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李悠罗 史部
李悠罗 史部
发起人:loveatoo 回复数:
0
浏览数:
2382
最后更新:2010/3/7 9:20:25 by loveatoo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3/7 9:20:26
[
只看该作者
]
#1
loveatoo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9
注册时间:2010/3/2
回复
编辑
删除
李悠罗 史部
从咒术性强到理性强
李悠罗
1. 绪论
《汉志》把《山海经》归到在数术略形法类,《隋志》分为史部地理类,《总目》分为子部小说家类。这三个不同的类目归属很明确地反映不同的学术潮流和其呼应。随着时代变化,《山海经》各个被人视为咒术书、历史书、小说。《山海经》的性格不是单纯而比较复杂,所以一个词汇来规定它的性格是很难的,可是要注意的是一定时期的知识层想《山海经》是历史书。可是第一,《山海经》是本来方士文化的产物,第二,《山海经》包含幻想的、奇怪的故事而接近后代小说观念,如果我们考虑这两点,可以说《汉志》和《总目》的分类比较合适。但我们不能挺身而同意‘《山海经》是历史书’的意见,那么,为什么唐人把《山海经》分到历史书?本文的出发点是这疑问,首先我们要了解《山海经》的成书背景和性格,然后考察各目录书里的《山海经》的地位和其原因,最后通过本文展开的考察,我们推论学术发展的一个大规律。
2. 《山海经》:方士的秘法笔记本
《山海经》的作者、编程时期、地区等都未详,而大部分学者们同意大概战国时代(B.C.3-4C.)燕、齊、楚地区的巫师惑方士系统的人物写成《山海经》。如鲁迅曾经说过《山海经》是巫书,从渤海湾到东南部海岩地区的燕、齊、楚地区继承古代殷文化的巫风,而渤海湾沿岸是战国中后期以后最初流行神仙说话的地方。 《山海经》可以分为两部分; <山经>和<海经>。<山经> 分中国和其周边地区为五个方向,记录山川的形势、产出的矿物和动植物、各地区的奇怪的怪物和神灵。<海经> 描写异国的风俗、事物、英雄的行迹、神的系谱、怪物。《山海经》用地理书的体裁来记录各地的风物,所以它可以说一种民族志。学者们想最初《山海经》的内容通过口传惑图画传过来,然后到战国时代文字形式的《山海经》稳定下来。东晋郭璞最初注释《山海经》,然后有了一千年的空白,到明清时期,经典学者加做集中的注释。
《山海经》取用地理志惑民族志的形式,但这只是它的外面的特征,而它本来的内容和目的是方士文化的。《隋志》把《山海经》分为史部地理类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的题材。
谈到神话和奇异的动植物的《山海经》表示当时是通用咒术的世界观的时代。今天的现代人容易想古代咒术都是迷信的、非科学的,但不深的知识来理解古代人的世界观产生这种误解。像意识和无意识总是一起存在一样,咒术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也总是一起存在的,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问的潮流,各时代的主流认识方法也变迁了。科学的认识比较弱而崇尚神和自然的神秘的古代,自然发展咒术的世界观,这咒术的世界观的意思等于神话的、感性的世界观。然后科学的学问和认识的发展产生理性的思维的发展。但理性发展不意味咒术的思维的消灭,只理性的认识观比咒术的呈现得强一点。想一想现代的我们!我们在科学和理性的发展最高的现代生活,可是好多人还寄托巫师,算命、选吉日、看看预备夫妻的八字。古代人看夜天的星而创造神话和故事,可是现代人看同样的星而用天体望远镜观察它、拍照片、分析它。这样的世界观的不同产生各目录书的不同的分类结果,注意这一点,接下去,我们考察各三部目录书的《山海经》的分类情况和其理由。
3. 《汉书艺文志》与《山海经》
《汉志》“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这是一种相术之学,刘歆(包括当时人)以为《山海经》是通过观物知道‘吉凶’的书。从现在的观点看,这不能说‘地理学’,古代的地理是风水地理,不是现在的科学地理。许多人以为《山海经》、风水等等都是古代人的迷信的产物,而古人没有发达科学的认识,从进化论的观点来批评他们,但是我想咒术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一直、每个时代都同时存在。只隋着时代风貌,有的时候咒术性强,又有的时候,理性强。所以《山海经》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咒术的世界观和咒术性强的时代氛围。刘歆把《山海经》归到形法类的最大原因就是汉代人们的咒术的思维强。汉承先秦发达的相术之学,当时已出现了观星象、制历法为主的占星术,以五行推算吉日的占日术,筮占术,以及人、物、地的状貌推测吉凶的相术等等。周代以来,各王朝确立儒教的统治观念,又一方面方术、神仙知识继续发展。汉朝强调中华和儒教,但汉武帝等许多皇帝喜欢方术和神仙,希望获得不死的秘法。尤其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终生好仙求药不断,无形中培养了一大批方士,造成社会上求仙修道的风气,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
4. 《隋书经籍志》与《山海经》
到唐朝,《隋志》把《山海经》归纳史部地理类,这表示当人以为《山海经》是一种地理书。但是我们已经了解《山海经》是方士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基本性格是咒术的。那么,历史是什么?虽然所有的历史不能避免历史家的影响,但是历史的基本原则是记录事实。唐人规定《山海经》是历史书,这意味着唐人收容事实的地理志、《山海经》。我觉得这儿有四个原因;第一,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地理志学和博物学的反映,第二,重视以体裁为分的可能性,第三,想象的地理的肯定,第四,为了导扬民族的自豪感和巩固政治的统合。
第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时期。这未曾有的大交流促进研究异民族、领土、地理等,特别是地理研究发达,《隋志》著录的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地理书籍全有139种1432卷。这种情况给目录分类一定的影响。
第二,《山海经》的体裁是地理博物志的体裁。唐代对《山海经》的认识比汉代科学的,还有《汉志》已经规定《山海经》是一种咒术的、刑法类的书籍,唐人至少认知它的本来的性格,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在史部地理类著录《山海经》的理由,这就是他们重视书籍的体裁比其内容多点儿。
第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世界性最强的帝国王朝,领土的扩大和活泼的文化交流产生丰富的经验的知识,而各学问的发达扩大科学的知识的面子。同时,道教的气氛也很浓厚,我们知道唐朝的国教不是儒教,而是道教。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咒术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的共存。跟汉代比较起来,唐代是一种咒术的思维强和理性的思维强之间的跨度时期。对《山海经》的唐人的理解显得这种跨度的认识观。
地理的种类多样,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想象地理等等。按照地理观念来分《山海经》的话,它可能属于‘想象的地理’ 之书。(我模仿Edward W. Said的‘想象地理’概念,本来想象地理是脱殖民主义的概念。简单地说,在主体的立场,以肯定的视线来描写主体的中心部分,而以主体的想象和欲望来叙述主体的边方部分。(要知道更多的内容,参考Edward W. Said的《Orientalism》。)在这儿,我模仿这词语,但我的意思是纯粹的‘想象的’地理概念。但以后我要Said的想象地理来考察《山海经》的地理类分类的原因,所以避免用语的混乱,先说明原来的意思。)因为《山海经》的神话和奇怪的内容都是古代人的咒术的思维造成的咒术的知识。唐代的跨度期的认识观可以肯定想象的地理。
第四,Edward W. Said用想象地理概念来批评西方人的东方观。想象地理是一种Orientalism的下为概念。想象地理好例子是天下图,天下中心部分的城市名、国家名都是实在的城市和国家名称,但是边境(方)部分的名称是想象的地名。Said用想象地理说明,为了主体惑中心的正当化主体或中心必须需要他者或边方的非正常的状态,西方人侵略东方时,为了巩固优秀的、文明的西方和鄙陋的、野蛮的东方的形象,他们的语言和文字继续创作殖民文学。这种主体的欲望和心里比较人类普遍的,比如,欧洲中世时代人想城郭里面是文明的空间而其外面是野蛮的区域,当时的文学作品、哲学书、公共文件记录这种观念。 通过这种自己中心的规定,主体或中心获得正常性和正当性。唐代继续扩大领土,至少他们有观察这边方地区的机会而对边方和异国的经验的知识比汉代丰富,那么,我们可以小心推测,唐人之所以承认《山海经》的非现实的部分,可能是与通过他者的非正常完成帝国的统一性的欲望分不开的。以承认历史书《山海经》,唐人承认《山海经》的边方民族和异国的他者性,即以喜剧化边方民族和异国来,证明作为中心和主体的唐帝国的正当性和优秀性,而给边方民族和异国劣等意识。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山海经》
《总目》说,“史之为首,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史籍应该让读者“观其始末”,“得其是非”。明胡应麟想《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这说明明表示前人和后人的认识差异。清朝流行的考证学、西方学问的影响也促进认识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山海经》归在子部小说类。这分类结果说明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全面变化。
小说观的变化也从世界观的变化过来的,理性的世界观认识,咒术的思维的产物的《山海经》是小说。《山海经》不是咒术的、神话的技能的神圣之书,而只是“古今语怪之祖”。
6. 结论
通过《汉志》、《隋志》、《总目》的《山海经》分类情况的考察,我们了解一些各时代的认识观的变迁。 总体来看,人们的世界认识、世界观,不是从咒术的到理性的,而是从咒术性强的到理性强的变化了。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山海经》不是单一性格的书籍,它有地理博物体裁、神话故事、幻想性。 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该怎么看待《山海经》?现代的世界观和知识来分《山海经》的话,你觉得它的位子是哪儿?按四部体系来分,它的位子是子部神仙家类。《山海经》是本来方士的只是记录物,跟其他子部书籍相比,她的思想的强度不太高,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包含的一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