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主题学作业
主题学作业
发起人:loveatoo 回复数:
1
浏览数:
4997
最后更新:2010/10/8 14:14:56 by linhan1998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10/6 16:25:13
[
只看该作者
]
#1
loveatoo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9
注册时间:2010/3/2
回复
编辑
删除
主题学作业
昆仑奴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含义
李悠罗
一
唐传奇《昆仑奴》叙述了智勇超群的昆仑奴成全小主人与豪门侍婢自由爱情的浪漫传奇故事。它原出自晚唐裴铏的文言小说集《传奇》,后散佚,但幸经宋人李昉等所编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的收录而赖以保存。此后,南宋曾慥《类说》将它易名为《崔生》,明人辑录、托名段成式的《剑侠传》也收此篇。元明时期数度被改编成戏曲,如明代戏曲作家梅鼎祚将它改编成同名戏曲,受到徐渭、李贽的好评。现代京剧《盗红绡》也改编自《昆仑奴》。可见,《昆仑奴》在不同时代都不乏接受者,这显示了它具有永久的文学魅。本文在主题学的观点探索《昆仑奴》故事的演变以及其文化含义。
二、文本流传情况
《昆仑奴》的文本流传情况如下。
(一)唐宋元时期
《传奇》,唐代传奇小说集,三卷,裴铏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三卷,《直斋书录解题》为六卷。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收录本书三卷本,高儒《百川书志》也著录本书一卷,云只二十二事,今此二本皆不存。今人周楞伽辑有《裴铏传奇》,共三十一篇,台湾学者王梦鸥亦有《传奇校释》,共三十篇。书中多记录神仙怪异之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豪侠故事,《昆仑奴》也是其中一个。 据《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四,豪俠二),其故事梗概为:唐大历中,有崔生,其父与功高盖世的一品大臣同朝为官。有一次,一品勋臣病了,崔生在其父指派下前往探望,遂与一品家红绡女发生恋情。崔生家中有昆仑奴,名唤磨勒,机勇过人。在磨勒的帮助下,崔生与红绡得以团圆。其后,崔生与红绡的爱情,终为一品发觉。一品虽能默认崔生与红绡的爱情,但不能容忍磨勒的俠义行为。乃命五十甲士严持兵仗,围住崔生住所,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
《太平广记》,宋代文言小说类书,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李昉等编撰,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此书卷第一百九十四引《传奇》中的《昆仑奴》篇,而注“出《传奇》”,可以说,此书收录的《昆仑奴》是最接近原本。
《类说》, 宋代文言小说选集。共六十卷,从250种笔记小说集中选录而成。宋代曾慥编撰。该书卷三十二收录《传奇》中的节文,而题作《崔生》。
《磨勒盗红绡》,元代戏文,宋元佚名作者作。不见著录。《南九宫谱·刷子序换头》集古传奇名中有“宁王府磨勒通神”句。各谱征引,或《磨勒》,或《盗红绡》,都是简称,惟《九宫正始》题《磨勒盗红绡》,注云:“元传奇”。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存残曲七支。比《传奇》的《昆仑奴》,此戏文有着详细描述与丰富多彩的感情表现。这种差异就说明了《昆仑奴》故事被受不同时代人的关心。此外,小说和戏文之间的体裁不同也产生这种差别。
(二)明清时期
《古今说海》,明代文言小说集,明陆楫等编撰。说渊部别传家六十四卷载《昆仑奴传》,不着撰人。
《情史》, 明代文言小说集,明冯梦龙撰辑。卷四情侠类载《昆仑奴》。
《艳异编》,明代传奇小说集,明王世贞撰。书中从历代笔记传奇、史传、杂记中撷取爱情与怪异两类故事,合为一帙。卷二四义侠部载 《昆仑奴传》,不着撰人。
《剑侠传》,明代传奇小说集,明王世贞辑。书中多为唐宋传奇名篇。卷三收有的《昆仑奴》也是其中一个。
《绿窗女史》,明代丛书,明秦准寓客编,明刊本,节侠部剑客门载,题唐杨巨源,误。
《无一是斋丛钞》,清阙名编,宣统元年梦梅仙馆刊本,题唐段式成,误。
《磨勒盗红绡》,杂剧,元末明初杨景言作,见《录鬼簿续编》,剧本佚。
《红绡妓手语传情》,杂剧,明梁辰鱼,剧本佚。《重订曲海目》著录,简名《红绡记》。《今乐考证》著录正名,且注云:“一作昆仑奴。”《曲录》略作《红绡》。《顾曲杂言》谓以上杂剧二种合刊,名曰《双红记》。明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梁伯龙有《红綃》、《红线》二杂剧,颇称谐稳,今被俗优合为一大本南曲,遂成恶趣。”
《昆仑奴剑侠成仙》,杂剧,明梅鼎祚。有明万历间山阴刘氏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盛明杂剧》第二十二卷本、《酹江集》本。《酹江集》本与上本完全相同,可此本栏上注云:“旧有徐文长评本,品騭甚当。其中所删润处,亦胜原本;今改从之。”此说明了当时《昆仑奴》故事改作比较流行。故事、情节都是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各人物形象也显得更丰满。特别是,原《昆仑奴》中的“盖代之勋臣一品者”坐实作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小说《昆仑奴》传世后,文中所谓“盖代之勋臣”,后人以为系影射汾阳郡王郭子仪。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与文中红绡妓自述“居在朔方,主人拥旄,逼为姬仆”之语相符。此外,崔生、红绡和磨勒的形象也有具体化、立体化的效果。例如,磨勒通过加工润色获得具体的仙人形象。
《双红记》,传奇,明更生子作。《今乐考证》著录。有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有明万历间德聚堂刊本;有《古本戏曲丛刊》二集载文林阁刻本影印本。凡三十九齣。题目作“薛节度骁雄将种,崔千牛风月人豪;红线女计偷金盒,昆仑奴智窃红绡”。《双红记》,合昆仑奴盗红绡和汉唐小说红线盗金二事为一传,故云。《远山堂明曲品》、《今乐考证》,俱作更生子撰,然《宋元戏曲辑佚》不题作者姓名。比梅鼎祚《昆仑奴剑侠成仙》,内容和构成大体上相同,更加润色,人物来历、事件情况等的说明更具体一些。
《明珠记》,传奇,明陆采作,有明万历间陈继儒评师俭堂刻本、汲古阁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原刊本。第二十七出折书和第四十一出珠圆里简单地提到磨勒的非凡能力,如典故。
《彩毫记》,传奇,明屠隆作,有明末汲古阁原刊本。 第五出湘娥访道采用昆仑奴的来历强调展灵旗的能力:“某许相国府中老苍头展灵旗是也。与昆仑奴俱是天上九关府将。偶乘醉使气。两人大闹天门。一时同谪。昆仑奴在崔千牛家。我展灵旗在许相国家做一个给使。” 在第二十八出展叟单骑,出现“崔家磨勒未为神。”
《红梨记》,传奇,明徐复祚作,有明万历间洛涌生原刻本、明末刻朱墨套印本、明末汲古阁原刊本。
《西楼记》,传奇,明末清初袁于令作,有明剑啸阁刊本、明末刻题玉茗堂批评本、明末汲古阁原刊本、清顺治两衡堂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明剑啸阁刊本,《六十种曲》排印本据汲古阁本印行。 写书生于鹃与妓女穆素徽的爱情故事。二人因写词曲互相爱慕,曾在西楼同歌。于鹃之父知道后 ,将素徽逐出。相国公子乘隙以巨款买之为妾,穆不从,备受虐待。于鹃中状元后,在侠士胥表的帮助下,终成眷属 。 故事内容构成与《昆仑奴》相同,只改变了人物。第三十四出卫行与第三十八出会玉提到磨勒的神通能力。
《相思谱》,杂剧,明吴中情奴,第九折:“〔丑〕小娘子,你闭了眼,待我负你飞过江去。〔旦〕且住!我闻昆仑奴曾负红绡,与崔郎配合夫妇。你那得这般神术来?”
《红绡咏》,传奇,清代许燕珍作,剧本佚。《安徽文通志》载:《红绡》剧称“咏”,疑为短剧。
《通俗编》,清代笔记,清翟灏撰辑,北京古籍丛书本。卷三十七载《昆仑奴传》。
《花国剧谈》,《香艳丛书》本,有“世无昆仑奴,谁夺红绡者?”
三、文本流传倾向
从上述材料可见,《昆仑奴》故事被许多作家辑录、改作,其过程中当然有自觉、不自觉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多样,但我们可以抽出其流传演变当中的倾向,即如下;
第一,大体上说,小说流传之中变化极小,流传方式也大部分都是辑录的形式;采用《昆仑奴》故事的杂剧、传奇等戏曲作品几乎都经过一定程度的润色、加工,所以比小说,其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明确,情况描写细腻。这倾向原因可能在体裁不同。第二,描述昆仑奴磨勒的能力的方式更加神秘感、具体化。《传奇》里的昆仑奴是个非凡奴仆,到后代,磨勒有了神仙的来历、仙人的外貌等等。第三,不以《昆仑奴》故事为主的作品当中经常提到“昆仑奴盗红绡”内容,几乎用于表现作品中的人物的能力、作品人物与昆仑奴的比较,或如典故变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容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现中没提到崔生。甚至,除了人物,故事构成、情节几乎相同的《西楼记》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说明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昆仑奴》故事的改作以及昆仑奴在人们的心上已经获得了固定的、绝对的形象。
四、从神通奴仆到仙人
唐《传奇》《昆仑奴》描写的磨勒是一个智慧、武艺兼备的昆仑奴。但比后代的杂剧、传奇改作,裴铏《昆仑奴》磨勒形象更含蓄而内敛,其含蓄性大概两种;第一、含蓄的表现,即不细腻的描写,第二、含蓄的内容,即如“不知所向”,不具体的说明。这可能由于传奇体裁特征或作家的意图。无论作者自觉不自觉产生这种含蓄性,这含蓄性给予多样解释与想象余地。我觉得这种效果也说明《昆仑奴》受到神仙故事的影响。神仙故事终结的典型大致有三个;第一、不明确的终结,第二、容貌不变、不能推测年龄,即不死长寿,第三、从事卖药、牧者、渔夫等的职业。唐传奇《昆仑奴》具备这三种典型:“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然崔家大惊愕。后一品悔惧,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如此周岁方止。后十余年,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市,容颜如旧耳。”“不知所在”、“不知所向”或“不知所之”等的表现在《抱朴子》与《列仙传》等神仙故事集经常出现。这种表现暗示,虽然故事结束,但主人公的生活继续维持。这种结构与西方英雄故事的‘英雄的归还’终结不同。《昆仑奴》在“不知所向”不结束其故事,它还采用第二、第三典型,塑造仙人磨勒的形象。以神妙医术为行善是神仙的特别权能,采药、卖药、治病等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范蠡“后弃之蓝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云”,安期先生“卖药於东海边。”磨勒变成卖药人的结束给读者浓厚的神奇感。甚至,“后十余年”,磨勒的容颜如旧耳。”这种几句若隐若现的描写,为读者留下许多未知空间。在此,作家完成塑造仙人磨勒。
到后代,磨勒形象获得更具体来历与细腻描写。明梅鼎祚的杂剧《昆仑奴剑侠成仙》第一折,昆仑奴出场念白:“本结仙胎,旁通剑术。驱神役鬼,出有入无。只为那尘缘未尽,薄谪难辞,就托迹在崔老爷家,做个苍头,见今伏事他郎君在此。尽着他坠镫执鞭,少不得负薪汲水。正要忍辱,才是炼魔。直等到主恩少报,限期已满,方可脱身,再图证果。”明传奇《双红记》第三出临凡:“神称磨勒……注籍天曹旧有明,从来剑术妙通,……如今虽登天府,未能即列上仙,顺要忍辱炼魔,方可修成正果,前已奏闻上帝,合将谪降下方,……”在此,我们容易分别出唐代和明代之间的差异。到明代,磨勒的神秘形象更明显,变成一位神仙。唐传奇里,作者只暗示了磨勒的身份,明传奇、杂剧的作家明确地说明磨勒的神秘来历。明杂剧、传奇比唐传奇更接近通俗文化,但这些作品都是文人手里诞生的。这就是说明,民间继续关心和改作《昆仑奴》故事,然后到元明时期,文人改作而固定下来。古代文学几乎都经过这种过程,所以明代《昆仑奴》改作作品中包含通俗和文雅两方面的特征。比较完整的杂剧、传奇作品都在从明嘉靖到明万历被改作,这时期是元杂剧的基础上尊定明文人传奇的体制、艺术风格和时代主题的。这时期,同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期期,同生机勃勃的民间审美趣味和方兴未艾的市民审美趣味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吸取消融,以及同文人士大夫对程朱理学思想长期禁锢的逆反心理和发泄内在才情的心理需求等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因素都有密切关系。这种背景下改写的《昆仑奴》系列的作品应当有着市民趣味的风格,所以正、反面人物的形象更分明一些,神仙道化剧的特征也比较突出。看明梅鼎祚的《昆仑奴剑侠成仙》,题目直接地说‘成仙’。比原小说,后代作品具体情况更多,描写也更细腻,但是,这种具体改写给读者的神秘感不如原小说的,因为具体说明解体了读者的想象力。
五、欲望的体现者,昆仑奴
昆仑奴磨勒有主人不备的神奇能力,像最近流行电影里的阿凡达,替主人实现主人的欲望。除了磨勒以外,唐代有许多以昆仑奴为题材的小说。这指的是到唐代,从东南亚、印度或非洲来的昆仑奴的流行现象。当时贵族家里往往有昆仑奴。但小说里的昆仑奴们都是为主人标出神通能力。《周邯》的昆仑奴水精代替主人潜水取宝物,《陶岘》的昆仑奴摩诃也善于潜水,为主人的欢乐,他牺牲自己。同时,昆仑奴的主人通过昆仑奴的不平凡的能力代理实现自己的欲望。在儒教思想制约下不堪做的行为,士人通过昆仑奴实现。原小说《昆仑奴》的磨勒是这种代替者的典型。虽然行为者是磨勒,但有关一切行为的动气从主人来的。这一点上,我们会提起精神分析学者‘Jung’的观点。‘Jung’曾经称这种代替人为‘影子(shadow)’,因为‘影子’是代替我的、第二自我。‘影子‘可以代替主人,能实现主人的愿望。磨勒为主人崔生求出红绡。其实,崔生绝不能和红绡结合,因为红绡属于一品官德私妓,而且一品官就是崔生父亲的朋友。尤其崔生是士人,他属于儒教伦理,应该从其秩序,他不敢娶红绡。
士人对昆仑奴的感情有两种;第一、对奴仆的感情,第二、对昆仑奴的不平凡的能力引起的幻想感。虽然昆仑奴有非凡能力,但只是个奴仆而已,那么士人对他们感到神秘感和幻想感的原因何在?在这一点,崔真娥曾经适用‘东方主义(Orientalism)’理论,我也同意。‘他者’昆仑奴不属于‘我’和‘我们’的中心世界。最初,‘我’对‘他者’感到陌生感,这陌生感变成幻想感。但是,过一段时间,‘我’认识到‘他者’的实体,‘我’和‘我们’的世界会排除‘他者’。本来‘他者’概念基础于‘东方主义’,‘东方主义’就是以西方人的思想判断东方人的看法。即,西方人最初接触东方人时,对他们感觉到某种从‘不同’引起的幻想感,就是‘异国情趣(Exotism)’。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按自己的中心伦理说明‘他者’、解释‘他者’,而且试图编入‘我们’的中心秩序。昆仑奴磨勒是在中心世界外边的‘他者’,崔生最初接触磨勒时,对他的惊讶表现为幻想。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崔生熟悉、了解磨勒时,对‘他者’的幻想不能在‘我’、‘我们’、崔生的中心世界。所以,磨勒需要 “不知所向”的终结,又需要卖药。
值得注意的是,神仙形象和外来的昆仑奴形象有相同点。神仙本来和方外人、外来者、异人有关,其实,昆仑奴是实际外来者,是不是文学作品把握他们之间贯通形象?
参考文献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没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出版,1996。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
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
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中华书局,2009
徐培均.《三百种古典名剧欣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赵景深.《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郑在书.《道教,文学和想象力》.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