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魏晋玄学思想片谈 09研 张彦斌
魏晋玄学思想片谈 09研 张彦斌
发起人:zhangyanbin 回复数:
12
浏览数:
11775
最后更新:2010/4/26 20:49:25 by guoqiuju92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4/16 10:09:43
[
只看该作者
]
#1
Joe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8
注册时间:2010/3/21
回复
编辑
删除
呵呵说下我的理解,如有不妥,请各位指正。玄学的论题“本末有无之辨”是貌似玄远的形而上问题,但并非神秘莫测,落实到政治层面就是“名教与自然”之争。名教是东汉末以来的官方意识形态,但魏篡代后被异化,更多是因为政权的不合法,滥用名教的名义镇压异己。所以士人才会对名教如此反感,以至正始名士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与司马氏合作。但他们又是最讲孝的,执着于儒家的伦理,实际上他们反对的是被异化的名教。像五四时代,矫枉必须过正,只有决绝激进才能扭转局面。
而到学理层面上,裴顗崇有论意在支持名教,而王弼却将儒家学说的本体也归于“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天何言哉”,是真正的不言;《老子》《庄子》倒是对天道喋喋不休,老庄不是真正的圣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郭象“非有非无”,无可无不可,这样经过正反合的过程,名教与自然得到调和,也就是说名教要合乎自然的原则,不能对百姓造成压迫。
由此可见,玄学家还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注的。只是当时政治专制,动辄以言获罪,所以谈论玄远,离开具体的人事。当然另一方面这也与当时人们抽象思维的进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