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鲧禹研究综述 整理版
发起人:linhan1998  回复数:4  浏览数:12584  最后更新:2010/7/8 21:57:29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7/5 21:31:57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
转贴:鲧禹研究综述 整理版
发个整理版鲧禹研究综述 整理版
《史记•夏禹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司马迁认为鲧禹是父子,且是黄帝的子孙。父子俩都因治水而得名,不同的是,鲧是一个失败者,而禹则作为一个成功者。由于“不语怪力乱神”,鲧禹并没有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直到20世纪初,西方神话理论进入中国,鲧禹作为神话人物才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从此以后,学者对鲧禹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更是开具鲧禹研究的先河。从二十世纪至今,关于鲧禹的学术论文也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依赖这一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有新的发展。本文就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的研究做以综述。
鲧禹治水传说的真相与演变
  鲧禹治水的传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自出现鲧禹研究始,学者们一直在探讨这一传说的本来面目及其演变的过程。首先经过顾颉刚的挖掘,在其与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中鲧禹治水的真相就是二者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是填。后来演变成鲧防洪水而失败禹疏洪水而成功,这成了不移的史实。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在战国的时候,交通四辟,水利大兴,人们为了防止水患,就盛行了筑堤的办法,为利便交通,振兴农业,又盛行了疏水灌溉的办法。但是筑堤的害处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则是有利而无弊的事,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归了上帝所杀的万恶的鲧,而疏洪水的典故就归了天所兴的万能的禹。传说发生变化正如顾颉刚所言的离时代越远,离真相也就更远。治水传说历经演变成为:禹疏九河,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神话人话的解释——洪水之来是由于龙门吕梁未曾开发所以河水大溢逆流成了洪水;春秋繁露的解释——董仲舒以为有如舜禹的圣王在上,天本不该降水灾的只因尧死后,全天下的百姓都为他服丧三年,丧是阴事,丧事过盛,就弄得阴气大兴,压了阳气,阴气兴盛的表现,就造成了禹时的水灾。《禹贡》、《尧典》、《皋陶谟》记载了鲧禹治水的始末。禹时治水的年数的说法也不一样:七年、十年、九年、五年、八年、十三年。
1936年7月卫聚贤《古史研究》著作中《虞夏》篇中有“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的探讨”,对禹治洪水的传说的演变有独特的说法。认为“晋都山西南部,与夏民族接近,故其神话为禹治水,但在春秋中年,吴通于晋,传于越,入玄鱼治水的神话,因有两种神话,故作调和之说,‘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以为夏民族以鱼为图腾的,鲧字从鱼,因认为禹父。周都洛阳,居于楚晋之间,南受共工治水的传说,北受禹治水的传说,而又从晋转入越地鲧治洪水的传说,将这共工鲧禹三种作为调和之说。‘昔共工……欲雍防百川……皇天弗福……共工用灭……有崇伯鲧,播其淫心,遂称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疏川导滞’。”各地有各地的治水神话,昔古人为一一写出,致被禹一人独占其优势。
在1982年程蔷的《鲧腹生禹神话的产生和演变》一文中,对鲧禹神话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是顾颉刚鲧禹治水神话本相和演变的延续,文章认为:1、鲧禹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鲧最初当属于母系社会的女性神,当父权成为权力主导时,鲧才成为男性神。其中有神话的演变。2、封建社会以前鲧禹神话的面貌是男性英雄形象的确立,鲧禹父子关系的确立,有效的治水方法——疏导,并结合着平整耕地情节的出现。3、封建意识对鲧禹神话的渗透:标志就是禹成为夏王朝的奠基者。鲧禹神话历史化,鲧禹成为人化的历史人物,儒家的思想融入到神话中,使大禹成为仁君圣皇;追溯其家史,成为黄帝的后代;治水路线也随之明确。禹成为功臣,而鲧则作为逆臣而存在。
后来的学者大致都是认同顾颉刚的关于鲧禹神话的本相和演变的说法,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疏导的方法。这一点尤为后来的学者所肯定。
鲧禹的神性、人性之争
鲧禹是神还是人,或者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从顾颉刚的古史辨开始,学者们就在为这些问题争论不休。
首先看学者们对鲧禹神性的研究。1923年顾颉刚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中提出禹是位神,用了九条材料来证明,诗经六条,洪范、立政、吕刑各一条。他的神职是主名山川,后来发展为社神。顾颉刚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在其与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一文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说法。
在1938年杨宽著《中国上古史导论》,在第十二篇和第十四篇分别探讨鲧和禹。认为鲧是东夷的神,禹是西夷的神。
1、第十二篇:在《鲧、共工与玄冥、冯夷》一文中,包括两个方面:
鲧禹共工;鲧共工与实沈台骀玄冥冯夷。
首先提出九条论证共工和鲧实即一神(二者都因洪水而治罪,殛鲧和共工的或谓尧或谓舜,二者都很贤,二者都为祝融所杀,二者化为熊,二者的族都被灭,两位生的儿子都为社,禹既有伐共工之说,又有惩父之说,都因进谏而被杀。)其次论证鲧、共工、玄冥、冯夷为一人。
2、第十四篇:《禹、勾龙与夏后、后土》文中,五个方面:
引言;禹与勾龙;禹生于石与娶涂山女之说;禹征有苗;余论。
禹、勾龙与夏后、后土皆为一位神,禹生于石,说明各地用不同的祀品祭社神,由于禹同涂山氏的婚姻关系,而有媒人的性质,为高媒神。禹征有苗而有天下。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神社之地也有所区别,北方多山,神社多设于山林,南方多水神,神社多设于水泽,故宋之社为桑林,而楚之社在水泽云梦。
在1990年刘毓庆的《鲧禹神话考》中认为鲧禹启具有神性,鲧乃大鱼,属黑暗神,处蒙昧期;禹乃穿山甲,属开辟神,处开化期;启则属光明神,处文明期。
在1991年顾自力的《鲧禹治水传说新解》中认为鲧是水神,鲧是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其次看学者们对鲧禹人性的研究。
在1986年龚维英编著《神话 仙话 佛话》中有一篇文章,即邵伯人的《鲧禹变形臆說》其主要观点之一:鲧禹父子的姓氏,鲧禹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鲧属于蛇图腾的鳖氏族成员,禹也属于蛇图腾,姓姒;
1989年孙重恩的《鲧》,认为鲧是由神及人的,首先是作为神后来随着历史化后成为历史人物。
在1990年王宇信的《鲧禹是夏民族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标志》一文中,作者认为鲧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鲧希望将儿子禹留在自己的氏族,但是没有实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到禹则实现这一愿望,禹将儿子启留在了本族内。即父系氏族战胜母系氏族的标志。
  在1995年时任浙江绍兴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陈瑞苗撰文《大禹其人》中认为大禹真有其人,他是越族人氏,生于公元前.2277年3月5日,先为舜臣,掌管工程,奉命治水13年,56岁时即天子位,会诸经于会稽.建立夏王朝,在位10年,于公元前2213年去世。
  1995年吕洪年在《正确认识大禹的历史地位——95年大禹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中引用骆宾基的《金文新考》的观点:民族之称,在古金文中都有音标谱系可查。发现“各个上古青铜彝器铭文之间的联系规律”,证明尧舜禹是“见之于四千年前古金文记载的历史人物”。这个观点,至今尚未有人提出异议。
最后,鲧禹是男性神和女性神的结合体。
1990年赵国华在《鲧禹治洪水神话的重新阐释》 一文中认为鲧是鱼,禹是蜥蜴;并认同鲧是女性的代表,禹是男性的代表,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治水集团,最终是男性集团在女性的帮助下治水成功。
鲧禹治水的方法:堵、导?
  多少年来,人们都认为鲧治水是用堵的方法,而禹用的是导的方法。学者们也为此多有争辩。早在1937年6月顾颉刚和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在《夏史考》第四章。提出鲧禹治水的方法相同,都使用了“填”。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有了疏导之法,筑堤的害处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有利而无弊,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归了鲧了,而疏洪水的典故就归了禹了。
1939年3月吕思勉在《唐虞夏史考》中列专题讲“共工禹治水”,认为共工禹用土填的方法治理洪水。
1941年《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文物出版社1985年增订本在第三章洪水解中有关于鲧禹的内容,认为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为疏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把散漫的水中的主流加宽加深,使水有所归;二是沮洳的地方疏引使干;还不能使干的就辟为泽藪,整理她们以丰财用。
1994年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文章认为鲧禹治水的方法:埋塞黃河南流故道。有疏導說与埋塞說,但是埋塞說更為適應當時的歷史現實。息土息石以治洪水。息壤是一种可膨胀的土壤。
还有一篇2007年摩罗的《鲧禹治水成败原因猜想》,認同鲧堵禹疏的方法,黄河改道,鲧用的是堵的方法,致使洪灾泛滥,引起部落之间的纷争,舜为了安顿人心,遂杀鲧。而禹使用的方法是疏导,将当地的百姓迁居到其他地方,解决了水患的问题。

鲧禹父子说、母子说、婚姻联盟说
对于鲧禹的关系,学者们众说纷纭,最早的观点是司马迁的《史记》中认为鲧禹是父子。从1923年到1949年,学者们如顾颉刚、童书业、吕思勉、杨宽等也普遍认为鲧禹是父子,在1949年之后也有学者继承了这一观点,但又有不同的声音,即母子说和婚姻联盟说,本文就这三种说法做以叙述。
首先父子说。
1982年程德祺,《略谈产翁习俗——兼释“伯禹愎鲧”》认为鲧禹是父子关系
1990年刘毓庆《鲧禹神话考》,认为鲧禹是父子关系。
1990年王宇信《鲧禹是夏民族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标志》认同鲧禹父子说。
1997年李祥林的《“鲧腹生禹”女性独体生殖神话的置换变形》,文章以鲧是禹的父亲为前提,认为鲧腹生禹是男子争取权力的产物,先是母权制社会,当男子逐渐意识到生育中的重要作用时,权力的争夺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父生子女”成为权力之争的结果,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则表现为“产翁制”。男子将生育权神话般的夺过来,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子宫来容纳胎儿,因此只能在神话中寻找这种权力。即用象征的方法将父亲同于母亲,以确立社会性的父道。
其次母子说
1979年龚维英的《鲧为女性说》
1996年龚维英《<天问>鲧禹传说难点考释》,文章认为鲧和涂山氏(女娇、女娲)系由一而分为二。究其始初,她对于禹亦妻亦母,似妻似母。屈原是文明时代的诗人,对此类问题大惑不解,故屡屡于《天问》中提出质询。鲧为禹母,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明快顺当。同时批判产翁制。
2008年张开焱《鲧的原初性别:女神还是男神?——屈诗释读与夏人神话还原性重构之四》认为鲧禹是母子。从两个方面来论证鲧的阴性,一是水神,一是月神。二者都具有女性的特征。鲧是女性神但是又兼具男性神的特征,两性神。
最后婚姻联盟说
1998年田兆元《重新认识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亦见于《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鲧禹并非父子关系,而是婚姻联盟。

鲧禹的来源
  学者们对鲧禹的来源持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禹的来源,东西南北都有说法。首先是顾颉刚的观点,他的观点随着认识的变化而改变,最初在1923年8月至12月《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中提出禹来自南方的越人;在1937年4月的《九州之戎与戎禹》中认为禹来自西羌;1937年6月顾颉刚和童书业合著《鲧禹的传说》,在《夏史考》第四章,进一步论证禹出自西方的观点。1938年1月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认为鲧是东夷的神,禹是西夷的神。
到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鲧禹来自哪里更为重要,甚至出现大禹故里之争。在1988年孙寒青的《神禹故里》认为禹的故里在四川的北川之地,此地夏属梁州,商属羌氏。1995年陈瑞苗《大禹其人》论述了大禹是越族人氏,即大禹出于南方,同顾颉刚早期的观点。2007年张得祖《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认为 ,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 ,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 ,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 ,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 ,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鲧禹治水的地点
中国之大,而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播和演变,传说跟原来的本相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中国地形复杂,发洪水的地区又很多,因此,鲧禹治水的地点多少年来又有不同的说法,现将其做以总结。
1923年8月至12月,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对于北方为什么没有禹治水也进行了说明:“河南省东部是一大平原,没有平水土的需要”“楚国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水土平了,到战国时,这可怖的景象只留在了楚南。”认为禹治水的地点在南方。
1936年7月卫聚贤《古史研究》著作中,《虞夏》篇中有“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的探讨”,认为禹治水在西周时已有传说,至东周后,其传说更多;就空间言,陕西、河南、山东都有对于禹治水的地域观。更有夏民族在太原治水的经历。
1939年3月吕思勉在《唐虞夏史考》中列专题讲“共工禹治水”,认为水患并未及于西方,人们为避水而西迁。
1941年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第三章洪水解中有关于鲧禹的内容,洪水的发生区域主要的在袞(錯別字,原字我查字典找不到)州,次要的在豫州、徐州境內。餘州無洪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說法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渐渐扩大而成的。
1994年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一文中认为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水。
2007年程起骏《鲧禹父子•喇家玉刀•日月山禹王庙》,作者认为,鲧禹治水与喇家遗址及日月山上的禹王庙,在时间跨度上虽是上下四千年之久,但的确是被一根剪不断的中华文明之线牢牢串在了一起。因此,将喇家遗址认作是大禹治水的故里,在史料上便有了较充分的依据,巨型玉刀被认为是剖之以吴刀。认为大禹治水的地方在青海。

鲧禹之功过
无论是读古籍还是读近当代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只要谈到鲧禹的,大多数都将过错给了鲧,而禹成为人们称赞的对象。但是另有一些不平者会在纷杂的史书上找出些许证据证明鲧禹是一样的伟大。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鲧失败的原因有所分析,但还没有到对鲧进行辩解的地步,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为鲧鸣不平者。
具体时间不详:杨钊《鲧、禹治水及其它》文章从祭祀时祭鲧说起,认为鲧禹同为治水的英雄,并不像后人讲的那样,鲧是罪人而禹是英雄。
1984年祝恩发从《楚辞•天问》看鲧的形象,目的是从《楚辞》中恢复屈原对鲧的正确看法和正确评价,去恢复鲧在历史上的正确地位和英雄形象。
1989年孙重恩的《鲧》论述鲧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牢固地变成了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成了夏王朝的先祖。依早期的文献材料看,鲧倒是神话中的“神”,而不是历史化后的历史人物;是古代神话中的治水.‘英雄”,而不是历史上的治洪水的失败者。
1998年周延良《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结构》作者认为, 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 (特别是部落酋长) 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 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鲧乱五行,所以失败,禹序五行,所以成功。

大禹的精神
有鲧禹研究之初,还没有学者提出大禹的精神,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古史辨派要重整古史,不可能将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提出。这一观点是在新时期提出的,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禹平水土、定九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
1981年谢德铣《大禹一一中国的脊梁一一鲁迅后期小说《理水》的人物形象研究》文章以强调大禹的精神为标,意在诠释中华民族的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精神。
1994年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认为治水业绩是对炎黄、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
1995年吕洪年《正确认识大禹的历史地位——95年大禹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中强调大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除了上述的观点以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且较有新意的观点,简述如下。
1941年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主要观点:
1、洪水的洪原本是一个专名,指发源于今河南辉县境内的小水,因为辉县舊名共,水也就叫做共水,洪字的水旁是后加的。因为它流入黄河后,黄河开始为患,当时人就用他的名字指示黄河下游的水患。至于洪解为大是后起附加的意义。
2、鯀所築的隄防不過圍繞村落,像現在護莊隄一類的東西,以后就進步為城,不是像后世沿河脩築的“千里金堤”。
3、在我国上古部族的三集团中,主持治洪水的人为华夏集团的禹及四岳。同他们密切合作的为东夷集团的皋陶及伯益。南方的苗蛮集团大约没有参加。
4、治洪水得到一件关系非常重大的副产品,就是凿井技术的发明。因为有了这件大发明,我国北方的广大平原,广大农场,才有可能为我们先民逐渐征服,真正利用。
5、禹凿龙门的传说可能是由夏后氏旧地的伊阙發生,逐渐挪到今日山陕间的龙门。
6、九河的堙塞,长堤的兴筑,约在春秋战国相衔接的时候。
1986年邵伯人《鲧禹变形臆說》,选自《神话 仙话 佛话》,龚维英著,文章的主要观点:鲧禹父子的姓氏,鲧禹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鲧属于蛇图腾的鳖氏族成员,禹也属于蛇图腾,姓姒;鲧的变形说,一为黄熊,二为黄龙或蛟龙类,三为三足鳖。作者认为一二是褒义,三是贬义的,是敌对氏族对鲧的攻击。禹的变形说,两种说法,一为熊,二为虬龙。两说都是褒义,变为熊虬龙是禹继承鲧的遗愿,继续完成鲧的事业,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变为熊则认为鲧禹均为父系氏族,这样父子都为熊。熊和蛇两个图腾之间互相通婚,一起生活,共同抵抗灾难。鲧禹变形的言外之意,既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权力之争,两种观念的对抗。
1995年仲红卫《共工 鲧 禹——论中国洪水神话中的人物原型》,洪水神话是一个包括共工神话、鲧神话和禹神话在内的统一整体,共工是虹崇拜的人格化的结果,它演变而为以龙为原型的鲧。禹的原型来自初民对神龟的敬仰,它的直接前身是鲧的另一原型鳖。鲧是从共工到禹的桥梁。
  1996年龚维英《<天问>鲧禹传说难点考释》其主要观点:A、鲧禹年代极其荒远,时为“母权制”,和夏启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差;
B、鲧的性别是由女而男,是历史发展使然。在她是禹母时,产下了禹。禹对鲧有类似阿狄浦斯情结的东西。
2002年9月李修松《“鳖灵”传说真相考》,通过广征文献考证:鳖灵传说中的“荆上亡尸”乃是附会鲧禹传说中的“阻穷西征”;杜宇禅让原为舜禹禅让的伪托 ;开明治水亦有附会大禹治水的成份。鳖灵之族乃是以雉为图腾的古族 ,发源于山东北部 ,原为东夷族分支 ,累迁至湖南南部 ,再徙至今贵州遵义西之水,然后入蜀 ,最终至成都平原定居。其首领开明发动政变推翻蜀王杜宇并取而代之 ,故附会夏后氏神话 ,伪托“禅让”,借以争取人民拥护。
2004年马小龙《从“鲧、禹治水”看儒家思想中礼乐精神的形成》,儒家思想是在礼乐精神上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学。许多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就是古代的集体生活。上古时期治理水患乃国家大事 ,鲧、禹父子治水所用之法更是启发了后来儒家礼乐并举 ,不可偏废的思想。
2005年肖先进,邱文登《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鲧和禹是生活在茂汶盆地的戎羌族人的首领,与鱼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治水范围不仅包括了古蜀的一些地方,而且对古蜀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星堆文物中的龙、蛇、鸟、鸡等,即是鱼凫族人对其祖先鲧、禹的神形表征,其寓意与洪水和太阳崇拜有关。三星堆遗址中的夏文化因素,是蜀夏同源在物质文化上的自然反映。
2007年王定璋《<尚书>所载的大禹》,禹的出现,虽然以继承鲧平治水土旧业为职掌,却是舜继尧大业后首先任命的最重要的人选, 足见其时洪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尚书•禹贡》是禹治水取得成功之后 , 划九州 , 叙山川方位兼及物产贡赋及交通等情况的政治地理著作。
2007年叶舒宪《冬眠之熊与鲧、禹、启神话通解——从熊穴启闭获得的启发》,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 ,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 ,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 ,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 ,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周延良《鲧禹治水与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鲧禹治水神话每每为学者考论,因立论角度不同,故时有歧见。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核心是“息壤”,“息壤”的形成又是活土观念后的原始巫术的产物。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成为“河洛”文化的一个重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息壤”作为一个止雨的神性偶像被供奉在宗教的殿堂,恰恰是原始文化心理积淀后的氤氲化生。
  以上是分为不同的小专题来综述鲧禹研究的情况,下面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分析。
  从1923年到1949年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者们反古、疑古的情绪高涨,从顾颉刚开始高举这一大旗,在九篇文章或著作中,只有杨荫麟一篇批评顾颉刚。从1950年到1979年,仅有两篇 ,龚维英的一篇可确定时间,杨钊的时间没有确定。而到了80年代90年代之后,发生很大的改变,学者对鲧禹的研究成果增多,1980年到1989年,学术论文有十五篇 ,在这十五篇中1982年就有六篇,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后,学者们能量的一次大的释放。从1990年到1999年,论文数量达到18篇 。每年出现的论文数量呈均匀分布。2000年到2008年,论文数量十篇 ,可能还有未统计到的论文。注意到在这十年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另辟天地,不再紧紧抓住以前的研究成果不放,而是从新的视角应用新的方法来探讨新的相关问题。
  鲧禹研究到现在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学者们对鲧禹的研究励精图治,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上千年的中国文化来说,如此有争议的研究话题,以及由此引出的很多的相关问题,这些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大禹之精神来做鲧禹之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