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作业(倪洁洁2120191469)
发起人:倪洁洁  回复数:0  浏览数:4736  最后更新:2020/9/18 17:21:09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20/9/18 12:42:02
倪洁洁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4
注册时间:2020/8/31
小说史作业(倪洁洁2120191469)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读书笔记


倪洁洁2120191469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是由齐裕焜先生主编,敦煌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从体例上突破了以往《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在对古代小说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能够了解到古代小说在时间上的发展顺序,充分了解到古代小说演变过程中的前因后果。这部小说史以新颖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小说的演变,能够给人以新的启发,并且其中所罗列的小说作品较为广泛,作者亦给予这些小说作品以恰当的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增长开阔视野,增长与小说史有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吴小如在本书中的序中提到:“本书对于几部长篇古代巨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做出了更有深度和说服力的新的评价。”这是作者在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有力论述,是经过缜密的思考过得出的结论,亦是作家本身的学力展现。




《四库全书总目》对于“小说家类”有着严格的界定:“其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今甄录其近雅训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之不载焉。”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清代治小说史者寥寥无几,有关小说史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兴起。齐裕焜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概述》中提到:“20世纪小说史研究有两次热潮,一次是在20至30年代,一次是在90年代。”齐裕焜先生所说的第一次热潮的额小说史研究作品的代表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所发表的《中国小说史略》。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关于小说史的作品发布,但未能形成体系,罗列如下:1901年[英]翟里斯《中国文学史》;1902年[德]格鲁贝《中国文学史》;1904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1904年黄人《中国文学史》;1906年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1907年王钟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1917年[日]狩野直喜《中国小说史》(讲义);1919年[日]盐谷温《中国小说史略》(1921年郭绍虞译);1920年张静庐《中国小说史大纲》;1923年庐隐《中国小说史略》;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次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齐裕焜先生总结这一阶段的小说史研究特点为:1.小说史类型多样化;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3.小说史编撰的多样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的小说史研究作品有:1925年徐敬修《说部常识》;1925年[日]宫原民平《支那小说戏曲史概说》;1925年刘永济《小说概论讲义》;1927年范烟桥《中国小说史》;1930年孙俍工《中国小说史十讲》;1930年沈从文《中国小说史》;1933年胡怀深《中国小说研究》;1934年胡怀琛《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1935年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1937年阿英《晚清小说史》;1939年郭箴一《中国小说史》;1947年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1948年[日]松枝茂夫《中国的小说》;1948年蒋祖怡《小说纂要》;1960年北大中文系《中国小说史稿》;1961年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1965年孟瑶《中国小说史》;1968年[日]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的研究》1970年[日]内田道夫《中国小说的世界》;1975年[日]前野直彬《中国小说史考》;1978年北大中文系《中国小说史》;1979年南开中文系《中国小说史简编》1980年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1980年程毅中《宋元话本》;1981年吴志达《唐代传奇》;1981年[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1982年刘瑛《唐代传奇研究》;1984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1985年李宗为《唐人传奇》;1986年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1987年鲁德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1988年谈凤梁《中国古代小说简史》;1988年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1988年林辰《明末清初小说叙录》;1988年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9年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1989年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1990年齐裕馄、陈惠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变史》;1990年杨子坚《新编中国古代小说史》;1990年徐振贵《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史》;1990年侯忠义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册);1990年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1990年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1990年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1991年徐君慧《中国小说史》;1991年杜贵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1991年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1991年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1991年方正耀《晚晴小说研究》;1991年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1992年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1992年刘荫柏《中国武侠小说史》;1993年侯忠义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册);1993年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1993年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1993年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1993年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1994年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1994年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1994年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1994年董乃斌《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1995年吴礼权《中国言情小说史》;1995年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1996年孟犁野《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1996年蒋松源、谭邦和《明清小说史》1997年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1997年胡益民、李汉秋《清代小说》;1997年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1998年石麟《章回小说通论》;1998年王增斌《明清世态人情史稿》;1998年陈节《中国人情小说通史》;1998年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1998年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1999年游友基《中国社会小说通史》;2000年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2000年陈大康《明代小说史》;2000年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中国古代小说在古代不受重视,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发表以后,中国小说史的撰写始终围绕着鲁迅先生的小说史框架,齐裕焜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中打破这一藩篱,采取分类编写的思路,梳理古代小说发展脉络,将小说演变的前因后果展现出来,是小说史研究的一大创新之处,对小说史研究具有启发和开拓意义。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全书共有八章,分别为只怪传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从章节标题来看,齐裕焜先生的小说史分类是从小说的题材内容进行划分。正如罗宗强在《明代后期士人心态》中所提到的“任何一种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高保持其纯而又纯之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思想史足可说明,各个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之现象。”因此,小说这一文体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影响错综复杂,以时代为界限对小说进行划分则难度较大,且中国小说的发展历时较长,集中创作期集中在明清两代。小说还分为白话和文言两个系统,其各自演变并不相同。其次是中国小说的类型较多,有的小说内容涉及多种类型,这都是进行小说史研究的难以逃避的“疑难杂症”。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再一次梳理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对于小说史的整体框架能够了然于心。




一、古代小说的时间发展历程
书中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从远古到先秦两汉,这一阶段是小说的准备期。史传、神话、寓言故事等叙事文学对后世小说的产生提供巨大的创作源泉,在思想、语言和题材上为后来小说的产生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魏晋到唐代,魏晋时期产生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打响头炮。到了唐代,受到韩愈古文运动的影响,产生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传奇小说。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受到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影响,白话小说开始涌现。出现了一种符合下层百姓阅读习惯的小说文体——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在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古代小说根本性的变化。即创作者有大量的民间艺人参与、篇幅上逐渐走向长篇、语言上由文言向白话过渡。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巨著。第四阶段是明代。明朝是一个政权复杂。思想空前活跃的朝代。小说创作受到当时一些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小说的内容开始转向日常市井生活,更多的作家个人思想开始在小说中展现,这一时期的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是小说创作的主潮。第五个阶段是清初至清中叶,清代的两部长篇小说巨著《聊斋志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将小说创作推向高潮,与此同时封建制度即将瓦解前夕,许多小说作品中带有浓烈的伤感气氛。一般小说史研究的时间刻度截止到清代中叶,但本书的创见之处在于,将小说的发展时间划分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这一时期的小说逐渐受到西方小说的影响,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在语言、结构和人物内容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以上是中国古代小说在时间历程上的大体走向。




二、古代小说的题材类型
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中提到:“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特点是历史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因袭继承现象多。”古代小说的题材大体上分为四类: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世情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中分为志怪传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并进一步归结为三种:讲史、世情和神魔三种。儒家思想是中国的官方之学,文人学习进修必读之经典也以儒家作品为主。儒学强调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和封建统治,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是便要文学的教化作用,即“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即是在题材选取上总是喜欢选择史实类内容,通过历史故事来宣扬封建道德秩序。大体上古代小说在题材内容的走向上,是从取材历史走向现实生活。




三、本书小说史的分类
由齐裕焜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一书中,在整个大框架下是以小说题材为划分依据,在每章内先进行总体的概述,之后在时间历程上细述该类型小说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作品的流传程度,之后选取该类型的典型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如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首先在第一节中对志怪小说的起源于发展进行整体的概述,之后依据志怪小说的具体发展情况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繁荣兴起的原因、重要作家作品、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对小说史的意义与影响,之后按照对应的格式套路介绍志怪小说在唐代的发展以及宋元明时期的演变情况,将《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这两部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详细解读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这种论述方式,首先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种小说类型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了解更加清晰,其次能够更好的掌握该类型的小说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
但是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是互相吸收与融合,有些小说很难分类,有的小说则介于两种或是三种类型之间。在这本书中,齐裕焜先生先生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或者说这一难题确实是“无药可解”。在绪论中提到:“同一题材的小说,我们采用集中叙述的办法,如隋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等。但是,它们虽然题材相同,而类型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属历史演义,有的为英雄传奇,我们只好把写朝代的归于历史演义一章,写个人或家族的归之于英雄传奇,在具体阐述时,指出它们的演变情况。哪些作品是历史演义,哪些作品为英雄传奇。”



四、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思想的变化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非常鲜明的异于西方小说的特点。首先中国古代小说始终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历史事件和社会重大问题常常是小说的中心题材,并且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是“忠、孝、节、义”的仁人志士,其不自觉充当了封建说教的工具,并且很少具体描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以儒家为主的伦理思想。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一直屹立正统思想之中,它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强调维护封建秩序,强调“文以载道”。知识分子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再进行创作时,自然在小说中表现出“劝恶扬善”的思想倾向。
其次,史传文学传统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小说的地位自古以来就较为低下,被认为是“小道”,并且小说主要是以史的“外乘”面目出现的,许多小说创作不仅是因史而作,并且在行文笔法,还和史传文学如出一辙。例如最早以小说命名的《殷芸小说》,作者殷芸博学多才,博学强识,这本小说是在他工作之余编纂出来的,是对史书不收录的荒诞之说的整理,正如姚振宇《汉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二中所载:“案,此殆是梁武作通史时,凡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是小说因通史而作,犹通史之外乘。”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历史的国家,重视历史的编纂补订工作,小说从一开始作为“史”的外乘而存在,在其题材内容、行文笔法和创作观念上就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传奇以虚构的性质力图摆脱史传观念桎梏,是小说从实录向虚构转变,是小说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宋明以后白话小说快速发展,创作家们逐渐开始关注百姓日用饮食,以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小说开始逐渐独立起来。
正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以及史传文学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




五、小说的艺术成就
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结构的发展、文学语言的变化以及叙事方式的变化。在人物塑造方面,古代小说经历了从实录到虚构,从类型化人物到典型化人物的发展过程;在结构方面,文言小说受到史传文学影响,基本上是传记体,而白话小说受到说唱文学的影响,故事较为完整,类似于人物传记的体例。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小说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以第三人称来介绍人物一生中的几个大事件;在文学语言方面,文言小说的语言凝练简洁、白话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群众和文人创作交织,使得小说语言既具备文言的简练准确,又展现出口语的通俗性和活泼性,这使得小说语言发展的炉火纯青。在叙事方式上,中国古代小说的大体上是沿循着由全知全能到限知限能的方式过渡,从无所不知到,限定视角叙事,这一叙事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小说阅读的吸引力。
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三国演义》首开人物类型化先河,类型化人物的艺术特征在于缺少变化,人物性格较为单一。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忠贞等等都达到了类型化的顶峰。到了《水浒传》和《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开始出现个性特征,到了《红楼梦》,其人物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描写打破了以往“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是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了典型人物形象。
在结构方面《三国演义》开创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线”式结构,以蜀汉矛盾为重你行你,以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情节,既保证了前后发展的一贯性,又富于曲折和变化,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一个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水浒传》则开创了章回小说以人物为顺序的“环”式结构。对几十个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小说以人物群像来联络结构,由一个主要人物引出另一个主要人物,形成一个“环”式结构以推动整体发展;《西游记》开创了以事件为顺序的“环”式结构;《红楼梦》则以时间、人物、事件为顺序,采取了多条线索并头齐进、交互连接又相互制约的立体网状结构。
在语言方面,《三国演义》所使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水浒传》和《西游记》的语言是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承受,其中人物语言绘声绘色,达到了很高的个性化程度。其中《西游记》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到了《红楼梦》,文学语言已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北方口语的基础上,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形象生动、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珍贵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凝聚着昔日学者珍贵的思想,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独特内涵,通过对小说史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古代小说的演变轨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打下牢固的基础。



[倪洁洁 于 2020/9/29 17:23:1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