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孙振涛:经部讨论稿
孙振涛:经部讨论稿
发起人:sunzhentao 回复数:
0
浏览数:
2081
最后更新:2010/3/12 16:07:16 by sunzhentao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3/12 16:07:17
[
只看该作者
]
#1
sunzhentao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
注册时间:2010/3/5
回复
编辑
删除
孙振涛:经部讨论稿
[align=center]
从三部目录书“经部”收书情况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
[/align]
——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例
本人就三部目录书,经部收书情况所反映出的古代学术思想演变态势,简单谈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
经部类目的形成与确立: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思想、文化、学术多元化。儒家学之说
在当时只是当时众多学说中的一种,儒学尚未定于一尊,故当时不存在“经部”一说。秦朝重法术,以吏为师,法家之说大盛,儒家之说行不通。西汉初期,思想界重视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这时的诸侯国林立,纵横家之说尚存一席之地。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逐渐形成,统治者开始重视思想上的大一统,于是儒家之说、儒家思想开始在社会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加强对贵重子弟的教育,中央设置太学,各地方分设郡县之学,设置五经博士为其讲经解经。因此,可以说西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为“经部”的诞生延续准备的条件。《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略”,直承西汉人刘向的书目著录而来,反映出的是西汉期末儒家经典地位上升的历史必然趋势。自此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都极为重视儒家和儒术,“经部”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由“五经”发展到“九经”、“十二经”、“十三经”,是属于情理中的应有之意。
两汉时期虽然有了儒家“经部”内容之实质,但当时尚未出现“经部”之名称。“经部”名称的出现,是在六朝时期。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目录学家王俭著有《七志》,《七志》的书目首列“经典志”,“经典志”下辖“六艺”、“小学”、“史记”、“杂传”等几个部类。王俭“经典志”之下的收书值得商榷,把本不该收入的“史记”、“杂传”类书目一并收入,显得不伦不类。尽管如此,但王俭《七志》对儒家“经部”确立的草创之功是不容置疑的。到了南朝萧梁时期,目录学家阮孝绪著有《七录》。阮孝绪对王俭《七志》的分类斟酌损益。阮氏《七录》中的“经典录”专收“六艺”和“小学”,剔除了王俭《七志》“经典志”中的“史书”、“杂传”成分。自此以后,儒家“经部”之名之实由此奠基。此后,“隋书”、“唐书”、“四库”等著名的官方史志目录书中的“经部”内容,也只是在阮氏的基础上增加内容、损益类目而已。
二、经部细目反映出的学术背景、学术态势
《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略”,反映的是当汉代统治者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水平与重视程度。当时注“易者”有施、孟、梁三家,注“书”者有九家,注“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等等,当时还出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学派争鸣。《隋书·经籍志》中的“经部”下的细目,除了“六艺”与“小学”外,增加了“谶纬”一类。“谶纬”列入“经部”自有其学术背景,早在西汉末期,“谶纬”之学大行其道,当时的某些儒家中人打者孔子的幌子散布大量“谶语玄说”制造声势,想借此形式达到宣传思想观点、左右视听的目的。“谶纬”之说,一方面,里边的内容存在着儒家学说的成分,另一方面,该学说的毕竟曾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且对古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深远。故,《隋书·经籍志》及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书目中专门列有“谶纬”一小类。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中出现了“语孟类”,说明这时“孟子”的地位开始上升。宋代的“经部”之下多出“孟子”一类,说明当时“理学”派的势力太盛,当时的学术界笼罩在“义理”之辨、“道学问”与“尊德性”的大讨论中,这时的史志目录反映出的学术背景是:“孟子”、“论语”、“中庸”、“大学”的理念思潮牢不可破。
三、对经部收书情况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易”列在“经部”首位的原因:本人认为“易”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古人也需要类似于哲学中的“本体论”、“方法类”的书,“易”恰恰起到了类似现代《哲学》书的作用,“易”教给人们怎么样去认识这个宇宙,认识人生,教给人们一些生存的理念和智慧。《易·系辞》开公布诚地说:“《易》用圣人之道四焉:以其言者尚其辞,以其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蓍者尚其占。”
(二)、关于“小学类”入经部的原因:本人认为小学类为解经所必须的工具书,古人重视对经典文字的训诂考证,那些类似字典类的训诂、音韵、解经之书的作用不可低估,古人常常将其放在案头以备不时之需。如,唐文宗时,刊刻开成石经,《尔雅》正式入经部。“四库提要”认为《尔雅》是“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故从其所重,置六经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