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历史丛书》(第一辑)出版
发起人:chpd1919  回复数:2  浏览数:15904  最后更新:2010/9/19 9:41:12 by lily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9/16 11:52:41
chpd1919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271
注册时间:2010/2/23
《神话历史丛书》(第一辑)出版
《神话历史丛书》(第一辑)出版荆云波



正统史书叙事为什么一开始就用“究天人之际”的模式?王公贵族举行的正规仪式为什么总是与神灵祭祀、天人关系密不可分?礼记对礼制的解释为什么总是绕不开太初常道?为什么神话在不同时代讲述时总是不断地被改变?一系列历史文化之谜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和失落的记忆?这一切都关乎到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在特质——神话思维与神话历史。


“神话”与“历史”概念的结合在中国是伴随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辩派对中国上古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当时“神话”的概念也才刚随西学被引入不久,在张扬科学、理性的启蒙语境中,神话是作为科学真实性和理性逻辑思维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意味着不真实的虚构和无边际的想象。神话研究之于当时的志士学仁而言,不只是早期的文学想象,还担负着找寻民族自尊和认同的文化自救之重任。在此之后,神话一直被学科体制分割禁锢在文学想象的后花园成为民间文学课堂的壁上观,处于破碎化和边缘化的状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兴起的“神话原型”热虽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显示了神话研究的强大生命力,但也没能彻底改变神话偏安文学一隅的局面。与此同时,从神话复兴到后现代神话观的建立,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一场神话学的转向,以比较神话学、人类学的神话研究为先导,神话的观念更新带来了文、史、哲、考古以及宗教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变,取得了破解和发现诸多传统文明之谜的跨学科突破性进展。神话不仅突破了文学想象和文学原型的樊篱,成为人类文化的本源性叙事,而且还作为人类思维的模式和信仰的根基贯穿于人类历史之中。





另一方面,伴随着对


“神话”和“历史”的惯有理解,形成了

“轴心时代”和“哲学突破”等西方理论表述,

其共性在于:以惯有的直线进步史观为主导,将巫术→宗教→哲学、非理性→理性、神圣→理性化、宗教化→世俗化等历时性演变作为所有文明发展的模式。

这种叙事框架已然成为阐释一切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既定话语。

如今要问的是:这些判断适合中华文化特征么?用“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置换中华文化的渊源与形成之做法值得商榷。

在目前已成既定结论的研究格局面前,我们需要勇气反思

用“巫风→理性化”的“理论装置”来描述中国王制中的“神

-

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的做法。这类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其实解释不了中国文化与上古巫史传统的复杂关系。





针对上述研究前沿和国内状况,“神话历史”概念的提出,消解了历史与神话的截然对立,将神话从狭小的文学本位的学科概念中解放出来,使它发挥出文化编码和神圣叙事的方法论作用,成为进入中华文明本源的一把钥匙。殊不知,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传统并未像古希腊传统那样被哲学和科学代表的理性所取代,神话作为一种信仰和思维,从史前的口传时代穿越漫长的文字历史,早已作为文化根基和文化编码弥漫在整个中华文明的经纬脉络上。所以“神话历史”的视域更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发掘出文明本源的密码和文化构建的奥妙。





《神话历史丛书》就是在这方面的所做的创造性的尝试。本丛书第一辑是神话学、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的一批新锐青年学者倾力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从神话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元典的全新解读。





《断裂中的神圣重构:

<

春秋

>

的神话隐喻》



谭佳著

),在“神话历史”的新视野下重新解读《春秋》的渊源、结构和意义。作者认为,在礼崩乐坏、“王制”断裂的春秋时期,巫史及王权阶层所做的“文化工程”恰恰不是突破“非理性”、形成所谓“理性化”的哲学,而是运用一切资源来重新沟通天人关系,重建王制的神圣和礼乐规范过程。在此过程中,《春秋》是对“王制”神圣性的重构,其渊源和发生、结构和功能、被阐释史和效应,皆是一种神话隐喻。所以,《春秋》既衔接并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殷周王权意识形态,也为后世借此建构“大一统”政权、监督和克制皇权提供了基核。在后来的朝代更迭中,皇权机制与文化形态不断地重构、改造、调试这套神话隐喻资源,以此适应不同时代的内部危机和外部挑战。





《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

<

仪礼

>

的文化阐释》

(荆云波著)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神话仪式理论和四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礼经《仪礼》从仪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和阐释,在仪式叙事、器物图像叙事、文本叙事的多重观照中挖掘隐藏在仪式背后的神话信仰、神话原型、巫术思维传统,探寻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权力在礼仪中的渗透并通过礼仪达到对社会民众的操控,还在仪式的文化展演层面考察礼仪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与符号价值。阐发了作为华夏文明核心的礼文化之精神根脉。





《礼制文明与神话编码:

<

礼记

>

的文化阐释》



唐启翠著

)借助神话、仪式与“物化”符号三者间的内在关联,运用四重证据法,以知识考古的方式,在“记”与“礼”的双向观照中,致力于冠礼仪式的象征探源,廟与明堂的原型解码,“五方之民”叙事的话语模式还原,“月令”仪式历法与危机仪式的生成机制和功能探源,从而揭示被书写遮蔽和改写的人类认知编码与仪式行为元语言。《礼记》的“编纂”是当权者借助礼制文明寻求、强化其王权合法性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权舆。





《神话叙事与集体记忆:

<

淮南子

>

的文化阐释》



黄悦著

),通过对《淮南子》的文本结构、话语体系、文化语境及思想脉络的重审,力图重新寻找《淮南子》内在的思想特质和神话渊源,挖掘《淮南子》建构话语权威,积淀集体记忆,建构天人秩序的线索;除此之外,通过对《淮南子》中惊鸿一瞥的女神群像之追根溯源,还以全新眼光揭示了女神们的身世之谜,勾勒出中国女神群落的命运轨迹。





对《春秋》、《仪礼》、《礼记》、《淮南子》等古代典籍的文化阐释绝非泥古之叹,也不是文化原教旨主义的鼓吹,而是寻找中国神话历史轨迹的扎实探索,是在汲取国际神话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于神话学发展的新趋势所做的回应,体现出探寻中华文明独有特质的尝试与努力。正如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所言,可以将其看作是与上个世纪“古史辩”派研究遥遥相对的一场反向的“神话辩”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