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罗 子部
发起人:loveatoo  回复数:0  浏览数:2388  最后更新:2010/3/7 9:21:43 by loveatoo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3/7 9:21:44
loveatoo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9
注册时间:2010/3/2
李悠罗 子部
关于《周易参同契》的问题
李悠罗

  《周易参同契》是汉代魏伯阳编撰的外丹经,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书名《周易参同契》者:“周易”,示此书以《周易》为立论根据;参,三也,即《周易》、黄老、炉火三事;同,通也;契,书契也—明此书乃据《周易》的原理贯通《易》、老、丹三学派之书典。
到唐代,《周易参同契》在《旧唐书 • 经籍志 • 五行类》才被记录了只二卷。以后,《周易参同契》逐渐被重视,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称为《总目》)道家类记录了总共六种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书籍;《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周易参同契解》三卷、《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还有,《总目》道家类存目记载一共五种;《周易参同契注解》三卷、《参同契章句》一卷、《参同契注》二卷、《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古参同契集注》六卷。
  那么,《周易参同契》为什么到宋代才被重视?这原因有两个;第一,宋代比较流行内丹法。《周易参同契》虽然是个外丹经,但是它的基本思想给研究内丹法的人较大的影响。第二,宋代理学和道教之间的交涉多样。接着,我们详细地考察这两个原因的具体内容。
1。宋代重视内丹法
  外丹服炼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唐朝六帝及少官僚文士、道士女冠服食丹药中毒夭亡的事实,终于使人们逐渐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 虽然能以‘尸解说’来解释,但毕竟要使人对它产生怀疑,开始探索新的长生得仙的方法。至唐末,外丹学的发展渐趋尾声。至于服气导养之术,自魏晋以来有不少求仙者毕生矻矻修炼,虽未必无治病强身乃至延命百龄之效,但终难由此而长生升仙,亦渐失其宗教诱惑力。在这服食炼养以求长生成仙的信仰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起来,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炼成仙说诱引人们,成为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一批内丹家如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活跃于民间山野,内丹著述纷纷出世,埋没了八百年之久的《周易参同契》,也由五代后蜀的彭晓作注而流传于世。 隋代始有内丹之说,道教内丹修炼的兴起,以致过渡到完全取代外丹,这一演变过程正发生在五代宋初这短时间。北宋内丹学集大成者张伯端写成《悟真篇》。那么,宋代流行的内丹学为什么需要外丹经《周易参同契》?因为《周易参同契》的基本中心思想会给内丹学提供一定的基础。
卷上明确反对内丹等道法,卷中则有养性延命之说,其辞曰:“将欲养生,延年却期,审思始末,当虑先人所禀躯体,元精云布,因气托物”,此处讲清虚内守,强骨益气,属内丹法。卷下亦有“会精养神”,“筋骨致坚”等语,似以内养配合服食丹药。 则《周易参同契》是外丹书,但不仅仅讲外丹,也有内丹炼养术。再说,它既肯定外丹,也肯定内养;既批评了外丹的失误,也对内炼的某些不正确做法有所指责。这样,以致后来的主外丹者和内丹者都可以从中找根据、受启发,而受到极大重视。《总目》说:“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
2。理学和道教之间的交涉多
原始儒家是一种行动哲学,孔子可以说平生的、求道的实践者。比道教相对来说,最初儒教没有特定的宇宙论,这可以说儒教的一个缺点。但是没有宇宙论不意味着不完全的哲学,儒教以它本身的特点给人们提示正道、社会秩序、人文主义精神等等的方向。宋理学无论如何要以道教的内丹思想来补充自己的宇宙论,甚至以禅宗佛教补充心性论。这过程中《周易参同契》在哲学的观点上被重视了,虽然它是最早、最传统的外丹经,但它的中心思想史运用《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周易参同契》和内丹学直接提供了具有极大启发性的思想资料,主要是《无极图》与《先天图》所表示的宇宙论与主静说。北宋理学大学者周敦颐写成《太极图说》,他采用北宋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和邵雍《先天图》,要注意的是《无极图》和《先天图》都基于《周易参同契》。《宋元学案》卷12说:周敦颐得《无极图》与寿涯先天地之偈,乃“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很不客气地揭露了周敦颐的援道入儒。成为理学奠基之作的《太极图说》,其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说及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太极本无极之论,不过是对内丹《无极图》宇宙论的解释而已。 周敦颐从先秦儒家以人伦道德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立场出发,取内丹宇宙论,为封建伦理制造哲学根据。这种思想思潮涉及到南宋,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向往内丹之道,曾化名“崆峒山道士邹沂”撰《周易参同契考异》。
总之,由于内丹学的盛行、理学的型以上学的学术思潮,《周易参同契》被重视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