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思想讨论底稿
发起人:linhan1998  回复数:0  浏览数:3165  最后更新:2010/4/28 22:12:43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linhan1998 发表于 2010/4/28 22:12:40
学术与思想讨论底稿




                                学术与思想讨论底稿(我代刘莉发言,此稿是在刘莉原稿基础上加了点内容)





              一、



正名。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学术界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

[size=10.5pt]思想即理性认识,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存在。是对于客观存在和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活动加工的结果。


既然如此,学术如不能以深刻思想为底色、为背景,必然容易流于肤浅与琐屑。故此,王元化先生提出要追求



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诸多例证都可以说明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二者又并非完全等同。李泽厚曾就当代文学提出过



学问家凸显,思想家淡出



的说法,经当代诸多学者的解说,这一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学术与思想间又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








二、分别以思想和学术为侧重点分析。

[size=10.5pt]




    一方面,思想来源于学术,思想在学术中产生,学术是思想进步的基础,学术为思想提供知识架构,概念意识、文献基础等,没有学术为根基,很难造就充满智慧的思想,充其量只是个人意见。自从清代



义理、词章、考据



考证之学兴起之后,学术与思想对立的观念似乎更为某些学者接受。朴学以求实切理为目标,注重名物训诂,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特别提倡罗列证据,材料搜集全面详尽。清代很多学者纷纷将毕生精力投入于对儒学经典语言文字的训诂之中,从事辨别真伪、校勘谬误、诠释文字、审订文献等工作,并对典章制度及地理沿革等进行考证。总体来说,朴学少有理论的发挥,故此,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学术缺乏思想性,并以此证明学术与思想是可以截然一分为二的。确实,朴学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大理论眼光,只注重文字语言现象中的微观研究,把音训考辨作为学问的归宿,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学术进一步地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朴学的繁荣,对国故的整理,为后学孕育思想提供了强大的学术土壤。这恰恰证明了学术与思想的不可分。学术要发展,做深做透,就需要有思想的支撑。



  另一方面,思想生成以后,借学术来表达,借学术将思想发扬光大。同时思想成为学术进步的推动力,其问题意识,方法论等引导学术向纵深方向发展。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知识分子接受西方各种思潮如西方哲学、进化论等影响从而推动学术发展。如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红楼梦评论》,指出红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王国维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以载道的思想

,

从探讨人生的角度出发

,

以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支撑

,

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方式

,

为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

。再如胡适,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名字取自于进化论“适者生存”。毕生倡言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言必有证





治学方法





,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文学研究、哲学研究等领域创造了中国数个第一。就对

孔子





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

1919

年出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



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



独尊



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胡适的这种论断是产生在其



大胆假说



基础上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







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其它如顾颉刚,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



古史辨



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















,到战国时有

黄帝







神农





,到

秦朝





有三皇,汉代以后有

盘古





,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我国是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其《孟姜女的故事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纵横两方面提出了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理系统。这些论断对传统的中国学术研究冲击很大。



  三、学术与思想之关系实为一体,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size=10.5pt]




  学术与思想都贵在创新,在这一根本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倪梁康认为



孤立地谈论学术或思想是不合适的。对学术与思想的确定划分之所以困难

,

说到底乃是因为在真正的学术研究中必定会含有原创性的因素

;

而真正的思想创造也绝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臆想。所谓学术与思想

,

都是在严肃的限度中进行的精神活动。一旦脱出这个限度

,

学术和思想就要加上引号。也就是说

,

真正的思想不可能是完全无学术的

;

真正的学术也不可能是完全无思想的。


         


学术与思想的这种关系

,

在明代启蒙思想家李贽那里也得到了验证。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史学巨著,他提出了



经史相为表里







经史一物



观,在这一思想观点的指引下,他的史书编撰方法另辟稀径,自成一家。《藏书》记载了从战国到元亡约八百多位历史人物。借此,李贽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新的反省。他曾自陈写作动机,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论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



正是由于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是非标准,他提出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必然无法为时人接受,所以,李贽说,



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但恰恰是由于他的思想的创新性,前瞻性,提升了其著作的学术品质。瞿林东先生《中国史学史纲》认为



从历史思想来看,《藏书》所包含的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具有突出的史学价值



。正是由于具有先进的史学思想,他才敢于打破传统儒家对史书



明正统



的定位,否认正闰关系,敢于将陈胜

、窦建德与唐宗宋祖并列

,

给予极高的政治地位。

与帝王并列,敢于将汉族建立的南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朝并列。除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外,更让后人看到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与魄力。



  从以上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没有毫无学术性的思想,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的学术。



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



才是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