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江 | 《括地图》的佚文及著作时代
发起人:rainning  回复数:0  浏览数:7571  最后更新:2019/12/9 23:43:37 by rainn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rainning 发表于 2019/12/9 23:43:21
孙国江 | 《括地图》的佚文及著作时代
《括地图》的佚文及著作时代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 《括地图》是汉代以来流传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已佚。自清代开始有学者将《括地图》中的佚文进行辑佚整理。《括地图》中的文字有许多与《山海经》有关,同时《括地图》与汉代纬书《河图括地象》也关系密切,也有学者提出两书实为一书的观点。《括地图》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和异国传说,是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在早期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对晋代的此类志怪小说如《博物志》、《外国图》等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括地图》、地理博物、志怪小说


《括地图》为汉代以来流传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已佚,作者未详,仅有佚文散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书引文之中。从这些佚文的情况来看,《括地图》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远方异国传说,而且其中很多内容又见于汉魏以来的其它史籍如《山海经》、《淮南子》和晋代志怪小说如《博物志》、《外国图》等作品之中。将这些作品中国同类故事的传承情况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括地图》一书具体的创作和成书情况。

一、《括地图》的流传情况及其与《河图括地象》的关系

《括地图》一书于历代史志目录中未见著录,仅《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录有其名。书中文字多见于唐宋典籍,自《初学记》、《艺文类聚》至《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等书中多引有《括地图》中文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罗泌《路史》中所引《括地图》中文字多有错讹,如《路史》卷二十三注引《括地图》称:“桀放三年死,子獯鬻妻桀之众妾,居北野,谓之匈奴。”然据《史记索隐》引此处文字注出乐彦《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由此可见,《路史》所谓之《括地图》实为《括地谱》之误。又《路史》卷二十二注引《括地图》云:“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者,穆王之所至。”此条文字所记颇为混乱,不似《括地图》中文字,且未见于其它书籍所引。由此可以推断,南宋罗泌及其子罗苹在作《路史》及《路史注》时所见之《括地图》已非原本,因此原书或佚于南宋。

清代以来,学者对《括地图》中佚文进行过多次的辑佚,目前所见有三种辑本:清人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出此书佚文三十二条;清人黄奭《黄氏逸书考》辑出此书佚文三十六条,附于《河图括地象》之后,其内容与王谟辑本大致相同,或有引文出处差异;清人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亦辑录此书,然仅据《太平寰宇记》辑出“临蒸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一条作品,且已见于王谟辑本和黄奭辑本。

从历代辑佚和研究的情况来看,《括地图》在后世常被与《河图括地象》相混同。《河图括地象》又称《括地象》,是两汉之际流传的河图系纬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原书也早已散佚,仅有历代典籍中的佚文存世。由于《河图括地象》的简称与《括地图》仅有一字之差,且两书中的内容都以上古时期的神话和地理为主,因此很多辑佚者在辑录这两书的佚文时经常将《括地图》中的文字辑入《河图括地象》之中,甚至认为《括地图》与《河图括地象》就是同书异名。

这种情况由来甚早,黄奭《黄氏逸书考》所辑《河图括地象》即将《括地图》中文字大量辑入,并称所本为《清河郡本纬书》,但又将《括地图》中文字单独辑出附于《河图括地象》之后。至日本学者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合著《纬书集成》时则直接将《括地图》的佚文全部作为《河图括地象》的佚文辑入《河图括地象》之中。研究者中也有观点认为《括地图》与《河图括地象》为同书异名,如袁珂《中国神话史》中即认为:“《河图括地象》又名《河图括地图》,简称《括地图》……观其内容性质,二书实在应该便是一书。” 但是,翻检古代典籍,我们未能发现明代以前的书籍中有将《河图括地象》称作《河图括地图》的情况。根据唐、宋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所引文字的情况来看,这些类书中既有引用《河图括地象》中文字者,也有引用《括地图》中文字者,而并未将两书视作同书对待,《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也将《河图括地象》与《括地图》两书名分别单列。可见,在唐、宋时期《河图括地象》与《括地图》二书是并行于世的,而并非同书而异名。清代学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在辑录两书佚文时,也是对两部书分别进行辑录,同样认为二者并非同一部书。

对比两书内容,也可以发现《河图括地象》带有强烈的纬书意味,如《初学记》卷一引《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河图括地象》曰:“令訾野中有玉虎,晨鸣雷声,圣人感期之兴。” 《河图括地象》中的这些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以及圣人感兴的内容都带有明显的纬书味道,《括地图》佚文中则很少见到这类带有纬书性质的文字,反而有大量关于海外神仙世界以及长生不死的内容,可见两书并非出自同一手笔。此外,同样是记载山川地理的内容,《河图括地象》的佚文以九州之内王化所及的中原地理为主,《括地图》的佚文则以记远方异国和海外神仙世界的传说为主。

总体来说,《括地图》所记内容以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为主,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文学的特点,与纬书的形式区别十分明显,其属性特质应为博物类志怪小说。但是,若说《括地图》与《河图括地象》全无关系却也不妥,两书在思想性和某些观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正如李剑国先生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所说:“《括地图》虽不是纬书,不同《括地象》,但观其书名,似乎是承袭《河图括地象》。” 无论从题目上还是从内容上看,《括地图》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河图括地象》的影响,但是《括地图》中的文字却并没有体现出纬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括地图》佚文中所见“穿胸国”传说

《晋书•裴秀传》引裴秀《禹贡地域图序》称:“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推测《晋书》所言“括地杂图”即《括地图》,并认为:“西晋张华《博物志》亦多取本书,如神宫、大人国、奇肱国、穿胸国、孟舒国民、无启民等,然则其出汉世无疑。又考班固《东都赋》有‘范氏施御’语,注引《括地图》:‘夏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按:《博物志》作范成光)御之以行,经南方。’则知书出西汉。” 但赵章超《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中则提出不同意见:“汉代之《括地》杂图是否即《括地图》,实无确凿证据以证明之,故该书是否汉代典籍,还需存疑。” 尽管《晋书•裴秀传》所说“括地诸杂图”是否即指《括地图》确实难以判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所存《括地图》佚文中大体判定它的创作时代。

《括地图》佚文中保存了一些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主要包含如下三事:穿胸国事、孟亏隐于丹山事,羿养于山间事。其中孟亏隐于丹山事和羿养于山间事两则神话传说不见于它书所载,穿胸国事以及与其相关的禹诛防风氏事则是秦汉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一则神话故事。

《括地图》中所载穿胸国事见于《文选》卷一李善注班固《东都赋》所引,《东都赋》称:“由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睼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李善注引《括地图》曰:“夏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 又《文选》卷四十六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称:“离身反踵之君,髽首贯胸之长,屈膝厥角,请受缨縻。”李善注引《括地图》云:“禹平天下,会于会稽之野,又南经防风之神,弩射之,有迅雷,二神恐,以刃自贯其心。禹哀之,乃拔刃疗以不死之草,皆生,是为贯胸之民。” 此条又见《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括地图》,作:“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国。”

禹诛防风氏故事是汉代以前即已经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现存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到了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及刘向《说苑》卷十八同样记载此事,内容与《国语》中文字基本相同。但是,先秦至汉代的禹诛防风氏故事中并无后来的穿胸国故事。

穿胸国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海外南经》载:“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郭璞注引《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匈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 《淮南子•地形训》所述海外三十六国中也有穿胸民。但是,《山海经》和《淮南子》中所说的贯胸国是一个远在海外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胸口长有孔窍,与先秦神话传说中与禹同时的防风氏并无关系。

从故事的形态上来看,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如《国语》、《史记》、《说苑》等书中所记载的禹诛防风氏故事较为质实,内容虽涉及虚幻的神明但仍以历史叙述为主。《括地图》中的叙事则多神奇怪异的内容,以神话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形式出现。可以推断,《括地图》的故事是在继承先秦的禹诛防风氏神话故事的基础上,结合了汉代的一些传说而形成的一则带有文学想象的全新叙事性作品。

贯胸国故事又见于张华《博物志》:“昔禹平天下,会诸侯会稽之野,防风氏后到,杀之。夏德之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成光御之,行域外。既周而还至南海,经房风,房风之神二臣以涂山之戮,见禹使,怒而射之,迅雷风雨,二龙升去。二臣恐,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其刃疗以不死之草,是为穿胸民。” 《博物志》中的这段叙事是这一故事较为完备的版本,与《括地图》中的叙事相比更为合理。首先,《山海经》和《淮南子》中的穿胸国并非中原地区,因此《博物志》中特意强调范成光御龙行至域外。其次,《括地图》中射禹者为防风之神,其身份殊不可解,而《博物志》中则改为防风氏之二臣,使故事内容更为畅顺。可见,《博物志》中的这段内容是在《括地图》的基础之上弥合增删而成的。

三、《括地图》与《山海经》及《外国图》的关系

关于远方异国的故事自战国后期至西汉开始大量出现,这与当时大规模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域外文化的传入有关,更与阴阳家、神仙家及方术士通过对于想象中的域外世界的叙述来宣扬其神仙观念有关。《山海经》、《淮南子》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远方异国的故事,其中许多内容又见于《括地图》及另一本讲述域外异国故事的志怪小说集——《外国图》中。

《淮南子•地形训》中总括了先秦至汉初流行的远方异国传说:“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 通行本《淮南子》作“海外三十六国”,但实际所载为三十五国,《论衡》中亦称“海外三十五国”,今本《淮南子》或将“三十五国”误作“三十六国”。《淮南子》中所载海外诸国多见于《山海经》,很可能出自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对于域外世界的认知。

《括地图》中也记载了许多远方异国传说,从今所存《括地图》佚文中所见的远方异国传说来看,主要有奇肱民、丈夫民、大人国、无咸民、白民、细民、羽民、化民、君子民和天毒国。其中奇肱民、丈夫民、大人国、白民、君子民又见于《山海经》,且内容多与《山海经》相同或类似,唯独奇肱民与大人国所述不同。

关于奇肱民,《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奇肱之国”事为:“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 而《括地图》中情节则离奇很多,且与《山海经》中的叙事关联不大,《艺文类聚》卷一引《括地图》称:“奇肱氏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车至于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使作车,谴归。去玉门四万里。” 又《艺文类聚》卷七十一引《括地图》作:“奇肱民能为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久,奇肱车至于豫州,去玉门四万里。” 

关于大人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 《山海经•大荒东经》亦载:“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山海经•大荒北经》又载:“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 中国古代自先秦时期即有长狄的传说,其渊源或可追溯于比中原人身材高大的域外民族,后来又以讹传讹形成大人国的传说。然而《括地图》中所载的大人国特征却不在于身材的高大,而是在于长寿和乘龙飞天,《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引《括地图》曰:“大人国,其民孕三十六年而生儿,生儿长大能乘云,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

将《山海经》与《括地图》中所记载的奇肱国与大人国故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山海经》中的叙事更贴近于域外传说的本来面目,而《括地图》中的叙事则带有更加强烈的仙传和小说的特征。关于《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非一时一人所作,《大荒经》4篇和《海内经》1篇成书最早,大约在战国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经》4篇稍迟,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作品;《海内经》4篇最迟,当成于汉代初年。它们的作者都是楚国或楚地的人。 从传承关系来看,《括地图》的创作应晚于《山海经》,大约不会早于西汉初年。

在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中,还有一部记载域外奇闻的作品集名为《外国图》。《外国图》原书已佚,不知撰人。此书佚文见于《水经注》、《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书,《水经注•河水》引《外国图》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人居之。” 清代学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据此定此书为晋人所作,其说甚是。

《外国图》中所记海外异国传闻许多内容在叙事模式方面与《括地图》有相似之处。《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六引《括地图》曰:“无咸民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百年复生,去玉关四万六千里。” 同卷又引《括地图》曰:“细民肝不朽,死八年复生,穴处,衣皮。” 此种叙事模式在外国图中反复出现,《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七引《外国图》曰:“无继民穴居食土,无夫妇,死则埋之,心不朽,百年复生,去玉门四万一千里。”“录民穴居食土,无夫妇,死则埋之,肺不朽,百十年复生,去玉门万一千里。”“纳民陛居食土,无夫妇,死埋之,肝不朽,八年复生,去玉门五万里。” 此外,《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一引《外国图》曰:“长人国妖(妊)六年乃生,而白首,儿则长大,乘云而不还,龙类也。” 这段内容与《括地图》中所述大人国事几乎完全相同。对比《括地图》与《外国图》的文字可以发现,两书在内容和叙事模式上十分类似,其创作时间应不会相差太远,并且两者应存在着承袭关系。《外国图》中有“大晋国”的说法,因此基本可以判定为晋代的作品,《括地图》的创作与成书或应与《外国图》同时或稍早。

综上所述,《括地图》是一部创作于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集,其命名方式受到了纬书如《河图括地象》的影响,但从其创作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山海经》而作,并对后来的志怪小说作品如《博物志》、《外国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李剑国先生所说:“《括地图》是继《山海经》之后又一重要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大大丰富了远国异民传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