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发言:浅谈道教中的道家渊源 詹凌菲
发起人:zhanlingfei  回复数:4  浏览数:7181  最后更新:2010/4/29 9:07:38 by wangyan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4/28 1:33:43
zhanlingfei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2
注册时间:2010/3/12
读书会发言:浅谈道教中的道家渊源 詹凌菲
发言稿还不完善,应该还要加入道教对后世的文学、文化影响,这一部分的考虑还不成熟,留待课堂发言时补充吧~


一、 道家对道教学术思想的影响
道教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地山在《道教史》里说:“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儒不过是占伦理的一小部分而已。”(P177)
但道教思想成分十分复杂,从起源上说,虽然被称为“教”,但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相比,道教不是由某个教主在短时期内创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因此在其渊源里混合了古代各种原始的思想。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道家”、“道教”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具体说来,道教在道家影响下的思想和学术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且最重要的一点,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老庄道家“道”的思想。
《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P3048,中华书局1974)
老子《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明“道”恍惚不定,不可捉摸却又确实存在。
老子提出这样一种宇宙起源图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进一步对“道”阐释,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教将老庄这种把“道”作为天地万物本源,而且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吸收成为其基本理论基础,把“道”作为宇宙、阴阳、天地万物的本源。
《太平经》这样描述“道”:“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又说:“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这就形成了道教的一个相对成体系的宇宙理论,并以此为基点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道教的“道”和老庄的“道”又存在根本差别,葛兆光在《想象力的世界》一书中一段精彩的论述:
老庄的讲“道”是真讲,但道教讲“道”则是虚晃一枪,道教只不过是用《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与《庄子》中“精神生于道,形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的理论为自己这里、神谱、仪式、方法建构一个基础框架二一。它更关心的是人的羽化成仙、长生不死与消灾避祸、身健体强,它更擅长的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操作“程序”,如果说老庄思想乃是一种人对于生存意义的哲学思索,那么,道教则是一种人对于生存形式的神学活动。
2、其次,道教从神秘主义的角度把“道”人格化,进而衍生出道教神仙体系。
对道教来说,它根本的东西不在于道家那种精神的超越,道家思想固然是道教的主干部分,但是作为宗教而言,道教中不完全是老庄的哲理和玄思,还有一个神的谱系,还有一套名目繁多的仪式、戒律和方法。
道教将老子看做“道”的化身,《太平经》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混元皇帝圣纪》也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里,将老子等同于道,道又等同于天地万物之根本的神灵,就把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和作为哲学范畴的“道”成功地神化为天上的神灵,信“道”即是信“神”,尊奉老子即是尊奉天神,这样,完成了“道”和老子在宗教意义上的转变,把玄思层面的老庄那种对精神的超越,落实到满足现实世界的人们的心理欲望,创造出一个客观的最高存在,为现实的种种实际问题提供解决的门径。
随着道教的发展成熟,到六朝时,“道”又衍化出道教尊奉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元始天尊,产生出“三清”尊神,以后,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其他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整饬的道教神仙谱系与结构。道教最早也是最有系统的神谱,是南朝梁的陶弘景所作的《真灵位业图》,在这个神谱中,诸神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排成七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元始天尊为首,第二层次是大道君为首,以此类推至第七层次以酆都北阴大帝为首。这只是茅山一派道士的神谱,但其他派别的神谱的结构也大体如此,神谱的出现,标志着宗教走向有意识有目的地理性构造宗教伦理之路。
3、再次,道教修道成仙思想源自道家哲学中的长生思想。
修道成仙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法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家历来比较注重衍生,《道德经》中就有“长生久视之道”、“谷神不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等说法,庄子对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养生思想在庄子学说中占有很大比重,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认为通过修道可以使人延年益寿。《庄子大宗师》里提到“真人”的理想境界:“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原始道家认为在“虚形”之内有一个真我,能超然于物质之外,忘形于时间之中,“真人”思想并不是肉身永生说,而是主张肉体的生死的自然必须的,而“道”正因其有情有性,无为无形,所以能超脱一切空间时间的限制自由来去,可以说,道家的长生论,是知生而生,知死而死。
老庄之后,战国时期形成了稷下道家学派,这个学派继承老庄,提出齐万物以为道,顺乎自然,不累于俗,不嗜于物,不顾于虑,不谋于智,并把黄帝与老子秉承。此后随着崇尚黄老的社会思潮泛起,出现了以道家清静养生、无为治事为主体,而又汲取阴阳、儒、墨、名、法各家部分思想内容,被称为黄老之术的新道家。黄老思潮在西汉还主要侧重无为而治的政治角度,到东汉时,就转向了养生、修仙方面的内容,从此“黄老道”把“黄老学”的养生术演变为具有道教意味的修炼术,黄老道成为道教的前身。
道教的追求目标正是成仙与不死,换句话说是生存与享受,因此道教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因此在道教的理论体系和相关著作中,有许多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方术,如斋醮、符箓,服食、行气、内丹、外丹等等。举常见的“内丹”和“外丹”来说,“外丹”毋庸赘言就是指可以食用的养生药物,而“内丹”的精要在于“养气守静”。《太平经》说:“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这个气就是前面提到的“元气”,它不仅是宇宙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本原,也是人的根本所在。
道教强调“养气”,当然这里的“养气”已经于孟子的“养气说”相去甚远了。道教认为,要养气,首先要保持一种情绪的和谐安定,这就叫“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神灿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其次,道教要求人们要保持身体内的清新洁净,要“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尤其忌食鱼肉荤腥和辛辣刺激之物,最好就什么也不吃,神仙就是“饮风吸露”、不食人间烟火的。
修炼了“内丹”还要炼“外丹”,诚然,这已经明显加入了方技、术数、巫医等思想,《元气论》里有一段话:“入真道者,先须保道气于体中,息元气于脏内。然后辅以药物,助之以百行,则能内愈万病,外安万神。”《道藏》中提到方药的地方不计其数,最受崇奉的是以朱砂、黄金为主的矿物、金属类无机物药品,炼出来的“仙丹”据说具有“令人身安命延,升元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的功用。
二、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参考书目:
李泽厚《新编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8
任继愈主编,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现代出版社1990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