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文学与社会思想提纲
文学与社会思想提纲
发起人:wlim88com 回复数:
4
浏览数:
6764
最后更新:2010/5/27 12:02:35 by linhan1998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5/24 19:30:38
[
只看该作者
]
#1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回复
编辑
删除
文学与社会思想提纲
以交游、感事诗为例:理学文化大背景下的宋代理学诗品格
首先,要分析理学诗,应该把它放在理学文化大背景下考察。因为,诗歌创作是理学家的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学诗大体上可分为山水题咏诗,交游、感事诗,哲理诗三大类;由此,理学家的文化品格是在与自然、社会、宇宙三方面的碰撞中形成的,三大类诗与三方面的关系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对应关系。
理学有浓重的伦理学倾向,可称作伦理哲学。它注重现实人生,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集中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现实的关注及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理学家创作最多的为反映人事的交游、感事诗,用诗来抒发道学情怀和人格理想。众多忧时伤世、爱国爱民、师友唱和、互相寄意、赠别怀恋、伤悼吊挽的诗篇,构成交游、感事诗之主体,可以说是“陶镕情性诗千首”。
先看交游诗。
中国诗歌历来有社交的功能,“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文选》收赠答之诗七十余篇。唐宋之后,酬唱次韵成为诗坛一大奇观,几乎成为日常交际的必修课。随之,缺乏真情实感的应付之作日益增多,诗歌情感因素日见淡薄,工具性日渐增强。在宋诗大家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集中,此类诗比比皆是。
在此诗风影响下,理学诗人也创作了大量次韵诗。如果说在周、邵、二程中尚不占优,到陆、朱则已占大部分。但是,理学家反对作闲言应酬语,朱熹即云:“作诗间以数句适怀亦不妨,但不用多作,盖便是陷溺尔。”然而,一旦真情感发”,“有不能无言者,则亦未免以诗发之。”可见理学家有强调“文以载道”的片面性,但是,他们主张诗文要有价值目标,不应只是闲言语或悦人词章。
从理学家的交游诗看,不少具有真情实感和深邃思想。周敦颐《江上别石郎中》: “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别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 (《周濂溪集》卷八)情真意笃,写出了一片依依惜别之情。程颢《哭张子厚先生》: “叹息斯文约共修,如何夫子便长休。山东无复苍生望,西土谁共后学求。千古声名联棣萼,二年零落去山丘。寝门恸哭知何限,岂独交亲念旧游。” (《明道文集》卷一) 如果说周敦颐的交游诗尚没写出理学诗的典型风貌,程颢则充分体现了理学文化人格照射下的理学诗的格调。张载为二程表叔,交往甚密。但是,诗人在怀旧之时,并不囿于个人私情。“叹息斯文约共修”,“山东无复苍生望。”诗着眼于对道学命运之关注、对苍生后学之期盼。诗歌境界已超越一般的悼念诗,写出斯道艰辛、同志难求的落寞,在深情怀念之时,带上深深的孤独。
交游诗中最富理学文化精神的是“鹅湖之会”的唱和诗。淳熙二年 (1175) ,陆氏兄弟与朱熹应吕祖谦之约,相会江西铅山鹅湖寺。会前,陆氏兄弟相互研讨, 交流思想。陆九龄先赋诗一首: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渊认为“诗甚佳,但第二句微有未安”,就于途中和诗一首: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过了三年,朱熹作《鹅湖寺和陆子寿》: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抚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诗歌展示了发明本心之心学体系与格物穷理之理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哲学史上,这是当时具有最高成就的不同思想的交锋,是灿烂辉煌的一幕;从文学史看, “鹅湖和诗”以诗的形式来辨析哲理,阐发思致,诗感情浓郁,形象鲜明,不落理障,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将哲学思维通过诗歌唱和使之形象地突现,使诗与思达到一定程度的融通,使理学诗人的风采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是其他交游诗难以企及的境界。
再看感事诗。
宋王朝和辽、西夏、金等并存,内祸外患不断。理学家在“内圣外王”的儒学传统影响下,关心国计民生。周、张、二程、朱、陆都曾身体力行地入仕,为官清正。邵雍虽隐居不仕,对世事却洞明,作了大量感事诗。《天津感事》云:
阳乌西去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自古别都多隙地,参天乔木乱昏鸦。荒垣坏堵人耕处,半是前朝卿相家。
诗人生活在宋王朝最强盛之时。王拱辰等人为其建宅天津桥畔, 生活安定,诗平和雍容,多是日常生活的形象描绘以及对历史兴替、时节变迁的感悟。周敦颐《暮春即事》、程颢《郊行即事》等多类此。这些体现理学诗人与常人近似生活体验。但是,历经靖康之变,陆九渊“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朱熹身处宋金对峙之时,少怀大志,忧国忧民, 《西湖》诗云: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致力富国强兵,力图恢复中原。又《拜鸿庆宫有感》:“旧京原庙久烟尘,白发祠宫感慨新。北望千门空引籍,不知何日去朝真?” (《朱文公文集》卷九) 淳熙十四年 (1187) ,朱熹奉差主管南京鸿庆宫。原宫旧址久已沦陷于北方,而恢复中原遥遥无期。
理学诗人的交游、感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沛,诗歌全面反映宋代社会的风貌,表现理学诗人对社会人生关注的广博和深入,是理学家对现实社会的诗性感悟,构成理学家的理学文化人格的一个侧面。可以说,交游、感事诗与理学家和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2010/5/26 21:54:25
[
只看该作者
]
#2
xush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
注册时间:2010/4/7
回复
编辑
删除
学习一下
2010/5/26 22:31:45
[
只看该作者
]
#3
lil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8
注册时间:2010/2/25
回复
编辑
删除
2010/5/26 23:05:50
[
只看该作者
]
#4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回复
编辑
删除
2010/5/27 12:02:36
[
只看该作者
]
#5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回复
编辑
删除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