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学界追踪
→
学者身影
→
85岁叶嘉莹:学古典诗词让心灵不死
85岁叶嘉莹:学古典诗词让心灵不死
发起人:cosmos516 回复数:
0
浏览数:
8570
最后更新:2010/3/23 19:22:47 by cosmos516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3/23 19:22:47
[
只看该作者
]
#1
cosmos516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6
注册时间:2010/2/23
回复
编辑
删除
85岁叶嘉莹:学古典诗词让心灵不死
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年至耄耋,仍汲汲授业。在南开大学西南村的寓所,八十五岁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给记者留下了太多感动。 “我伯父、我父亲甚至于我伯母、我母亲等,都喜欢诗词。长辈们常在自家居住的旧式四合院内边走边吟。我最记得,如果天下大雪的时候,我父亲喜欢念: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穷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身为书香世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叶嘉莹自幼深受旧学熏陶。一九四一年,十七岁的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从此走上“一生与诗词为伍”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二十四岁的叶嘉莹随丈夫远赴台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六十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一九六九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定居加拿大。 “这是一段被动的生活。”叶嘉莹特别对记者说:“无论是在台北,还是在北美,我都开讲杜甫诗的专门课程。因为我对杜甫的《秋兴》有特别的感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在海外,每当讲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 一九七八年,中国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阵阵春雷仿佛传递着某种特别的讯息。叶嘉莹回忆说:“一九七八年一次回国旅游时,我在火车上看到有乘客拿着《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津津有味地读,这让我非常感动。我想我应该回来,把自己对古典文学的一点点学识贡献给祖国。”于是,叶嘉莹向中国政府递交了讲学申请。一九七九年起,叶嘉莹开始了每年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活。 深厚的学养、优雅的仪表、清新的台风、独特的诗词吟诵方式,以及鲜活新颖的讲课思路,叶嘉莹为中国学子带来了古典文学的一缕新风。《叶嘉莹传》作者张侯萍对当时听课的情景记忆犹新:“大家听到了一种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解读的。我们都为叶先生的风采所倾倒,许多同学说,她站在那里,还没开口就是一首诗。” “我对古人的这些作品研读越久,对他们的景仰和爱慕也就越深。研究古典诗词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经常有人问我,读古典诗词有什么用?我告诉大家,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叶嘉莹说。 “讲课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把古人光明、俊伟的人品、古人的精神、古人的感情,带到现在,传递给年轻的下一代。我从大学毕业开始教书,教了六十多年。我的心愿就是能够教出好学生。只要有人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基于这份朴素的情感,一九九三年,叶嘉莹与南开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资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二00三年,叶嘉莹决定长期定居南开大学。 从第一次归国讲学至今,三十载过去了,叶嘉莹的教学对象从幼稚园的小朋友到研究生、博士后;讲堂,也从高等学府扩展到居民社区、大众传媒。难怪已故著名学者缪钺评价叶嘉莹: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张轶帆 田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