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 游琦(重新发帖)
发起人:Yuki  回复数:3  浏览数:5344  最后更新:2010/4/19 11:53:12 by Joe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4/15 10:05:53
Yuk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7
注册时间:2010/4/14
玄学 游琦(重新发帖)
玄学定义:魏晋时期形成了崇尚老庄、并以老庄思想为骨架来融汇百家,讨论问题的一种新思潮后人称之为玄学。其基本宗旨与主要特色则是援道入儒,融合儒道。

    玄学产生: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说,经学发展到玄学,自有其内在联系。两汉经学用的是实证的方法,繁琐章句。繁琐章句发展到极端,便走向自我否定,为义理化准备了条件。最初是删繁就简。王莽时就已省五经章句;汉光武帝曾诏令鈡兴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后光武帝时黯章句繁多,子伏恭删省浮词,定位20万字。明帝时桓荣把主普的《尚书》章句由40万言减为23万,他的儿子桓郁又由23万删至12万言。樊鯈删《春秋》章句,张霸又在樊鯈删定的基础上,再作删减。东汉以后五经章句的删繁就简似乎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从这样的一种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讯息,这就是由繁琐章句训练出来的士人的僵化繁琐的思想方法,正在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改变中,向着简快明快的方向发展。古文经学的出现,加速了这个发展过程。思想方法转向简洁,才有可能从直观实证走向思辨。事实上,在经学章句简洁化的过程中,正在慢慢地从重章句到重义理。经学的义理化倾向,是玄学的出现在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准备。换句话说,学术思想的演变本身,正在导向玄学的出现。


    玄学发展的一个过程:从清议到人物品评到谈明理到谈玄的发展,也可看作是玄学发展的一个过程。
      一  清议: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外戚宦官专权,“主荒政谬”,清流人士羞与为伍,激扬文字,对朝中人物及其施政进行评议,形成清议。
          《后汉书·党锢之祸传》序称:“逮恒、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于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可见清议的宗旨是人物的评价,人伦的鉴实。
      二  人物品评,讨论人伦鉴识理论,到汉魏之际则产生了一大批品评人物标准的著作,据汤用彤先生考证说,可考着有九种,现仅存刘邵(182?——245)的人物志。书中刘邵将人物分为三等,第一等圣人,第二等兼德之人,第三等为“偏至之材”。并为它们定出了不同的标准,圣人的标准是他有“中庸”“中和”之至德,“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心平淡而无味`````”而兼徳之人,“以德为目”,即在仁义礼智等方面非常突出;偏至之材,以才自名。刘邵认为,品鉴人物要观其仪、容、色、听其言,更要征其神,这开魏晋清谈对人物风貌的审美品评的先河,而其对最高人格理想“圣人”的“中和”“平淡无味”也开魏晋玄学的先声。
    三  谈明理,《世说新语·文学》注引《荀粲别传》:“粲太和初到京邑,与傅蝦谈。蝦尚明理,粲善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释,顷之,粲与蝦善。”这点可说明,那便是“明理”与“玄远”之差异。
        辨析明理,是品评人物的清议的深化,清议将人物归入不同类别,给予各种名学和规定,讨论这些明号规定的意义,即辨析明理。论人重材性,而探究材性,又穷其根源,归于自然,最后便能自然地与道家思想体系联系结起来。这种思想倾向,已经传达出人物评论逐渐向着玄学命题转变的讯息了。
  四    谈玄,魏晋所谓“清谈”指的是清雅玄妙、高蹈起俗之谈论,它是一种老庄思想为根基的注重形式追求玄理的哲学性的谈论。它的主要论题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言尽论、才性四本论、以及古典注解。



    玄学发展的分期:
东晋时,袁宏作《名士传》,将曹魏政始以来受老庄影响的名士分为三期,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文学》“袁伯彦作《名士传》成”条说:宏以夏太初(玄)、何平叔(晏)、王辅嗣(弼)为正始名士。阮嗣宗(籍)、山巨源(涛)、向子期(秀)、刘伯伦(伶)、阮仲容(咸)、王濬沖(戎)、为竹林名士。裴叔则(楷)、乐彦辅(广)、王夷甫(衍)、庾子嵩(觊)、王安期(承)、阮千里(瞻)、卫叔宝(玠)、谢动*(琨)为中朝名士。
袁宏将玄学思想家分为正始,竹林和中朝(只要指元康时期),大体说出了魏晋思想的变迁。如果再加上袁宏所处的东晋时代,汤一介先生认为,玄学发展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正史时期、竹林时期、元康时期、东晋时期。


  一  正史时期与竹林时期
      时间:上限起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下限正魏元帝成熙元年(264年)【PS:明太帝太和元年(232年),代表一代士风的最后一位重要人士曹植死,建安士风便成为过去了】
  1 正始时期
  《文心雕龙·论说》“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蝦王粲,极练名理。迄今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绝,始盛玄学,于是聃调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这段话则被当作是谈玄始于正始的根据。
    代表人物:夏侯玄、何晏、王弼
         
  夏侯玄,首先提出了“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列子·仲尼》张湛注引)的论题,目的就是要倡导清俭朴素的政治。所以他说:“夫上之化下,犹风之糜草。朴素之教兴于本朝,则弥侈之心自消于下矣。”(《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何晏,是正始间曹魏集团中的又一重要人物,《拟古》诗云:“双鹤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恐失网罗,忧祸一旦并。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他以道教思想来诠释孔子学说,实际上一方面是要求以道家哲学来论证儒家名教,另外一方面要求倡导道家的无为政治,从而达到其维护曹魏政权的目的。
王弼,在夏、何二人的基础上,以其高超的才识,独标玄解,把正始玄学推向了最高阶段。也就是说,王弼通过对有与无、动与静、言与意、性与情等关系的抽象论证,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玄学理论。他的这套玄学理论,最后又被他自己凝练成了“名教出于自然”的重要命题。

  2 竹林时期

正始十年,朝廷大权落入司马氏集团的手中,并以维护礼法名教为名,滥杀异己,图谋篡代,从而造成了“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恐怖局面。面对这一政治现实,保全生性,是他们首要的选择。“玄学发展到这个阶段,给自己涂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之学的色彩,由政治哲学变为人生哲学,由外向变为内向,由积极用世变为消极避世,由老学变为庄学。”(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151~152页)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作为思想感情上倾向于曹魏政权的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便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的主张,原来以老子说为主体的玄学才得以向庄子过渡。一是发展庄子因顺自然的思想,用来否定司马氏集团所宣扬的“名教”,二是发展庄子遁世逍遥的思想,以便使自己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三 元康时期   
     
时间:魏咸熙265年~316年【PS:265年11月,司马炎迫着魏元帝曹奂正式演出一幕禅让的戏剧,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玄学已不知不觉地变化,玄学义理也出现新的发展。从正始发展起来的玄风,经过西晋的变形,走向名教与自然为一体,实际上是走向不婴世务的超脱与人世的纵欲为一体。整个玄学有儒学的批判而转向了与儒学的合一。
代表人物:郭象
在理论上,郭象通过注释《庄子》,把向秀的“以儒道为一”观点进一步发展成为他的“名教即自然”论,他的理论可以简略的表述为:自生、自足、独化、适应。从而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他的任职当权与心游逍遥之境,这两者都是并行不悖的,至此,“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在郭象的《庄子注》中得到了完全的统一,魏晋玄学理论也就被推向了最高峰。


四  东晋时期
  时间:(公元317年~~429年)
  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起、洛阳长安陷落,永嘉南渡的政局动荡,佛教得以在北方迅速传播,东晋的历代皇帝,因有见于佛教具有麻醉人心的作用,也都大加提倡,在这种背景下,玄学清谈就很快与佛学合流。
  南渡之后,清谈的中心论题,一部分是承接了中朝的原有论题,如声无哀乐论、养生论、言尽意论(如王导)、才性论(如殷浩、支遁、殷仲堪),圣人有情无情论(如王脩、僧意),佛理进入了清谈的领域,却极大的吸引着清谈者,使清谈重新焕发出理论之光彩,佛理进入了清谈,给清谈带来新的生机,但同时也宣告玄学理论发展的结束。
  代表人物:张湛《列子传》【PS:《列子》一书的真伪,多数学者证其为伪作】
  在《列子序》中,张湛解释列子的观点,认为他的理论的最终归着点,认为他的理论的最终归点是,“虚”。是“群有以至虚为宗”。这一思想无疑受到般若思想的影响。而这无疑的宣告了玄学理论发展的终结。
  虽然刘宋玄学尚未独立发展成科,甚至在宋齐,玄学更被立为国子学,“四学科之一”,并居“四学”之首,然就其理论发展而言,已毫无建树。



参考文献:
《道家与中国思想史论》  杨胜良  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汉魏六朝的思想与文学》 罔村繁 全集 第三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8月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8月


2010/4/15 20:10:38
babyblue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9
注册时间:2010/3/30
书看的真不少。着眼整体,思路清晰,佩服佩服

2010/4/18 12:27:32
shadow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0
注册时间:2010/3/25
思路很清晰,学习

2010/4/19 11:53:09
Joe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8
注册时间:2010/3/21
楼主所讲的“辨析明理”是否即“辨名析理”?“名理”又称“刑名学,或形名学”,是东汉魏晋品评人物,综合名实,量才授官的一种学术活动。不知“明理”出自何处?是否笔误?

冯友兰先生在《玄学的方法》中也举了裴徽为傅嘏与荀粲通释的例子,“傅嘏善名理,荀粲尚玄远”,而他认为“名理是一种学问,玄远是一种境界,名理是方法,玄远是目的,这两者本来是相通的,所以经过裴徽的解释,他们两人都觉得满意了”。备此说,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