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 ——孔孟思想 09研 张芳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 ——孔孟思想 09研 张芳
发起人:shadow 回复数:
12
浏览数:
10384
最后更新:2010/4/15 0:20:41 by lijunchao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3/30 9:11:07
[
只看该作者
]
#1
shadow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0
注册时间:2010/3/25
回复
编辑
删除
孔孟思想及流变简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初级氏族社会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一历史动荡变革之际,旧有的礼制文化还占有很大的比重,新的思想也成百家争鸣之势,九流各家都想于乱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像梁启超先生形容的:“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1】
在这之中,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先秦的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韩非子称为“显学”。
一、 孔孟核心思想
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在“礼”还是“仁”,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怎样,“礼”“仁”都是孔子思想无可规避的方面。
关于礼,《论语》【2】中有多处表述: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学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其之以礼,有耻有格。《为政》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礼。”《为政》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思想的明显特征是竭力维护、保卫“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八佾》。
“周礼”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周礼有这样的特征:“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 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3】
孔子所提倡的礼就是以血缘家长制为基础,由家而国将群体组织团结起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祭祀之礼,孔子祭祀“祭神如神在”,可见有时孔子为了实现维持统治的功利性目的,对“礼”形式的关注甚至超越了神是否存在本身,扩展到细节的方面,甚至到了繁缛的地步。
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论语 乡党》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论语 乡党》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 乡党》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孔子极力维护等级秩序的努力,但正像康德认为的,历史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的,在氏族制度逐渐瓦解的当时,“礼”已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新旧阶级因利益的不同必然诉诸于武力,于是“礼崩乐坏”成了必然之势。
重“礼”是孔子思想的外在表现,“仁”则是“礼”的内化。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宪问》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颜渊》
李泽厚先生将“仁”的结构分为血缘基础,心里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四个层面。
在血缘基础上,以血缘为纽带,强调的是宗法等级观念的事实。“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在心里原则上,孔子把“礼”外在约束力内化为道德,如为亲守孝三年本是“礼”,而孔子把这种“礼”变成了自觉意识。
在人道主义上,“仁”思想体现的是初级氏族体制中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反对过分的压迫和剥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在个体人格上,孔子所提倡的“礼”必须要求品性纯良、温柔敦厚的人来践行,所以孔子一直强调树立 “君子”的品格。如:
“君子不器”《论语 为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恩惠。”《论语 里仁》
“仁”反映的是孔子对人们道德思想上的高要求,这种“仁”,只有当物质生活彻底摆脱贫困是才有可能实现,在先秦生民未久的历史条件下,它只能是意念中的空中楼阁。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发展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且将“仁”具体化到社会政治的方面,提出“仁政”“王道”的理想。
“仁政”的目的在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上》【4】
“仁政”的情感出发点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 公孙丑上》
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这种不忍人之心是发之于对他人的怜悯,于墨家视他人之子如己出的“兼爱”思想不同,孟子的“仁”道本体在己而推及他人,墨家则是追求绝对意义的平等。
另外,孟子还于孔子“仁”在个体人格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于君子内在修养上提出了“养气”说: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为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养气”是孟子经过理性过滤的感性力量,它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发挥出来的,不仅仅为论辩所用,历经后世,志士仁人都把他作为自身道德精神修养的目标。
二、 孔孟儒家思想流变及影响
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核心,《韩非子 显学》篇中说孔子卒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雕漆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然而这八个流派的儒家经历了秦火至汉代儒家重又发扬,后世以难窥见全貌。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顾汉代儒学虽极盛,而所谓八儒者,则渺不可睹。其条叶附萼,千差万别,又迥非初开宗之情状矣。”【5】
汉代的儒学,梁启超先生又将其分为两派:一、说经之儒“在昔书籍流布不易,故欲学者皆凭口说,非师师相传,其学无由,故家法最重焉。”【6】二、著书之儒,如陆贾之《新语》,贾谊《新书》,司马迁《史记》,董仲舒《春秋繁露》等皆是此类。
后来,由于儒教太高尚而不能逮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使儒家思想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了中兴,而那也只是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为抵制佛老所托,到了宋明时期,周敦颐,二程等又开“新儒学”,融合道教等思想,在孔孟传统儒学的哲学层面上另开一路。
孔孟思想,于先秦创立经历百世的更迭,其思想的许多方面早已融入了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骨髓,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性人格: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用世的愿望,反映到文学作品上,“言志”“为人生”“为社会”的传统历久未渝,可以说非是先秦一代之显学,而是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最主流意识形态。
注释:
【1】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P18,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958年版,2009年第26次印刷。以下论语皆引自此书。
【3】 李泽厚 《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P12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4】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2000年北京第12次印刷。以下孟子引文皆出此书。
【5】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P59,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P60,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