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曾晓娟
发起人:palemars  回复数:0  浏览数:2317  最后更新:2010/3/4 12:48:12 by palemars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palemars 发表于 2010/3/4 12:48:13
史部 曾晓娟

[align=center][size=10.5pt]史部

[size=10.5pt]

[/align][size=10.5pt]《汉书·艺文志》中尚未出现史部一说,先秦史书都放在经书略中的春秋略中,直到曹魏时期书籍分类甲乙丙丁四部时,丙部才具有史部的雏形。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此时才有了“史”的概念。在中国,史的概念源远流长,早在在商周时期便有了左史纪言,右史纪行的说法。并且在很多资料中都表明,至少从周开始,天子就有五史,分别为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诸侯之国,亦置史官。这也可以表明在中国史的地位。总的来说,中国的六经几乎和史都有关系,只是解读的方式不一样。就像孔子能在《归藏》中读出殷商的历史。因为隋志有云:“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这说明经籍等概念是建立在史的概念的基础上的,这句话也与汉志上的“尚书纪言,春秋纪事”的思想相吻合。而且一般研究者还认为魏晋时期也是文学出现自觉的时期,而这与甲乙丙丁四部的划分的时间也接近,所以应该说当文学等概念从史籍中脱离出来后,才又彰显出“史”这一学科的独立性,而且从典籍来看,以前的“史”偏向于记录,而现在的“史”更接近于现代的史学观——过去的事情。

[size=10.5pt]



[size=10.5pt]除去史部,隋志的经部中依旧有春秋类,但就仅限于春秋以及注疏春秋的书籍。隋志中依旧将《国语》放在春秋类中,汉志中的《国语》称左丘明著,隋志中的国语未写著者,只有注者,应为同一本书。而在这种情况再来看国语的分类情况,就有了更多的解释。传说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本就是春秋三传之一,由此来看,《国语》列入春秋类很大程度与他的著者有关。这一点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表现更为明显,此书的春秋类第一本不是《春秋》本经,而是左丘明的《春秋外传国语》,将《国语》称为《春秋外传》也是这一倾向的表现。并且司马光曾对左丘明既著《左传》又著《国语》有过这样的解释:“先儒多怪左丘明既传《春秋》,又作《国语》,为之说者多矣,皆未通也。先君以为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集列国之史,因别分之,取其精英者为《春秋传》,而先所采集之稿因为时人所传,命曰《国语》,非丘明之本志也。故其辞语繁重,序事过详,不若《春秋传》之简直精明浑厚遒峻也,又多驳杂不粹之文。”

[size=10.5pt][size=10.5pt][1]









[size=10.5pt]所以当时人应该都将《国语》看做《左传》的原始材料,才做此分类。但四库馆丞认为“考《国语》上包周穆王,下暨鲁悼公,与《春秋》时代首尾皆不相应,其事亦多与《春秋》无关。系之《春秋》,殊为不类。至书中明有《鲁语》,而刘熙以为外国所传,尤为舛迕。附之於经,於义未允。《史通》六家,《国语》居一,实古左史之遗。今改隶之《杂史类》焉”。将它也放入了杂史。新旧唐书中的史部分类情况一样,均为十三类,且门类相同,但《新唐书》更为细化。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将《搜神记》、《述异记》、《幽冥录》等志怪类书籍都放在了史部的杂传之下,称为仙灵、鬼神。而到了《新唐书》,这类书籍都进入了子部的小说类。中国的叙事文学是从史书开始,而在此可以看出叙事文学与史书的分化。隋志史部分十三类。

[size=10.5pt]



[size=10.5pt]正史六十七部,从《史记》开始,这表明在中国人的史学观念中,《史记》的地位。而先秦的史书中除春秋以及传春秋的书籍外,战国策等列入了杂史。《新唐书》七十家,中有集史五家。照隋志上说,正史的第一部是《史记》,而编撰《史记》的司马家族是历史上史官的再次回归,所以这是正统之属。

[size=10.5pt]



[size=10.5pt]古史三十四部,《新唐书·艺文志》列为编年类,共四十一家,这说明宋代开始,史书有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区别,而联系到宋代专门编著了中国最长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也可以看出宋代在史学上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从唐代刘知几的理论著作《史通》到史书分类的进步,也可以看出唐宋之间中国的史学观念有了长足的进步。隋志中称此类为古史,是由于编年体体例来自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故称此为古史。四库多了纪事本末与别史,四库上有云:“陈振孙《书录解题》创立别史一门,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但依旧以国史为主,但区别于正史。

[size=10.5pt]



[size=10.5pt]杂史七十二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魏征等人认为杂史的体例与春秋、史记、汉书不同,所以不能相信,备而存之。问题就在于魏征说是体例不同,并不是从内容上进行指责,在这里可以分析一下古人的史学观。《新唐书》八十八家。可是四库将俚语神怪、里巷琐言编入了杂家小说,并将《国语》放入了杂史。

[size=10.5pt]



[size=10.5pt]霸史二十七部,专门讲外来民族在中土建国的历史。从这一类来看,后来的《元史》也不应归入正史二十五史,因为从各方面看来,元代都不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朝代,而是外族对中国的占领。《新唐书》中去掉了霸史,出现了伪史一说,十七家。四库中作“载记类”。

[size=10.5pt]



[size=10.5pt]起居注四十四部,史本来就是从为天子纪言纪行开始,所以后来人都特别重视天子的起居注。而将《穆天子传》这部我们后世认为是小说的书籍放入起居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本书的体制与今起居注正同,此话与对杂史的评论相较,可以进一步明白古人的史观。而且《新唐书》沿袭隋志也将《穆天子传》放入了起居注。新唐书将起居注又分为了三部分:实录、诏令与起居注,六家。四库将起居注与编年放在一起,认为体例相同,认为《穆天子传》不可信,放入小说,在此可看出清代的实学学者非常注重史的真实性。在此也可以看出“史”与“文学”的区别日益明显。

[size=10.5pt]



[size=10.5pt]旧事二十五部,《新唐书》称故事类,有十七家。四库无。

[size=10.5pt]



[size=10.5pt]职官篇二十七部,《新唐书》十九家。四库将《唐六典》列入其中。从这一点来看,职官篇应该是中国行政制度学的开始。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两大名著,一是《周礼》,是先秦乌托邦的理想政府,一是《唐六典》,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一点是,中国没有理论上的政治学术著作,因为在长期参与政事的过程中,中国士人已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现实,而这些就体现在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中。这些就是我们现代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原始资料。

[size=10.5pt]



[size=10.5pt]仪注篇五十九部。《新唐书》六十一家

[size=10.5pt]



[size=10.5pt]刑法篇三十五部,从现代的学术观点看,此类应属于法学,而非历史。《新唐书》二十八家。

[size=10.5pt]



[size=10.5pt]四库将仪注类与刑法类都归入了政书类。并有诏令奏议类。

[size=10.5pt]



[size=10.5pt]杂传二百一十七部,可以说集中了我国叙事文学的起源,包括人物传记、传说等,《搜神记》也列于其中,还包括佛道、神仙鬼怪。而且隋志上认为这是史官之末事,虽是末事也是史官之事。《新唐书》的此类下还有女训一子类,包括曹大家《女诫》、长孙《女则》等,此类书隋志中放入子部儒家类。四库有传记类,并分为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

[size=10.5pt]



[size=10.5pt]地理一百三十九部,现代学科应是地理学。新唐书六十三家。但是与现代学科相较,古代地理类范围更广,四库中包含几个小类,其中有古迹、水利、杂记、游记、外记等。如《武林梵志》、《江城名迹》。

[size=10.5pt]



[size=10.5pt]谱系四十一部。《新唐书》称谱牒,十七家。四库时期被删。

[size=10.5pt]



[size=10.5pt]簿録篇三十部,现代目录学。《新唐书》十九家。四库称之为目录,取自郑玄《三礼目录》。

[size=10.5pt]



[size=10.5pt]四库提要史部的最后一类史评是只有四库才有的。还有史抄类、时令类。四库上说:“帝魁以后书,凡三千一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此史抄之祖也。”

[size=10.5pt]




[1]











顾颉刚讲授,刘起釪笔记,《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

198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