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之关系(讨论提纲)
发起人:lily  回复数:3  浏览数:4672  最后更新:2010/4/8 12:36:38 by shan-zhi-nan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4/7 22:09:40
lil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8
注册时间:2010/2/25
文学与历史之关系(讨论提纲)
文学与历史之关系

周振鹤先生认为,历史前进一步是哲学,后退一步是文学。比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只是以历史说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近似哲学,以文明形态的变迁来说明其哲学观点。这就是“前进一步是哲学”。后退一步呢?《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就是文学。关云长走麦城是历史,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则是文学。岳飞抗金是历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学。由此可见,文学与历史有着天然联系,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学中有相当数量作品是直接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加工创作的,如史诗,史传文学等。实践证明,从文学作品里去钩稽历史资料,或如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都是可行的,这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或从文学角度观照历史提供了借鉴。
一、历史记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
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形象的价值判断。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罗贯中考察了陈寿《三国志》、南朝裴松之注,朱熹《通鉴纲目》、习凿齿《汉晋春秋》等。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七实三虚”,使观者为其所惑。甚至出现将小说与正史记载相混淆的情况。《西游记》、《水浒传》在历史上也是有本事的,历史本事为作品提供了主要情节框架来源。文学与历史都追求真实,但二者有所区别,一个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一个是追求的是文学的真实。京剧《失空斩》以一个虚构的空城计连接了两段史实,失街亭与斩马谡。在历史学家看来,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学角度看,符合事理逻辑的真实,同时又有助于诸葛亮这个智者形象的塑造,所以是符合文学真实的。
历史与文学不是截然一分为二的,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廿四部正史的第一部,其中也不乏具有文学色彩的描写。例如,司马迁善于通过内心独白来描写人物心理。内心独白是人物心声最真实的记录。如《李斯列传》,当他入仓观鼠时,慨然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段描写便极具文学色彩。
二、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是认识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文学不是被动的接受历史的影响,文学对历史也具有反作用。
诸子散文,诗集,文集,词选,笔记小说等,都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人情风俗的反映。有的是正面反映有的是侧面反映,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一起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要全面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感知历史的真实,就必须对文学作品加以观照。
1、 文学作品是对历史事件情节的有益补充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谈到小说叙事时提出一个观点,他打比方说:“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事件,而“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而死”则是故事。故事是在事件和事件之间建立联系。原本单独存在的事件,被放入一个相互联系,具有前因后果性的框架之中,就变成了故事。这就是文学叙述力量的表现。历史记载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同样存在空白点,对于这些细节的历史真实已无从考证,此时,文学的想象可以合情合理的填补历史事件情节发展中的断层,在事件间建立合逻辑的联系,从而,保证历史事件的完整性。
如鉏麑触槐的故事。《左传》宣公二年载:“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鉏麑死前的心理状态与他的自言自语显然都是出于作者的虚构,为他之后作出的宁可自杀也不伤害国家栋梁的选择做了铺垫。关于这件事的结局,《史记》记载是刺客触树而死,《左传》称触槐树而亡,《春秋公羊传》认为是自刎。可见,刺客刺杀赵盾一事应非子虚乌有,属于历史事件,但具体怎样刺杀,以及为何失败,则史书作者纷纷采用文学想象的手法对历史细节进行了补充。
2、 文学描述是对正史传达观念的补充
六十年代初期,有人认为,过去的历史记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就其实质来说,是不真实的、被歪曲了的。历史学家吴晗则反驳说,“尽管是反面的史料,也还是无价的史料”。“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多少年工夫,读了一千几百种史料,这些史料很少是人民写的,大都是封建史家写的。马克思并没有因为‘伪造’而不去利用它。”(吴晗《再谈历史剧》)可见,官修史书确实有它保存史实的价值,但也不乏某些曲笔附会之笔,这时,我们就可以参考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探究历史的细节,尤其是下层百姓的感知。
例如,众所周知,明代对女性的禁锢达到了高潮,贞节烈女大量出现,贞节牌坊的修建数量引人注目,但明代又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除了李贽等时代先行者外,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下层人民一些与正统观念不符的声音,例如三言二拍中市井细民开明的贞节观。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喻世明言 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开篇伊始,就为情欲张目:常言道:男大须婚,女大须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吒。多少有女儿的人家,只管要拣门择户,扳高嫌低,耽误了婚姻日子,情窦开了,谁熬得住?
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形象反映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革新的体现。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的精神产物,它们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社会史材料。明代的话本小说大量的反映明人社会风俗的故事,丰富了我们对明代社会的认识,从三言二拍等明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明代的女性一方面在政府竭力提倡贞节的压力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另一方面在小说中又存在着普遍性的偷情或务实改嫁的事实,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明代女性的贞节问题。
3、文学作品对社会风俗、时代心理的表述
正史记载对民间风俗是很不屑的,而要全面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面貌,百姓的生活状态,当时人的时代心理,社会风俗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文学作品中,保留了大量关于当时社会风俗的描述,可以看作是对于历史最生动的描述。如《金瓶梅》中记载潘金莲相思西门庆,便用绣鞋打相思卦,作品中对倒踏门,割衫襟,望门寡等婚俗的描写无不丰富了读者对时代的认知。
另外,从《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得志书生在科举时代的不平与愤恨,从《再生缘》中可以感受到女子摆脱封建樊篱,向往从政的心理,《金瓶梅》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面对欲望、金钱的态度。《醒世姻缘传》则让我们看到封建末世,人们对家庭伦理关系混乱颠倒的困惑。

2010/4/8 0:47:47
xush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
注册时间:2010/4/7
学习……

2010/4/8 0:58:27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2010/4/8 12:36:44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还是师姐写得比较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