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曾晓娟 | |
![]() |
发起人:palemars 回复数:0 浏览数:2241 最后更新:2010/3/4 12:49:10 by palemars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palemars 发表于 2010/3/4 12:49:11
|
子部 曾晓娟 [size=10.5pt]隋志中子部为十五家,新旧唐书子部均为十七家,出现类书类事类,并将隋志中的十五医方分为十六经脉类,十七医术类两类。汉志第三为阴阳家,从汉志起无此类,此类中的书籍也已失传。汉志中诸子略仅十家,但兵书略、方技略、术数略在后世均列入子部。隋志为十四类,与新旧唐书相较,少杂艺术类、事类、经脉类。与前几部目录相较,四库所存书目差别较大。但是从各时期分类与书目变化来看,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各家各派的不同看法。
[size=10.5pt] [align=center][size=10.5pt]一、儒家 [size=10.5pt] 这与《文史通义》中的说法类似,“夫儒之职业,诵法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汉志称,儒家流者,盖出于司徒之官,“ 司徙” ,是古代的官职名,始于4000 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民众、土地教育等事情,这正应了明教化之意,而汉代今文经学盛行谶纬之学,故在汉代儒家还有顺阴阳的职责,但到了隋唐时期,谶纬之学已经没落,故无“顺阴阳”的作用了。而四库时期,儒家书目进一步扩大,四库馆丞亦称儒家门派复杂,所学不纯,汉志、隋志中均在子部的《孟子》进入了经部,可见在隋唐之后,儒家的兴盛。但是此时的儒家却少了“明教化”的社会职责,而是偏向于“诵法先王”的学术方向。 [size=10.5pt]汉志以来,虽说独尊儒术,但是儒家与经部还是分门列类,并没有合为一部。这说明在历代学人依旧认为经学并不同于儒家学说。章学诚就认为,六经皆是周公之旧典,并不是儒家经书,而从汉志开始就分入经部的《孝经》、《论语》、《尔雅》是传六经的,故放入同略,但后世却不在遵从这种体例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后世经部与儒家就开始在渐渐融合。 [align=center][size=10.5pt]二、道家与法家的关系 家。阮孝绪的《七录》列出仙道录外篇二为一录,但也与道家完全不同,主要是神仙道化、五行之说等书籍,并且《七录》的子兵录中亦有道部,这也说明在魏晋时期,道家并不等同于道教。所以古人对道家与道教是有所区别的。阮孝绪将释家与道家单列出来,与当时佛学、玄学的兴盛有一定关系。到了隋唐,三武灭佛对佛家的打击较大,隋志、新旧唐书都将佛教、道教的书籍放入了杂家,但道家依旧自成一派。新唐书将神仙三十五家、释氏二十五家都录入了道家,包括高僧传等传记,这说明宋代的道家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学说,开始与宗教挂钩,神仙类其实就是道教书籍。到清代,道家彻底沦为宗教学说,四库承袭《七录》,将释家与道家单独列出,但此道家非彼道家,它将黄老学说与神仙道化放在了一起,道家与道教再也没了区别。除此之外,由于周易也是道教经典,所以此类书目中还包括隋志、新旧唐书放入阴阳五行一类的一些周易命理书籍。 [size=10.5pt]汉志称“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也就是说,对于汉代人来说,道家主要还是一种政治学说,人君南面之术。而“放者为之”,主要是指庄子的学说,即汉代人认为庄子的学说只是道家学说的一个分支,而且并不是主要学说,道家的主要学说是“南面之术”。而道家的定义到了清代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四库对此说道:“ [size=10.5pt]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 [size=10.5pt]这说明,在清代学者眼中,道家再也不是一种政治学说,而只是一种清静无为的修身之道,甚至是神仙道化的学问。道家的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size=10.5pt] [size=10.5pt]而从法家的角度讲,隋志、新旧唐书、四库都将《管子》作为法家书籍的第一部,这说明历代学者都认为《管子》是法家学说的肇端。但是汉志中法家由《李子》三十二篇开始,并且法家一类无《管子》一书。刘向校订过《管子》,这说明七略时期是有《管子》一书的,但不是放在法家。汉志中将此书放入道家,列为《筦子》,由此可见,至少汉代学者认为《管子》是属于道家书籍,而非法家。从四库的书目来看,唐之后法家继续衰落,所存之前书目仅只有《管子》、《商君书》、《韩非》数本,其余均是唐宋之后,而且从书目来看,唐宋之后的书多数是刑法狱讼一类,似乎法家的意义发生变化。而且后世的学者对于这本书究竟属于法家还是道家也不能完全肯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章学诚在《别裁第四》中认为“《管子》,道家之言也。”,但又在《焦竑误校汉志第十二》中言道,“焦竑以《汉志》《管子》入道家为非,因改入于法家。其说良允。” [size=10.5pt] [size=10.5pt]前文也说到,道家的定义在汉代之后发生了变化,也有人说起过,《老子》并非只是清静无为,而《管子》一书从道家到法家,也可以从中管窥古代道家思想的倾向。汉志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这也与黄老无为而治吻合。但是四库称管仲近功小利,韩非刻薄寡恩,又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待《管子》的。这说明,在先秦到汉代,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应该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司马迁将老庄与申韩合在一起作传——《老庄申韩列传》,应该也不是随便为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著述的变化,后世人对它们的理解与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size=10.5pt]而这种变化很可能影响到清代学者对先秦、汉代思想的解读。 [size=10.5pt] [align=center][size=10.5pt]三、杂家 [size=10.5pt] [align=center][size=10.5pt]四、小说家 [size=10.5pt] [size=10.5pt]汉志虽说“小说家,盖出于稗官”,但小说类所列书目,也有一些方士作品,将其与《山海经》相联系,小说应与方士仙话也有一定关系。隋志、旧唐书中小说家存书较少,新唐书中突然增多。且多了不少关于神仙幽冥的书,如《冥祥礼》、《冤魂志》等。四库将《太平广记》收入小说类,认为“凡分五十五部,所采书三百四十五种,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焉。卷帙轻者往往全部收入,盖小说家之渊海也。” [size=10.5pt] [align=center][size=10.5pt]五、其余各类 [size=10.5pt] [size=10.5pt]天文家在汉志的术数中,历来目录中差别很大,汉志中所存书目隋志中几乎都没有。而历数类隋志中几乎没有汉志所记载的书籍。在此两类中隋志中出现一系列婆罗门书籍,如天文的《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历数的《婆罗门算法》、《婆罗门阴阳算历》、《婆罗门算经》等,隋志中还有大量关于七曜历的书籍,而七曜历来自波斯。说明至少隋唐时印度的天文学、数学知识已传入中国,但新旧唐书中这类书籍就消失了。这些现象应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size=10.5pt] [size=10.5pt]隋志五行类存书非常之多。但汉志的五行存书似乎与隋志上的不大一样,、隋志、新旧唐书将连山三十卷放入五行,但是是梁元帝撰,不知是否是三易的《连山》。李鼎祚在此部中有连珠明镜式经十卷,鉴于李鼎祚撰有《周易正义》,可以从侧面看出古代学者撰周易的目的,与对周易的态度。 [size=10.5pt] [size=10.5pt]新旧唐书出现类书一类,列入子部。四库言:“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於魏文,晋荀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但是也有人说,类书的最初起源应是《吕览》、《淮南子》等杂家著作。所以书中应有一家之言,而且作者在分门别类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类书中应该还是有一定的统一思想的。 [size=10.5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