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老庄的思想(李明)
发起人:Vincent  回复数:21  浏览数:13822  最后更新:2010/4/17 23:08:27 by Vincent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Vincent 发表于 2010/3/30 21:57:02
简单谈谈老庄的思想(李明)
简单谈谈老庄的思想

    老庄的文章迷离惝恍,尤其是庄子的行文飘忽恣肆,让人难以准确切中其言说之物,给人的阐释空间也很大,所以后人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就思想而言,老庄的思想所达到的深度是很大的,所以作为一个初学者,不免以锥指天,以管窥豹,而庄子恰恰是反对这种一曲之见的言说的。受曾读过的几位大家尤其是冯友兰先生的启发,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老庄思想的现时的理解。

(一)老子
1、老子的形而上学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这个“道”的性质,首先当然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实体如泰勒斯所说的“水”,更不是人格化的上帝,更像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个精神性的实体,两者的运行过程也很相似,都是想对立面的转化,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下文述及。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用存在论的视野来阐释老子学说,认为老子的“道”是一种“缘在的构成境域”,即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并用“道”的几种含义(“道路”、“言说”)来佐证 。我觉得还是可以商榷的,因为老子分明说了,“有物混成”,可见是一种实体,可以在形而上学的视野中来解读,用存在论视野似乎有些牵强。
    这个“道”的首先一个性质就是“无名”。《老子》第一章就明确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二十五章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以后又多次强调“道”的无名性质。老子认为名字是用来命名普通事物的,“道”不同于任何普通事物,故不可以命名,因为老子觉得命名会将无限的“道”有限化。但为了认识的需要,又需要一个称呼,故“强字之曰道”,类似于佛家所说的“假名”,不可拘执,“随说随扫”(熊十力语)。
    “道”有其运行的方式。如冯友兰先生拈出的,这种运行的方式就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第二十五章也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种运行方式非常的辩证,是从现存状态向对立面的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运行方式有点儿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依照着正反合的轨迹进行的螺旋式的上升,其每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已经是对上一个正反合过程的超越了。而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则没有指出这个扬弃的过程,就像四季轮转一样,是同一平面上的循环。黑格尔是线性的历史观,老子是循环的历史观。(此点笔者有些没有信心,似乎缺少有力论据)

2、为人处事
    老子的为人处事的哲学是和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相对应的。
    因为“道”是无为的,“无为而万物自化”,所以人也要效法“道”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要无为,就要减少欲望,顺随自然。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因为老子贵自然,所以反对孔子提倡的礼义,认为那是人为的东西,限制了人的天性。第三十八章云:“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所以“德”就是形而上的“道”蕴蓄在人心中的本性。要遵循本性。
    因为“道”的运行方式是辨证的向对立面的转化,“反者道之动”,所以人也要同“道”一样,运用这个相反相成的原理。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如果想要得到一个方向的结果,首先必须自身处在相反的方向上,因为大道自将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就如打太极拳一样,若要向前出拳,则须向后略后撤,然后拳力才猛。

3、社会政治
    老子的政治思想同样和他的形而上学相互对应,具有同构关系。
    他的理想国十分明显地体现在第八十章中:“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天道自然无为的一个映像。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首先,对应天道的无为,人君也要“无为”,不要想法家和儒家那样制定太多的法律和规则,第五十七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另外,根据天道的辩证运动,君王要善于“知其雄而守其雌”,如第六十六章所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老子的政治思想,前人曾多予以抨击,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是毁弃物质文明,主张回到原始社会,并主张鼓吹愚民政策。吕思勉先生在他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对此作了澄清,认为老子反对的不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是社会组织的堕落,而所谓“愚民”是去除进入社会以来的诈伪。

(二)庄子
    庄子的思想和老子很相似,就像司马迁说的,庄子之学“多本于老子”。但庄子之所以为庄子,在于他有他自己的特点。实际上,庄子学说的侧重点和老子是不一样的。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的形而上学开章,而且其对政治的兴趣远胜于对人生本身的兴趣,其第三章就开始谈政治。所以其兴奋点在于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而庄子的兴奋点则在于人生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庄子的第一章就是《逍遥游》,之后是《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内篇的最后一个才是《应帝王》。李泽厚说:“与老子大不相同的地方,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存在。”并认为《庄子》一书的精神在于“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他说:“庄子的兴趣不是去探究或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其讲‘道’、‘天’,讲‘无为’、‘自然’,讲那么多的寓言故事,都是为了要突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 这些话说得可谓切中要处。庄子所思考的确实是人生的问题,如何“养生”,如何达到“至乐”,“逍遥游”,如何成为“至人”,“神人”,“圣人”。庄子的思考带有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的气息,如日本人福永光司就有一本书名叫《庄子: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 。也无怪乎后来的学者将其与尼采、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类型的思想家想比较。有鉴于以上所述,所以这里要涉及的就是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形而上学基本和老子相同,其本体依然为“道”,降及人身,即为“德”。《天地》篇有云:“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又云:“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德”是人的本性,人要谨守自己的本性之“德”而通于大道。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的人生有两种不同等级的快乐,第一种就是谨守自己的本性,第二种就是“天人合一”的“至乐”。
    关于第一个层次的快乐,就是《马蹄》篇描述的天然本性的状态,在《秋水》篇中也有阐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万物各有各自的本性,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削割,就像《骈拇》篇中所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基于此,庄子同样反对孔子的仁义标准,认为是以人灭天。
更高层次上的“至乐”是“天人合一”,和大道化为一体的体验。在《逍遥游》中所描述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就是这种至乐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成为“至人”、“圣人”、“神人”。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和大道合一的境界呢?这又涉及到不同的认识方式和不同的知识层次。冯友兰先生同样分出了两种知识的层次,第一种是人站在一定的角度上出发的因而带有局限性的观点。因为众人看同样的事物,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横看成岭侧成峰,就必然不能得起本质和全貌。譬如盲人摸象,各以为得之,实则皆失之。所以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做判断而得出相悖相反的结论也就自然了。这就像《齐物论》所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各种观点都对,但同时又都和真理无缘。
    因此,要摆脱这种有限的观点,采用别样的方法来通达大道。《齐物论》中有一段话:“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这里的关键是“照之于天”和“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照之于天”犹如后来说的“以天和天”,是用无限通达无限,而不是具有局限性的“以细观大”。“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说站在圆圈的中央,而非有限性的任何一点上。这样,就能通达大道的整体以不至于割裂。
    “以天和天”的方法是所谓的“心斋”、“坐忘”(《大宗师》)。首先必须忘掉所有世俗的利害,然后忘掉礼义知识等等,最后还要忘掉自己。这和审美状态十分相像。所以李泽厚说:“与其从宇宙观,认识论去说明庄子,不如从美学上真正把握住庄子哲学的整体性质。”
    这种“以天和天”的状态中是排斥思维的,更不用说语言了。因为既然人和天道已经合为一体,人和天之间密不透风,思维不可能存在。因为思维是产生在距离中的。只有主体和客体之间有所距离才能容留思想,而天人合一之时,主客已经混为一体,就不容许有思想的余地。所以《庄子》里面讲到很多问道的故事,被问者经常懵懵懂懂,不知该说什么。这正是得道的状态。所以得道的状态是不可言说的。而其实“道”本身既然是“至大无外”,也就排斥了思维了,因为,思维的时刻要从对象之外观看对象,但既然“道”是无外的,也就谢绝了思维。所以,“道”本身就是不可言说的。

(三)对文学的影响
    首先就是老庄“虚静”的学说影响了以后的中国美学。无论陆机还是刘勰,都把虚静作为审美的必要准备状态。
    其次,老庄重天然反人为,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另外,从诗学来讲,老庄的观物方式影响了后世诗人(还有画家)的创作方法。叶维廉在他的《中国诗学》中认为道家“目击道存”、”“封始则道亡”的观物方式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呈现景物和事件的方式。在道家看来,观物的一瞬间所形成的完整的印象一旦诉诸思维和语言,就被割裂。所以中国诗歌的呈现方式是:
    “让视觉意向和事件演出,让他们从自然并置出发的涌现代替说明,让它们之间的空间对位与张力反映种种情境与状态来表出原是物物关系未定,浑然不分的自然现象的方式。”


                                                  李明 2120091202
                                                  09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老子注译及评析》,陈鼓应著,中华书局,
2、《庄子正宗》,马恒君,华夏出版社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4、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李泽厚《古代思想史论》
6、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三联出版社
rainning 发表于 2010/3/31 16:47:55
贴文注意:

大家如果从word文档粘贴过来,请先把文件放到“记事本”中去掉word格式,变成txt文件再贴过来,否则容易容易字号难以掌控。


zhanlingfei 发表于 2010/4/10 20:45:50
顶一个~那天发言时说到李泽厚说庄子的哲学是审美(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这样吧?),非常认同之,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我觉得也主要在艺术审美方面。
Vincent 发表于 2010/4/11 0:12:33
对 李泽厚那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有一节的题目就叫“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mimi 发表于 2010/4/11 11:51:09
很多西方的哲学,支持一下
wangyan 发表于 2010/4/11 22:18:02
听李明同学的发言,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天人合一与语言思维的关系,天人一体,弥合无隙,语言与思维都不存在了。很神奇,但是为什么《庄子》语言又洋洋洒洒,汪洋恣肆呢。

Vincent 发表于 2010/4/12 12:54:20
呵呵 庄子说了 大道本不可言之 如果非言不可的话 就只好重言寓言卮言 “吾姑妄言之 汝姑妄听之”。。。
babyblue 发表于 2010/4/12 22:03:37
李明同学常常给人以非常博学的印象。文章的哲学色彩十足,让人赏心悦目啊

如果你自己的观点再鲜明一些,就更好了!

shadow 发表于 2010/4/14 11:06:05
李明同学总是把西学的思想融合于对古代文学的看法之中,思路很开阔

jiangyuxue 发表于 2010/4/14 17:26:07
恩,发言总是纵贯东西啊,很精彩啊
guoqiuju92 发表于 2010/4/14 22:14:49
庄子除了强调虚静自然以外也具有深刻的批判思想。他与老子相比更注重立足于人生。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像他在寓言《则阳》中: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脚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揭露了战争的非正义性。另外他对儒家仁义等价值观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的批判思想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sunmw 发表于 2010/4/14 22:33:44
李明同学的哲学基础特别扎实,学习学习!
slin 发表于 2010/4/14 23:50:23
赶上末班车,顶
Vincent 发表于 2010/4/15 22:29:07
唉 前人的东西还没看多少呢 怎敢自己胡说呀。。。。
Vincent 发表于 2010/4/15 22:31:34
唉 关于哲学 实在不敢说懂点儿。。。。常见笑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