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社会生活发言提纲——魏波
发起人:shan-zhi-nan  回复数:5  浏览数:5539  最后更新:2010/6/3 11:38:21 by linhan1998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0/6/2 18:47:21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文学与社会生活发言提纲——魏波
民俗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信仰禁忌、祭祀占卜、人生仪式、衣食住行、民间文艺、家

族制度等都可以归属于民俗。民俗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作品总能找到生活的影子。

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来源,充当着材料、创作动机等等角色。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他写的是重阳节的登高望远插茱萸的的习俗,寄托的是思乡怀人的思绪,重阳节是

他描写的对象,也是诱使他创作的原因之一。下面主要谈的是民俗在古代小说中的反映,以

及相互关系。
    一、古代小说观念与民俗
    古代的小说观念,使一些小说家或者选家保留了记载民俗生活的书籍。
  《庄子•外物篇》提到小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

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 虽然他所指的小说与后世的小说差异很大,但是颇有后世

野史笔记的的性质。《汉书•艺文志》列出小说十五家,内容也相当驳杂。后世的小说观念虽

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少文人还是坚持比较广泛的小说观念。明代胡应麟将小说分为六类

,一曰志怪,二曰传奇,三曰杂录,四曰丛谈,五曰辨订,六曰箴规。不仅包括《搜神》、

《飞燕》、《崔莺莺》等志怪传奇,也包括见闻杂录,收容广泛,大大超出文学的范围。其

中有丰富的民俗内容,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民俗民风。又比如:明人在编纂《五朝小说

》的时候,将《齐民要术》、《古画品录》等农书杂书收入进来。这种庞杂的小说观念导致

古代小说中有许多非小说的东西,但是恰恰是研究民俗的绝好材料。尤其是文人的笔记中包

含丰富的内容。比如班固的《白虎通义》是为讲说五经撰写的,但是分别叙述了爵、号、五

祀、社稷、礼乐等,解释非常详细。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的是汉人的传说、琐闻,其中

记载了汉代彩女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乞巧,九月九日佩茱萸、喝菊花酒等。
    二、古代小说本身所传达出的社会生活
    以叙事写人为主旨的中国古代小说,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就常常展现出一

幅幅绚烂多彩的风俗画面成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文化背景。世风民俗是极其丰富的,其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反映也是多样的。胡适曾经评价《醒世姻缘传》说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中

“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和“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诗人徐志摩也说《醒世姻缘传

》是一个时代的写真。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如此,但小说以叙事文学的特点,更为详

尽、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食与服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方面。在饮食与服饰之中

蕴含的文化精神,即饮食与服饰文化。中国古代小说对饮食与服饰的物的特质与文化形态都

有反映,为我们塑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与服饰文化风尚形态。比如《金瓶梅》《红楼梦》对

饮食都有极为细致的描写。
    岁时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年初的春节、元宵节到岁末的腊八、除夕,在古

代小说中都经常出现,成为刻画人物和组织情节的主要手段。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组成部分,它包括生育、婚嫁、丧葬等。在很多小说中对此

都有描写。《红楼梦》中宝玉的抓周,《金瓶梅》中详写官哥的寄名等。
    民间对于一些民间信仰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表示敬意、感恩和祈求的仪式,希望能够保佑

和帮助自己,往往采取祭祀和占卜的形式。《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七星坛祭风,五丈原禳

星,《红楼梦》中写贾府除夕祭宗祠等。
    民俗使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2010/6/2 21:28:37
xush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6
注册时间:2010/4/7
嗯,学习一下~

2010/6/2 22:04:55
wlim88com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54
注册时间:2010/2/23
这个格式?嘻嘻。动作好快。

2010/6/3 9:51:54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民俗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信仰禁忌、祭祀占卜、人生仪式、衣食住行、民间文艺、家族制度等都可以归属于民俗。民俗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作品总能找到生活的影子。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来源,充当着材料、创作动机等等角色。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写的是重阳节的登高望远插茱萸的的习俗,寄托的是思乡怀人的思绪,重阳节是他描写的对象,也是诱使他创作的原因之一。下面主要谈的是民俗在古代小说中的反映,以及相互关系。

一、



古代小说观念与民俗

古代的小说观念,使一些小说家或者选家保留了记载民俗生活的书籍。

《庄子·外物篇》提到小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虽然他所指的小说与后世的小说差异很大,但是颇有后世野史笔记的的性质。《汉书·艺文志》列出小说十五家,内容也相当驳杂。后世的小说观念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少文人还是坚持比较广泛的小说观念。明代胡应麟将小说分为六类,一曰志怪,二曰传奇,三曰杂录,四曰丛谈,五曰辨订,六曰箴规。不仅包括《搜神》、《飞燕》、《崔莺莺》等志怪传奇,也包括见闻杂录,收容广泛,大大超出文学的范围。其中有丰富的民俗内容,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民俗民风。又比如:明人在编纂《五朝小说》的时候,将《齐民要术》、《古画品录》等农书杂书收入进来。这种庞杂的小说观念导致古代小说中有许多非小说的东西,但是恰恰是研究民俗的绝好材料。尤其是文人的笔记中包含丰富的内容。比如班固的《白虎通义》是为讲说五经撰写的,但是分别叙述了爵、号、五祀、社稷、礼乐等,解释非常详细。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的是汉人的传说、琐闻,其中记载了汉代彩女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乞巧,九月九日佩茱萸、喝菊花酒等。

二、



古代小说本身所传达出的社会生活

以叙事写人为主旨的中国古代小说,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就常常展现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风俗画面成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文化背景。世风民俗是极其丰富的,其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反映也是多样的。胡适曾经评价《醒世姻缘传》说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和“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诗人徐志摩也说《醒世姻缘传》是一个时代的写真。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如此,但小说以叙事文学的特点,更为详尽、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食与服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方面。在饮食与服饰之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即饮食与服饰文化。中国古代小说对饮食与服饰的物的特质与文化形态都有反映,为我们塑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与服饰文化风尚形态。比如《金瓶梅》《红楼梦》对饮食都有极为细致的描写。首先,中国古代小说在饮食方式的描写中反映出等级思想和伦理观念

。如《金瓶梅



第二十一回在西门庆的一次家宴上,“惟孙雪娥跪着接酒

其余都平叙姐妹之情。”叙姊妹之情

”说明此时孙雪娥到了名为妾实为仆的地步。《红楼梦》上贾府的家宴更是等级森严。如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荣国府元宵夜宴席的桌次坐位都有严明的序列,贾母“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

、湘云

、黛玉

、宝玉四人坐着

……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

。故下面方是邢夫人

、王夫人之位

,

再下便是尤氏、李纨

、凤姐、贾蓉之妻。西边一路便是宝钗

、李纹

、李绮

、岫烟

、迎春姊妹等

……廊上几席,便是贾珍

、贾琏

、贾环

、贾琼

、贾蓉

、贾芹

、贾芸、贾菱、贾营等。

”而且,斟酒也要有序列规矩

“贾母又命宝玉道

‘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

,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

,一一按次斟了。

”其次,在饮食描写中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趣味。在饮宴时,往往有音乐、戏曲相伴

,

有开宴的祝辞、有行酒令等文化内容的节目,使饮食的宴会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活动。《金瓶梅



第十

回“妻妾宴赏芙蓉亭”中



安排酒席齐整,叫了一起乐人吹弹歌舞

”第十二回上“到第二日

,

西门庆正生日,有周守备、夏提刑

、张团练

、吴大舅,许多官客饮酒。拿轿子接了李桂姐并两个唱的

,唱了一

日”。《红楼梦



在这方面的描写最精彩

,

如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中,贾母

、少爷小姐们与刘姥姥行的“酒令”就大相异趣,不断引起笑声。

服饰是人类的遮体与防寒之物,随着人类的进步与物质文明发达,服饰也在发展。质地的提高

,款式的讲究,颜色的多姿多彩,是其发展变化的趋向,其中就有了文化成份,体现出审美思想、等级意识、伦理观念

、风俗习尚。首先中国古代小说在服饰描写中体现出时尚的变化。如《金瓶梅》通过对服饰款式和色彩多样化的描写,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济势力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在衣冠服饰上越礼逾制的时代潮流。书中在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

”、第二十四

回“经济元夜戏娇姿”、第四十一回“豪家栏门玩烟火”等回中对西门庆的妻妾及其丫环们的服饰进行细致的描写,每次都是一次华服美装的大展示,体现着浮华尚侈的风尚。其次,古代小说对服饰有方面的描写,如礼服、官服、便服、敞衣

、内衣、帽子

、鞋靴等,从中映现出时代的风尚与个人的趣味《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道大雪初晴大观园的小姐与少妇们在雪天的穿着衣饰,体现着各人的身份与地位。林黛玉与众姊妹穿着富丽华贵,李纹穿着朴素单调,是与她的寡居心境有关,邢岫烟是家常旧衣是因为她的家境寒酸。

岁时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年初的春节、元宵节到岁末的腊八、除夕,在古代小说中都经常出现,成为刻画人物和组织情节的主要手段。比如重阳节早在战国是已初露端倪,到汉代已经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重阳习俗更为隆重,周密《武林旧事》中说:“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的就是重阳节菊花会,梁上众好汉开怀畅饮。小说常常重笔墨写岁时节日,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写出耐人寻味的更深的情感。《红楼梦》写元妃元宵节省亲,描写贾府一时之盛,节日繁华与贾府的烜赫融为一体。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再次写到元宵节,贾府依然旺盛。到了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贾母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整个节日也充满着悲凉的气氛。《红楼梦》以岁时节日组织情节的地方还有许多,第二十七回,芒种节黛玉葬花。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接卸,花神退位,需要践行,在这样的时节安排黛玉葬花,可谓是相得溢彩,不仅带动了故事情节,也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类似的例子在《红楼梦》还有很多。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组成部分,它包括生育、婚嫁、丧葬等。在很多小说中对此都有描写。《红楼梦》中宝玉的抓周,写他一概不取,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抓周在民间流传甚广。《颜氏家训》中就有记载。到宋《梦梁录》中也有记载。可见抓周由来之久。《红楼梦中》写宝玉抓周,刻画出他与生俱来的叛逆性格,是运用生育风俗刻画人物的成功案例。

再来看婚嫁礼俗。自周代就有“六礼”之说,六礼过于繁复,往往加以省略或者变通,但是纳彩和亲迎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又私奔之嫌。小说中有许多对于婚嫁的描写,但是往往不符合礼俗。《金瓶梅》中写婚嫁的描写,写西门庆娶了孟玉楼,偷娶了潘金莲,逼娶了李瓶儿,在这些婚嫁过程中几乎全省了有关的礼仪。孟玉楼作为正室夫人却被媒人提婚,又在媒人安排下与西门庆直接见面,商量行礼日期,显得不伦不类。这是小说家的笔法,也说明了当时婚嫁礼仪逐渐衰弱。关于丧葬习俗,古代小说中的描写也是不胜其数。可以说《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一番隆重的葬礼,并不是作者无心的客观叙述,而是别有用意。

民间对于一些民间信仰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表示敬意、感恩和祈求的仪式,希望能够保佑和帮助自己,往往采取祭祀和占卜的形式。《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七星坛祭风,五丈原禳星。祭风和禳星,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天人感应的观念,祭风是为了免遭风灾,是为了止风,在三国中,作者写诸葛亮祭风是为了借东风。这一改动写出了诸葛亮非同一般的智慧,又有将其神化的一面,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在其他小说中有许多进香、还愿、求签、拆字的描写,可能是对当时生活的忠实记载,也可能进行了艺术加工,总而言之,这些民俗生活是组织情节、刻画人物、渲染化境的必要手段。

总而言之,民俗使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2010/6/3 9:53:04
shan-zhi-nan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0
注册时间:2010/3/2
本来想重新贴一个,没想到弄成这个样子了!

2010/6/3 11:38:25
linhan199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365
注册时间:2010/2/24