦苏小事,但不同的是张岱又自创了司马槱与苏小小“自是幽婚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的传说。 到明代结束,我们认识的苏小小已经变成了这样:她是南齐钱塘人、年少早卒、葬于西泠(在钱塘)、生时得不到爱情,死后仍苦苦寻觅,苏小小的痴情于才情感动了历代的文人们,所以文人们成全了她一段美好的幽缘——与宋人司马槱幽婚三载,同时也得到了明人马浩澜的垂青与爱慕。 这之后,关于苏小小的故事还在演变着。这主要就是清代文人的笔记小说作品了,最著名的因该是才子陈树基的拟话本小说《西湖拾遗》之《苏小小慧眼识风流》。此书自乾隆原版本至嘉庆刊本,光绪上海申报馆重排本均题“钱塘陈梅溪搜辑”。《苏小小慧眼识风流》选自《西湖佳话》,原题为《西泠韵迹》。陈树基对苏小小可谓是宠爱有加,本文最开始引用的一段话便是他对苏小小的绝高赞美。同时,这篇拟话本相对于以往的苏小小故事有了重大的突破。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娼妓形象,本文中的苏小小既不同李亚仙,也不同于杜十娘,更不同于莘瑶琴,而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征。她热爱大自然,迷恋西湖山水至成平生之癖,从小就每日乘着油壁车流连于山水之间,这就使她的身心自幼就承受着灵山秀水的钟毓。西子湖不但给了造就了她天仙一般的容颜,赋予她过人的智慧才华,更主要的是融塑了她一颗酷爱自由的心。然而,在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生于妓家,父不知何人,母死”的出身,早已给她戴上了一条先天的枷锁。她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待价而沽,在众多豪门公子、科甲乡绅的竞买中择高价自售,做一个富贵人家的姬妾;一是重操母业,以自己的美貌和才华赢得羡艳顾怜,做一个青楼妓女。 在和贾姨的一番谈论中,苏小小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选择了后者。之后,遇见了心仪的阮郁,并结为婚姻。然而,好景不长,阮郁迫于父命回京,又留苏小小一人孤身在西湖畔。后来,她慧眼识英雄,慷慨支助穷书生鲍仁求取功名;已经后来又有了性情暴戾的孟观察浪一段纠缠,展现了苏小小过人的胆识和才情。凡笔墨触之,莫不动人传神。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对苏小小的故事又多了解了一些:她生于妓家,父不知何人,母死;不仅美艳,而且有慧眼,能慷慨助人。 这一时期,谈到苏小小的还有清人徐釚《词苑丛谈》据《春渚纪闻》等书载的一段故事。关于苏小小墓,徐釚的说法是: 其墓或云湖曲,或云江干。古词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今西陵在钱塘江之西,则云江干者近是。[24] 沈复《浮生六记》也有载: 苏小墓在西泠桥侧,土人指示,初仅半丘黄土。南巡盛典,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许徘徊探访矣。[25]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则认为: 南齐苏小小墓,在钱塘县廨舍后。……坟在嘉兴县前,此必宋苏小小坟耳。[26] 而徐逢吉在《清波小志·外八种·苏小小墓》中则又有别样的见解: 墓在子虚乌有之间……引人入胜,正在飘渺之际。[27] 的确如此,苏小小本来就是文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她的美正在于飘渺之际,何必究之过甚那反而会失去那种镜花水月般的美感。到此,苏小小的故事基本上有了一个大概,当然有很多材料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整理完整,应该还有很多疏漏的地方。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再来总体梳理一下苏小小其人,做一个大致的判断: 苏小小,南齐钱塘人,生于妓家,父不知何人,母死,生活所迫不得已从操母业;生时追求爱情,但得不到美好的结果,年仅十九岁便阖然长逝,并埋骨西泠,死后文人们爱之才识,共同为她做了几桩婚姻,尽管不怎么完满,但终可偿其平生之爱恨。 参考文献 [1]清•陈树基.苏小小慧眼识风流.[A].西湖拾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 徐陵.玉台新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1 [3][4][6][7][8][9] 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 [5] 唐·陆广微.吴地记.[A].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 [10]清·陆肇域、任兆麟.冢墓[A].虎阜志.[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5.12 [1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2]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13]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9 [14] 南宋·曾慥.类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 [15] 宋·何遽.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1 [16] 宋·罗烨.醉翁谈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17] 宋·乐史、王文楚.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1 [18] 宋·祝穆.方舆胜览.[A].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6 [19] 钟嗣、贾仲明成撰、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6 [20] 明·郎瑛.七类修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 [21]参考 李剑国.唐宋传奇品读辞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7 [22] 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4 [23] 张岱.陶庵梦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 [24] 徐釚.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 [25] 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 [26]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7] 清·徐逢吉等辑撰.清波小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9 |
lily 发表于 2010/9/12 10:24:43
|
|
cosmos516 发表于 2010/9/17 8:28:13
|
写得很有文采,像一篇饱含情思的历史散文。
不过像少敏本人说的,只做到了文献梳理的程度(可能文本还不太全),文化分析还没进行,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若干年前聂颖的毕业论文“墓树的文学意象”曾经涉及过不少苏小小的资料,建议找来一读。 |
chpd1919 发表于 2010/9/18 10:00:34
|
|
wlim88com 发表于 2010/10/8 21:56: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