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与文学
→
教学园地
→
研究生之家
→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纲)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纲)
发起人:lily 回复数:
3
浏览数:
4986
最后更新:2010/6/3 11:37:02 by linhan1998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0/6/2 23:14:15
[
只看该作者
]
#1
lily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8
注册时间:2010/2/25
回复
编辑
删除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纲)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纲)
一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原始人经过数十万年劳动才逐渐从猿进化为人,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以及相互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这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所以劳动创造了人自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更创造了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促成了原始文学艺术的产生。普列汉诺夫指出,原始社会的文学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产生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它们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汉代辑成的《淮南子•道应训》里有一段关于人类早期诗歌产生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先生“杭育杭育”派。我国古人早就意识到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春秋•公羊传注》中讲到“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说明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音乐和文学。
以诗歌、小说为例说明文学作品是对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包括婚恋、建筑、饮食、丧葬、服饰等。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评价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人室,茅绚升屋,似风俗书”可见,《诗经》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对男女婚恋风俗的描写是《诗经》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经》时代,男女婚恋虽然开始受到礼法的得一定限制,但总体看来,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礼貌法约束表现:(1)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重视。《幽风•伐柯》中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卫风•氓》子无良媒的句子,说明对媒人的重视。《郑风•将仲子》中“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柏舟》中的女子的抱怨,“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说明当时父母之言对子女的婚恋有一定的干涉作用。(2)男女的婚恋有一定自由度。《周礼》释“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在某些特定日子里,允许男女青年自由表达爱情。《郑风•野有蔓草》写了一对男女在仲春之月邂逅的爱情;《卫风•木瓜》《邺风•静女》写到男女间互赠礼物,约期幽会,恋爱期间的彼此试探等,《郑风•溱洧》热情大胆。对青年男女自由求爱这一风俗作了生动描写。(3)对婚礼婚俗的描写。《唐风•绸缪》诗以束薪等婚礼仪式为起兴写了新婚的欢乐气氛。《卫风•氓》描写婚前占卜,《大雅•大明》描写亲迎的婚礼场面等。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小说方面,除了以擅长描写社会风俗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醒世姻缘传》外,甚至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重视的反映现实生活。《水浒传》,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两宋以来城乡各地,特别是从京都到大小城镇的“社会风情画”。从东京浮浪子弟高二的发迹经历,到宫廷中的驸马、端王,展示了从市井到上层,一系列的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鲁智深的打死人命,被迫出家,描写了僧人的寺庙生活,东京大相国寺里看菜园子,进一步展示了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京师各色人等的众生相。一系列故事发生的场景,东京的街道、酒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城市风貌、人情风俗,如在目前。真切地展现了城乡民众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善恶情伪。《西游记》虽以想象奇特,笔调诙谐著称,却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现实予以忠实反映。例如,车迟国对和尚的缉捕,暗讽了当时的锦衣卫统治,更把明代的宫殿谨身殿搬到比丘国中,明确指斥国王是昏君。甚至《西游记》中描写的一些颇具幻异色彩的环境,也不是无中生有,有一定现实依据。
二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毛泽东说:文学“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肯定了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又强调了创作主体即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反映生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从自然形态的东西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现实一经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处处打上主体的印记。作家笔下的现实不仅仅是对生活现实的“复制”,而是体现了作家创作个性和审美态度的“第二自然”。
以小说为例说明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兴起,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构成其主要情节。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时代现实:科举制度下,只有科考成功,文人才能获得物质、精神生活的满足。科举成功甚至成为获得美好姻缘的重要条件。才子佳人小说作者不倾向于表现残酷的社会真实,而是沉溺于美好梦境。它独特的情调、风格,审美倾向也为我们感受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真实心理提供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