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闲情雅趣
→
娱乐情怀
→
转帖一文:“老师”称谓流变
转帖一文:“老师”称谓流变
发起人:shan-zhi-nan 回复数:
1
浏览数:
13797
最后更新:2010/5/6 0:18:04 by rainning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5/3 20:46:53
[
只看该作者
]
#1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回复
编辑
删除
转帖一文:“老师”称谓流变
“老师”称谓流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语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名称。”这一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老师”是现代社交生活中使用相当频繁的一个称谓词,其社会关系特征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然而,当前,“老师”称谓的泛化现象相当普遍。所谓“泛化”,不同类型的称谓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指的是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常常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称谓系统的变化也是如此,它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政治生活及共成员心理背景的某种变化。
在交际领域里,“老师”称谓泛化比较明显。新中国成立后,“老师”称谓逐渐替代了“先生”称谓而率先在中小学中通行开来。但在高等院校,学生对教师仍普遍称呼“先生”。50年代中期,由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陆续毕业,许多人担任了大学中的助教。学生们对这些年轻的教员开始使用“老师”称谓,以区别于作为讲师、教授的中老年教师。称呼“先生”隐含了对中老年教师的尊敬,称呼“老师”则含有亲切的意味。这样,“老师”称谓便在大学中日渐流行起来。“文革”之后,“老师”称谓在各级各类学校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极个别年老位尊、德高望重者方可被称为“先生”。不仅如此,学校里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行政领导和职员,也都被叫做“老师”。直到今天在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医学界等领域,相互称“老师”的情况非常之普遍,尤其那些年龄较轻,资历较浅的人,一般来说,出于礼貌必须称呼比自己年长资深,在某一方面特别有专长,又没有官衔的人为“老师”的。主动称呼对方为“老师”,表明的是一种虚心好学的态度,在表示对对方尊敬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于被教的地位,使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既亲密又有等差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一种既融洽又安全的关系,特别有利于双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学习。而且,客气地称呼对方一声“老师”总没什么大错,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山东是孔老夫子的家乡,在山东的一些地方,对“教师”称谓的泛化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尤其是我们的省会济南。陌生人相见定会称呼你一声“老师”,或拖着柔软的调子称呼“这位老师........”,发音虽然和普通话的音调不尽相同,但是,表达出的却是对外来人的一种尊敬和礼貌,让人倍感舒服。
初来济南求学,哥哥就教我,在济南,一般情况下,见了感觉稍比你年长的就称呼“老师”,同龄人称呼“同学”,保证万无一失。结果有一次单独去市里玩,迷了路,就问路边一个貌似比我爸爸年轻的男士:“叔叔,请问……”这位“叔叔”热心地帮我指完了路,最后,他欲言又止,“我有那么老吗!”……不用说,我当时简直尴尬之极啊!后来就学乖了,见了谁,不管是学校物业的工作人员,还是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亦或是大门口的保安,一口一个“老师”,叫得他们“心花怒放”。
我有一个好朋友,每次出校门,见了门口年龄稍微大点的保安就叫人家“大叔”,人家保安不同意了,非逼着她改口。她也真是听话,以后每次见了保安就叫“哥哥”。听得我每次都得起一身鸡皮疙瘩,而保安自此无奈地摆摆手,再也不为难了她。谁能禁受得住她那一声清脆的“哥哥”呦,还是我每次一声“老师”叫得大家心里都比较舒服些!,
在现代社会,“老师”的称谓不一定非固守过去那种所谓“辈尊年长,德高望重”的定义,一个人只要在某一方面能为他人“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就可以被称为“老师”了。这种向大众泛化的情形,比起最初对“老师”称谓的定义只不过少了些“等差”原则,多了些“平等”内涵罢了,“老师”的职业应该受人尊敬,目前这种称谓的泛化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一种礼貌,是对人尊重的一种表示。
中国被称作是“礼仪之邦”,目前竟然面临着称呼上的尴尬与困惑,具有平等意识的“同志”一词不能用了,“先生”一词又让人难以出口,那么,与陌生人见面的时候,礼貌地称呼对方一声“老师”,既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切,我认为是很得体的称谓。
“老师”这一称谓,既不能成为“臭老九”的代名词,也不能回到“师道尊严”的老路上,这一词语的向大众泛化,最后变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敬称”倒是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